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選民
【編者按】玉琮是一種內(nèi)圓外方的筒形玉器,為我國古代重要禮器之一。因其具有精關(guān)絕倫的紋飾、重要的歷史價值以及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歷來被嗜玉者所追捧。當(dāng)前市場上仿品、贗品玉琮泛濫,藏家在收藏玉琮時需要對玉琮的真假作出判斷,需要掌握鑒定玉琮的方法。本刊上期從玉琮的各部位名稱、基本器形等方面介紹如何判斷玉琮的真假,本期將繼續(xù)介紹從玉琮加工工藝來鑒定玉琮的方法。
鑒定玉琮,還應(yīng)該掌握玉琮的制作工藝,掌握這種加工工藝對鑒定玉琮的真?zhèn)斡兄掳牍Ρ兜男Ч=陙砀黝愑耒貏e是一些半成品的出土,解答了玉琮制作工藝的基本步驟,即玉料開坯、穿孔、形成射面、切磨成形和打磨拋光五個步驟。
玉料開坯:圖29是一件浙江余杭吳家埠遺址出土的玉琮,乳白色,帶有綠色及灰色的細(xì)筋斑,器呈方柱體,內(nèi)圓外方,中部有豎向?qū)︺@圓孔,孔壁光潔,在四立面留有切割印痕,無射口,無神人獸面紋,通體素面,但在其上下兩端均已勾劃出射口圓圈及弧形轉(zhuǎn)角框線,從而可以確認(rèn)其為尚未完工的玉琮半成品。從圖中可以看出,玉琮是先在方形玉料上成形,再鉆孔取心,形成外方內(nèi)圓的基本形狀,然后再進(jìn)行器形的加工和紋飾修飾。開坯是玉琮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穿孔:從良渚博物院所藏的出土玉芯可知(見圖30),玉琮的穿孔是對穿形成,往往留有臺階。中國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所藏的玉芯也佐證了良渚玉琮系對穿而成的論斷(見圖31)。
形成射面:圖32是洛陽博物館藏西周玉琮(2002年唐城花園出土)。這是一件沒有完工的玉琮,可以明確看出在開坯鉆孔后,馬上加工玉琮的射面,玉琮的射面不是直接加工成圓形,而是先切割成八角形的射面,再逐步加工成圓形。這是一件西周時期的玉琮,應(yīng)該已經(jīng)是用砣具切割形成的八角形,再打磨成圓形的射面。由此圖也可以證明穿孔在制射之前。
切磨成形:在中國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所藏玉琮上可以看到玉琮頂端加工時用線切割然后打磨形成的弧線(見圖33),圖34中這種切割和打磨的痕跡也十分明顯,箭頭所示的打磨痕跡和切割痕跡一目了然。圖35是浙江博物館所藏的余杭瑤山出土的玉琮,箭頭所示孔壁內(nèi)可見打磨殘留的痕跡,而射面上亦可見切割后打磨拋光的痕跡。
打磨拋光:這是玉琮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圖36是良渚博物院所藏的玉半琮(為余杭征集品),其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壁上留下的臺階和旋轉(zhuǎn)螺紋。顯然它不是一件玉琮成品,還沒有經(jīng)過打磨拋光。這件玉半琮可能在加工時因質(zhì)地粗劣造成斷裂,沒有完成后面的工序被拋棄。圖37是湖北博物館藏當(dāng)陽趙巷4號墓出土的戰(zhàn)國玉琮,在這件玉琮的內(nèi)壁上可以明顯看出管鉆對穿時留下的旋轉(zhuǎn)螺紋,也可以看到打磨時留下的上下磨平內(nèi)壁時的來回直線痕跡。而系余杭反山遺址23號墓出土的玉琮,它因打磨精致沒有留下旋紋和臺階,雖然在其射面上還留下切割痕跡,這完全可能是切割造成的凹面過深不能完全打磨所致(見圖38)。
了解玉琮在不同時期的器形和紋飾變化,特別是了解玉琮的加工工藝,對于鑒定玉琮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需要說明的是,圖例所示的玉琮所表明的年代,只能是出土墓葬的時代,這些玉琮也有可能是前代的流傳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