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雪嬌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
最近,旅美學者方紹偉先生在新浪網上發(fā)表一篇博文:《邏輯重要,還是面子重要?》,批評鄭永年先生在民主問題上“類似學術欺騙”的行為。雖措辭激烈,尚不足為奇??墒瞧婀值氖?,方學者卻在博文中信口開河寫出以下一段奇文:
“中國人為什么讀不懂馬克思的《資本論》呢?因為《資本論》第一章第一節(jié)講的“使用價值”也有類似的雙重含義,馬克思也像鄭先生那樣,把讀者的注意力全部引到具體的含義上。當大家被繞進了“具體的使用價值”時,“抽象的使用價值”就給繞沒了,結果,馬克思就把大家繞到了勞動價值論那里??紝W生和學者的邏輯能力,《資本論》第一章第一節(jié)不可多得?!?/p>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白,是說“馬克思也像鄭先生那樣”,有“類似學術欺騙”的行為。其表現就是: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到使用價值的具體含義上,從而把“抽象的使用價值”“給繞沒了”,最后“把大家繞到了勞動價值論那里?!?/p>
筆者甚是不解,你批判鄭永年為什么要拉出馬克思做“陪綁”?旅美學者就可以這樣講話嗎?作者自封為“冷酷實證”,但筆者見到的卻只有“冷酷”,沒有“實證”。理由如下:
第一,作者張口就說“中國人”(全稱)“讀不懂馬克思的《資本論》”,請問有何“實證”?難道十三億中國人都被馬克思“繞進去”了,只有你“旁觀者清”嗎?別忘了,《資本論》是中國人的“經典”,讀的人無數。馬克思更是舉世公認的科學巨匠,150年前就被公認為“最有分析能力的思想家”。他的《資本論》不僅是政治經濟學的壓卷之作,而且是一部“邏輯學”(列寧語),又被稱為現代“系統(tǒng)論”的鼻祖。方先生以如此輕慢的語氣評論馬克思,恐怕難逃“班門弄斧”之嫌。
學者的風度,一要求實,二要謙虛。求實,就是要實事求是,不可主觀隨意,信口開河。謙虛,就是不要淺薄。馬克思這個人,你可以反對,但是不可以輕慢。馬克思寫作《資本論》曾經翻閱了1500多種參考書,歷時40年時間。他的思想徹底改變了世界面貌,直到今天仍有強大的生命力。資本主義世界遇到經濟危機,還要向馬克思的著作請教,還要重讀《資本論》。對于這樣一位科學巨匠指手畫腳,除了證明自己淺薄而外,絲毫無損于馬克思的偉大。
第二,馬克思的《資本論》從“具體的使用價值”說起,這有什么不對嗎?難道講使用價值,不應該舉小麥、紙張為例嗎?講貨幣,不應該舉金銀等貴金屬為例嗎?講生產資料,不應該舉土地、礦石為例嗎?難道一舉例就是要“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到具體含義上”?筆者甚是納悶,難道讀者的“邏輯能力”連“個別和一般”,“具體和抽象”都分辨不清?如果真是這樣,那么依筆者愚見,這些人不讀書也罷。方學者不必為他們操心。
幼兒園阿姨講“水果”,舉蘋果、香蕉為例。孩子們都聽得懂,沒有人搖頭。為什么馬克思講“使用價值”,舉小麥、紙張為例,方學者就大搖其頭?依筆者看這是方先生的邏輯思維有問題。
第三,方先生指責馬克思把“抽象的使用價值”“給繞沒了”。這話說的太不“實證”。中國版的《資本論》白紙黑字寫著:“無論財富的社會形式怎樣,使用價值都形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在我們現在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還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擔負物。”①這不是“抽象的使用價值”是什么?
學者講話要有科學態(tài)度??茖W態(tài)度的要義就是承認事實。馬克思的著作白紙黑字地寫著,你視而不見,卻在那里自說自話,這樣的學者,美國很多嗎?
第四,方學者指責馬克思,在把“抽象的使用價值”“繞沒了”之后,又“把大家繞到了勞動價值論那里”。
不錯,馬克思在分析完商品的“使用價值”之后,確實“繞到了勞動價值論那里”。但是,難道這有什么不對嗎?如果方學者真的是唯一讀懂了《資本論》的人,那么他應該知道,在馬克思看來商品的使用價值根本就不是他的研究對象。只有當使用價值只是一個抽象的形式規(guī)定的時候,才會出現在馬克思的理論視野之內。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在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里講得很清楚,方先生不妨“博覽”一下。至于勞動價值論,那是《資本論》的核心內容之一,馬克思“繞過去”是理所當然,這與“學術欺騙”有何相干?難道整本書都講“具體的使用價值”,其他什么也不講,就不是學術欺騙了?真是莫名其妙。
如果天底下真的有一本書專講使用價值,其他的什么也不講,那么它應該叫“產品使用說明書”,而不應該叫《資本論》。
第五,方學者說,“考學生和學者的邏輯能力,《資本論》第一章第一節(jié)不可多得?!?/p>
如果方先生所說的“邏輯能力”就是指區(qū)分“一般和個別”,那就太“小兒科”了。俗話說,“殺雞焉用牛刀”?訓練關于“一般和個別”的邏輯思維能力,用幼兒園的教材就足夠了,何必用《資本論》?
其實,《資本論》第一章第一節(jié)里確實有大學問,值得做專題研究。比如《資本論》開頭的第一句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tǒng)治下社會的財富,表現為‘一個驚人龐大的商品堆積’,一個一個的商品表現為它的元素形式。所以,我們的研究要從商品的分析開始?!雹?/p>
對此,日本學者河上肇說,《資本論》的開頭,“是以這種自明的事實為它的出發(fā)點”,③而“不是我們頭腦內的思維的產物”,“這一點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征?!雹?/p>
接下來。馬克思說:“每一種有用物品,如鐵,紙等等,都可以從二重的觀點去考察,質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雹菥o接著又將“商品”分為“使用價值”和“價值”。對此,河上肇解釋說:“被認識為矛盾統(tǒng)一物的商品,就是被辯證法認識了的商品”。⑥
筆者認為,河上肇的分析很有道理。他正確地指出了《資本論》所采用的辯證唯物論的理論方法。這才是《資本論》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真學問。不知方先生是否見此?
關于《資本論》第一章第一節(jié)還有一個更高難的理論問題,這就是所謂“《資本論》起點”問題。具體說就是,作為《資本論》起點的“商品”概念,到底是指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還是指前資本主義時代的簡單商品?我國研究者對此存在爭議⑦。河上肇對這個問題也非常重視。曾經反復論述。這個問題還涉及到《資本論》的方法,即“歷史與邏輯一致的方法”,又稱“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才是對學生和學者的邏輯能力的真正考驗。而像方學者那樣,用《資本論》第一章第一節(jié)去考驗學生和學者關于一般和個別的思維能力,那就好比是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做識字課本來讀,讀的再好也是對相對論的褻瀆。
第六,筆者想就方先生在爭論中提出的高見,發(fā)表一點淺見。方先生說,“西方憲政民主在具體機制上是不統(tǒng)一的,但西方憲政民主在抽象原則上是完全統(tǒng)一的。西方憲政民主的這個統(tǒng)一的抽象原則包括四大方面:多黨競選,分權制衡,自由輿論,公民社會?!?/p>
這里所說的“抽象原則”,也就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普世價值”。在方先生看來,我們只有接受這一套,才算是“民主”。但是在筆者看來,這幾個“抽象原則”,仍嫌太“具體”。如果民主也有“道、器”之分的話,那么方先生所說的這幾個“抽象原則”,仍然是“器”,而不是“道”。即仍然是操作層面的事情,而不是一種理念或精神。筆者認為,只有民主精神才稱得上是“普世價值”。
那么什么是民主精神呢?民主精神就是對人民群眾的尊重和敬畏。就是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就是千方百計地發(fā)動群眾積極參與變革現實的偉大實踐,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把這些歸納到一起,就是四個字:“群眾路線”??梢?,所謂“民主精神”,就是我們黨數十年來一貫堅持的群眾路線。換言之,群眾路線就是民主精神的最好體現。它比方先生所說的“四個方面”更接近民主的本質。
從歷史來看,中國共產黨人依靠群眾路線完成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偉大變革。這是西方憲政民主根本辦不到的。比如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發(fā)動群眾的深度和廣度非常驚人。恰如陳毅所說,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幾十萬支前民工用小車推出來的。據統(tǒng)計,當時各地的支前民工總數達到550萬人。幾乎一個戰(zhàn)士的身后就有10個民工在支援。民工們的口號是“傾家蕩產,支援前線!”請問,如果我們沒有民主精神,沒有執(zhí)行群眾路線,如何能夠發(fā)動這么多群眾全心全意支持我們?那些“輪流坐莊”的資產階級政黨,有哪一個得到過人民群眾這樣衷心地擁護和支持?所以要講“民主”,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堪稱“大師”??磥矸綄W者對中共的歷史還缺乏了解。
注釋:
①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6.
②⑤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5,89.
③④⑥河上肇.資本論入門: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8,59.
⑦胡培兆.“資本論”研究起點的商品是什么商品[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19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