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梅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美學視域下《沙恭達羅》敘事進程中的隱喻映射
——基于季羨林漢譯本敘事研究
張 紅 梅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印度詩人、劇作家迦梨陀娑的七幕劇《沙恭達羅》以國王豆扇陀與沙恭達羅的情愛為線索,運用巧妙的敘事結構和敘事視角,在狩獵之緣起、情愛之苦樂、失憶之醒悟、修行之回歸的敘事進程中,將神話故事與宗教信仰隱喻其中,不僅使讀者在閱讀欣賞中感受到自然美、形象美、心靈美、行動美,道德倫理美,也使美的意象映射出嗔恨、慈悲、貪愛、驕慢之心,并在修行的過程中回歸反思懺悔、勇猛精進和利他之心,由此完成人性美德的成長歷程,成就完整生命的意義。
美學;《沙恭達羅》;敘事進程;隱喻;映射
《沙恭達羅》被認為是印度梵文文學中最重要的一部戲劇,也是印度公認的最偉大的詩人、劇作家迦梨陀娑的代表作。該劇本主要描述了古代半人半神的人物形象,涉及印度奴隸社會上層統(tǒng)治的國王、凈修林中的苦行人、天神界的天女以及插科打諢的丑角等角色,不僅映射了公元四至六世紀笈多王朝時代的生活狀況和思想意識,也真實再現(xiàn)了作者和人物角色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以其細致入微的情感表達引起讀者共鳴,受到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和外國文學家的推崇。然而,《沙恭達羅》并非純粹的情愛戲劇,在巧妙的敘事結構和敘事進程中,若隱若現(xiàn)的意象情節(jié)映射出獨特的美學空間,使讀者在情節(jié)的感同身受中陷入無限的遐思[1]160-166。它帶給讀者的不僅僅是美學情感的洗禮,更是生活的智慧、心靈的啟迪。該劇取材于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插話和巴利文的《佛本生故事》,從作品內容里,可推測出作者是“一個婆羅門,是濕婆的崇拜者”[2]1-148。因此,在文學化的敘事進程中不僅映射出古印度的宗教哲理,更隱含著人生的美與智慧。本文基于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季羨林的漢譯本《沙恭達羅》,運用敘事學分析原理,在美學視域的觀照下,從狩獵、情愛、失憶和修行四個環(huán)節(jié)來展示《沙恭達羅》敘事進程中的隱喻映射給讀者帶來的美的震撼與啟迪。
季羨林先生的漢譯本《沙恭達羅》源于印度梵文,由序幕和七個劇幕組成。該譯本附有劇中人物表,并對譯文中的文化視點進行加注,有助于讀者更進一步理解劇本的內涵。劇本在序幕部分以“誦獻詩”開始,引出由地、火、水、風等組成的“至高無上的神靈”的護佑。在“舞臺監(jiān)督”和“女演員”的對白中,直接向觀眾交代就要上演迦梨陀娑的新劇本“沙恭達羅”。序幕中的聲音在向觀眾傳遞著印度的宗教信仰,并提示接下來將要看到和聽到的是一個美麗的故事。這種故事外的元敘事視角通過自覺暴露劇本的虛構過程,以產(chǎn)生間離效果,讓讀者明白此劇本就是一種虛構,并非現(xiàn)實,進而讓觀眾以一種欣賞的眼光去體驗劇情,獲取虛構文本的意義。
第一幕中的主角國王豆扇陀乘車執(zhí)弓狩獵,追趕一只鹿,誤入婆羅門苦行者的凈修林,遭到阻攔。國王放下弓箭,接受苦行者的勸阻,“你的武器要用來拯救苦難,不能把無辜的亂殺”,并遇到沙恭達羅——苦行者老師干婆的義女,被其與生俱來的美的氣質所傾倒,一見鐘情。這一幕中的“鹿”與國王和沙恭達羅的相識密切相關,成為二人相遇的緣起。公元四世紀是印度婆羅門教衰落、佛教開始走向鼎盛的時期,《佛本生故事》是本劇的取材之一,因此,“鹿”在劇中是一個重要的隱喻。無論是《六度集經(jīng)》中作為佛教傳說中的釋迦如來和提婆提多化身的“鹿王”,還是《佛說鹿母經(jīng)》中的“鹿母”,以及《菩薩本生鬘》中的“花斑鹿”,都塑造了具足悲憫情懷、仁慈智慧、寬容和奉獻精神的形象[3]254-268。由此,故事情節(jié)中的“國王對鹿的狩獵”,隱含著人類內心嗔恨的釋放,這種愚癡嗔恨沒有讓國王去拯救苦難,而是拿起武器獵殺無辜,從一個側面映射出當時奴隸制下印度統(tǒng)治階級的奢靡之風與生靈涂炭。
而此時的沙恭達羅,作為凈修林中的“保護神”出現(xiàn)在國王面前,以她秀色天成之美和對自然萬物之愛[4],讓國王在靜觀、傾聽、反思、對話、交流中感受慈悲之美,喚起對美的追尋意識,從而遏制國王內心的殺生惡欲。這種故事內人物視角的觀察反思,主要是通過劇本中的對話與獨白敘事手段來完成,既讓觀眾從國王的視角去一同感受外部世界,又讓觀眾窺視到國王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而引起共鳴?!八南麓较褫砝僖粯吁r艷,兩臂像嫩枝一般柔軟,魅人的青春洋溢在四肢上,像花朵一般”①,沙恭達羅內在的氣質之美即使在樹皮衣服的遮蔽下,也熠熠生輝,引起國王對美的追求與向往。而她內在的心靈之美則在“功能性”人物視角的對白中和“心理性”人物視角的獨白中,讓觀眾一覽無余。沙恭達羅的女友:“這一棵小茉莉花是被你稱做‘林中之光’的,它自愿作芒果樹的老婆。”沙恭達羅:“草木都在成雙成對地互相擁抱結婚。這一棵小茉莉花用鮮花炫耀自己的青春,這一棵芒果樹結滿了果實,也能自得其樂?!鄙彻н_羅與女友的這種對白,一方面?zhèn)鬟_了自己對“光明”與“美好”的向往,并寄情于眼前的花草樹木,又展現(xiàn)了自然景色在沙恭達羅眼中映射出的“青春”、“果實”及其映射在心靈中的“自得其樂”;同時,也折射出沙恭達羅內心深處尋找意中人結婚的欲望。
“這一只可惡的蜜蜂總來麻煩我,你倆快來救救我吧!”當沙恭達羅面對蜜蜂的侵襲向女友求救時,“請豆扇陀來吧!因為我們的凈修林是由國王保護的。”女友的笑答投射了在一旁暗中觀察的國王的心機,也為國王豆扇陀的出場作好了準備。當沙恭達羅意欲避開國王,離開之際,女友挽留道:“你還欠我債,你要澆兩次樹?!眹酹毎壮鲎约河^察到的沙恭達羅的形象:“她愛那些跟她有同樣眼睛的母鹿,也許她決心同它們終生為偶?”“我想,這位小姐澆樹已經(jīng)澆累了。因而她的雙臂下垂,前肘因為提水壺磨得發(fā)了紅……汗珠凝結在臉上……”沙恭達羅視林中的鹿為義子,并辛勤澆灌林中的花木,被同伴譽為林中“保護神”。沙恭達羅這種行動之美在國王的眼中并非虛幻,而是如此真實,因而在至誠之境中他拿出戒指來說:“我要替她還債”。沙恭達羅成為劇本中至善至美的象征,這種美分散于故事敘事進程中的“鹿”、“花”、“樹”等各種隱喻體中,以故事人物視角的觀察層層推進,由外向內映射出萬物的自然美、形象美和人物的心靈美、行動美[5]37-40,從而使故事主人公祛除濫殺無辜的潛在意識,喚起追尋美善之欲,并使讀者與觀眾在閱讀、觀看、欣賞中滌蕩心靈,產(chǎn)生美好的遐想。
《沙恭達羅》之所以受歡迎,自然離不開一個“情”字,尤其是兩性之“情愛”。作品曲折、生動地描述了兩情相悅之甜、相思之苦、相離之痛,也真實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世界中為情所執(zhí)、為情所困、為情所迷之境。國王豆扇陀與沙恭達羅的相愛,一開始就受到世俗社會種姓制度的困擾。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是印度的四大種姓,而當時印度習俗不允許種姓間的通婚。沙恭達羅的女友向國王道出她的出身來歷,原是天神害怕王族仙人的刻苦修行,派來天女彌諾迦來破壞他的道行。作為天女的女兒,沙恭達羅遭到遺棄后,由現(xiàn)在的苦行者干婆收養(yǎng)。因此,沙恭達羅不僅具有高貴的血統(tǒng),還具有修行的潛質,這也更加堅定了國王豆扇陀對沙恭達羅的追求和向往。這種半人半神的傳說敘述方式也暗示了這種“情愛”的進展與權力、政治、宗教、神話等因素密不可分,是出身背景、權力身份、宗教信仰和神話傳說的綜合映射。
然而,“情愛”之火總是將理性與智慧燃燒殆盡。沙恭達羅飽受相思之苦時,外表“玉容憔悴”,內心對國王的愛卻炙熱焦灼:“你的心我猜不透,到那時狠心的人呀!日里夜里愛情在劇烈地燃燒著我的四肢,我心里只有你?!边@是“情愛”私欲向讀者傳達出的典型的感官之美。在這種感官美的驅動下,沙恭達羅未經(jīng)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與國王豆扇陀結成夫婦。這種“自由戀愛”的方式在當時的印度被稱為“干闥婆”,在《摩奴法典》中有相關記載。然而,這種結婚方式雖然完全超越了世俗各種因素的羈絆,在信仰和心靈上找到依托,但也注定要承受接下來世俗生活中所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當情愛的私欲達到鼎盛時,先前的自然神圣之美就變得黯然失色,因為感官之美遮蔽了正知正見。沙恭達羅對國王的相思之苦使她在修行中變得心不在焉,怠慢了大仙人達羅婆娑,因而被施以咒語:“??!你怎么竟敢看不起我這個客人呀!你心里只有你那個人,別的什么都不想念,我這樣一個有道的高人來到,你竟然看不見。你那個人決不會再想起你來,即使有人提醒他,正如一個喝醉了的人想不起自己作過的諾言。”在女友的求情下,仙人達羅婆娑才減弱了咒語:“只有她的情人看到他給她的作為紀念的飾品,我對她的詛咒才失掉力量?!毕嗨贾嗍莾汕樗接牡湫吞卣?,它不僅讓一個人的內心飽受煎熬,更是讓內心的欲望走向極端,從而產(chǎn)生貪慢之心,忽略周圍的人、事、物,呈現(xiàn)出一種病態(tài)——相思病。這種病態(tài)的根治在于祛除內心執(zhí)著于那個人的幻想,而“遺忘”正是治療此病的良藥。此時的咒語則成了療病的手段,咒語的聲音從幕后傳來,通過沙恭達羅女友的傾聽、轉述,向觀眾和讀者傳達出神秘間離的效果,讓觀眾在共情中陷入遐想,思維咒語的神秘性與可靠性。這也是劇本中宗教神話映射的反思之美。
養(yǎng)父干婆得知沙恭達羅與豆扇陀私自結婚并懷了孕,并沒有責怪,正如先前所愿“有意把她嫁給一個年貌相當?shù)呐觥?。干婆祝福了沙恭達羅,并找仙人陪送她回到丈夫身邊,因為干婆在“走近燃燒著圣火的地方時”,聽到了一種聲音:“婆羅門呀!你要知道,為了人世間的快樂幸福,豆扇陀給你女兒種上了光明種子,正如懷火的舍彌樹。”“舍彌樹”是印度神話中情欲之火的象征,也進一步映射了人世間的情愛之火具有光明之因,可以為人世間帶來幸??鞓贰?/p>
臨行前,沙恭達羅與喂養(yǎng)的小鹿淚別時,干婆告誡:“要堅定起來,不要讓眼淚流個不息。這條路凹凸不平,不容易看清。你的腳踏上去一定會忽高忽低?!边@種告誡預示著沙恭達羅未必能夠如愿以償?shù)鼗氐秸煞蛏磉?,要學會堅定不移。干婆繼續(xù)叮囑沙恭達羅:“你到丈夫家里以后,要服從長輩,對其他的女人要和藹可親!即使丈夫虐待你,也不要發(fā)怒懷恨在心!對底下人永遠要和氣,享受也要有節(jié)制,這才算得是一個主婦,不然就是家庭禍根?!贝藭r的干婆不僅僅是作為父親的角色,更是一位智者,在教導孩子如何處理即將面臨的家庭糾葛。對于印度當時一夫多妻制的家庭模式,家庭成員的相處之道尤其重要。一針見血地指出和氣、隱忍、克己是智者的選擇,怒氣、嗔恨是愚者的禍根。當沙恭達羅向父親詢問何時能再回到凈修林時,干婆回答道:“長時間身為大地的皇后,給豆扇陀生一個兒子,勇武無敵。把國家的沉重的擔子交付給他,再跟你的丈夫回到這清靜的凈修林里?!边@種父女間的直接對白真實再現(xiàn)了世間生命的使命與輪回,描繪出女性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的角色,男性在社會中的位高權重,孩子在使命承擔中的希望與寄托。這也是此劇本通過苦行者干婆的視角所映射出的通達人情世故的倫理之美。
然而,正如達羅婆娑的咒語,當沙恭達羅踏上尋夫之路,歷盡辛苦來到豆扇陀面前時,被拒之門外,遭遇遺忘。這時的國王并非是世人想象中的喜新厭舊、移情別戀或忘恩負義之人,而是憂國憂民、盡職盡責:“所有滿足了愿望的人都是幸福的,但是國王們滿足了愿望后得到的卻是痛苦。因為什么呢?高位重望只能滿足一時的貪心。保護已獲得的東西更增加苦惱?!眹踉趯Π讛⑹鲋?,道出了自己苦惱的根源來自于保持權位的貪欲。當聽到情意纏綿的歌聲時,沒有被困惑,反而讓朋友摩陀弊耶轉告皇后:“這個人以前被我愛過。我受到皇后恒娑婆抵的譴責?!贝藭r的責任意識勝過先前的情愛欲火,以“遺忘”咒語的形式迫使自己達到克己的狀態(tài),塑造了一個忠于皇后的形象,展示了一國之君的道德風范。
當再次面對沙恭達羅的面容時,道德意識最終戰(zhàn)勝內心的情愛欲望:“看了這千巧百媚的嬌模樣……我既不能丟開她,又不能吸吮她的芬芳?!眳s引起陪送沙恭達羅的凈修者的憤怒,指責國王“醉心于權力的人們就是這樣好惡無?!保鹕彻н_羅的嗔恨:“誰還能像你這樣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實在是一口蓋著草的井。”而國王為了維護自己的聲名,高聲宣布:“豆扇陀的品行是眾所周知的。絕不會有這種事情?!边@時的沙恭達羅悲痛欲絕,被國王拒之門外,陪送的凈修者告誡沙恭達羅,若要證明自己的行為純潔無瑕,就要以努力的姿態(tài)在丈夫家里忍耐。正當國王準備暫時收留沙恭達羅時,仙女廟中沙恭達羅母親的女友彌室羅計尸將沙恭達羅神秘地帶走了,讓國王心亂如麻,在失憶的狀態(tài)下心潮涌動、焦灼不安。這種神話處理方式以及故事人物內外視角的交錯,不僅讓讀者和觀眾感受到生活中的矛盾、沖突與糾結,同時也領略到問題的根源、起因、激化與消弭。在欲望、倫理、道德的交錯中應如何避免矛盾兩立的局面,從中尋求內心的平衡,是值得思索的問題。沙恭達羅的神秘玄離留給觀眾的是,在維護國王道德之美的同時,所展示出的超越欲望的隱忍之美。
沙恭達羅的離開讓國王深感不安,先前達羅婆娑的咒語再次發(fā)揮作用[6]。沙恭達羅因貪愛而飽受相思之苦,繼而對仙人顯示出怠慢之心,并丟失了國王留下的信物“戒指”,遭遇到被國王遺忘的懲罰。第七幕中的國王收到漁夫偶然撿到的那枚戒指后,記憶恢復,如夢初醒,對于拒絕沙恭達羅而倍覺悔恨,寢食難安。這時收留沙恭達羅的天女彌室羅計尸以全知敘述人的視角,通過傾聽宮女、侍從的對白以及國王內心的獨白,來觀察國王的一舉一動:“從前雖然有鹿眼的愛人來叫喚,這可恨的心卻沉睡不動?,F(xiàn)在呢,它卻清醒著來忍受追悔的苦痛。”國王豆扇陀因幫助天帝因陀羅戰(zhàn)勝對手阿修羅而受到至高禮遇,但這種榮耀并沒有讓國王感到快樂,依然深陷絕望。“幸福已轉變成了災難,我以前曾把幸福嘲笑”,曾有的幸福因嘲笑而轉變成了災難,直至看到苦行者陪伴的孩子。尤其是看到孩子在與小獅子玩耍嬉戲時的淘氣,孩子身上充滿的活力讓國王豆扇陀心生歡喜。這里的“獅子”成為“勇氣”“熱情”的象征,而孩子則成了“征服一切者”,猶如仙人們給他起的名字。國王先前的斗志在此時的孩子身上充分映射出來。而當國王看到孩子手上的“輪王相”時:“指頭間聯(lián)系著一副薄薄的肉網(wǎng),就像一朵花瓣幾乎連在一起的蓮花”,也預示著孩子具有母親沙恭達羅修行的潛質。沙恭達羅曾把“鹿”當做義子,以慈悲之心關照自然萬物,體現(xiàn)出“保護神”的胸懷氣度;而此時的孩子則以小獅子為玩伴,“像是柴堆里的烈火,發(fā)出閃閃的光焰”,映射出帝王的勇猛精進。當國王在沙恭達羅面前懺悔自己因失憶而造成的遺棄時,沙恭達羅也在自我反思:“一定是我前生做了什么惡事應該受苦,所以在那些日子里我才遭受苦難?!眹醺嬖V沙恭達羅是“奇跡般地找到了戒指”,才使他的記憶得以恢復,因此,在沙恭達羅眼中,“戒指”成為尋回相互信任的力量。國王豆扇陀與沙恭達羅帶著天人的祝福最終重新走到了一起。但此時的在一起,并非為了先前的情愛,而是將“信仰、財富、行動”結合在一起,帶著恩澤天下、造福臣民的使命重新走在一起。從逐鹿的緣起,情愛的苦樂,到失憶后的醒悟、修行的回歸,完成了美德人性的成長歷程,成就了完整的生命意義。
《沙恭達羅》的文學成就不僅僅是在元敘事、故事內外敘事方式上頗具特色,更是在敘事進程中將古印度神話、宗教、理性、哲思等隱喻其中。從國王獵殺“鹿”的嗔恨之心,沙恭達羅對自然萬物的慈悲之心,到沙恭達羅的貪愛驕慢之心,國王失憶后的斷拒與懺悔之心,再到沙恭達羅的修行與國王勇猛精進、利他之心的回歸,在內外視角的推進和種種隱喻暗示中,散發(fā)出萬物的自然美、形象美,人物的心靈美、行動美和社會的倫理美、道德美。這種敘事進程將超越欲望的隱忍之美和憂國憂民的大愛融入生活智慧中,在人性美德的成長歷程中成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僅映射出古印度社會的生活狀態(tài)、宗教思想意識與美好愿景,也使讀者與觀眾在美輪美奐的文學閱讀、欣賞中進一步了解印度文化,反思印度的宗教神話所帶來的理性思考;在感性、理性與神性的映射中完成心靈的超越,為每個時代的現(xiàn)實生活所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提供借鑒與啟迪。
注 釋:
①文中所引原著《沙恭達羅》的內容均來自季羨林先生的漢譯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1]唐偉勝.敘事·文本·闡釋——當代美國敘事理論研究[M].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2]迦梨陀娑.沙恭達羅[M].季羨林,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3]佛經(jīng)故事選[M].羅秉芬,黃布凡,等,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
[4]車子龍.論印度梵劇《沙恭達羅》的美學意蘊[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9(1).
[5]王世德,等.美學辭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6.
[6]王鴻博.《摩訶婆羅多》“咒祝”主題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12(2).
【責任編輯:郭德民】
2015-04-29
張紅梅(1974—),女,河南商丘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文學與翻譯研究。
I106
A
1672-3600(2015)07-00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