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田斌
摘要:傾斜巷道在施工過程中揭露褶皺構造,褶皺上下部分巖性不一,如果沒有可靠的支護,施工時成形困難。文章從支護作用、材料選擇、支護方式、支護參數(shù)、施工工藝等方面介紹了傾斜巷道施工過程中穿軟巖褶皺構造區(qū),采用噴錨網(wǎng)索噴聯(lián)合支護技術,安全、快速地通過并得到了良好的支護效果。
關鍵詞:傾斜巷道;軟巖褶皺構造區(qū);噴錨網(wǎng)索噴聯(lián)合支護技術;支護方式;煤炭開采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TD353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
傾斜巷道在施工過程中,揭露褶皺構造,褶皺上下部分巖性不一,如果沒有可靠的支護,施工時巷道超挖、成形困難,而且巷道頂板可能出現(xiàn)抽冒、幫部跨幫,后期巷道變形、噴層脫落、支護失效、巷道整體失穩(wěn)等不安全因素,如果不能合理地選擇支護方式、支護參數(shù)、施工工藝,將給巷道安全施工、支護及后期巷道的安全使用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如何快速、安全地通過,將直接影響施工進度及安全生產。
1 工程概況
大柳煤礦公司東翼膠帶下山為井田東翼的延伸巷道,設計為錨網(wǎng)索噴支護,巷道傾角23°,設計長度933m,開挖垂深將會達到550~810m。根據(jù)地質資料顯示,巷道在415~573m范圍揭露DF10-1逆斷層,其最大落差達到30m,延伸長度800m。東翼膠帶下山施工至470m范圍時,揭露出一“ ”形褶皺構造,長度15m,斷層出現(xiàn)漂移,巷道頂板以上1.5m范圍巖石為泥巖、砂質泥巖,相對松軟、破碎,2m以上為中、粉砂巖等,相對穩(wěn)定;褶皺下部2m范圍為油頁巖,極易風化,遇水泥化、變軟膨脹。
2 設計施工方案
第一,由于膠帶下山設計為機軌合一巷道,考慮巷道最大變形量,在原設計尺寸上增大巷道斷面尺寸,即:巷道掘寬由5.0m變?yōu)?.2m,掘高度由4.0m變?yōu)?.1m,保證圍巖應力得到充分釋放后,巷道斷面還滿足正常的斷面要求。
第二,根據(jù)施工過程中實際揭露地層情況,在過軟巖褶皺構造前期,按照正常進行光爆,并進行邊探邊掘,以確定褶皺的位置及長度;過軟巖褶皺構造時,巷道斷面腰線以上巖性多為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光爆炮眼布置按照設計進行,但要縮小周邊眼距,增加其數(shù)量,同時減小周邊眼的裝藥量,其他眼均按正常進行,巷道斷面腰線以下巖性多為油頁巖,僅布置底眼,適當增大裝藥量,爆破時僅起到松動效果。
第三,施行“短掘短支”,超前支護到位,即:一次爆破長度以0.7m(錨桿排距)為宜,確認安全后及時用風鎬、手鎬等工器具對輪廓線進行修正,達到設計斷面,支護前先對巷道圍巖進行初噴封閉,保證其后續(xù)錨桿支護不失效,噴厚在保持在50mm,初凝后進行錨網(wǎng)索永久支護,即初期支護為噴錨網(wǎng)索。
第四,巷道永久支護完畢后,及時對錨網(wǎng)索支護體進行受力測試及變形檢測,當巷道變形量達到預期,圍巖應力得到充分釋放時,及時進行二次噴漿支護及錨索加強支護,二次噴漿支護厚度為150mm。
第五,針對軟巖褶皺構造巷道底板巖性,在巷道兩墻底角處施工寬100mm、深200mm的泄壓槽,當巷道底板巖石受壓膨脹變形時,不會影響巷幫支護體的整體穩(wěn)
定性。
第六,嚴格控制工作面積水及風筒出口距離、風向,防止裸露軟巖風化、泥化膨脹。
3 支護參數(shù)選擇及施工工藝
3.1 支護參數(shù)選擇
巷道采用噴錨網(wǎng)噴聯(lián)合支護,錨桿采用Φ22×2400mm高強左旋無縱筋螺紋鋼錨桿,間排距700×700mm,錨固錨桿的樹脂錨固劑由原來的Z2360、CK2360中快速搭配使用調整為3支CK2360型全長錨固;使用Φ16mm圓鋼加工的目字型鋼筋梯;錨索(含加強錨索)采用Φ21.6×7300mm鋼絞線錨索,每排呈3-5-3布置,間排距1400×700mm;使用Φ6.5mm圓鋼加工的網(wǎng)片,規(guī)格大小為2100×1100mm;初噴厚度為50mm,二次噴漿支護厚度為100mm,噴漿混凝土強度等級C25。
3.2 施工工藝
3.2.1 爆破。采用光面爆破,一次成形,采取“打淺眼多循環(huán),多打眼、少裝藥”的原則,縮小周邊眼距,增加其數(shù)量,同時減小周邊眼的裝藥量,其他眼均按正常進行,巷道斷面腰線以下巖性多為油頁巖,僅布置底眼,適當增大裝藥量,爆破時僅起到松動效果,這種爆破方式效果比較理想,減少了沖擊波對巷道周邊圍巖完整性的破壞。
3.2.2 工藝流程。開工前的準備→敲幫問頂→定眼位、打眼→裝藥前安全檢查→裝藥連線→放炮前安全檢查→放炮→放炮后安全檢查→敲幫問頂→修正斷面輪廓線→初噴封閉→臨時支護→永久支護(錨網(wǎng)索支護)→出矸→二次噴漿支護、錨索補強支護→文明生產。
3.2.3 支護工序。根據(jù)巷道過軟巖褶皺構造時,巷道斷面腰線以上巖性多為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確認安全后用人工手鎬或風鎬修正巷道輪廓線至設計尺寸后,支護前先對巷道圍巖進行初噴封閉再臨時支護,保證其后續(xù)錨桿支護達到合格要求;噴厚控制在50mm為宜,初凝后進行錨網(wǎng)索永久支護,即為噴錨網(wǎng)索支護;噴錨網(wǎng)索永久支護完畢后,保證圍巖應力得到充分釋放,及時修補處理受損的支護體,進行二次噴漿支護及錨索加強支護,厚度為150mm,最終形成噴錨網(wǎng)索噴聯(lián)合支護體,達到成巷要求,一、二次噴漿混凝土強度等級均不小于C25。
3.2.4 與巷道原支護體相比較。(1)巷道過軟巖褶皺構造時,與正常的巷道光面爆破相比較,應堅持打淺眼多循環(huán),多打眼、少裝藥的原則,充分保護巖體,盡量減少爆破對它的擾動,避免過度破壞巖體的強度;(2)初始噴漿僅為封閉軟弱圍巖,對于成形較差的巷道也有填充的作用,初噴有效的抑制裸露軟巖易風化、泥化變形,為后續(xù)錨網(wǎng)索支護創(chuàng)造了施工條件;(3)合理錨桿、錨索索支護能穿破軟巖體,錨固在受力情況穩(wěn)定的砂巖頂板中,與巖體粘結在一起,提高巖體自載支撐能力和整體強度,最終達到穩(wěn)定支護的效果;(4)為充分發(fā)揮巖體的承載能力,必須保證圍巖應力得到充分釋放,應允許并控制巖體的變形,因此,噴錨網(wǎng)索支護后,二次噴漿支護原則上是在圍巖與初期錨網(wǎng)索支護變形基本穩(wěn)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圍巖和支護結構形成一個整體,因而提高了支護體的安全度。
4 支護效果
第一,光爆后及時初噴封閉軟弱圍巖,既能有效、及時的防止軟巖易風化、泥化變形,起到了抑制效果,又為錨網(wǎng)索的有效支護創(chuàng)造了條件。
第二,巷道施工過褶皺構造區(qū)時,合理的支護參數(shù)選擇,保證支護能錨固至穩(wěn)定的圍巖中,充分發(fā)揮支護體的作用,達到圍巖自載支撐效果。
第三,錨網(wǎng)索支護后,經過預期變形監(jiān)測,利用錨網(wǎng)索支護體的柔性讓壓效果,使圍巖應力得到釋放,最后二次噴漿支護及錨索加強支護,達到成巷要求。
第四,通過斷面兩墻底角泄壓槽,釋放部分圍巖應力,同時防止底板巖石泥化膨脹底鼓后對墻部支護體的破壞,實踐證明,無泄壓槽巷道底鼓后對墻體破壞程度遠大于有泄壓槽的巷道。
5 結語
通過在大柳煤礦公司東翼膠帶下山的施工,短時間內安全、快速地通過褶皺構造區(qū),經過后期變形觀測,除小范圍噴漿體開裂,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形和位移量,巷道完好。說明軟巖褶皺構造傾斜巷道施工中,噴錨網(wǎng)索噴聯(lián)合支護技術較為合理。同期在東翼回風下山、輔助下山同等地質條件,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效果。
作者簡介:吳軍(1984-),陜西咸陽人,華亭煤業(yè)大柳煤礦有限公司采礦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采掘技術管理。
(責任編輯: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