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旭
河北省平泉縣南五十家子學區(qū)中心校
優(yōu)化教學細節(jié)打造高效課堂
鄭曉旭
河北省平泉縣南五十家子學區(qū)中心校
現(xiàn)階段,學生中普遍存在著一種輕視語言學習的側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缺乏深厚的興趣。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營造充滿生機的語文課堂氛圍,使學生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tài),在愉快中接受知識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睂雽σ惶贸晒Φ恼Z文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教師的導入精彩,就能在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思考,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導入,歸根結底是要保證或保持學生的正常思維狀態(tài)。思維基于知識,卻又由問題產生,并因為問題而得到持續(xù)不斷深入的發(fā)展。凡是能夠由學生通過思維活動表述和理解的知識,不要由教師直接給出,教師需要給出的是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的情景及其相關問題。
古希臘哲人普羅塔戈的名言:“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薄皢栴}”就是點燃學生思維的火種。美國學者德加默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問題導引”是通向高效課堂的鑰匙。
例如,教學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18課《稱贊》,就可以由小刺猬稱贊小獾:“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钡慕虒W點,引導學生用模仿小獾的話來稱贊小熊:“如果你在那里,你會怎樣稱贊小熊呢?”這樣,既可以作為問題來統(tǒng)攝學生的思維,又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步進行的能力。
語文教學離不開講解,但同一篇文章有的教師講得繪聲繪色、聲情并茂,那生動的語言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學生,使學生越上越覺得有味,課堂氣氛極為活躍;而有的教師卻講得支離破碎,不知所云,造成課堂“萬馬齊喑”的場面。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得好:“同樣的教法,因為語言的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p>
語文教學的課堂語言,首先應注意每一篇課文語言的整體情調。一般而言,一篇課文應確定一種語言情調。一篇文章一種或幾種語言情調,這就打破了“千課一腔”“一課一調”的單調和沉悶,給課堂帶來活力。
其次,每一篇課文的教學語言,應力求生動活潑、靈活多變,以達成共鳴,講到高興處,不妨眉飛色舞;講到傷心處,不妨如訴如怨。這樣學生就會因為語言搖曳多姿時喜時悲,課堂也不會死氣沉沉了。
再次,生動講述的同時,輔以恰到好處的動作,就會使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xiàn)出更強大的生命力,產生極佳的效果,這樣課堂就會充滿活躍的氣氛。上課是一門藝術,我們要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提高欣賞水平和理解能力。
最后,給學生馳騁想象、構想畫面的空間,在具體感知過程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語文《秋天》的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自由讀詩歌(要求讀出節(jié)奏、停頓、且有音樂感);然后請學生個體站起來讀(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其余學生傾聽中作比較);讀完后教師給出詩句適當停頓的斜線,再讓學生朗讀;播放樂曲,教師和著音樂示范朗讀,要求學生想象詩歌中的景象、意境:農家豐收,清晨歸漁……然后,讓學生試著說一說自己對詩句的解讀,彼此進行畫面的描述和意境的暢想。由此使學生身臨其境、樂在其間。
課堂好比舞臺,表演的不僅僅是教師,還有學生,如果教師一個人講說,即使表演得再精彩,長時間下來,“觀眾”也會產生厭惡感。所以語文教師應當利用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表現(xiàn)欲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讓他們大膽講座、爭論、發(fā)言,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配合教師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并產生“我要學”和“樂學”的情緒。基于此,我們要常精心組織討論,讓他們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課堂討論,我總結出兩種基本形式。
1.各抒己見式。
首先教師設計一個有一定深度的問題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產生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畫龍點睛地引導和點撥,最后得出答案。我就是采用上述辦法引導學生回顧、比較、分析,各抒己見,熱烈討論,在短時間內他們就能把握答案。
2.辯論式。
教師設計一個問題,讓學生像電視里的辯論會一樣去爭辯,用道理和事實證實自己的見解,反駁對方的觀點,從而形成教學的高潮,往往真理愈辯愈明,給教師的綜合分析提供了水到渠成的契機,從而得出答案。
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打破那種呆板單調的氛圍,營造一種生機勃勃的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