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
河北省武安市第五中學
淺談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
王海云
河北省武安市第五中學
過去的陳舊教學觀念一直在束縛著廣大的中學教師,教師無論從備課、授課還是批改作業(yè)、課外輔導、課堂考查和教學評價等方面,大都注重優(yōu)等生,很少顧及學生的個性智能差異,致使教師總是在如何改進課堂教學方法上做文章,結果尖子生營養(yǎng)不良,落后生消化不良,中等生吸收不良。主要弊端是沒有根據學生的差異,總是“一刀切”,沒有實施分層教學。
分層教學;初中物理;措施
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不斷實施,可以說幾乎所有的小學生都能進入初中學習,只是由于原來小學生的學習,無論從深度上還是從廣度上來說,都還遠遠不夠,所以學生的個性智能差異在小學階段不是特別明顯。
到了初中之后,學習的課程明顯增多,很多學生很難一下子適應這種變化,有些原來學習不錯的同學,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滑坡,究其原因,那就是學生的個性智能在學習任務加重的情況下,其差異明顯地顯現(xiàn)出來了。尤其是進入初三之后,兩極分化現(xiàn)象更為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快就被這種繁重的學習任務給吞噬了,再加上初中畢業(yè)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繼續(xù)學習的比例不高,在這種形式下,教師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就有了很大的難度。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長,教師就要針對自己所教班級的具體情況,分層次地實施教學和輔導。
分層教學符合目標教學理論。布魯姆認為:只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時間與適當的學習幫助,95%以上的學生都能夠達到確定的教學目標,獲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分層教學中教師的“教”就是要適應學生的“學”,這就要求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更加注重“導”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在目標導向下主動學習,達到成功,得到激勵。分層教學符合人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個別差異。教育心理學認為,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及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不同,個人的發(fā)展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心理學稱之為“個別差異”。分層教學就是針對學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發(fā)展中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從不同的學生的差異中尋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主動、和諧的發(fā)展。
分層教學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特點,有的放矢,因勢利導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分層教學就是依據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在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在面向多數前提下照顧少數,對學生的差異賦予不同的要求,使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與提高。這正是分層教學的目的所在。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性。
所謂問題情境,是指學習的內容要求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發(fā)現(xiàn)還不了解的規(guī)律、定理和方法,不是“填鴨式”地機械地從教師那里接受現(xiàn)成的知識。這些問題情境一定要能充分調動學生追求個人成功的強烈欲望,激發(fā)他們主動思維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我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比如,在講第二章《簡單的運動》時,我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尋找古詩詞和古代文學中有關參照物的詩句和故事,讓學生尋找有關平均速度的故事,結果學生的知識范圍超乎我的想象,學生寫出了大量的詩詞和故事,比如“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薄芭P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薄犊讨矍髣Α?、《龜兔賽跑》等等。
2.學生永遠是教學的主體。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在分層教學和輔導中要從各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承認差異,尊重主體,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自尊,發(fā)揮主體的能動性,你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驅力。
應該針對學生實際,挖掘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學生都能主動、生動、健康地得到全面發(fā)展,從而優(yōu)化教學教程,形成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一種有效模式,真正體現(xiàn)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全面發(fā)展的基本要求。
1.確定目標。
針對實際,分類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教學大綱為準繩,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合理地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對中下采用低起點,先慢后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辦法,把教材的訓練目標分解成有梯度的連貫的幾個分目標,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步或幾步逐步達到大綱的要求;對好及中上學生則允許他們超大綱、超進度學習。擬訂各層次教學要求既不能過高,增加教學難度,加重學生負擔,使學生消化不良,喪失信心;也不能太低,降低大綱要求,過分放慢教學進度,完不成學習任務。力求準確地把握各類學生的認知“發(fā)展區(qū)域”,較好地解決“吃不飽”與“吃不了”的矛盾。
2.面向全體,因材施教。
備課從教學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學步驟、教學方法到實驗準備課都堅持與各類學生的實際相適應。如針對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課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針對學生智能的差異,在課堂提問、例題講解、鞏固練習上有區(qū)別,所要求的思維程度不同,強調針對性,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通過一段時間的分層教學和輔導,學生的學習回發(fā)生一些變化。原來中下層次的學生通過努力可能發(fā)展為好中上層次;而中上層次的學生由于種種原因,也可能退為中下層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是動態(tài)的、可變的實際出發(fā),鼓勵中下層次的學生向好中上層次發(fā)展,激勵學生不斷向上。同時要根據反饋檢測情況,實施動態(tài)管理,及時調整層次及教學要求,加強個別輔導,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較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