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刺繡的特色在于作品多取自于歷代諸多名家的優(yōu)秀山水、人物之作,畫稿意境深邃,構圖層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并以此開創(chuàng)了富有詩情畫意的仿古山水繡和神韻天然的水墨寫意繡,其特點是追隨優(yōu)秀中國畫的文化內涵和筆墨情趣,形成了格調高雅、雅逸傳神的藝術風格,在繡壇上獨樹一幟。揚州刺繡素以劈絲精細、針法縝密、色彩豐富、表現力強的精細繡著稱,每件作品針法縝密、艷麗、工整、光潔。繡師們以精湛的技藝極力表現我國寫意畫瀟灑傳神的筆墨神韻和工筆畫的精致嚴謹。
“揚州水墨綉”的命名源于該繡種是以中國畫中的寫意畫作為刺繡的主要題材。
揚州水墨繡精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技法上著力追求國畫的筆墨情趣和文化內涵 。其中寫意繡對繡師的藝術修養(yǎng)要求很高,同時也給予繡師一定程度上自我創(chuàng)作的空間。水墨繡分為六大工序( 選稿 → 讀畫 → 上稿 → 配色→ 繡制→ 裝裱 )。
選稿:母本選用風格清雅,筆風瀟灑老辣,個性鮮明,具有豐富的審美情趣的作品。
讀畫:就是解讀畫意、解讀畫跡。做到形似而神更似。
上稿:用“雙勾白描”的手法在底料上繪出原畫的輪廓。
配色、繡制:以針代筆、 以線代墨,通過各色絲線的搭配和針法的靈活運用,模擬墨分五色的效果,從而傳達原畫的意境。
裝裱:紅木邊框配以玻璃,盡顯古風質樸又便于對繡品的進一步保護。
陸樹嫻(1924—2014),中國刺繡藝術大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揚州市人,揚州寫意繡、仿古繡的創(chuàng)始人和開拓者,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7年首批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馮驥先生給予了陸樹嫻大師極高的評價:“繡出了筆墨的古潤和畫意精神,藝術價值很高,充分體現了揚州這塊土地的文化精神!”,并稱其為“國寶級”的民間藝人,題“心線神針”以表贊譽。
揚州刺繡是揚州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蘇繡的重要組成部分。
揚州刺繡源于漢, 興于唐, 精于宋, 盛于明清, 繁榮于當代。自新中國成立后,1959年揚州繡品廠建立,手繡精品恢復生產,所繡體裁主要以宋元及清代工藝筆山水、花鳥和揚州八怪作品為范本,兼繡近現代名人名作。此時揚州“水墨繡”已見雛形,有鄭板橋的《蘭竹》、黃慎《麻姑獻壽》、李方膺的《魚》、李苦禪的《魚鷹》等,所繡作品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靈秀古雅,筆墨神韻極佳。
由于沒有很好地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刺繡行業(yè)的盲目發(fā)展,導致外銷市場萎縮,產品過剩,1999年,手繡精品的車間被迫解散,以致手繡技藝人大量流失。揚繡進入了緩慢發(fā)展的階段。
近年來隨著工藝美術快速發(fā)展,揚繡也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回溫。揚州刺繡藝術也在承繼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追求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作品,大量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揚繡的制作和創(chuàng)作中來,從事刺繡生產銷售的私營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也不斷涌現,結合新的銷售平臺,將揚繡推廣至世界,讓揚州水墨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使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揚州水墨繡日臻興旺。
在受到歷史文化名城揚州那具有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精神的影響下,在經歷了二千多年刺繡藝人的傳承和發(fā)展下,揚州水墨繡逐步形成并首創(chuàng)了仿古山水繡和水墨寫意繡這兩種藝術風格,使之在繡壇中獨樹一幟,聞名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