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鑫 李怡然
凌家灘遺址位于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zhèn)長崗行政村凌家灘村,自1985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后于1987年6月和11月、1998年11月、2000年10月及2007年5月進行了五次發(fā)掘??偣舶l(fā)掘葬48座,灰坑6個,祭壇1座。出土玉器上千件,其中以87M4出土的玉龜、07M23出土的玉豬及87M21和98M29出土的玉人最為珍貴。[1]玉龜、玉豬、玉人作為墓地陪葬禮器,其內(nèi)里包含著凌家灘先人的精神狀態(tài)。通過對陪葬以及祭祀所用的玉器進行研究,可以從中窺探凌家灘先人的精神崇拜問題,再現(xiàn)當時的社會精神狀態(tài)。筆者在此拋磚引玉,草作文章以作探索。
一、從玉龜看天地崇拜
凌家灘“87M4出土1件玉龜,由背甲、腹甲兩部分組成,背甲兩邊各對鉆兩個圓孔,兩圓孔之間琢磨凹槽,背甲尾部對鉆4個圓孔,腹甲兩邊與背甲鉆孔相對應處各對鉆兩個圓孔,腹甲尾部對鉆1個圓孔,出土時有一長方形玉版夾在玉龜背腹甲之間?!?[2](見圖1)在王宇信與楊升南先生合著的《甲骨學一百年》中提到,用于占卜的龜甲“凡削、鋸、切、錯、刮、磨,穿孔以系等,已成為整治的例行工序”[3],而出土的玉龜玉版都有人工鉆孔的出現(xiàn),這些玉龜、玉版可能就是用作占卜之用。又有《史記·龜策列傳》中記載:“略聞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盵4]可知,夏代就已經(jīng)存在使用龜甲進行占卜的情況。那么,距夏代年代不遠的凌家灘先人同樣也有使用龜甲進行占卜的可能。由此,可以推測87M4出土的這件玉龜玉版很有可能是凌家灘先人用來占卜的卜器。
在87M4出土的1件玉版正中有一正圓形,內(nèi)含有一個形似八芒星的圖案(見圖2),而八芒正與一年八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相對應。春夏秋冬,朝夕相繼,循環(huán)往復,先人多將其歸因于太陽的強弱升落,所以與八季應對的八芒可能就是太陽。又有“四正”(正東、正南、正西、正北)、“四維”(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方可與“八芒”相對,古代天圓地方,八方正代表的是廣闊大地,而乾坤相對,那么“四正”“四維”代表的就是太陽。由此所得,玉版內(nèi)心的八芒星圖案極可能是太陽的繪形。
在環(huán)繞八芒星的正圓之外有八個規(guī)則的枝葉形圖案,分別指向正北、正南、正東、正西、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方向。這八個樹葉圖案被一個正圓圈住,正圓外又有四個與圓內(nèi)樹葉相同的圖案,分別指向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四個方向。這些樹葉形圖案,可能代表的就是八方的社神。在蔡邕所著的《獨斷》上有言:“社神……舉以為土正,天下賴其功,堯祠以為社。凡樹社者,欲令萬民加肅敬也,各以其野所宜之木以名其社,及其野位在未地?!盵5]可見,自古以來,人們便將樹木當作社神的化身。所以,凌家灘先人用八個方向的樹葉形圖案代表八方社神的做法就不足為奇了。俞偉超先生認為,這片玉版是先人占卜時,用來象征天神與地神的。[6]那么,先人通過在玉版前占卜,來祈求、詢問部落大事,將所問所求傳達給天地并取得天地的啟示,可以看出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對天地的自然崇拜。
二、從玉豬看動物崇拜
2007年5月,在凌家灘第五次發(fā)掘中,在M23中出土了1件大型玉豬石雕(見圖3、圖4)。這件玉豬全長約72厘米,寬32厘米,重達88千克[7],是目前我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出現(xiàn)的體積最大、重量最重的玉質(zhì)豬雕。玉豬整體由一整顆透閃石雕琢而成。豬身呈圓柱形,豬頭部刻畫明顯,雕刻有一對立耳及明細的獠牙槽,可能曾附有一對獠牙。玉豬嘴部突出有凹陷,在鼻孔之上有鼻孔雕琢,栩栩如生。通過其牙槽和體型特點,基本可以斷定這件玉豬的原型應該是一只野豬。對玉豬和M23墓進行地層學分析之后,可以發(fā)現(xiàn)玉豬與墓葬處于同一年代,也就是說玉豬是M23大墓的隨葬品之一。但是通過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只玉豬雕像位置十分特殊,并不在墓葬內(nèi)部,而是壓于墓葬上端并打破祭壇,其擺放形式十分類似于古代貴族墓葬內(nèi)的鎮(zhèn)陵獸。在玉豬之下的M23墓葬內(nèi)出土文物極其豐富,包含了200余件玉器在內(nèi)的數(shù)百件陪葬品,是數(shù)次發(fā)掘以來發(fā)現(xiàn)隨葬品最豐富的墓葬之一。由此可以推斷M23墓的墓主人極有可能是凌家灘部族中的某一任首領或者是大巫。《左傳·哀公十五年》中有言“事死如(事)生,禮也”[8],將玉豬置于M23這座墓主身份極為高貴的大墓之上,極有可能是作鎮(zhèn)守陵墓之用。然而似乎使用野豬作為守墓獸過于寒酸,其實不然。野豬的體型粗壯,頭部較大,四肢短粗,平均體長為1.5~2米,重約100千克。成年雄性野豬長一對長約10厘米的犬齒,其中有5厘米裸露于嘴外,形成獠牙,可以作為武器。野豬生性好斗,攻擊性很強,且不懼虎狼,既食莊稼作物,又吃動物生肉??梢?,野豬對于人類的威脅性極強。不僅如此,野豬的繁殖能力也極強。每年野豬可以產(chǎn)仔2到2.5胎,每胎就有8至16只小豬。也就是說,一頭母豬一年至少可以產(chǎn)下16只豬仔。這種攻擊力與繁殖力都極強的動物對于先人而言,不可不謂之為大敵。野豬是雜食性動物,那么先人種植的糧食作物就常會被野豬作為嘴下之食。而野豬的破壞性極大,往往一只野豬的偷食就可以破壞一整片種植地。其實,僅從野豬的食量而言,并不能使當時先人耕作的作物損失一空,其破壞力在于野豬在進食時會在作物地中來回奔跑踩踏,十之八九的損失都是來自于此。這種情況在生產(chǎn)資料極其匱乏的古代,對于原住民的生產(chǎn)生活而言是十分致命的打擊。而野豬體型較大,攻擊能力強,一兩人無法驅(qū)逐“入侵”的野豬,所以,先民一旦發(fā)現(xiàn)有野豬靠近,先民往往會全家出動,甚至數(shù)家出動,驅(qū)逐野豬,保護作物。久而久之,野豬于先民心中慢慢會形成一種恐怖且強大的形象,并逐漸被神奇化、惡魔化。所以,將野豬置于M23墓之上,充當護墓的神獸,就非常正常了。這種守護陵墓的神獸,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xiàn),只是由于后來陵墓的擴大,護墓獸的位置也都有不同。例如,明孝陵的護墓獸在神道上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有獬豸、麒麟等神獸,也有獅子、象、駱駝等禮儀瑞獸,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是這些瑞獸在當時社會都有著崇高的地位,包含了辟邪的寓意。那么同樣作為護墓獸的玉豬,在凌家灘社會中的精神地位已不言而喻。而這也恰恰體現(xiàn)出凌家灘先人在思想中動物崇拜的因素。
三、從玉人看祖先崇拜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6月的凌家灘遺址發(fā)掘中,出土了3件玉人立像。其中,2件破損,1件完整。[9]在隨后的第三次發(fā)掘中,又于M29墓中出土了玉人雕像3件,后出土的這3件玉人與1987年出土的基本一致。區(qū)別僅在于,后出土的3件為屈腿蹲姿,先出土的3件為直腿站姿(見圖5)。
先后出土的這6件玉人都是正面造型,方頭闊面,眼睛與眉毛稍向上挑起,耳朵方正豎長,鼻子皆為糟鼻,面部表情十分肅穆、虔誠。玉人兩臂彎折回屈,掌心向內(nèi),呈祈禱狀,可能玉人塑造的是祭祀祈禱時的形象(見圖6、圖7)。從玉人外形也不難看出凌家灘出土的這批玉人臉部特征已非其他文化中巨眼牛鼻的抽象神像,基本與人類臉譜相同??梢?,這批玉人所雕刻的應該是凌家灘部落中某個真實存在過的人,而非臆想的天神像。在玉人頭部有格紋狀裝飾,在87M15中出土了與之十分相似的冠飾部件,冠頂呈現(xiàn)人字形樣式,王仁湘先生認為這種裝飾是中國史前的縱梁冠,是人主之冠。[10]在玉人腰部、腕部同樣配有裝飾,腰部的斜紋可能代表的是腰帶,而腕部的圈狀紋飾可能代表的是5到8只手環(huán)。這種紋飾的手環(huán)實物在87M10與87T11中都有出土,為半透明透閃石制成,表面拋光,外徑在5厘米左右,可以用于裝飾。這種裝飾方式,有冕、腰帶、手環(huán)等,對于當時生產(chǎn)資料極其匱乏的時代而言,價值極高,且十分繁復,不可能為一般平民所有。在商代也曾發(fā)現(xiàn)與這些玉人穿著、裝飾相似的隨葬品,是用來彰顯貴族、祭祀的高貴身份的,而在更早于商代數(shù)千年的凌家灘社會,可以陪葬這種玉人的人,身份高貴應該更甚于殷商。
自古以來,就有將某位有大功德的先祖刻于木頭之上用來祭祀的情況,《古本竹書紀年輯校》有言“黃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為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11]這用于祭祀的先祖木人像即是“木主”,其材質(zhì)并不一定。據(jù)《說文解字段注》中記載“夏后氏以松,夏人都河東,河東宜松也。殷人以柏,殷人都亳。亳宜柏也。周人以栗,周人都豐鎬。豐鎬宜栗也”。[12]可見,使用什么材質(zhì)雕刻“木主”是由先民當?shù)氐奶禺a(chǎn)決定的。從凌家灘遺址中出土大量玉石器,可以看出凌家灘社會中玉石類十分豐富,所以先人使用玉器取代木頭雕刻人像的做法不足為奇。
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在這6枚玉人的背部都有一個橫穿孔,明顯是作為穿繩之用。關于這對穿孔,在《藝文類聚》中曾經(jīng)有記載,“木主之狀,四方,穿中央,以達四方”。[13]可見,在木主身后穿孔,是有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的。不僅如此,這些穿孔在實用性上,也有其道理。通過在穿孔中穿繩不僅可以將玉人掛起,放置在宗祠之中當作先祖牌位供奉,也可以系起來,掛在祭壇或者大巫的頸脖之上,充當先祖神靈的替身用來祈求和祭祀,這都體現(xiàn)出凌家灘先人的祖先崇拜思想。
總而言之,在距今五千多年的凌家灘社會中,既包含了因?qū)μ斓鼐次范a(chǎn)生的自然崇拜,對難以抵御的兇猛動物而產(chǎn)生的動物崇拜,還有對先祖緬懷崇敬的祖先崇拜。這些都體現(xiàn)了凌家灘當時社會復雜的思想狀況?;蛟S數(shù)千年前的凌家灘社會正處于一個思想大混亂、大變革的時期,這將留待在凌家灘今后繼續(xù)出土的文物基礎上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凌家灘—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之一[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漢)司馬遷.史記·龜策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漢)蔡邕.獨斷[M].上海:上海印書館,1936.
[6]俞偉超.古史的考古學探索[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7]張敬國.安徽含山縣凌家灘遺址第五次發(fā)掘的新發(fā)現(xiàn)[J].文物,2008.
[8]左傳·哀公十五年[M].北京:中華書局,2007.
[9]張敬國.安徽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墓地發(fā)掘簡報[J].北京:文物,1989.
[10]王仁湘.中國史前的縱梁冠—由凌家灘遺址出土玉人說起[J].河南:中原文物,2007.
[11](清)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
[1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M].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1.
[13](唐)歐陽詢.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