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微文化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2015-04-11 05:11:51歐曉靜蘇國紅安徽工程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安徽蕪湖241000
      昭通學院學報 2015年4期
      關鍵詞:校園文化價值觀校園

      歐曉靜,蘇國紅(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安徽 蕪湖 241000)

      ?

      ●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

      論微文化與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歐曉靜,蘇國紅
      (安徽工程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安徽 蕪湖 241000)

      自20世紀90年代微文化這一理念初顯萌芽以來,微文化的概念、內(nèi)涵日漸豐富。盡管學術界對其概念的解釋不盡一致,但微文化的快捷性、交互性、海量性、快餐性、擴散性等特征卻為大部分學者所認同。在當前的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微文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積極與消極影響并存。為了構建微文化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影響,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指導方向,創(chuàng)新校園精神文化,注重校園微文化平臺的建設。

      微文化; 和諧校園文化; 影響; 對策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移動網(wǎng)絡技術的突飛猛進,以移動手機、電腦為載體,孕育出了一系列以“微”命名的“微產(chǎn)物”,標志著我們已進入了以“微”著稱的“微文化”時代。這樣的時代氛圍和文化環(huán)境,使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審美基準表現(xiàn)出獨特的形式,正在對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產(chǎn)生重要影響。因此,微文化在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已在日益凸顯。

      一、微文化:詞的來源、涵義及其特征

      (一)微文化的來源

      微文化這個詞的最早來源是由一個名叫“微”的樂隊提出來的,該樂隊在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的一間酒吧駐唱,從而用歌聲表達了微文化的理念,而且其主唱歌手麥子在2006年的時候還開創(chuàng)了以“萬物本微、人類微文化交流”的博客。由于在近幾年隨著微文化的不斷流行,在2010年的時候,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給予了其提示性的解釋:“微博這一網(wǎng)絡平臺的產(chǎn)生和普及而衍生出來的注重向個體和微觀發(fā)展的文化現(xiàn)象”。[1]當然,對微文化的具體含義,目前學術界還沒有統(tǒng)一而明確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定義,本文認為微文化是指:一種由微博、微信等微產(chǎn)物派生出來的,在內(nèi)容上推崇簡短、言簡意賅的表達方式,提倡各類以“微XYZ”的命名方式,注重微觀層面協(xié)同構成的并蘊含時代特征的文化現(xiàn)象。

      (二)“微文化”的主要特征

      1、快捷性、交互性

      與傳統(tǒng)媒體的自上而下的傳播形式不同,微文化的信息傳播主要是以一種快捷、交互、開放、平等的方式出現(xiàn)。微文化的出現(xiàn)肯定了每一個人的主體性,它能最大程度的發(fā)揮主體能動性,其信息傳播只需要主體的幾個微動作(鼠標點擊或觸碰手機屏幕就能完成諸如點贊、轉發(fā)、評價等功能),從而使它的信息傳播只需花費一分鐘甚至幾十秒的時間,體現(xiàn)了其傳播的快捷性。不僅如此,微文化交流還能實現(xiàn)信息的交互性溝通,即:可以使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某一話題信息的發(fā)言者或參與者。因此,快速的交互式信息傳播使得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實現(xiàn)信息交流與共享。

      2、海量性、快餐性

      伴隨著現(xiàn)代人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工作生活壓力日趨擴大,人們用于可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加之人們生活方式越來越多樣化、豐富化,更加彰顯“眼球”與“注意力”的彌足珍貴。微文化的快餐性特征恰是捕捉了人們“眼球”的這一稀缺性資源,通過言簡意賅、只言片語、碎片化式表達主題,以爭取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以微博為例,只要通過140個字數(shù)的限制,便可通過只言片語抒發(fā)自己的心情與感慨,并可以與“微友”及時在線分享交流。然而,快餐性的特征,并不能對真正有內(nèi)涵的文化起到促進與發(fā)展的作用,多數(shù)也只是大家的一些碎片化信息,上升到某種高層次來說,也就是心靈雞湯之類,并不能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與文化內(nèi)涵。

      3、擴散性

      微文化中信息傳播的速度不僅表現(xiàn)在速度的快捷性上,還表現(xiàn)在信息傳播的廣度上。海量信息并非“微”不足道,它通過“單一性”傳播向“聚焦性”傳播的轉變,使某一條微信息通過聚焦、擴散、再聚焦、再擴散的方式傳播開來,把個體的微小轉化為社會群體的龐大,把個體的意識形態(tài)演變?yōu)槿后w的意識形態(tài)。其表現(xiàn)在,在微文化信息交流中,“微民”個人發(fā)布的信息,自己的朋友圈和粉絲群都能看到,“微”不足道的信息很快會通過單一性向聚焦性傳播的轉變,使傳播的范圍大大擴大。如果是帶有不負責任、虛假式的、夸張式的個性微信息或言詞,其聚焦的效果更明顯甚至會達到膨脹的效果,會造成推波助瀾式的大眾圍哄與吐槽。近年來,很多網(wǎng)絡事件都是由于微平臺信息的單一性轉向聚焦性傳播,從而形成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并最終引起大眾圍觀,甚至能達到誘導事件的客觀處理結果。

      二、微文化是當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不可忽視的因素

      和諧的校園文化,是指以和睦、融洽為主要價值取向,使校園文化體系中各構成要素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豐富多彩的學校生活為載體,精神層面的內(nèi)在文化、物質層面的外顯文化、制度方面的文化、行為實踐文化等各類校園文化協(xié)同發(fā)展,使其蘊含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風采和彰顯現(xiàn)代文明特征并存的群體文化。和諧校園文化作為一種和諧社會文化形態(tài)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微文化密切相關,它受到微文化的影響與制約。因為高校大學生群體既是微文化的使用者又是其直接參與互動者。微文化影響著高校校園的文化生活,它正以其自身的價值和獨特的意義,浸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毫無例外地受到微文化的影響。因此,微文化,是當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并對其起著兩面性的作用。

      (一)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影響

      1、提高了每個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彌補了學生的情感交流缺陷

      由于微文化的出現(xiàn),人們的交流日趨頻繁,特別是為那些內(nèi)向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交流平臺?!拔⑽幕某霈F(xiàn)使自媒體時代的人們擁有了更多自主表達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間,獲得了更大的話語自由”。[2]因為微文化憑借其高科技手段為一些內(nèi)向的學生構造了一個虛擬的“微空間”,在這個空間里,一些有關瑣碎事物的、文化娛樂的、業(yè)余愛好方面的快捷即時的交流與溝通,使得學生之間的關系變得輕松和諧,提高了他們的話語自信心,促進了大學生們的交流與交往。這一點剛好彌補了我國現(xiàn)階段大學大班教育的缺陷,滿足了學生情感性交流的需求。正如美國現(xiàn)代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所說的“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以建構共同體,……一個好的學校應該變小,以使每個人都能夠互相認識”。[3]微文化使我國大學現(xiàn)階段的大班教學在情感交流的距離上逐漸縮小,彌補了學生的情感交流缺陷。

      2、豐富著和諧校園文化的生活

      微文化的日趨繁榮有助于校園文化豐富、發(fā)展和優(yōu)化。首先,微文化的海量信息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與愛好,及微文化的碎片化信息可以提供給學生少量的時間以吸引他們的有限注意力,從而為豐富多彩的和諧校園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其次,以微博、微信為載體而建設的微博、微信班級群,加強了師生的交流與溝通,豐富了校園的班級文化建設。通過微文化的橋梁作用,將教師和學生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各自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作用,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從而為學校的文化建設獻出各自的“微”力量,增添了校園文化的生動性與創(chuàng)新性。最后,由于微文化本身的特性,即:溝通與互動的便利,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且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即時互動加強了雙方文化思想及情感的交流。微文化釋放了學生的話語權,促進了師生線上線下的即時溝通與交流,使校園師生的關系更為融洽,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二)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消極影響

      由于微文化其自身的特點在給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消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1、海量化、碎片式信息肢解了學生的注意力,快餐式閱讀降低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海量的信息輕而易舉地肢解了大學生的有限注意力和寶貴的學習時間。大學生的下課時間或閑暇時間都會被碎片化的微文化產(chǎn)品所占據(jù),閱讀微文化產(chǎn)品已成為一種時尚、一種依賴,也習慣于微文化產(chǎn)品的簡潔、扼要,從而導致在面對厚厚的一本經(jīng)典著作已無耐心研讀,甚至連要求精讀的課本也難以專心去讀。靜下心來,好好的去讀一本書或經(jīng)典著作已經(jīng)是這個浮躁社會中的一件奢侈的事了。另外,邏輯思維的被“碎片化”,降低了大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由于微文化產(chǎn)品的“快餐式”特征,它只適合囫圇吞棗,營養(yǎng)價值低,決定了其文化內(nèi)涵與文化價值的相對薄弱,從而導致它所帶來的心靈雞湯式治愈療法不可能演變?yōu)檫壿嬓暂^強或價值性較大的有深度的、有內(nèi)涵的思想文化。時間的碎片化、內(nèi)容的瑣碎化導致人們只是發(fā)表即時感慨,它難以承載起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如果大學生沉迷于多如牛毛的微文化產(chǎn)品中,將不利于其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不利于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2、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培育和踐行面臨著難題

      隨著社會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經(jīng)濟體制隨之變動,社會結構隨之變更,人們的利益關系也隨之調整,社會處于舊的體制深刻變革中而新的體制尚未發(fā)展完善起來的巨大調整期,導致人們思想意識領域的多元性、選擇性、差異性增強。微文化將社會的這些多元意識形態(tài)反映到大學生群體,造成了他們?nèi)松^、世界觀、價值觀正在發(fā)生變化甚至退化,出現(xiàn)了多元意識形態(tài)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和諧甚至對立的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首先,在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下,市場功利主義在微文化領域中盛行。比如,在微博中盛行的“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面笑”、“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等,這種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潮成為大學校園中渲染的價值取向。其次,技術異化的加劇,淡化了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觀、人際交往觀和社會倫理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技術的日新月異,人們在利用新技術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就了人類成為技術的奴隸?!暗皖^族”、“微博控”就是其典型代表。人們過于依賴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技術,沉迷于網(wǎng)絡虛擬的世界,忽視了對傳統(tǒng)文化或傳統(tǒng)經(jīng)典作品的研讀,忽視了現(xiàn)實社會中人際的交往,忽視了與家人聊天所享受的的天倫之樂。正如美國學者雪莉·特克爾的擔心,“微文化”這一“人與技術的共謀”會導致社會“群體孤獨癥”。一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對著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wǎng)上聊天;會議上領導在做報告,聽眾在收發(fā)信息。[4]最后,在功利主義趨勢下,微文化領域出現(xiàn)了錯誤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傾向,認為馬克思主義只是人們用來掙錢的工具,把馬克思主義工具化、市場化,從而淡化了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觀。

      三、微文化是當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科學結晶,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主旨與本質所在;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靈魂與精髓;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與燈塔;是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引擎與動力。微文化是培育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1、充分發(fā)揮高校教育工作者作為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中堅力量作用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浸透到全校所有課程教學中,不單一局限在高校的思政課教育中,要發(fā)揮各科目教師的課程主導作用。在微文化視閾下,對高校老師做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他們既需要適應當前各種微文化視閾下所帶來的各種“微”特征,又需要關注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大學生對微文化進行批判性解讀的思維習慣和反思能力,使其在紛繁復雜的微文化環(huán)境下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汲取國內(nèi)外先進理論和成功的實踐經(jīng)驗,構建具有微文化所特有的話語體系,循序漸進的、隱性的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駐進校園文化建設中、駐進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中。并且,在此過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發(fā)揮示范作用,充當榜樣典型。

      2、提高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和是非對錯辨析能力,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由于微文化其自身的特征尤其是負面信息或者錯誤的價值觀的快速傳播,給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帶來了很多消極影響,但大學生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在微文化視閾中,應注重其主體地位,使知識與智慧,意志與信仰在和諧校園文化建構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要重視培養(yǎng)并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質,提升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和抗干擾能力,以撇清微文化中多元文化思潮中的錯誤價值觀,并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實踐者,而不是停于表面工作。

      (二)創(chuàng)新校園精神文化,大力發(fā)展精神生產(chǎn)力

      高校校園文化通常包括物質層面的外顯文化、精神層面的內(nèi)在文化、制度層面的文化及行為實踐層面的文化等,其中精神層面的內(nèi)在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精神生產(chǎn)是以創(chuàng)造精神文化產(chǎn)品為直接目的的活動,而精神文化微觀到校園層面即為校園精神文化,其創(chuàng)造性活動也必然會成為創(chuàng)新校園精神文化的先驅和動力,最終會推動校園文化的不斷發(fā)展。精神生產(chǎn)力是指人們在客觀的精神文化實踐過程中所從事文化生產(chǎn)的能力。馬克思認為“一切生產(chǎn)力即物質生產(chǎn)力和精神生產(chǎn)力?!盵5]即精神生產(chǎn)力也作為生產(chǎn)力的一種形式,生產(chǎn)力是生產(chǎn)關系的決定因素,推動著社會的發(fā)展。校園的精神生產(chǎn)力,也必然會推動著高校不斷向前變化發(fā)展。因此,我們既要正視和利用微文化的積極作用,整合并創(chuàng)新微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并使其向積極因素的方向轉化,重視大學生正確社會意識方面的培養(yǎng)并創(chuàng)造正確的實踐觀念和踐行正確的實踐活動,重視創(chuàng)新高校校園精神文化,大力發(fā)展精神生產(chǎn)力。

      (三)加強校園微文化平臺建設

      微文化改變著大學生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學習習慣,并逐步成為影響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全新載體和關鍵組成部分。因此,校園微平臺的建立已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必然趨勢。構建一個和諧的校園微文化交流平臺,應堅持自律和他律相結合。自律就需要高校大力開發(fā)網(wǎng)絡思想政治工作資源,在網(wǎng)上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榜樣人物、校園公眾人物等道德楷模所踐行的活動,這些措施具有示范作用,并能使正能量在校園中傳播。另外,可以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互動優(yōu)勢,利用微博、微信等網(wǎng)上交流平臺,為學生創(chuàng)造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和諧校園微文化平臺。他律即要求國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來規(guī)范微文化信息的傳播,學校需要強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從而共建和諧的高校校園文化。

      總之,隨著信息化、科技化社會的到來,微文化對高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越來越大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分析微文化的自身特點及其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發(fā)揚其有利因素,規(guī)避其不利因素,建設高校和諧校園文化,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優(yōu)秀人才。

      [1]佚名. “微文化”提示性釋義[EB/OL]. 中國語言文學網(wǎng).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31/2011_3_7/1_31_4809_0_1299465782546.html.

      [2]李峰. 微文化·全媒體時代的新寵兒[J]. 新聞世界,2012,(2):75—76.

      [3]Thomas J. Sergiovanni. Small schools,Great Expectations[J]. 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5.

      [4]高續(xù)增. “微文化”沖擊波[J]. 銀行家,2014,(7):138—139.

      [5]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Try to talk about the culture and the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U Xiao-jing, SU Guo-h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 China)

      Micro culture idea since since the 1990 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s rich.Although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but the culture of immediacy, interactivity, mass, fast food and diffusivity is agreed by most scholars.During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the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annot be ignor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To play an active role of micro culture i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ust be the guiding though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novation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emphasis on campus culture platform construction.

      Micro culture; Harmony; Campus culture; Influence

      2014-12-15

      歐曉靜(1987— ),女,安徽蕪湖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408(2015)04-0108-04

      猜你喜歡
      校園文化價值觀校園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探究
      校園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滿校園
      知名企業(yè)的價值觀
      以老區(qū)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文學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1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學習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開心校園
      六枝特区| 玉林市| 福鼎市| 梅河口市| 泾阳县| 灵武市| 深州市| 荃湾区| 东宁县| 神农架林区| 莱西市| 定日县| 辽阳县| 象山县| 宜丰县| 济阳县| 崇信县| 公主岭市| 什邡市| 西乌珠穆沁旗| 徐汇区| 渑池县| 勐海县| 保山市| 子长县| 遵义县| 全州县| 哈巴河县| 华坪县| 马关县| 平罗县| 阿合奇县| 临漳县| 天峨县| 河东区| 安多县| 永嘉县| 南投县| 大丰市| 遵义市| 陈巴尔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