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昌亮 石 峰
國內外消費不平等問題研究趨勢與展望
■揭昌亮 石 峰
作為經濟不平等的一個重要方面,探究消費不平等對于理解中國居民經濟福利不平等具有重要意義。由于數據獲取方面的原因,現存有關我國經濟不平等的研究文獻,衡量指標幾乎都是收入,卻忽視了對消費不平等的考證。國內學者對消費不平等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城市、城市之間以及農村內部的消費不平等。對消費不平等的研究很大程度受制于數據質量,后續(xù)研究應從方法的豐富、數據庫的建立等幾個方面著手。
消費不平等;測度方法;變化趨勢;影響因素
揭昌亮,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
石 峰,北京林業(yè)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林產工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北京 100083)
經濟不平等問題一直是學術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在經濟不平等的眾多表現形式中,消費和收入不平等是兩種最主要的體現。但囿于數據可得性,學者們往往都專注于收入不平等或工資差異的研究,而對消費不平等的研究相對較少。事實上,由于消費能夠更全面地衡量人們的福利狀況和資源稟賦,并且比收入具有更強的穩(wěn)定性和可測度性,較之于收入不平等,消費不平等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居民福利水平的差異性。從現實中的運用來看,許多國家和國際機構常用消費指標來測度不平等與貧困,其中比較典型的是,世界銀行和聯合國基于消費對貧困的定義;巴西對貧困線的認定,也是基于連續(xù)5年的消費支出數據經過測度來確定的。
獲益于大量的微觀調查數據,大量的國內外研究學者陸續(xù)加入到消費不平等研究行列中來,且成果頗豐。本研究從消費不平等的度量、變化趨勢以及成因三個方面,梳理了國內外關于消費不平等問題的研究文獻,以期對我國關于該問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啟示和方向建議。
國內外學者對消費不平等的測度大多是基于測算收入不平等的標準方法與指標,比較典型的有基尼系數、泰爾指數(the Theil Index)、阿特金森指數(Atkinson Index)和分位數之比等。其中,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和阿特金森指數是目前被廣泛使用的測度消費不平等的三大主要方法。
(一)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是當前經濟學中度量經濟不平等的主要指標之一,它除了被普遍用于研究居民收入不平等情況外,還被廣泛應用于度量教育、人力資本、消費以及任何其他事物分布的不均狀況。許多國外學者通過測度消費 (或消費對數)的基尼系數來反映各國的消費不平等差異。如:Idrees&Ahmad對巴基斯坦的研究,Garner、Krueger&Perri對美國的研究,Larsen對挪威的研究,Barrett等對澳大利亞的研究,等等。[1]借鑒這些研究,國內也有一些學者采用基尼系數實證分析我國的消費差異。如:王連軍和張寶東采用Yao提出的基尼系數分解方法,對北京高校學生的消費差異情況進行了考察。[1]解堊采用Sundrum提出的基尼系數分解方法測算了我國1993—2006年的城鄉(xiāng)居民健康消費不平等程度。[2]張永輝和王征兵運用Lerman& Yitzhaki(1985)提出的分解方法考察了陜西農村家庭的醫(yī)療保健消費差距情況。[3]戴平生和林文芳提出了拓展基尼系數的一個等價定義——收入份額法,及其相應的組群、要素分解的統(tǒng)一形式,給出了拓展基尼系數的基本性質及重要性質。并應用該分解式,對2009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食品消費數據進行結構性分析,從而得出各個組群或要素對不平等邊際效應作用方向。[4]戴平生和莊赟以此為基礎,實例考察了我國城鎮(zhèn)居民1992—2008年的消費總體差距和各分項指標的差距。[5]謝賢芬等根據基尼系數的分組計算法,測算了中國東、中、西部從2008—2011年的消費基尼系數。[6]
(二)泰爾指數(The Theil Index)
泰爾指數(或泰爾熵標準)是由荷蘭著名學者泰爾于1967年利用信息理論中的總熵概念來研究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時而得名,用泰爾熵標準來衡量消費差距或收入差距的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是,它可以測度出組間差距、組內差距對總差距的貢獻。泰爾指數和基尼系數具有互補性,基尼系數對于中等收入水平的變化尤其敏感;而泰爾熵T指數對于上層收入水平的變化相對明顯,泰爾熵L和V指數則對底層收入水平的變化相對敏感,鑒于此研究學者們常結合泰爾指數與基尼系數來測度消費不平等程度。如:Asad &Ahmad對巴基斯坦的研究,Tash&Talebi對伊朗的研究,等等。[7]在國內,泰爾指數也是學者們測量消費不平等度的常規(guī)方法。如彭定赟和陳瑋儀基于修正后的泰爾指數公式,利用協(xié)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以及脈沖響應函數計算了1978—2011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差距和收入差距。[8]
(三)阿特金森指數(Atkinson Index)
阿特金森指數是衡量收入分配不公平指數中明顯帶有社會福利規(guī)范看法的一個指數,它具有洛倫茲準則一致性,較之于基尼系數,阿特金森指數的特點在于對分配變化的敏感程度不同。而且在此基礎之上,阿特金森指數具有基尼系數所沒有的三個優(yōu)點:一是相對容易理解;二是對標準誤差和置信帶的計算有很好的漸進性;三是具備可分解性,但是阿特金森指數的分解并不是等于組內與組間阿特金森指數之和。在實際應用上,Crossley&Pendakur運用阿特金森指數,采用家庭消費支出調查微觀數據對加拿大1969—1999年間的消費不平等進行了測度。[9]Asad&Ahmad通過阿特金森指數考察了巴基斯坦地區(qū)的消費差距的大小。Barrett等使用阿特金森指數衡量了澳大利亞消費不平等程度,并驗證了人口老齡化現象和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分別對于消費不平等的作用影響。
有關消費不平等變化趨勢的研究主要是通過觀察和對比家庭收入和消費分布的變化趨勢,進而了解經濟、居民福利等不平等現象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國外對于消費不平等變化趨勢的研究始于Culter等人,這也是最早關于消費不平等問題的文獻。之后,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如:Blundell&Preston對英國的研究[10],Pendakur對加拿大的研究,Barrett等對澳大利亞的研究,Jappelli&Pistaferri對意大利的研究,以及Attanasio等 、Krueger&Perri、Aguiar&Bils、Meyer&Sullivan對美國的研究[3]。也有一些學者對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地區(qū))的消費不平等情況進行了考察。代表性的有:Asad&Ahmad對巴基斯坦的研究,Tash&Talebi對伊朗的研究。
消費不平等的研究領域國內學者主要著眼于城市、城鄉(xiāng)之間以及農村內部的消費不平等。其中,在針對城鎮(zhèn)家庭的消費不平等方面,比較一致的結論是過去30年間,我國城鎮(zhèn)家庭消費不平等與收入不平等的變化具有一致性,二者均呈現擴大的趨勢;但在關于消費不平等程度的大小方面,結論卻并非單一。如:Cai等利用1992—2003年城市家庭調查大數據 (出自國家統(tǒng)計局),重點研究了城市人口中消費與收入不平等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城市消費不平等的程度要遠遠高于收入不平等。[10]謝邦昌等對 “中國居民收入分配課題組”(簡稱CHIP)1995年和2002年數據以及 “中國城鎮(zhèn)居民經濟狀況與心態(tài)調查”2008年和2009年兩年數據的考察,得出一致的結論。鄒紅等對廣東省的考察同樣發(fā)現,當前城鎮(zhèn)家庭的消費不平等程度要高于收入不平等。然而,范金等對我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差距動態(tài)演進的研究卻發(fā)現,1992—2008年間,我國城鎮(zhèn)居民的消費基尼系數一般小于同期收入基尼系數。
目前國內關于農村家庭消費不平等趨勢的研究相對較少。曲兆鵬和趙忠使用1988—2002年的CHIP數據,考察了我國農村消費不平等的變化情況,結果發(fā)現我國農村消費不平等與城市顯著不同,它的程度顯著低于收入不平等。
縱觀城鄉(xiāng)消費不平等的研究,一些研究顯示我國城鄉(xiāng)消費差距的擴大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這個時間段,近年來則開始有明顯的下降(Qu&Zhao,2008)。高帆集中討論了我國城鄉(xiāng)消費差距的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特征,發(fā)現我國城鄉(xiāng)消費差距“從增到減”的轉折點大概是人均GDP為7410元的水平,而不同省區(qū)的轉折點會略有差異。
國外關于消費不平等成因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收入沖擊、老齡化、儲蓄動機和跨期選擇以及其他成因。
(一)收入沖擊
關于居民消費行為研究必然會涉及收入。諸多國外學者從收入波動的視角來研究消費不平等成因。Krueger&Perri通過建立內生性債務約束模型,從理論上分析了受約束的有效消費分布如何隨著收入波動而變化。Blundell等認為,收入不平等轉換通常不是直接的,而是受到了一系列平滑機制的影響。Jappelli&Pistaferri成功解釋了收入不平等高于消費不平等,且增速也快于消費不平等,他們認為收入沖擊會引起消費的不平等。Heathcote等構建了一個部分保險模型,以應對異質工資沖擊,并利用1967—2006年的消費者支出和收入動態(tài)追蹤的調查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分析結果顯示40%的持久收入沖擊會轉移到消費上來,進而會對消費不平等產生一定的影響。
國內學者在研究消費不平等的成因時,收入不平等這一因素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眾多針對總體、城鎮(zhèn)、農村以及城鄉(xiāng)的研究都顯示,收入不平等是我國消費不平等形成和變化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對不同性質收入沖擊對消費不平等的影響方面,卻存在分歧。如:周靖祥和王賢彬借助1978—2007年的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及相關經濟數據,依據消費的持久收入假設,估計了城鄉(xiāng)居民消費函數,結果發(fā)現兩者差異主要來自持久收入和自發(fā)性消費的影響。然而,楊繼東對1992—2010年城鎮(zhèn)居民調查數據的分析與比較卻發(fā)現,與永久性收入不平等相比,臨時性收入不平等對消費不平等的影響更為深遠,并主張政府應進一步完善消費信貸市場和社會保障,以減少臨時收入波動對居民消費不平等的沖擊。
(二)老齡化
人口老齡化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總人口的年齡結構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斷相應增長(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多)這樣一種趨勢和過程。人口老齡化必然會影響到諸如收入和消費等經濟變量。Johnson&Shipp根據教育程度和家庭類型把消費不平等分解,結果得出:消費不平等3/4的增幅可由人口結構的變化和組間不平等解釋。Yamada也從人口年齡結構角度分析了日本的消費不平等變化情況,研究顯示,人口老齡化是日本消費不平等增長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有研究表明,老齡化對消費不平等僅具有微小的影響。如:Barrett等對澳大利亞消費差距的考察發(fā)現,老齡化和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消費不平等僅有微小的影響。Cai等應用Deaton&Paxson提出的方法,研究了我國城市人口的消費不平等變化情況,發(fā)現出生組組內效應導致了我國城市消費不平等的變化,人口老齡化和家庭人口結構變化對消費不平等的影響很小。曲兆鵬和趙忠從生命周期理論框架出發(fā),同樣應用Deaton&Paxson的分解方法把不平等分解為老齡化效應、出生組內效應及出生組間效應三個指標,分析了我國農村消費不平等和老齡化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從1988年到2002年,導致我國農村消費不平等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組內效應,人口老齡化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微乎其微。不過,他們也強調,從1998—2002年這一相對長的時期看,老齡化的作用在增強。
(三)儲蓄動機、跨期選擇
一些學者從儲蓄動機、流動性約束與跨期選擇等方面對消費不平等成因進行討論。Friedman在早些時候指出,由于人們會在經濟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選擇儲蓄,而在經濟狀況不佳時進行借貸,所以消費水平的波動幅度小于收入的波動幅度。Deaton&Paxson構建了強預防性儲蓄動機和流動性約束的跨期選擇模型,得出結論:較為理性的消費者能較好地避開那些致使不平等增加的風險;強預防性儲蓄動機也相應地能夠減少消費不平等現象發(fā)生的概率;在“存貨緩沖”模型中,消費者由于受流動性的約束,從而能夠抵消一些工資的波動,使消費不平等比工資不平等的嚴重程度更低。Blundell等以美國為研究對象,并受保險機制的影響,指出消費不平等水平明顯低于收入不平等水平。Daunfeldt等研究分析了瑞典在1988—2005年這段時間內收入不平等在增長但消費不平等下降的成因,認為這是由于高收入家庭中增長的儲蓄和生命周期再分配所引起。
(四)消費不平等的其他成因
除了以上三點之外,部分國外學者還從公共產品(Hayashi,2004)、家庭負債(Abe&Yamada,2009)、機會不平等(Anwar,2009)等角度研究了消費不平等成因。國內學者則更多關注宏觀經濟因素,如基于教育發(fā)展水平、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人口遷移、貸款水平、政府干預生產支持程度和經濟增長等因素,討論了我國消費不平等的成因。
(一)研究述評
首先,對消費不平等問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數據質量,這也是目前國內學者們集中于研究收入不平等而不是消費不平等的深層次原因。目前,我國消費不平等研究可采用的大型微觀家庭調查數據源相對較少 (主要是中國城鎮(zhèn)居民經濟狀況與心態(tài)調查、中國城鎮(zhèn)居民住戶調查數據UHS、中國家庭動態(tài)調查CFPS、中國家庭收入調查CHIP和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CHARLS),并且大部分都不對外開放,導致相關這方面的研究議題不是很豐富,研究領域也比較狹窄。
其次,在消費不平等的測度方法方面,國內外學者采用的主要包括不平等指數、分位數差距、均值差距與方差或對數方差。其中,不平等指數中的基尼系數、泰爾指數和阿特金森指數是目前國內應用比較多的三種方法。利用不平等指數方法來研究消費不平等,可以通過指數大小直接反映出不平等水平,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即因其提供的信息量所限,所以在體現家庭消費分布的結構與規(guī)律方面,人們很難準確地把握;并且在計算指數時,由于缺乏一個公認的消費項目數據選取標準,導致不同研究測算的結果存在很大出入,這大大降低了不同國家、地區(qū)消費不平等程度的橫向比較,并直接降低了消費不平等研究的實用性。
最后,就國內研究而言,雖然現有文獻已經有所鋪墊,但對于已有研究中存在的諸多不足,還需要進一步深化與改進。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針對農村家庭消費不平等變化趨勢的研究較少。已有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對我國城鎮(zhèn)居民家庭消費不平等趨勢的探討,而對農村家庭的討論相對匱乏。第二,缺乏對不同群體消費不平等情況的細分研究。已有研究主要是從家庭層面分析了城鄉(xiāng)居民的消費不平等情況,從個體層面的分析還不夠豐富。第三,對我國消費不平等成因的研究相對缺乏。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我國城鎮(zhèn)、農村以及城鄉(xiāng)消費不平等狀況的度量和現狀描述上,而除收入以外,其他微觀影響因素對于家庭消費不平等的影響尚未做更多的考量。
針對上述所提及的研究不足之處,本文認為對于開展我國消費不平等問題的后續(xù)研究還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方法的豐富,可以借鑒關于工資、收入等其他經濟不平等問題的相關研究中的方法,譬如使用以回歸方程為基礎的消費不平等分解方法,進一步探析影響我國消費不平等的深層原因;二是逐步建立我國微觀調查數據庫,為后續(xù)研究我國消費不平等問題提供數據支撐;三是借鑒收入不平等相關方面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針對不同群體,例如農民工群體、學生群體的消費不平等狀況研究。
(二)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對于消費不平等研究現狀的分析,筆者對消費不平等的未來研究方向做如下展望:第一,對于消費不平等的測度方法,除了基尼系數、泰爾指數、阿特金森指數以外,還可以考慮其他指數(如MLD指數、方差系數等不平等指數)進行測度以及借鑒研究收入不平等的相關方法。第二,到目前為止,國外關于消費不平等的成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收入沖擊、老齡化、儲蓄動機和跨期選擇等宏觀層面。對于在宏觀層面的拓展以及在微觀層面的探索是未來研究消費不平等的一個方向。第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市場中的消費品在不斷更新,對于消費不平等的測度要求也不斷在變化,因此對于消費不平等的研究也將與時俱進。
[1]王連軍,張寶東.高校學生消費差異分析——基于基尼系數分解理論的實證研究[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07,(2).
[2]解堊.城鄉(xiāng)居民健康消費差異與分解[J].農業(yè)技術經濟,2008,(5).
[3]張永輝,王征兵.西部農村家庭醫(yī)療保健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以陜西為例 [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4]戴平生,林文芳.拓展基尼系數及其居民消費應用研究[J].統(tǒng)計研究,2012,(6).
[5]戴平生,莊赟.農村居民消費不平等的微觀結構分析[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2,(5).
[6]謝賢芬,王斌會,李雄英.城鎮(zhèn)居民消費能力區(qū)域差異的基尼系數測度[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14,(6).
[7]Asad M A,Ahmad M.Growth and Consumption Inequality in Pakistan.Pakistan Economic and Social Review, 2011,49(1).
[8]彭定赟,陳瑋儀.基于消費差距泰爾指數的收入分配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4,(2).
[9]Crossley,T.F.,Pendakur,K..Consumption Inequality.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2002.
[10]Cai,Hongbin,Yuyu Chen,Li-An Zhou.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1992-2003.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10,58(3).
【責任編輯:葉 萍】
F014.5
A
1004-518X(2015)12-01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