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張謇與柳詒徵

      2015-04-14 19:27:21
      關鍵詞:編譯局張謇教育

      渠 穎

      (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學系,上海200241)

      張謇和柳詒徵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目前關于二者的研究頗多,尤其對張謇的研究,更是達到了比較成熟的程度。不僅論著甚多,而且以張謇家鄉(xiāng)南通為重鎮(zhèn)先后成立了張謇研究中心和張謇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匯集了眾多專家學者。柳詒徵,師從繆荃孫,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在歷史學、古典文學、書法、圖書館學等方面均造詣頗深,是南高師的精神領袖,“學衡派”的五大核心人物之一。近來亦是頗受關注,研究漸多。但關于二者交往的情況,僅在柳詒徵的自述等相關材料中有零散記載,學界似還沒有系統(tǒng)研究,本文就此做一梳理,并考辨史料中不確之處。

      一、初識:萍水相逢嘉后學

      張謇和柳詒徵的初識,至晚應在1901年,即柳詒徵在江楚編譯局任職之時。江楚編譯局是在清末國門洞開背景下警醒的先進人士為尋求救國良方翻譯西書和編寫新式教材的機構,在張之洞等洋務派官員的努力下,于1901年成立,由繆荃孫出任總纂??娷鯇O字小珊、炎之,號楚薌、筱珊、藝風,近代藏書家、史學家、教育家,更是中國圖書館事業(yè)的奠基人。1907年,江南圖書館籌備成立,繆荃孫受端方委任總辦圖書館事,至杭州與丁立誠商議購買其八千卷藏書,為江南圖書館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后又主持館址選擇、館舍建造、書籍安放等一系列圖書館事務,實際上成為江南圖書館創(chuàng)辦過程中的組織者和重大事務辦理者[1]195-199。江南圖書館即現(xiàn)南京圖書館的前身,繆荃孫弟子柳詒徵曾任主管,并為其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09年,京師圖書館籌立,繆荃孫亦是主要辦理人之一,整理了部分藏書,押解江南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五十種入館,更編有《清學部圖書館方志目》和《京師圖書館善本書目》[1]202-204,為我國近代圖書館的創(chuàng)建做出了巨大貢獻。柳詒徵能至江楚編譯局任職,是由于陳善余的推薦和繆荃孫的賞識。陳善余是繆荃孫的門生,江蘇鎮(zhèn)江人,是柳詒徵的同鄉(xiāng),亦是柳詒徵父親柳泉的學生。柳詒徵17歲通過童子試,有“未冠能此,可稱妙才”之稱,并為鄉(xiāng)里所知,在做廩膳生員時又時常向陳善余請教學問,其聰穎好學為陳所熟知。故在繆荃孫搜羅編譯局人才時,陳即向他推薦了柳詒徵。入局后,柳詒徵負責編譯新式歷史教材,而編成的作品中便有為學界所熟知的《歷代史略》。據(jù)其曾孫柳增符《劬堂學記》載:“繆先生一見他就很器重,很賞識他的才學,尤其贊揚他那樸實無華的作風?!保?]171正是因為這種欣賞,柳詒徵不但被其招入江楚編譯局任職,進而成了繆的學生。

      柳詒徵任職江楚編譯局時,因暫住南京,便報考了南京文正書院。此時,張謇正掌文正書院:“同時通州名人張季直先生(謇)做文正書院山長時,我應過一回考試,他就賞識我?!保?]12而據(jù)《劬堂學記》記載:“先祖由鎮(zhèn)江到南京后,一面在繆先生任職的江楚編譯局中工作,一面作文投考南京之書院。文章被尊經(jīng)書院山長張謇所選中。”尊經(jīng)書院(現(xiàn)今四川大學的前身)是1874年由張之洞創(chuàng)建于成都的傳統(tǒng)書院,張謇從未出蜀,并沒有出任過該書院山長[3]。此處應為誤寫。1901年,張謇讀了柳詒徵的文章后大為贊嘆,決定將柳延攬進正在籌備的新式學校,并拿去與好友繆荃孫探討,得知此人已在繆荃孫的門下,甚為嗟嘆。柳詒徵任職江楚編譯局時能夠拜在繆荃孫門下,得到其認可,想必是具有一定才華的,作為繆荃孫好友的張謇諒必能看到這一點。從張、柳二人以后的交往情況來看,張對柳的欣賞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才華外,與其是繆的得意門生不無關系。正是因為這一層關系,使得張、柳的交往更進一步。例如曾有人托張謇做一部書的序,張謇請繆荃孫幫忙找人代做,繆荃孫找的人就是柳詒徵,而張謇對柳詒徵所寫之序十分滿意,此后柳便得以經(jīng)常去拜見張謇[4]9。

      柳詒徵在江楚編譯局中的很多同事都是張謇的舊識,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他與張謇的距離。張謇是“清末狀元”,交友范圍十分廣泛,包括政界、商界、文化界以及教育界。他與清末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和劉坤一交往甚密。早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之洞就請張謇總辦通海團練,次年又派其籌辦紗場,此后劉坤一也繼續(xù)支持張謇在南通的事業(yè)。張謇有著扎實的舊學基礎,文人名士如梁啟超、羅振玉等均與張謇有交往,并對現(xiàn)在被尊為國學大師的王國維有知遇之恩。張謇與王國維的交往始于民立通州師范學校(下稱通師),1903年張謇創(chuàng)辦的通師延攬教習,經(jīng)羅振玉推薦,聘請王國維任教,并委以學校行政事務。王國維任教通師時只是一個27歲的年輕人,尚未有突出成就,但張謇對其十分信任,不僅打算與其簽訂三年之約,并在學校運營中多次叮囑學校監(jiān)理王康壽要與王國維商議,包括學校的課程設置和章程修訂等重要事務。這成為王國維教育實踐中的一段重要經(jīng)歷。

      江楚編譯局總纂繆荃孫亦與張之洞關系密切,受到張之洞賞識,幫助其編撰《書目答問》,在張之洞指派下任職江楚編譯局、赴日進行教育考察。張謇與繆荃孫早有交集,至晚在甲午年(1894)的四月份已結識[5]。且關系頗為親密,有大量書信材料見于《藝風堂友朋書札》,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二人交往有存的書札至少有21通[6]。除總纂繆荃孫外,江楚編譯局中的宗嘉祿和范當世也與張謇相熟。宗嘉祿,常熟人,其任職江楚編譯局即由張謇推薦。范肯堂,南通人,與張謇同鄉(xiāng),少年即結交,關于二人初交的時間,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根據(jù)現(xiàn)有材料,筆者認為應是張謇年譜中所記的1869年[7]。此二人在下文將提及,此不贅述。

      二、共事:戮力同心立杏壇

      張謇長柳詒徵20余歲,但兩人都曾經(jīng)在1903年赴日本考察教育,不僅頗有心得,并都在回國后付諸實踐。1903年,柳詒徵隨繆荃孫赴日考察,歷時兩個多月,對日本教育有了直觀的感受,在參觀日本學校過程中了解和學習其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對日本的新式教育留下了深刻印象,并頗受影響,寫有《日游匯編》[8]。該書記錄了日本教育界精英的講演,如日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對日本教育形式和方法的介紹等。此外還列有日本學校沿革情況的表格,清晰展現(xiàn)了日本教育的發(fā)展軌跡,對其現(xiàn)有教育模式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中國也應該適時改變現(xiàn)狀。柳詒徵回國后即將所學付諸實踐,與友人陶賓南、陳宜甫等在南京合辦思益小學堂,得到張謇的欣賞,曾譽之為“中國第一文明事業(yè)”,可見張謇對柳詒徵所辦新式學堂的認可。此后,柳詒徵又與南京江楚編譯局同事宗嘉祿辦商業(yè)學堂。其實,早在柳詒徵赴日考察之前,就已經(jīng)對日本教科書有所認可,1902年他編撰的《歷代史略》出版,這本書就是以日本學者那珂通世《支那通史》為主要參照?!稓v代史略》是第一本中國人編纂的比較完整的新式教科書,并被用在新式學校的歷史教學中,可見柳詒徵是從一個歷史學者的角度接受日本的新式教育觀點,并從教材的角度運用到教育工作的實際操作中。

      同年,張謇也踏上了東渡的郵輪,赴日本考察教育和實業(yè)。期間參觀了不少日本學校,從幼稚園到高等學校皆有,也包括師范學校、工業(yè)學校和農(nóng)學校等專門學校,每至一處都在其《癸卯東游日記》中有詳細的記錄[9]479-515。張謇對日本新式教育印象深刻:“參觀時,直男子教室教度量衡算數(shù)、英文,女子教室教唱歌,歌以風琴為節(jié)?!保?]485張謇回國后在其創(chuàng)辦的通州民立師范學校中開設音樂、體操、算數(shù)等課程;又辦女子學校,把對新式教育的學習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張謇作為清末重要的實業(yè)家,本身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實力,他把對日本教育的認同直接運用到他所創(chuàng)辦或參與創(chuàng)辦的學校中,以管理者的立場借鑒日本新式學校的辦學形式和課程設置,并且招聘日籍教師直接授課。他與柳詒徵雖然存在社會角色的差異,對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的實踐也有所不同,但他們對日本新式教育教學方法的認同是一致的。

      張謇與柳詒徵在教育事業(yè)上交集頗多,曾在商業(yè)學堂、民立通州師范學校和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多次共事。張謇曾在商業(yè)學堂任監(jiān)督,而柳詒徵則擔任“中國商業(yè)史”和“中國商業(yè)道德”兩門課的教習,并編有《商業(yè)史》和《商業(yè)道德》。柳詒徵曾說:“這個學堂曾經(jīng)請張季直先生擔任過監(jiān)督,不久就讓與黃慎之先生(思永)。張黃兩先生對我之器重,不必說了?!保?]13除商科外,柳詒徵還講授普通科目,主要是歷史一門。柳詒徵舊學功底扎實,在歷史方面頗有造詣,在商業(yè)學堂中講授歷史時為人稱道,更是受到端方的賞識。兩江師范監(jiān)督李梅庵慕名聘請柳詒徵為兩江師范歷史教員,接替劉師培的職務:“兩江師范監(jiān)督李梅庵(瑞清)先生特請我兼兩江師范歷史教員。此席系繼劉申叔(師培)之后,我就去擔任了一學期。”[6]12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中所收《宣統(tǒng)元年(1909)兩江師范教職員履歷表及日教員履歷表》[10],劉師培和柳詒徵都在表上,這說明至少1909年柳詒徵已經(jīng)在兩江師范任教了,且與劉一樣擔任歷史教員,接替劉師培任教兩江師范一事應為事實。又《柳詒徵年譜簡編》中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兩江師范學堂監(jiān)督李瑞清(字梅庵)因歷史教習劉師培赴京膺北大聘,聘先生兼任該職。”[11]350柳曾符認為是劉師培至北大任教,李瑞清才請柳詒徵接任的說法實則有誤①據(jù)《劉師培年譜長編》,學界關于劉師培何以任教北大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或說是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后,念舊情切,聘其至北大及女子高等師范學校任教;或說是陳獨秀向蔡元培推薦劉師培,得到了蔡元培的同意。[12]344。關于劉師培任教北大的時間似無爭議,即1917年至1919年。這就與柳曾符所認為的劉師培在1908年2月赴任北大所矛盾,且筆者查閱陳奇《劉師培年譜長編》,談及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劉師培攜妻回日本東京,且二月還在日本出席“齊民社”活動,直到十月才離開日本,且回國后即投身政事[12]242-272,因此該段時間不可能執(zhí)教北大。順便指出,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

      1903年,張謇在南通創(chuàng)立的通州民立師范學校正式開學,欲聘柳詒徵任教,被柳婉拒。當時范肯堂曾勸其赴任,但柳因已在江楚編譯局任職且繆荃孫待之甚厚,所以沒有應聘,但曾接受張謇邀請到南通游覽,張謇日記1904年正月條記載:“拜客。陶賓南、徐嘯巖、陳宜甫、柳翼謀、宗受于來?!薄奥犢e南翼謀諸君論。賓南經(jīng)驗最有心得,議以宗替靜安。”②“聽賓南翼諸諸君論”,上海辭書出版社本作“聽賓南翼謀諸君論”,今擇善而從。[9]523這證明柳詒徵在1904年正月曾至南通游覽。其中陶賓南、宗受于二人都是在近代教育中有所作為且曾與柳詒徵合作開辦過新式學堂的。除私人交誼外,張謇是為通師的發(fā)展邀請相關人士來通,而柳詒徵作為被邀者之一,可見張謇對他的賞識。

      1915年,柳詒徵受聘任教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擔任歷史教員。南京高等師范的前身是之前柳詒徵擔任過歷史教員的兩江師范學堂,由江謙(易園)在1915年創(chuàng)辦。江謙是張謇的得意門生,甚至可以不夸張地說,是張謇成就了江謙。江謙在崇明瀛洲書院求學之時仰慕張謇大名,常去請教問學,得到張謇的指導和欣賞,張謇稱贊江謙:“進止溫而恭。察其業(yè),頗窺三代兩漢之書。與人語,辭順而氣下,益愛重之。”[13]此后江謙又得以求學于南京文正書院,在山長張謇的幫助下取得很大進步,遂成為張謇的得力助手,在實業(yè)和教育事業(yè)上幫助張謇做出不少貢獻。張謇曾經(jīng)說過,自己的事業(yè)有賴于“一友、一兄、兩弟子”,這兩弟子之一就是江謙。江謙創(chuàng)辦南京高等師范后延聘柳詒徵,充分說明他對柳詒徵的欣賞和信任。除了柳詒徵自身的才華和豐富的執(zhí)教經(jīng)驗外,可能與其恩師張謇的態(tài)度不無關系。且在受聘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之前,柳詒徵已對江謙有所耳聞并頗感敬佩:“但因到通州之便,與江易園先生(謙)相晤,江先生告我以‘三不敷衍’宗旨:一不敷衍自己,二不敷衍古人,三不敷衍今人,我為之極端傾倒?!保?]12

      三、共鳴:心心相應主中正

      張謇和柳詒徵同處一個時代,有著類似的赴日考察經(jīng)歷,對當時興盛一時的新文化運動也持大致相似的態(tài)度。1922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已經(jīng)改名為東南大學,而柳詒徵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成為東南大學的精神領袖,也正是在這一年,“學衡派”因《學衡》雜志的創(chuàng)刊而正式形成學人群體。1922年,張謇已經(jīng)70歲,其所創(chuàng)辦的大生集團出現(xiàn)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張謇忙于應對危機卻仍然對學衡派有所關注。有關“學衡派”,學界一直存在爭議,或說其是以反對“新文化運動”為目的的封建守舊派別,或說其是由有著豐富海外留學經(jīng)驗的文人們所建立的有利中華文化的派別。就現(xiàn)有的研究來看,后者的評價似較為公允,從其雜志的宗旨中即可看出:“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無偏無黨,不激不隨”①簡章無頁碼,置于《學衡》雜志目錄前。[14]。學衡群體的五位核心人物是梅光迪、吳宓、胡先骕、劉伯明、柳詒徵。其中,吳宓是貫穿《學衡》雜志始終的關鍵人物。1919年,吳宓接到哈佛同學梅光迪的來信和東南大學校長郭秉文的聘函后,辭去待遇豐厚的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職,就任東南大學教職,從此一直擔任《學衡》雜志總編輯,直到1933年雜志???924年,因東南大學之變,吳宓轉任東北大學,一年后又任教清華大學國學院,《學衡》雜志的刊行也隨之波動。在此期間,柳詒徵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包括擔任南京編務處總干事及與吳宓一起游說中華書局等,為雜志的后期刊行做出了重要貢獻。

      吳宓和梅光迪曾先后在哈佛大學留學,并都師從白璧德,奉行“新人文主義”:“蓋以彼希臘、羅馬之大作者,皆能洞明規(guī)矩中節(jié)之道及人事之律。惟此等作者為能教導今世之人如何而節(jié)制個人主義及感情,而復歸于適當之中庸。”[15]白璧德認為趨向選擇極端是人的天性,但是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人,是因為人們在趨向極端的時候會有反對的趨向來進行調(diào)節(jié),就像古希臘羅馬之偉大,是因為懂得中庸之道。簡言之,新人文主義反對對傳統(tǒng)的激烈破壞,但也絕不是主張倒退和不求進步的。張謇的文化思想亦與此相似,他的文化觀產(chǎn)生于清末民初的大動蕩之中,以救國為己任,但是并不激進。他曾提出“祈通中西,力求精進”②此為今南通大學校訓,出自民國三年張謇為南通紡織科和醫(yī)科學校所題校訓:“忠實不欺,力求精進”“祈通中西,以弘慈善”。[16],“提倡國粹,不廢歐化”[17]106。此外,從其政治和教育事業(yè)的實踐中也能看出他的中庸思想。面對清政府的腐敗,張謇并不主張暴風驟雨式的革命,而是積極鼓動立憲,希望能用較為溫和的方式救國圖強;面對教育改革的浪潮,他在創(chuàng)辦的新式學校中采納西方學制,聘任外籍教師,但是又在學校中灌輸尊孔守常的思想,開設新式課程的同時不忘經(jīng)學與國文課的教育。

      柳詒徵是學衡派中唯一一個沒有留洋經(jīng)歷的學者,卻成為了核心人物,并為《學衡》雜志后期轉移到北京出版立下功勞。張謇之所以關注學衡派,與柳詒徵不無關系。現(xiàn)存張謇寫給柳詒徵的一封信,證實他與柳氏的交往及對學衡派的認同:“前承惠《學衡》,未暇觀覽尋繹也。頃于日間人事紛擾之后,獨處濠陽,燈下覓友,取而讀之。其論新教育、論白話詩,乃無一非吾意所欲言,不意近日白門乃有此勝流群萃之樂也。望更寄全分三部,欲分與中學、師范諸校,為流行病之藥。吾惡知惡風之不已侵吾域耶?得此庶以多自證,以同自衛(wèi)□值。隨示即可寄還?!保?8]可見,柳詒徵與張謇素有往來,并將《學衡》寄張謇。張謇雖然事務繁雜,仍在夜間閱讀,并引為知己,發(fā)出“無一非吾意所欲言”的感嘆,對《學衡》雜志關于新式教育和白話詩等觀點完全認同。信中所寫的“白門”指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白門”是其正南門“宣陽門”的俗稱,也因此流傳下來成為南京的別稱。張謇對南京最近有“學衡派”這樣的學人群體感到驚訝和欣喜,認為這是一種“勝流”,并且應該廣泛傳播,希望以《學衡》雜志文章矯正當時鄙薄傳統(tǒng)文化、盲目趨新之風氣。張謇還希望柳詒徵能夠再寄一些雜志過來,分別放到中學、師范學校中去,讓他們廣泛閱讀,以期掃除學校中對過激的新文化運動的追從。張謇深知時下激進的追求“新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一種風氣,并且影響力頗大,不僅波及到社會中,也波及到自己的學校當中。對于這種現(xiàn)象,張謇是厭惡和擔憂的,所以在看到柳詒徵寄來的《學衡》雜志后,覺得找到了改變這種風氣的方法,打算將雜志的影響擴大,以期自衛(wèi)。最后,張謇在信中說“隨示即可寄還”,這樣的話語應存于熟人之間,只有相熟才能夠做到隨時可以聯(lián)系或寄回,說明張謇與柳詒徵是經(jīng)常聯(lián)系往來的,不是一般的寒暄交往。綜上所述,張謇和柳詒徵的交往,不只是停留在名士之間應酬上,也不僅是相熟,而是在思想上有著共同之處,互為知音。

      張謇和柳詒徵除了在學校教育、學問交流和社會觀點上有探討往來之外,在生活上也有交往。從這些交往中,我們可以看出二人關系比一般士人間的交往更進一步。張謇曾經(jīng)邀請柳詒徵游覽南通,雖然有想聘請柳詒徵任教的因素在內(nèi),但游覽之中自是有很多友朋間的生活往來,此在情理之中,不必贅言。此外,1910年,柳詒徵的母親鮑氏病逝,這對柳詒徵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①柳曾符將柳詒徵母親病逝和張謇作挽聯(lián)時間誤寫為1901年。[2]172。柳詒徵幼年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和教導成人,對母親不僅依戀感激,也很欽佩:“先妣明睿類外大父,少時記憶力極強,每歲閱歷本一過,不再閱,自是舉大小建,節(jié)氣、建除、干支無或爽?!保?]26張謇聽聞柳詒徵母親病逝,當即作挽詞,并將此事記在日記中:“晨雨。有柳母挽詞,為柳生翼謀詒徵作?!保?7]633挽詞內(nèi)容真切,除寬慰柳詒徵外,更表達了對其的理解和贊許之情,并且聯(lián)想到自己的身世,頗有知己之感:“白門英彥黃論才,柳子清通眾所推。母教劬從寬杖受,父書苦為鑿楹開??陀晤D斷身衣線,孺泣長擎口澤杯。一貢成均成底事,當年我亦不勝哀?!保?7]153

      張謇興辦實業(yè)、教育;柳詒徵長期任教,建設公共圖書館。張謇雖長柳詒徵20余歲,但兩人都曾經(jīng)赴日本進行教育考察,都興辦新式學堂,在共事的學校中以管理行政者和教師的不同身份發(fā)揮作用,為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做出了貢獻。在超出教育范圍的文化運動中產(chǎn)生共鳴,跳出新文化運動的激烈浪潮,持傳統(tǒng)文化不可廢的新人文主義觀點,對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文化的長遠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張謇和柳詒徵在中國社會和文化“辭舊迎新”的進程中相識與相知。如果說有交集的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身份是促進他們關系的外在基礎,那么共同的志趣追求則是他們友聲相應的內(nèi)在契機。張柳二人挺身以紓國難,振臂而呼自強,是傳統(tǒng)士夫精神的彰顯,是他們孜孜以求的人生宏愿。他們的交往是和家國進程息息相關的。

      [1] 楊洪升.繆荃孫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 柳曾符.柳詒徵與繆荃孫[M]∥柳曾符,柳佳.劬堂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3] 李殿元.從文翁石室到尊經(jīng)書院[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72-89.

      [4] 柳詒徵.我的自述[M]∥文明國.柳詒徵自述.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4.

      [5] 繆荃孫.藝風老人日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637.

      [6] 顧廷龍.藝風堂友朋書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66-573.

      [7] 王晨.張謇與范當世初交考[J].南通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3):26-27.

      [8] 柳詒徵.日游匯編[M]∥呂順長.教育考察記(下冊).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481-536.

      [9] 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卷6)[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0] 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354.

      [11] 柳定生,柳曾符,柳佳.柳詒徵年譜簡編[M]∥柳曾符,柳佳編.劬堂學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350.

      [12] 陳奇.劉師培年譜長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344.

      [13] 張謇.江生祖母七十壽序[M]∥張謇全集(卷5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341.

      [14] 佚名.學衡雜志簡章[J].學衡,1922(1):扉頁.

      [15] 馬希爾作,吳宓譯.白璧德之人文主義[J].學衡,1923(19):11.

      [16] 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卷4)[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270.

      [17] 張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圖書館編.張謇全集(卷1)[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18] 劉鵬.陳三立、傅增湘等二十二人〈致柳詒徵信札〉考釋[J].東方藝術,2013(3):130-131.

      猜你喜歡
      編譯局張謇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狀元實業(yè)家張謇與其兄張詧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6
      張謇家訓一則(書法作品)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論張謇的日本觀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3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聯(lián)墨雙馨六
      對聯(lián)(2016年5期)2016-05-30 11:04:26
      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簡介
      中共中央編譯局江蘇師范大學發(fā)展理論研究中心
      宿迁市| 大同县| 仪征市| 略阳县| 汝阳县| 萨迦县| 梨树县| 阳原县| 衡南县| 兰州市| 吕梁市| 泗阳县| 蓝田县| 高陵县| 朝阳县| 茶陵县| 桐梓县| 饶平县| 沭阳县| 叶城县| 萍乡市| 福建省| 马鞍山市| 金堂县| 十堰市| 克什克腾旗| 安徽省| 襄汾县| 北票市| 调兵山市| 精河县| 始兴县| 岳西县| 鸡东县| 沈丘县| 龙陵县| 泊头市| 康乐县| 沁源县| 大连市| 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