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老師:您好!
我到加拿大兒子家住了半年,因為我們添了一個孫子,我去照顧月子。這半年來,我在那里過得并不愉快,主要因為兒子、兒媳相處并不那么融恰,這就把我也搭進去了。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發(fā)現(xiàn)其實好像是兒媳自設了一個心理“牢籠”,把她和我兒子都裝了進去。因為我兒子事事喜歡和她較真兒,她覺得他不體諒人,就常常生氣。還因為我兒子只想搞研究,不愿意進公司工作,收入微薄,在家里,兒媳成了經(jīng)濟上的頂梁柱,因而她心存委屈,時常為此甩閑話。我真的不能勸,一勸她就會覺得我這個當媽的偏心。我很想求助于您,或許您的開導她能聽得進去。如果他們的家庭氣氛不改,我真的無法再介入進去了,哪怕我仍然想幫助他們。
黃琳
黃大姐:您好!
其實人是十分容易自設“牢籠”的,只是自己很難察覺。您想幫助兒子、兒媳不妨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改變他人思維模式,從理解入手
不知您是否想過,為什么您兒子有事喜歡和她較真,在您兒媳生了孩子之后就對此變得不太能容忍了?為什么您兒子掙得少,讓您兒媳常常心存委屈?您即使是婆母,也首先得從兒媳的角度來理解,而不能僅僅認為這是她的思維誤區(qū)。所有的事情,不只是對錯,還存在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比如,女人剛剛生了寶寶,是非常需要人來關(guān)愛的時候,此時最要緊的是愛意滿滿的擁抱、關(guān)懷,還是講求哪種看法更趨近于準確?分辨哪種做法更為確切來得重要呢?
假如在家庭開支非常集中時,作為一個妻子,一個主要收入來源者,希望另一個人能夠多作貢獻,可以理解,這時不妨把自己想成是兒媳的母親,而不是婆母,可能會有更多的體貼,而非一味責怪。我想作為婆母,重要的不僅是知道兒媳存在思維誤區(qū),而且要弄清誤區(qū)的由來,多多理解她,并設法幫助您兒子明白這些,讓他更好地做一個丈夫與父親。
在家庭中,愛一個人就要互相理解,要多用心去包容對方。一個人要心胸寬闊,要尊重對方的意見,并在背后多多支持她(他),而不要輕意否定或埋怨。愛一個人就要把自己內(nèi)心的脆弱和委屈收藏起來,不要讓她(他)難堪,甘心為她(他)做任何事情。要讓她(他) 幸福,讓她(他)開心快樂,這才是最重要的。這些話您應該告訴您兒子。
當然,您兒子可能是一個認真的人,正因為他仔細認真、做事一絲不茍,才使他學業(yè)有成,讀完博士。然而,生活不是數(shù)學題,不可能只有一個精準的答案。尤其是照顧孩子,更沒有精確到必須幾點幾分、吃多少奶、加多少輔食。有時做事、說話皆有一個度,在一定范圍之中,無所謂對錯。對于一個剛剛完成生育的太太,去幫幫她,摟摟她,比和她較真更重要。這點您兒子可能意識不到,您這個做母親的不妨多給一些提醒。
彼此擔待,不必事事計較
覺得男人在家中應該挑經(jīng)濟大梁,這是男權(quán)文化對您兒媳的誘導,是一種思維誤區(qū),您也不必過多指責。每個家庭都有必要的開銷,更何況新添寶寶。如果您的兒媳因為老公收入不豐有所抱怨,您兒子和您就應多擔待一點兒,不必太計較。
關(guān)起門生活,不妨換位思考。如果是您,您有沒有可能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當然您可以委婉地告訴您的兒媳,挑剔和嫌棄抱怨多了,不但無濟于事,還有可能傷彼此的感情。相信如果生活可以置換,您兒子一定不愿意讓太太失望。您也可以勸兒子,為了家庭責任去增加動力,試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創(chuàng)收之舉。凡事不必走極端,不然可能會后悔。
您可以告訴兒媳,收入是一個家庭的需要,但是相互的尊重更重要。孩子需要物質(zhì)支撐生活,但是更需要父母健全的愛。盲目抱怨指責多了,用不了多久就可能影響他們的婚姻關(guān)系。
您一開始就希望我能勸勸您的兒媳,其實我倒希望能勸勸您。當您決定做什么事的時候,切不可把前提建立在他人一定得作出調(diào)整之上。比如,您覺得今后是否再到加拿大去帶孫子,取決于您的兒媳能否走出誤區(qū),調(diào)整心態(tài)。其實我覺得,取決于您對兒媳的包容與理解有多少。
只有在我們的文化里,方才認為奶奶看孫子理所當然;在歐美不少國家的觀念里,不認為老人當然要參與養(yǎng)育后代。如果您自己愿意,您的兒子、兒媳也同意,這樣做沒有問題。如果您覺得家里火藥味太濃,不想置身其中,您完全可以不介入。切不可以認為您本應該照看孫子,是兒媳有思維誤區(qū),因而讓您不好做人。如果您這樣去認定,勢必會對兒媳不滿,會影響您的心理承受力。本來是他們小兩口的事,結(jié)果傷了一家子的和氣,您自己也進入了自設的心理“牢籠”。
還是能提醒就提醒,能保持距離就保持距離,相信他們的親情是可以磨合的。您的當務之急是過好自己的晚年生活。這樣的建議不知您是否可以接受。
丁寧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