趙士謙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改造:高等教育本質(zhì)的再追問
趙士謙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遼寧沈陽110034)
在高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領域中,關于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探討,可謂見仁見智。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主要回答的是高等教育是什么的問題,從高等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是改造人、社會及其自身的人的實踐活動。其具體涵義有五:1.人、社會、高等教育自身等都是高等教育的改造對象;2.高等教育是社會的實踐活動,高等教育更是人的實踐活動;3.高等教育改造的過程是內(nèi)化與外化的過程;4.高等教育通過改造人、社會及其自身的過程來服務和改造人、社會及其自身,從而促進人、社會及其自身的發(fā)展和進步;5.高等教育改造的過程是同化與異化的過程。
高等教育;本質(zhì);改造;內(nèi)化;外化;同化;異化
在整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中,高等教育一直是朵璀璨的奇葩。東方百家爭鳴的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教育史上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最輝煌燦爛的時代,后世公認的大的教育思想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高等教育,并積極地參與到整個的社會活動中去,誕生了令后世始終翹首而望的“稷下學宮”,從那時起到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大學直到今天的“985工程”及“211工程”等,中國的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斷地引領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西方的古希臘時代造就了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們分別創(chuàng)辦了“阿加德米”和“呂克昂”,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精神在大學的扎根以至于今天的美國常青藤高校等,都在不斷地實踐著改造人、社會及其自身的偉大使命。可以說,高等教育與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休戚相關。
高等教育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可謂見仁見智,讓我們從事實出發(fā)來透視一下高等教育吧!
眾所周知,天文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最重要的研究領域,2006年最炙手可熱的事件是: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大會投票決定,放棄將冥王星視為太陽系“經(jīng)典行星”的說法,確認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冥王星不再視為行星,同時改造了原來的行星概念,通過了行星新定義,這對人類今后對太陽系的探索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成為21世紀人類認識太陽系的新的里程碑。從此之后,這一論斷會深深地改變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改變天文學的原有狀態(tài),這一改變將是革命性的,我們會逐漸地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變動中,會漸次地創(chuàng)造出更加生機勃勃的天文學、更加聰明睿智的人、更加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就一般人看來,冥王星從1930年加入太陽系到今天被逐出太陽系,開了高等教育的重要領域——天文學一個大大的玩笑,也讓更多的人要重新改正原本認為正確的知識。殊不知,這恰恰是高等教育的應有之意,所有的高等教育領域都處于不斷的改造之中。
從高等教育社會學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給高等教育下一個定義,即高等教育是改造人、社會及其自身的人的實踐活動。
改造一詞有兩個涵義:一是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變更,使之適合需要;二是改變舊的、建立新的,使之適應新的形勢和需要[1]。在上面的高等教育概念中,“改造”包含著上述的雙層意思,它包含“改”——改變舊的、落后的或者是錯誤的,修改原先的非錯誤的知識使之更完善;“造”——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兩個語素,充分體現(xiàn)了在學術問題上破舊立新的精神。
具體言之:
《學記》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品,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著作。其開篇寫道:“發(fā)慮憲,求善良,足以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保?]3(0譯文:考慮問題合于法度,詔求好的人才,可以博取小的名聲,但不足以感動群眾。親自拜訪賢人,體察遠方人民的利弊,可以使群眾感動,但不足以感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感化人民,使之形成良好的風俗,就必須從教育開始。)這里談到“化民成俗”中的“化”是感化之意,很顯然,感化就是使人民感動而發(fā)生君子想要的變化,無疑這就有“改造”的意味。再來看下一段:“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保?]4(2譯文:一年后考查學生的經(jīng)書句讀能力,并辨明其心志的方向;三年后考查學生是否專心致志于學業(yè),并同師友愉快相處;五年后考查學生是否博覽群書,親敬師長;七年后考查學生是否討論學問和選擇什么樣的朋友,這時就叫做小成。九年后考查學生是否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
大學是高等教育的最主要機構和場所。我們先來看中國大學。有史可查的資料中,“大學”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甲骨上,《小屯南地甲骨》一書中第六十片卜辭記載:“勿?王惟癸勿?于甲勿?于祖丁旦勿?于廳旦勿?于大學勿?[2]這句卜辭據(jù)考釋其意思大抵是這樣:卜辭首先占問祭祖盛典要不要舉行,然后占問(如果舉行)何時何地舉行即祭祖的時間和場所。是癸時還是甲時?是在祖丁神壇還是在宗廟中庭神壇抑或大學。很顯然,這里的大學已經(jīng)是能和祖丁神壇、宗廟中庭神壇相提并論的極為神圣的場所①本人認為,“勿”通“笏”,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記事,是身份高貴的象征,于是它也就成了祭祖盛典的吉物,這里就代表祭祖盛典?!暗蓖ā皦?,也就是神壇。。毋庸置疑的是,無論這時的大學是多么簡陋,且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大學相距多遠,但它確實是當時一個崇高而神圣的機構,確是承擔著改造人的使命,只不過這種改造更多地滲透著統(tǒng)治者的意志和內(nèi)容。
《大學》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3](譯文:大學的目的就是在于彰顯天賦給人的美德,在于使人革舊更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诒救苏J為在引用古文的時候最好加注相應的白話文翻譯,因為,這樣可以讓讀者對引文有一個更好的理解,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引用的話,有許多的古文翻譯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明確地寫出譯文,只引用原文,在一定程度上只有讓讀者自己去理解,有很多時候讀者未必和作者的理解是一樣的,結果就會造成很大的異議,以下所有古文皆有譯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不正是一個不斷改造的過程嗎?三,在處理事務上有自己的見解,而不違反師訓,這時就叫做大成。然后才能夠感化人民,改變風俗,使身邊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都來歸附,這就是大學教學的宗旨。)這里講的小成和大成就是改變前一個狀態(tài)而造就后一個結果的過程。最后結束語:“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保?]134(譯文:具有偉大德行的人不拘于一種官職,偉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種事物,偉大的信用無需山盟海誓,四時的氣候不是天天一樣?。┯盟膫€“不”來闡釋高等教育的學問應該是處在不斷地“改造”之中的。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文字: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泵献釉唬骸八艧o分與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保?]381(譯文:告子說:“人性就好比是急流的水,在東邊沖開缺口就向東流,在西邊沖開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沒有善與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流本來沒有東西之分一樣?!泵献诱f:“水確實本來沒有東流西流之分,但是沒有上流下流之分嗎?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總是向下流一般。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水被拍打而濺起,可以使它高過額頭;堵塞水道讓它倒行,可以讓它流上山崗。這難道是水的本性嗎?不過是外在的形勢導致它這樣。人之所以可以令他干不善的事,是因為他的本性是受到外部情勢而變更了!”)
分析上文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孟子通過對話來改造告子,通過生動的比較來修改告子頭腦中錯誤的、模糊的觀念,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我們再來看一看西方世界,蘇格拉底創(chuàng)辦了阿加德米學園,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的濫觴。在學園中蘇格拉底是這樣教育他的學生的,他不斷地運用助產(chǎn)之術,“改造”學生頭腦中對正義的認識,無論是錯誤的或是不完善的,最后引導他的學生來認清什么是真正的正義,這一過程就是高等教育的不斷“改造”的過程。
馬克思《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這樣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6]。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命脈和靈魂,在馬克思思想體系的整體結構中居于核心地位,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就理解為改變世界,我們應該從馬克思的整個人生歷程上來看,馬克思作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并不是單單地去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而是想通過這一歷程來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那么,我們有理由推斷出其改變世界的真實目的就是改造世界。
高等教育是一種獨立的人的實踐活動。表面上看,人的活動應該包含在社會的活動中,但人的活動比社會的活動內(nèi)涵更豐富。無論從歷史還是現(xiàn)實中,我們完全能夠考察到高等教育可以在人的活動內(nèi)部得以完成。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進步是不是自然而然地發(fā)生呢?決不可能!那么促使其發(fā)生的根本的或最終的動力源是什么呢?人的活動!高等教育是人的實踐活動,人的本體使命就是要成為一個對社會做出反應并改造社會的主體,而且這樣做有可能會進一步帶來種種新的更完整、更豐富的集體和個人生活。在高等教育中,那些獲得了新的自我意識并開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會處境的人,常常會主動采取行動,去改造那個剝奪了他們參與機會的社會。高等教育是改造人、社會及其自身的人的實踐活動。在這里我們無意否定社會活動,但我們更應當重視人的活動,因為只有從根本上重視了人的活動,那么,高等教育才可能真正地回歸永遠正確的觀點——以人為本。而只有切實地做到“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地迎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燦爛明媚的春天。
高等教育的這一過程表現(xiàn)為高等教育將現(xiàn)存的系統(tǒng)知識、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意識形態(tài)等不斷地加以改造,不斷地吐故納新,內(nèi)化于教育對象,使之不斷地發(fā)展和進步,同時,其教育對象也要不斷地對其所獲得的知識加以改造,進而外化出來,并且不斷完善,這一過程永無止境。
我們知道,孟子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217。(譯文:尊敬自己的老人,然后把這種尊敬推及到別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把這種愛護推及到別人的孩子?。┻@是可貴的博愛思想;到了杜甫,他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譯文:什么時候千萬間舒適的大房子突然出現(xiàn)在窮苦人面前,并且所有的窮苦人都能住進去,他們歡呼雀躍,這時候,我一個人在破草屋里凍死也心甘情愿呀?。┰谶@里,杜甫沒有多大的能力來愛護和保護自己,但他卻想到了別人,超越了先賢,這絕不是偽裝出來的,這是在黑暗的雨夜里,一個充滿仁者情懷的大詩人對人世間的溫情關懷,實現(xiàn)了儒家思想的一個飛躍。到了現(xiàn)代,雷鋒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又實現(xiàn)了思想上的巨大的飛躍。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內(nèi)化孔子儒家思想并將其逐漸外化出來的過程,這就是一種改造。
高等教育一方面?zhèn)魇谥R,另一方面還要造就新人;同時,我們也能看到其知識也有明顯的不確定性,需要學者們進一步的探索、發(fā)現(xiàn);還有,在探索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也會明顯地感到,以前可能有相當?shù)囊徊糠种R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錯誤的,這就需要進行修改、完善并進行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以最終促進人、社會及高等教育自身的發(fā)展和進步。很明顯,這一過程是一個不斷改造的過程。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改造,高等教育不能稱之為新高等教育;沒有改造,人也不能稱之為新人;沒有改造,社會也不能稱之為新社會。我們不但要善于改變一個人、一個高等教育、一個社會,更要善于創(chuàng)造一個新人、一個新高等教育、一個新社會,這應該是高等教育的全部意義所在。
今天的社會很少有人真正地相信高等教育有能力適當處理當今的嚴肅問題,但事實上,高等教育在努力地有所作為。
高等教育的改造既面向過去,又面向現(xiàn)在,更面向未來。它將接受的真理批判地視為需要用新的實踐去檢驗的知識,而不是教條地教授、順從地接受的知識。舊的知識的主要價值在于在不斷的改造中幫助發(fā)現(xiàn)新的知識,而隨著整個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新的知識逐漸變成舊的知識,更新的知識會在改造原有的逐漸變舊的知識基礎上不斷出現(xiàn),如此前行、上升,以至無窮。高等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用改造的方式不斷地進入未知的領域,而不是用普遍的邏輯形式重復已知的事物。不斷地堅持改造,這就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精神。高等教育的改造是保證已知的知識不至于墮落為來自權威的教條學說,或不知不覺地衰退成迷信或老婦長嘆的唯一途徑,高等教育的改造是保證人、社會及其自身興旺發(fā)達、永葆生機的唯一源泉。
高等教育的這一過程表現(xiàn)為: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夠使教育對象接受高等教育所傳授的知識,即將其轉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對象在接受高等教育知識的同時很大可能性是沒有完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而是選取對自身發(fā)展有用的或者是受教育者認為其傳授的知識是值得商榷的,這樣,他就會逐漸地去完善其間的一些知識,有時,也會極端地反對一些知識,這樣就出現(xiàn)了異化,從學理上講,異化并無好壞之分。通過同化和異化達到了高等教育的改造之目的。
我們還是從歷史上來尋找答案??鬃邮侨寮宜枷氲牡旎?,“仁者愛人”“君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長青藤,《論語》作為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子孫奉為經(jīng)典,塑造出無數(shù)立德、立言、立功的志士仁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基本思想,不斷地同化它,變成自己的行動指南,但其又不是因循守舊,而是不斷地發(fā)揚它。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外鑠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保?]383(譯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恥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來自仁,羞恥之心來自義,恭敬之心來自禮,是非之心來自智。仁義禮智的美德,不是由外面虛飾而成的,是我本來就有的,只是沒有領悟到而已?。┻@就是孟子著名的四大善端的思想。同時孟子又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298(譯文:富貴不會使我意亂情迷,貧賤不會使我改變操守,外界的強大壓力不會讓我屈服。這才叫大丈夫?。┲链?,孔子的仁學思想日臻完善,同時,孟子將君子發(fā)展到大丈夫,成為千古絕學,后世不斷繼承,綿延不斷,這就是同化,通過不斷地修繕原有的思想而造就出新思想。
另一方面,我們再來看孔子思想的另一個流派——荀子。荀子的思想前繼孔孟之余緒,后開儒家之新風,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對于孟子的性善論,荀子針鋒相對地提出了性惡論。荀子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7](譯文:人的本性是兇惡的,他的善良需要人為呀?。┸髯犹岢隽酥摹盎云饌巍钡恼摂?,從根本上改造了孔孟之思想,把孟子的性善論的思想翻了個個兒而成為特立獨行的性惡論,可謂振聾發(fā)聵!繼荀子之后,其學生韓非和李斯又進一步改造了其思想而成為學術上的新的流派——法家,這就是異化儒家思想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通過不斷地改造儒家思想而最終實現(xiàn)的!
再來看近現(xiàn)代,陶行知是學貫中西的著名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論已深入人心。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說到:“中國從前有一個很流行的名詞,我們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悉的,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這句話,是從杜威先生那里來的,我們過去是常常用它,但是,從來沒有問過這里邊有什么用意?,F(xiàn)在,我把它翻了半個筋斗,改為生活即教育?!保?]這是陶行知根據(jù)國家的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改造了杜威的思想,不斷對其進行同化和異化,并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造而成為鄉(xiāng)村教育學派思想當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再來看看國外是不是這樣。巴西教育家保羅·費萊雷(Paulo Freire)被認為是自赫爾巴特、杜威以來,教育理論史的“第三次”的開創(chuàng)者和實施者[9]。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他在十多年的教育掃盲實踐中發(fā)現(xiàn),精英教育模式與被壓迫者的現(xiàn)實生活相脫節(jié),必須把教育改造為“自由實踐”,改“作為統(tǒng)治實踐的教育”為“作為自由實踐的教育”,把這種實踐升華為教育理論,于是就產(chǎn)生了經(jīng)典教育學著作《被壓迫者教育學》,這一學說從實踐和理論上雙雙完成了由傳統(tǒng)上的柏拉圖的識字教育的記憶文本過渡到識字教育與“識世教育”的一體化的費萊雷文本,這既沒有完全拋棄傳統(tǒng),又沒有拘泥傳統(tǒng),而是對傳統(tǒng)的教育學說進行改造。教育學本身的自我發(fā)展就證明高等教育是不斷地處于改造中之的。
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人們對自己所處的并與之共存的世界中的生存方式正在形成一種帶有改造性的認識能力,他們已不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一個靜態(tài)的、被動的現(xiàn)實,而看作是處在不斷地改造人、社會及其自身的主動發(fā)展的過程。在這充滿希望的過程中,作為必須在多種文化之間尋求平衡的高等教育一定會煥發(fā)出更多的生機和活力。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51.
[2]毛禮銳,沈冠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67.
[3]陳生璽.張居正講評《大學.中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3.
[4]殷海華,劉經(jīng)華.《學記》教育智慧品讀[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5]烏恩溥.四書譯注[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7]張國風.荀子箴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25.
[8]江蘇省陶行知研究會.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354.
[9]董標.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應有《被壓迫者教育學》[J].比較教育研究,2002(8):1-6.
【責任編輯趙穎】
G640
A
1674-5450(2015)02-0145-04
2014-10-25
趙士謙,男,遼寧黑山人,沈陽師范大學講師,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