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正
摘 要:如何對《當代長江航運發(fā)展史》叢書各分冊史稿進行審改,文章結合編纂史書的實踐,從體例、文風、史實、引文、數(shù)據(jù)、圖表、術語、觀點等十個方面,闡述了評審的具體標準與評審方式,提出需要關注的問題,以確保史書質量。
關鍵詞:史稿評審 標準 方式
《當代長江航運發(fā)展史》叢書現(xiàn)已處于全面攻堅階段,審定加工各分冊史稿是決定史書質量高低的主要核心業(yè)務。史稿的內審與評議,又是保證史書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按 照“叢書 ”總 編 室 對 史稿的總體要求(質量標準)是:政治觀點正確;資料詳實可靠;主線條理清楚;立論入情入理;體例完備規(guī)范;語言準確流暢。但如何進行評審,確保評審質量,筆者結合編纂史書的實踐,認為具體應從以下十個方面進行:
審體例,要規(guī)范統(tǒng)一
中國史書主要有四種體例: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通史體?!巴ㄊ敷w”是把“編年”、“紀傳”、“紀事本末”三種體例結合起來使用?!懂敶L江航運發(fā)展史》叢書采用的是“通史體”。
體例包括體裁、結構、章法。
1、體裁
史書常用體裁有十多種,《當代長江航運發(fā)展史》叢書各分冊主要用概述、史、附錄三種,圖、表穿插其間,“大事記”、“人物傳” 等 歸屬附錄中,不單設這兩種體裁。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使用“特載”和“專記”,“特載”和“專記”這是將年鑒體裁生搬硬套來的。年鑒是史書資料的積累,刊物性質,可以特載黨代會、職代會報告,專記某一新生事物。史書是傳世之作,特載那些未實現(xiàn)的報告和不符合實際甚至曇花一現(xiàn)的事物,就不符合史體的章法。史書每個條目都是事物的專記,如果不是專記就走題了。若真正要突出的事物戓真正有無處可系的事物,也可用附錄反映?!案戒洝笔鞘窌y(tǒng)體裁,無須使用不倫不類的“特載”、“專記”非史書體裁。
近年來,有些編者喜歡用史鑒不分的形式來編史,也有在篇章下設立大大小小的“概況”、“概述”。史體允許在篇章下寫一段本篇本章內容的概括性文字,但不設立條目。因此,取消篇章下的小“概述”,也反對用“概況”這種容易交叉不容易記述的標題作條目。
2、結構
結構也稱體式,《當代航運發(fā)展史》體式是“章節(jié)與條目結合體”。吸收篇章體序次嚴明、領屬清楚的優(yōu)點,同時吸收條目體獨立完整、便于紀事的優(yōu)點,使條目撰寫擺脫純章節(jié)體一二三四序號之下起承轉合的弊端,保障條目內容的完整性。
結構要嚴謹。內容不復雜的分冊可以不設篇,但絕對不能沒有節(jié)和條目。條目是統(tǒng)率資料的基層單位,要錘煉精當。條目的格式要統(tǒng)一,條目不用任何符號。
條目前不用序號。條目之間沒有第次關系,也沒有數(shù)量要求,一個個條目是獨立的,用序號像講義,像工作總結。
條目左右不用括號。條目加括號主要是來自當代年鑒。史書的條目是內容的主題,不是詞條的注釋。不用括號,條目一律用黑體字,同樣達到醒目的目的。這比用方頭括號“【 】”簡潔的多。黑體條目下出現(xiàn)條目稱子目,子目一律用楷體。
條目后不用任何符號。史稿,包括首輪史書都出現(xiàn)過條目后加冒號或者句號,兩者都不妥。條目和子目均與正文同行排版,目與正文之間留白,不用任何符號,中空一個字格即可。
3、章法
簡要地說,史體章法就是四個字──豎排橫寫。
豎排。以時間為經,以事件為緯;篇章分期,節(jié)目分類。按時期分為若干篇章,每一章中再按事件分為若干節(jié)目。
“分期”大致有三種狀況:一是以國民經濟的年代為標準分期(如國史);二是以政治年代為標準分期(如黨史);三是以航運自身發(fā)展所呈現(xiàn)的階段為標準分期。《當代航運發(fā)展史》叢書是專業(yè)史,應以第三種分期為宜。
橫寫。從審稿的角度出發(fā),可以檢查一個縱,三個述,四個記。一個縱就是順敘,以時為線,縱述事實,按照歷史的腳步運行,不允許用文學的手段倒敘,插敘;三個述即綜述、分述和著述;四個記就是記人、記時、記地、記事。
審文風,要嚴謹樸實
行文要嚴謹、樸實、簡潔、通俗,用詞用字規(guī)范。
嚴謹。嚴謹是全方位的標準,首先是結構嚴謹,篇目的層次不能太多。其次是內容嚴謹。不能蕪雜濫收,要做到材料真實可靠,表達系統(tǒng)完整,邏輯周密。其三是語言嚴謹。要求措辭用字要具體,概念要明確,不能使用模糊語言。
樸實。樸實才顯得莊重。樸實才顯得真實。杜絕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和歐化語句。
簡潔。史書要求文字凝練,嚴格控制文字分量。要象過去發(fā)電報那樣精煉,惜墨如金。
通俗。不要使用文言和生僻字辭,力戒文白夾雜,力求通俗流暢。不能用方言、口語和簡稱。
用詞用字規(guī)范。用詞用字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1986年10月公布的《簡化字總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署1988年聯(lián)合發(fā)布的《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表》,國家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2年3月發(fā)布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規(guī)定。
標點符號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執(zhí)行。
審史實,要真實可靠
真實是史書的生命。史書的生命決定于第一撰稿人和知情審稿人。史實是否真實,間接總纂和審稿是無法把好史實關的。所以史稿形成后要廣泛征求意見,加強內審,讓知情人還歷史真面目。
審引文,要謹慎準確
史稿面對大量的資料原文,要化解成正面著述的文字,避免簡單輯錄。不可避免的引文要注意審核。
必要的引文要核對原文。重要文件、重要批示,一定要翻找原文對校,防止摘抄有誤。
不照搬崗位職責、工作職能?,F(xiàn)在史稿寫機構,將編委下達的工作職能搬上,還有的照抄崗位職責,這樣就成了編制文件匯編,以論代史。寫機構,職能只能簡要地概括一下,主要寫組成情況,記述機構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以事業(yè)、工作體現(xiàn)職能。endprint
力戒引用文件原文敘事。 有些文件當年起草公文的水平就不高,口語化嚴重。類似這樣的公文,既使很重要, 也要融會貫通,用編撰者的話書面語著述。
審數(shù)據(jù),要審核無誤
史稿涉及大量數(shù)據(jù),要有專人負責數(shù)據(jù)審核。具體審核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統(tǒng)計部門的法定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部門沒有的采用主管部門數(shù)據(jù)。
2、量和單位是否符合國家標準。
3、文表數(shù)據(jù)是否一致。表很詳細,文中就少用數(shù)據(jù)。
4、總數(shù)與分數(shù)是否吻合。用數(shù)理邏輯來檢驗,不能將分項之和大于總數(shù)。
5、百分比是否準確。
6、多處出現(xiàn)的數(shù)據(jù)是否統(tǒng)一。
7、時間數(shù)字是否顛倒。如時常發(fā)現(xiàn)將1981年變成1891年,1974年變成1947年。
審術語,要嚴防硬傷
術語即專門用語,絕對不能出現(xiàn)硬傷。專業(yè)史中名詞術語舉不勝舉。常見的法律術語:法制與法治、刑法與刑罰,不能混用。專業(yè)術語:水道、河道與航道;生物、礦物名稱,使用學名、俗名二名法。專用名詞:古今地名標注規(guī)范,組織機構簡稱約定俗成。
再如安徽地理位置,過去很多媒體表述:“安徽省位于中國東南部,是內陸省份……地跨長江、淮河、錢塘江三大流域……”前一個句子是矛盾的,中國東南部是沿海,既然安徽“是內陸省份”,就不是東南沿海。歷史上中國分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沒有東南劃分說法。安徽是華東六省市之一。后一個句子安徽境內沒有錢塘江,只有新安江,安徽只能說是新安江流域。
審圖表,要精選精制
圖表含地圖、照片、表格。地圖要經專業(yè)主管部門繪制或審核通過。照片要精選精制。
選題是否具有史鑒性。要選擇具有重大歷史紀念意義的照片,要特別注意搶救老照片,老照片記錄的事物往往是空前絕后,照片即便破損嚴重,但那黑白泛黃的顏色就能烘托出歷史厚重感。
照片是否有廣告宣傳色彩。那些工青婦活動,一般性文藝演出和宣傳活動的照片,沒有必要收錄。
表格是否符合標準。表格不能用得太多,史書不同于統(tǒng)計資料,需要制表的一是注意表項是否科學,有的表項只有兩項,不像表,徒增篇幅,不如化表為文;二是表格是否規(guī)范,例如表題要全稱,表號和續(xù)表可連貫,內外線可有區(qū)分,續(xù)表要有表頭,不重復表題,數(shù)字個位數(shù)應對齊,數(shù)字表格采用左右開口表,文字表格采用封閉式,表注改說明或表下加注,不設備注欄。
審特點,要“三點”突出
地方特點。嚴守疆界,記述本省、本地區(qū)、本行業(yè)、本企業(yè),除背景資料外,全國性一般不記,注意突出地方特色。
時代特點。前30年和后30年,近30年來的時代特點很容易把握,一是改革開放,體制改革很明顯,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二是現(xiàn)代化進程,近30年科技的進步,現(xiàn)代化設備,工作內容是超過歷史不知多少倍。若把這些反映出來了,時代特點就鮮明了。
行業(yè)特點。各個分冊的行業(yè)特色十分重要,詳獨略同,分別寫成“獨家新聞”。
審觀點,要把好政治關
觀點正確,指導思想明確,在政治上要與黨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保持高度一致,要注意符合憲法和法律,符合黨規(guī)和黨法,符合保密規(guī)定等。觀點具有一票否決權,史書觀點不能出問題,要把好史書政治關。
注意方式方法,要提倡“三善”
評審史稿要提倡“三善”:
1、善于批評
內審會、評議會是針對存在問題召開的,本身就是吹毛求疵找毛病,但要注意評審方式方法,要有良好的學風和會風,評審不能小題大做,諷刺挖苦,擺領導架子,擺學閥作風,把編寫者當“被告”,動輒戴帽子,打棍子,造成評審不歡而散。
評審既要講真理,又要講面子。無論是領導,還是專家,都要以提建設性意見的角度、探討商榷的方式來評審。人人都有知識盲點,這就需要評與被評者知識互補,擺事實講道理。要從嚴審稿,但再嚴重的問題也要懷著善意,施以不苦口的良藥來根治,營造快樂編史的氛圍。
2、善于傾聽
被評者要有虛懷若谷的胸懷,要有海納百川的度量,要有問過則喜的品德,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內審會、評議會是提高史稿質量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不能只求說好話夸夸其談走過場,評審意見越多越是好事,即便在評審中丟了面子,將來出版就挽回了面子。
3、擇善而從
評審的意見很多,由于掌握的標準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是正確的,甚至出現(xiàn)外行話和矛盾意見,不管是誰的意見,都不能盲從。有的編寫者只唯上,不唯實,只求通過出版,要怎么改就怎么改,這不可取。要善于分析,不人云亦云,堅持真理,擇善而從。
(作者單位:安徽省地方海事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