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嫣
傳言多時的一汽-大眾合資公司股比變化,沒想到會以一種“戲劇性”的方式向前推進。
“中方將積極考慮德國大眾汽車提高在一汽-大眾合資企業(yè)中股份比例的請求,也希望德國允許資質(zhì)好的中國企業(yè)競標德國的高鐵項目。”10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訪問德國時,做出了如上表態(tài)。
同日,中國一汽與德國大眾于德國柏林正式簽署延長合資公司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經(jīng)營期限的合資合同,經(jīng)營期限延長25年至2041年。
發(fā)生在德國的這一幕驚動了中國汽車界。有業(yè)內(nèi)不愿具名的人士告訴《汽車商業(yè)評論》,中國政府不應該以一汽在與大眾的合資公司中的股份為籌碼,以換取其他利益。因為這一股比退縮將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它或許意味著整個中國汽車整車合資業(yè)的基本政策將會就此松動。
1991年2月6日,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1995年奧迪納入一汽-大眾,合資公司股比構成定格:一汽集團擁有60%的股權,大眾擁有30%,另外10%的股權歸奧迪。一汽集團在一汽-大眾股比上占絕對優(yōu)勢,但大眾則一直籌謀增加股比。
比如2010年大眾曾試圖借佛山新工廠項目與一汽談判,將其在一汽-大眾的股比提高到50%或49%?!暗詈筮€是按照原有模式進行”;比如去年9月15日,大眾汽車集團CEO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通過德國報紙放風,表示有意增持一汽-大眾的股權至50%。
今年8月,大眾汽車CFO潘師(Hans Dieter Poetsch)又提出希望能夠增持在一汽-大眾的股份的訴求。當時,坊間普遍認為僅從市場層面看,大眾的訴求難以順利實現(xiàn),因為去年底以來在中國突然響亮起來的謀求股比調(diào)整的呼聲在今年春天以后已經(jīng)偃旗息鼓,但沒成想,僅僅兩個月后,政府就成為此事件的重要推手。
雖然正式的消息還沒有對外公布,這一次李總理的表態(tài)已經(jīng)顯示出德國人的努力獲得了成功,一汽不大可能堅守企業(yè)利益而堅決抵抗。有消息透露稱,不久之后,股比或將變?yōu)橐黄瘓F占股51%,大眾集團占30%,奧迪占股19%。
一汽-大眾在中國汽車市場舉足輕重,銷量常年處于中國汽車市場前列。如果減少9%的股份,意味著巨額利潤的損失。顯然,股比變動更符合德方的利益需求。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董揚認為,此次一汽-大眾股比調(diào)整是“為了高鐵利益,需要汽車做放棄,一汽-大眾的中方作為國有企業(yè),有這個覺悟”。
一汽-大眾新聞發(fā)言人李鵬程告訴《汽車商業(yè)評論》,就一汽-大眾層面而言,“股比變化是一種簡單的企業(yè)行為”。他不希望太多地與政治掛鉤,而更希望聚焦于商業(yè)本身。如果股比發(fā)生變化,三方股東利益與責任將更平衡;而在下一個25年,雙方在合作質(zhì)量、合作深度等方面也將有更進一步的提高——“更多技術的引入是很有可能的”。
對于這一點,恐怕贊同的人不會太多。了解中國汽車業(yè)的人都知道,“以市場換技術”口號喊了多年,與外方合資的中國自主品牌卻未在技術方面獲得真正提高。未來想通過讓渡更多合資股比獲得技術支持,恐怕也是一廂情愿。
對此,政府部門似乎也認識不夠。比如李克強總理在作上述股比調(diào)整表態(tài)之前還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國獲得了德國的資金和技術,德國贏得了中國的市場和機遇。著眼未來,兩國應深挖雙向開放潛力”。
我們或許可以將這樣的話當作外交辭令,董揚就明確表示:“從一汽的利益角度,不需要調(diào)整股比。原來的股比并不影響發(fā)展,也不影響大眾和奧迪在一汽-大眾的決策權和影響力?!?/p>
但是,悲哀的是,一汽-大眾中方股比終于要松動了。《汽車商業(yè)評論》認為,它的影響將不僅是一汽-大眾合資公司中方在合資公司中的話語權逐步旁落,或將引發(fā)所有其他合資汽車公司外方對股比提高的新一輪要求。對于當下的中國汽車業(yè),這不算好事。
現(xiàn)在,有消息稱一汽集團希望能夠守住51%底線,以便未來整體上市時,一汽-大眾中方資產(chǎn)能進入上市公司并合并營收報表。
但愿如此!也但愿一汽能夠就此進一步意識到,必須要真正實現(xiàn)自主強大,才有更可靠的未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