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榮 張楊輝
摘 要:通過對羅定市脫毒馬鈴薯大西洋栽培技術進行試驗示范與推廣,并在防病、脫毒和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通過推廣優(yōu)質脫毒種薯,集成大壟雙行、倒芽播種、機械化作業(yè)、微膜覆蓋、免耕技術、晚疫病避病技術、配方施肥等一系列的生產配套技術,全面實施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以此輻射帶動全市冬種馬鈴薯生產的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
關鍵詞:馬鈴薯;脫毒種薯;配套技術;羅定市
中圖分類號 S53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6-46-04
1 引言
馬鈴薯是一種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作物,既可以作鮮食蔬菜之用,也可用作工業(yè)加工原料,應用市場前景廣闊,經濟價值可觀。馬鈴薯在我國農業(yè)生產中占有一定比重,隨著農業(yè)發(fā)展的升級,農業(yè)產業(yè)化的逐漸推進,馬鈴薯生產的發(fā)展在羅定市不斷發(fā)展壯大。
羅定市地處廣東西南部,全市總人口120.73萬,耕地面積72.7萬hm2。根據(jù)我市的氣候特點,東南部有適合冬種馬鈴薯的耕地面積達20多萬hm2。過去對馬鈴薯新品種的引進及種植技術不夠重視,種植觀念不一,規(guī)模不大,栽培上粗耕粗放,出現(xiàn)品種引進、技術指導與管理服務不到位,致使產量不高,品質差,效益低。常年的栽培產量停滯不前,一般產量只有700kg/667m2,最高達1 000kg/667m2左右。自2007年開始,在羅定市委、市府的正確領導下,徹底改變以往的品種不優(yōu)、耕作技術落后與分散種植等習慣,實施高產栽培示范帶動模式、促進全市冬種馬鈴薯生產的全面發(fā)展。
2 栽培技術
2.1 技術方案
2.1.1 推廣優(yōu)質高產脫毒良種 傳統(tǒng)種植的馬鈴薯多是未脫毒種薯,所以馬鈴薯病害發(fā)生嚴重,死苗率高,產量低,品質差。要振興羅定市冬種馬鈴薯產業(yè),推廣脫毒良種是唯一的出路。馬鈴薯脫毒種薯在生產上有很多的優(yōu)越性:
(1)脫除了主要的馬鈴薯病毒,恢復了原品種的特征特性,達到了復壯的目的。同時,在脫毒過程中也將其所感染的真菌和細菌病原物一并脫除,所以,脫毒薯在一定時期內,沒有病毒、細菌和真菌病害,其生活力特別旺盛。
(2)提高產量。因為沒有各種病毒和病害,脫毒種薯的生長勢頭很強,原品種的特征特性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增產十分顯著,一般增產達30%~70%,甚至翻番。
(3)提高質量。脫毒種薯生產繁殖的馬鈴薯不僅薯塊變大,而且商品薯率大幅度提高,極大地避免了種植感病種薯易引起的腐爛、尖頭、龜裂、畸形、瘡疤等現(xiàn)象,顯著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我市主要推廣的脫毒種薯品種有:荷蘭15、大西洋、粵引85-38等品種。
2.1.2 配套技術優(yōu)化集成 馬鈴薯生產要高產優(yōu)質,除了要有優(yōu)質的種薯,同時必須要有配套先進的栽培技術措施,我們根據(jù)羅定市的實際情況,集成推廣多項先進技術。
(1)大壟雙行栽培模式。所謂馬鈴薯大壟雙行栽培模式,就是將傳統(tǒng)的65cm小壟單行種植改為90cm的大壟且壟上種植2行,壟上行距30cm,株距30~35cm。據(jù)試驗,這種栽培方式能夠增加薯田的通風透光率,增加馬鈴薯植株的光合作用面積,同時大壟還能保墑,降低結薯部位的濕度,增加結薯空間,能結大薯、多結薯,能使薯田高產優(yōu)質。同時采用大壟雙行栽培可提高種植密度,達到合理密植的目的。密度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保證,我市馬鈴薯種植密度普遍偏低,個別地塊密度低至3 000株/667m2左右,整體種植密度比適宜種植每667m2低500~2 000株;水田適宜的種植密度一般在4 500~5 500株/667m2。據(jù)專家測算:如果每667m2增加500株,可增加馬鈴薯200~250kg,增收300元以上。
(2)倒芽播種。倒芽種植可提高產量。作為塊莖作物,栽培就是要得到植株的塊莖。要增加塊莖,就必須要增加地下的匍匐莖;要增加地下的匍匐莖,就要增加地下部分的節(jié)數(shù)。所以,播種時將芽眼向下埋入土中,比芽眼向上的地下部分節(jié)數(shù)增多,長出的匍匐莖也變多了,塊莖也就增加了。在同等肥力,同樣管理的情況下,一般產量增加30%。
(3)機械化作業(yè)。馬鈴薯機械化作業(yè)是機械深松整地、播種、中耕培土、追肥施藥、適時收獲的全程機械化措施,使馬鈴薯單產增加20%~30%。
(4)微膜覆蓋。地膜覆蓋具有抗旱保水、提高地溫、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作用。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比習慣種植提高單產30%~50%,是一項高產高效、抗災節(jié)水的現(xiàn)代農業(yè)栽培技術。
(5)免耕技術。馬鈴薯免耕栽培是晚稻收割后,不經過翻耕土層,直接施肥于土層表面,播上馬鈴薯塊莖后覆蓋稻草的栽培方法。此法能節(jié)省翻耕人工和減輕勞動強度,并由于稻草和馬鈴薯莖葉還田,起到了肥田的作用,是一種省工、省力、節(jié)本、增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農業(yè)耕作模式。
(6)晚疫病避病技術。馬鈴薯晚疫病避病技術是在充分掌握本地區(qū)歷年氣候變化規(guī)律和所種植的馬鈴薯生育性狀的前提下,選擇馬鈴薯最適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通過科學合理地利用自然條件或采取人為的調控措施,將馬鈴薯晚疫病敏感發(fā)病時期與當?shù)赜辍?、露、霧出現(xiàn)高峰期避開,從而減輕病害發(fā)生,降低產量損失的一項技術。
(7)馬鈴薯配方施肥技術是按照馬鈴薯需肥量,即:生產1 000kg/667m2馬鈴薯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5.5kg,磷(P2O5)2.2kg,鉀(K2O)10.2kg和耕地的土壤肥力,有針對性的計算出各種肥料配合的施用比例。應用馬鈴薯配方施肥技術,使肥料當季養(yǎng)分利用率提高5%~15%,增產15%左右,一般平均每hm2節(jié)本增收50元以上。
2.2 技術措施 為了實現(xiàn)馬鈴薯高產穩(wěn)產的生產目標,除了要選擇優(yōu)良的品種之外,還要有突出的配套栽培技術支撐。在大力推廣高質高效栽培技術的同時,切實做到以下的一系列配套生產技術措施。
2.2.1 選用優(yōu)良品種 馬鈴薯產量與品質與種薯質量有很大關系,在同樣條件下品種不同或同一種不同種薯質量和產量也不同。優(yōu)良品種比普通品種增產10%~15%,健康脫毒種薯比退化種薯增產20%~80%,退化嚴重時幾乎絕收,所以用優(yōu)良品種和健康種薯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施。
農戶在購買種薯時應選擇具有經營資質高、信譽較好的專業(yè)供種單位。購買種薯前先查看是否有檢疫證、合格證。選擇品種的特征是:無病蟲害、表皮光滑、個體相對較大的健壯的脫毒良種薯。種薯買回后選擇在下午4:00~5:00后比較柔和的陽光下曬2~4h,清除病爛薯、雜薯和雜質。如果購回的種薯爛得較多,則最好先用72%農用鏈霉素1 500倍+50%烯酰嗎啉1 500倍液,將好薯洗凈后再轉移到柔和的陽光下曬干。待薯皮表面干爽后轉移到干凈、陰涼、通風、透光、干爽的室內,用竹籮裝好保存,以便種植。
2.2.2 選地整地,大壟雙行 不是任何地方的土壤都適宜種植馬鈴薯,應要選擇耕作層深厚的土壤(20~30cm),并且質地較松、肥沃,排灌與交通方便的地方為種植基地。種植要求一定要合理密植:采用起壟作畦播種,畦高25cm,畦面寬80cm,畦溝30cm,實施大壟雙行種植。
2.2.3 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馬鈴薯生長發(fā)育適宜溫度16~22℃,怕霜凍。因此,冬種馬鈴薯時應避開2℃以下的低溫和26℃以上的高溫時段(羅定市的東片與南片地區(qū)選擇在11月上旬至中旬播種為宜)。一般品種以每667m2播種4 500~5 500株為宜,采取大壟雙行種植模式,合理增加種植密度,行距28cm,株距22cm。
2.2.4 種薯切塊,實施倒芽播種 切塊前每個人準備切刀2把,準備好75%的酒精或0.5%的高錳酸鉀消毒液1盆,將切刀浸入消毒液消毒,切塊時每把刀切完1個種薯后浸入消毒液消毒1次,換用另1把刀切下1個種薯,2把刀輪換消毒使用。切塊時要盡量利用頂芽優(yōu)勢和切成方形減少傷口面積,保證每個薯塊上有1~2個芽眼,重約27~30g。切塊在播前1~2d進行,切后按切塊在母薯上部位或出芽情況分類,為減少田間或催芽過程中爛薯,可在切塊后約30min,傷口仍潮濕時用4∶4∶100的72%甲基托布津+滑石粉配成的消毒粉封閉傷口。然后攤開在陰涼干燥有散射光處,待傷口愈合即可催芽或直接播種。
播種時采用倒芽播種方法:即將種薯的切面向上放,將種薯的芽眼向下放。這種方法是先扎根后長芽,利于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實現(xiàn)早生快發(fā)的目的,從而達到高產穩(wěn)產。
2.2.5 積極推廣機械化作業(yè) 機械化生產是當前農業(yè)生產中的主力軍,特別是馬鈴薯種植。大面積生產種植,推廣農業(yè)機械化,一方面可節(jié)省勞動力,節(jié)省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效率。
2.2.6 微膜覆蓋技術 馬鈴薯在放完種后,過去的生產習慣是不作任何覆蓋的,這對馬鈴薯的正常生長不利。因為南方的冬天也有霜凍的時候,出現(xiàn)嚴重的低溫霜凍必然會受到凍害。但采用微膜覆蓋,可以防止霜凍為害,保持土壤濕度和溫度,加速長根發(fā)芽,提高成苗率,同時控制雜草生長。具體方法是:(1)采用人工播種的,放完種薯后先覆蓋少量泥土1次,整平畦面,再蓋微膜。蓋膜后跟著就覆蓋1次泥土壓著微膜,以免風吹開。(2)采用機械化作業(yè)的則用播種機一邊播種,一邊蓋膜覆土。全程配套播種、蓋膜、覆土相關集成技術同時完成。
2.2.7 免耕栽培技術 在2010年冬季,該項生產技術在我市屬首次試點推廣,地點在羅平鎮(zhèn)黃牛木村橋頭垌,面積1.23hm2。試驗品種為粵引85-38脫毒種薯,播種時間11月15日,收獲時間2011年3月5日。具體技術要點是:不需耕耘與整地,按照上述要求的株、行距放種,在放種前施足基肥(700kg/hm2有機質肥料)。放完種后按畦面寬80cm覆蓋稻草10cm厚度,跟著在畦溝中挑一部分泥土覆蓋在稻草上面,以防被風吹走。泥土的壓力以風不能吹走為宜。整個生長期的施肥、用水、防治病蟲害都與對照區(qū)的常規(guī)栽培方法要點相同,但長相與產量則不同,增產率達14.9%。
2.2.8 晚疫病避病技術 在選擇脫毒種薯的基礎上,改進不同的栽培要點,創(chuàng)新高產栽培技術,有利品種趨利避害,以實現(xiàn)避免或減少晚疫病的發(fā)生為害。
(1)突出早播。改變過去傳統(tǒng)種植觀念,抓主動,搶時間,早播種,為來年的早稻春播、春插提供有效的時間準備,從而達到全年“稻、稻、薯”雙豐收的目的。抓緊在適宜馬鈴薯生長的氣溫16~18℃的環(huán)境條件下,充分利用自然優(yōu)勢,提高其生長發(fā)育的有利因素,避開高溫階段季節(jié),從而營造減少或避免有利于晚疫病發(fā)生的自然條件。
(2)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方法,改善土壤環(huán)境小氣候,為馬鈴薯早生快發(fā)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根據(jù)土壤養(yǎng)分的情況,我市適宜種植馬鈴薯條件的土壤大部分都缺乏鉀元素,其次是磷元素。針對這個情況,在基肥施用過程中要堅持重施鉀肥和磷肥,苗期肥水管理適當增鉀補磷的施肥原則。整個生長期施肥標準是:生產目標1 000kg/667m2馬鈴薯產量,純氮∶磷∶鉀為5.5kg∶3kg∶12kg。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法,能使馬鈴薯穩(wěn)健生長,從而提高其植株的抗病、抗旱、抗寒能力。
(3)科學用水。馬鈴薯的一生中既喜歡水,但又怕水。當遇旱時,會影響地下部的薯塊澎大,地上部的植株受到抑制生長,此時病害感染也較易發(fā)生。水多會出現(xiàn)根系腐爛,植株枯萎。所以,馬鈴薯的生長對水特別敏感,即使遇旱,只采用灌入半溝的跑馬水,使其慢慢滲透,以達到最佳的需水量,供其正常生長。
2.3 項目效益分析
2.3.1 經濟效益 近年來,羅定市委及各部門積極采取措施,狠抓冬種生產,將馬鈴薯生產發(fā)展當作一項增加農民收入的經濟項目來抓。通過高產示范、以點帶面,全市從2007年的幾百hm2,2010年發(fā)展到26 000hm2,2007-2010年全市累計推廣面積4.8萬hm2,總產值達到1.598 8億元,純收入達8 707.15萬元,經濟效益巨大。
2.3.2 社會效益 通過大力發(fā)展馬鈴薯生產,一是帶動農民增加收入。2007-2010年帶動12 000戶農民合計增收8 707.15萬元,平均每戶增收7 256元;二是增加務工就業(yè)率;三是推動運輸服務行業(yè),從而帶動了農業(yè)、商業(yè)、工貿等各項服務的互動,促進了各項業(yè)的經濟發(fā)展;四是提高脫毒種薯覆蓋率,占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的95%以上。
2.3.3 生態(tài)效益 為實現(xiàn)我市“稻、稻、薯”3熟的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理念,推廣種植馬鈴薯生產,一方面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因為馬鈴薯屬地下果實作物,全身是“寶”。當薯塊膨大生時,其根系生長力強,可加速土壤微生物活動,改善土壤小氣候環(huán)境。另一方面,馬鈴薯的莖稈、葉片含有豐富的有機質,且易腐爛,不會造成環(huán)境污染,將其莖稈葉回田,能增加土壤有機質,為后茬作物提供全價的土壤肥力。
3 與當前國內外同類技術主要參數(shù)的比較
3.1 脫毒種薯增產明顯 本項目針對我市脫毒馬鈴薯良種覆蓋率低,配套技術措施不完善等實際情況,提出加大脫毒種薯配套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脫毒種薯的覆蓋率,擴大冬種馬鈴薯種植面積,通過2007-2010年4a在我市試驗示范推廣,證明了脫毒種薯與未脫毒各種薯比較增產20.5%~31.5%,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3.2 配套優(yōu)化集成技術措施先進 項目優(yōu)化集成大壟雙行、倒芽播種、機械化作業(yè)、微膜覆蓋、免耕技術、晚疫病避病技術、配方施肥等先進栽培技術。這些技術有些在我市市是首次推廣應用,集成技術的推廣應用使馬鈴薯綜合增產率達到20%~35%。
3.3 探索實施農業(yè)技術推廣新模式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產業(yè)帶動的有效形式。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推動、以公司為技術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帶動”的農業(yè)科技推廣新模式。為脫毒馬鈴薯及集成技術的快速推廣提供有效的手段。
3.4 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 幾年來,我市通過引導本地公司和引進外地公司大力發(fā)展冬種馬鈴薯生產,采取公司與當?shù)剞r民簽訂馬鈴薯生產合同的訂單生產合作模式,公司負責產品收購,農戶負責生產,全面推廣馬鈴薯訂單種植,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理念實行連片種植,產銷對接,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為馬鈴薯脫毒種薯大面積推廣種植保駕護航。
4 應用情況
2007~2010年全市累計推廣種植馬鈴薯脫毒種薯4.8萬hm2,4a累計平均產量1 725kg/667m2。累計示范點24個,示范面積1.24萬hm2。舉辦科技培訓班20期,共培訓農民0.41萬人次,共發(fā)放技術資料1.05萬份。2007年,引進荷蘭15、大西洋2個品種的脫毒種薯在太平等鎮(zhèn)建立示范點進行示范,其中荷蘭15引種面積200 hm2,大西洋300 hm2。當年荷蘭15平均產量1 430kg/667m2,大西洋平均產量1 217kg/667m2。當年全市推廣面積500 hm2,平均產時1 302kg/667m2。舉辦科技培訓班3期,培訓農民500人次,發(fā)放技術資料1 500份。2008年,全市冬種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荷蘭15種植面積達3 000hm2,大西洋種植面積達5 000hm2,全市在羅鏡、太平等鎮(zhèn)設立6個示范點。當年荷蘭15平均產量達1 550kg/667m2,大西洋1 246kg/667m2。當年全市推廣面積8 000hm2,平均產量1 360kg/667m2。舉辦科技培訓班5期,培訓農民800人次,發(fā)放技術資料2 500份。2009年荷蘭15引種面積5 000hm2,大西洋8 000hm2,粵引85-38引種500hm2。荷蘭15平均產量達1 620kg/667m2,大西洋平均產量達1 320kg/667m2,粵引85-38 1 930kg。當年全市推廣面積13 500hm2。舉辦科技培訓班5期,培訓農民達到1 200人次,發(fā)放技術資料3 000份。2010年全市進一步擴大冬種馬鈴薯種植面積,荷蘭15種植10 000hm2,大西洋種植9 000hm2,粵引85-38種植7 000hm2。全市舉辦6個高產示范點,面積6 000hm2,各鎮(zhèn)也分別興辦100hm2以上的高產示范點,包括分界鎮(zhèn)等。同時在示范點中還興辦高產攻關田(1塊667m2以上)。通過示范點的輻射帶動,促進了我市馬鈴薯大面積平衡生產。2011年3月10至15日,由市農業(yè)局組織驗收專家組分別對各高產示范片、攻關田進行核查驗收。通過對品種的實地丈量驗收:太平鎮(zhèn)埒口村高產示范片平均產量達2 305.8kg/667m2,攻關田粵引85-38種植1.18hm2,總產達3 856.1kg,產量達3 267.9kg/667m2,獲全市第一名。羅平鎮(zhèn)營下村種植大戶彭紅梅,種植荷蘭15連片100hm2,平均產量達2 119.5kg/667m2。羅鏡鎮(zhèn)椽安村攻關田粵引85-38種植1.08hm2,總產達3 068.7kg,產量達2 841.1kg/667m2。羅平鎮(zhèn)黃牛木村攻關田粵引85-38種植面積1.17hm2,總產達3 063.1kg,產量達2 618kg/667m2。
5 項目技術的創(chuàng)新點
5.1 集成創(chuàng)新先進生產技術 為了項目順利實施,達到效益最大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集成創(chuàng)新了包括大壟雙行、倒芽播種、機械化作業(yè)、微膜覆蓋、免耕技術、晚疫病避病技術、配方施肥等一系列先進生產技術。
5.2 探索實施農業(yè)科技推廣新模式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產業(yè)帶動的有效形式。積極探索建立“政府推動、以公司為技術依托、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干(技術指導員)、科技示范戶帶動”的農業(yè)科技推廣新模式。
鑒于目前我市科技推廣人員數(shù)量小、面對面、手把手的推廣模式難以滿足農民對科技日益增長的需求。我們在探索和創(chuàng)建新型推廣模式過程中,實施以下4種技術推廣方式:一是有組織的傳播,通過示范單位、推廣點、農業(yè)科研單位等進行技術推動;二是傳統(tǒng)的個人傳播、通過示范推廣單位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和推廣人員的身教言傳進行傳播;三是通過全市1 000戶科技示范戶的傳播;四是積極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的傳播手段,包括電視、廣播、咨詢電話科技服務熱線、發(fā)放技術資料和技術光盤等。
5.3 引入激勵機制 為了加快脫毒種薯的推廣速度,鼓勵科學種植,我市制定了創(chuàng)建示范點和高產攻關田獎勵方案,對當年創(chuàng)建示范點和攻關田達標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5.4 建立生產新模式 為了促進馬鈴薯產供銷一體化生產,在實施項目過程中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生產模式。
6 存在主要問題及建議
(1)馬鈴薯生產的產業(yè)化、組織化程度低。目前我市種植的馬鈴薯品種仍以鮮食菜用的品種為主,用途單一。馬鈴薯產品主要依靠外地客商訂購,缺乏馬鈴薯加工企業(yè)的帶動。建議大力引進推廣加工型的馬鈴薯新品種。同時引進馬鈴薯加工企業(yè),建立“公司+農戶”的發(fā)展模式。進一步提高馬鈴薯的附加值和抗風險能力,把我市馬鈴薯產業(yè)做強做大。
(2)農民的種植技術水平有待提高。今后應多舉辦技術培訓班,特別是病蟲害防治和新栽培技術方面的培訓。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擴大冬種脫毒馬鈴薯的種植面積,為我市糧食生產上新臺階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