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不公正厭惡的研究范式及其影響因素

      2015-04-16 22:32:17王玉環(huán)
      心理技術(shù)與應用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研究范式

      王玉環(huán)

      摘要:不公正厭惡(inequity aversion)是指人們反對或抵制不公正結(jié)果的行為,包括不利不公正厭惡和有利不公正厭惡。發(fā)展心理學主要以博弈范式為主研究不公正厭惡,即最后通牒博弈、獨裁者博弈、第三方博弈和迫選式博弈。本文主要介紹了不公正厭惡的研究范式,及其相關(guān)影響因素。

      關(guān)鍵詞:不公正厭惡;研究范式;心理理論

      一、 引言

      大量實證研究顯示,在市場競爭中,每個人都在盡力地擴大自己的物質(zhì)財富,較少關(guān)注公正動機;而在團體中與他人合作時,個體則會表現(xiàn)出不惜個人代價去懲罰“搭便車”者以維護群體規(guī)范的行為。經(jīng)濟模式認為人們只追求自我物質(zhì)利益的最大化,不會關(guān)注其他社會目標;而道德發(fā)展模式認為人們會遵照內(nèi)心的道德規(guī)范行事,公正原則是道德發(fā)展的核心,即使自身利益與公正相矛盾,人們也會抑制自身利益遵守公正原則,抵制不公正結(jié)果的產(chǎn)生。然而這兩個模式不能單獨地解釋這些研究證據(jù),因此費爾(Fehr)和施密特(Schmidt)提出了不公正厭惡(inequity aversion)。

      不公正厭惡模式是解釋個體公正、合作和競爭行為的綜合框架,是指人們反對或抵制不公正結(jié)果的產(chǎn)生,如愿意犧牲自己的一些報酬,以獲得公正的結(jié)果。Fehr 和Schmidt(1999)認為公正偏好表現(xiàn)為以自我為中心的不公正厭惡,個體根據(jù)與其他個體的分配結(jié)果差距決定自己的行為。不公正厭惡分為有利不公正厭惡和不利不公正厭惡。有利不公正厭惡指個體拒絕對自己有利分配結(jié)果的行為(比與自己做同樣數(shù)量工作的人獲得更多);不利不公正厭惡指個體拒絕對自己不利分配結(jié)果的行為(比與自己做同樣數(shù)量工作的人獲得更少)。人們通常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不利不公正厭惡,而對有利不公正的消極反應通常低于對不利不公正的。

      研究顯示,12~18個月的嬰兒已經(jīng)開始厭惡不公正的分配結(jié)果。肖(Shaw)和奧爾森(Olson)研究也表明,兒童拒絕不公正的分配結(jié)果是因為不公正厭惡。在實驗中,被試作為第三方分配資源給兩個匿名的接受者,并告知被試兩個接受者互相之間不認識,分配的資源通過郵寄的方式寄給他們,他們不知道對方收到的資源數(shù),最后,85%的6~8歲兒童選擇公正分配,扔掉多余的一塊橡皮。實驗也顯示,當只有一個接受者時,被試把多余的一塊橡皮分給了接受者,而不是扔掉,這說明兒童在分配資源時關(guān)注了公正原則。為了確定兒童拒絕不公正的分配結(jié)果是否因為兒童偏愛平等的分配結(jié)果,Shaw和Olson(2011)對兩個接受者進行了貢獻大小處理,告訴被試其中一個接受者做了更多的工作,結(jié)果90%的6~8歲兒童分給貢獻更多的接受者更多的報酬;實驗又加入一個控制組,告訴被試一個接受者是實驗者的好朋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試不受這個條件影響,依然進行了公正分配。

      二、主要研究范式

      (一)博弈范式

      發(fā)展心理學與經(jīng)濟學對于公正、親社會等概念的界定是重疊的,于是經(jīng)濟學領域內(nèi)的博弈論也成為發(fā)展心理學研究公正相關(guān)行為的主要范式。經(jīng)濟博弈論作為一種新的實驗方法,系統(tǒng)地評估了公正相關(guān)行為,是對傳統(tǒng)的心理學研究方法的一項補充。研究兒童不公正厭惡的博弈論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簡稱UG)、獨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簡稱DG)、第三方博弈(third-party game)和迫選式博弈(forced choice game)。

      1.最后通牒博弈

      在最后通牒博弈(UG)中有兩個參與者,分別為提議者(proposer)和回應者(responder),提議者決定怎么分配總資源,回應者可以拒絕或接受這個提議。如果回應者接受這個提議,資源根據(jù)提議者的建議分配;如果回應者拒絕,參與雙方都不能獲得任何分配資源。這是一種策略性博弈,回應者可以通過拒絕提議來懲罰提議者,使他不能獲得資源。根據(jù)經(jīng)濟學理論中“人們始終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假設,接受者會接受任何大于0的提議,同時,提議者為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也會提供盡可能接近0的提議。成人研究發(fā)現(xiàn),提議者通常會分配資源總額的40%~50%給回應者,而低于資源總額20%的提議通常會遭到回應者拒絕。

      2.獨裁者博弈

      在獨裁者博弈(DG)中也有兩個參與者,分別是提議者(proposer)和接受者(recipient)。與UG類似,提議者決定怎么分配總資源,唯一的區(qū)別是接受者不能拒絕提議者的提議,即接受者只能接受提議者——獨裁者——的提供方案。這是一種一次性游戲 (one-shot game),即接受者不能回報或懲罰提議者的行為。根據(jù)經(jīng)濟學中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假設,提議者不會分配任何資源給匿名接受者,而是將所有的分配資源都留給自己。但對成年人研究顯示,提議者仍分配給接受者資源,平均是總資源的 20%~30%。

      3.第三方博弈

      最近很多研究采用第三方博弈來檢驗兒童不公正厭惡,指將分配資源的權(quán)力交予資源分配“非受益者”的第三方。在第三方博弈中,作為旁觀者的被試不會在游戲中獲得任何報酬。公正分配提議應該是因為被試真正偏愛公正分配而出現(xiàn)的,以排除其他影響兒童公正分配的因素。大量研究證據(jù)顯示,在不同條件下(包括匿名條件等),大部分兒童都會進行公正分配。例如,Shaw和Olson(2012)采用第三方博弈研究3~8歲兒童的分配行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41.67%的3~5歲和100%的6~8歲的兒童進行了公正分配。研究結(jié)果說明兒童在分配資源時,真正關(guān)注公正本身,而選擇拒絕不公正分配。

      4.迫選式博弈

      在迫選式博弈中,被試既可以是資源分配的受益者,也可以是第三方。實驗者會提供幾個分配提議供被試選擇,被試只能選擇其一。以兒童分享兩個糖果的游戲為例,提議者有兩種選擇:要么兩個糖果都留給自己,要么分給對方一個自己留一個。這是一種一次性游戲,接受者不能拒絕或懲罰提議者的行為,只能接受提議者的分配。迫選式博弈也可以與最后通牒博弈結(jié)合,即迫選式最后通牒博弈。被試在迫選式博弈中必須作出自己偏愛的選擇,或者不公正分配,或者公正分配,這能檢驗出個體在進行分配時是否體驗了不公正厭惡。研究證據(jù)顯示,在不同條件下(如,匿名博弈、一次性博弈),多數(shù)兒童會選擇公正的分配。

      (二)違背預期范式(violation-of-expectation paradigm,VOE)

      當結(jié)果違背個體預期時,被試會增加對所呈現(xiàn)結(jié)果的注視時間。在VOE范式中,讓被試兒童觀看兩部電影,在電影里一個表演者給兩個接受者分配資源,但分配的結(jié)果被黑色屏幕遮住。在每個電影的測驗階段,連續(xù)呈現(xiàn)描述公正和不公正結(jié)果的靜止畫面(抵消順序效應);而在后測階段,則顯示同一種畫面,但不包括社會信息(如,沒有表演者),即連續(xù)呈現(xiàn)公正和不公正的結(jié)果(抵消順序效應),測量被試的反應時。如果在前測階段被試觀看不公正結(jié)果的時間比公正結(jié)果的時間長,但在后測階段沒有顯著差異,則表明不公正結(jié)果違背了他們內(nèi)心對公正的期望,而不是簡單地關(guān)注資源分配的對稱性,由此說明被試關(guān)注公正,厭惡不公正。在這個范式中最重要的是,被試比其他接受者收到更多資源時,觀看不公正結(jié)果的持續(xù)時間要比收到相對更少的資源的持續(xù)時間長15%。這樣,這個范式除了能進行社會評估(公正問題),也能顧及純粹的“物理性評估”(如,如果一個人僅僅關(guān)注場景的物質(zhì)方面,那么不公正結(jié)果可能不一定違反被試的任何期望)。該范式結(jié)合了實際的生活場景,提高了生態(tài)效度,能更加有效地測驗出個體公正判斷的能力。

      三、不公正厭惡的影響因素

      (一)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指個體對自己和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認識,并由此對相應行為作出因果性的預測和解釋。心理理論的檢驗通常采用錯誤信念任務。通常能夠關(guān)注他人心理狀態(tài)的兒童,偏愛公正的分配結(jié)果,因此心理理論會影響兒童不公正厭惡。摩爾(Moore)等研究顯示,能更好理解他人信念和愿望的兒童更容易與他人分享資源。一般4~5歲兒童能通過一級錯誤信念,到了6~8歲,大部分兒童可以通過二級錯誤信念。擁有心理理論的兒童可以有效預測他人和自己的認知和情感狀態(tài),協(xié)調(diào)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兒童很關(guān)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即關(guān)注自己的聲譽或自我表現(xiàn),增進與他人的長久合作。研究顯示,6~8歲兒童已經(jīng)很關(guān)注自我聲譽或自我表現(xiàn)。兒童不公正厭惡可以向他人展現(xiàn)自己的公正,顯示自己是值得信任的,獲得良好的聲譽,促進與他人的社會交往。

      (二)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們依據(jù)一定的道德標準,對現(xiàn)實的道德關(guān)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等所產(chǎn)生的愛憎好惡等心理體驗,包括公正感、責任感、自尊感、羞恥感、榮譽感和愛國主義情感等。個體在學前兒童時期開始有了各種道德感的典型表現(xiàn),違反內(nèi)化的道德規(guī)則時會感到羞愧和罪惡感,而規(guī)則違反的受害者會產(chǎn)生道德憤怒,這種道德情感會促使兒童的不公正厭惡。研究也顯示,道德情感與兒童的利他性行為顯著地正相關(guān)。

      格莫瑞(Gummerum)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把道德情感歸因于自己,能顯著預測兒童的分配行為。3~4歲兒童更多地把消極情感歸因于假設的違反者,而5歲兒童則會把自己假想為違反者,產(chǎn)生更多的消極情感。獨裁者博弈結(jié)果也發(fā)現(xiàn),5歲兒童會頻繁提供公正的分配提議,而3~4歲兒童則偏愛利己的不公正分配,顯示出顯著的年齡差異。后來,有研究者對道德情感與資源分配數(shù)目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道德情感能顯著預測兒童的分配行為,而且?guī)缀跏悄挲g效應強度的二倍。5歲兒童把消極的道德情感歸因于自己,顯示他們道德發(fā)展到了更成熟的階段。發(fā)展心理學中的一些研究表明,理解違反規(guī)則的情感體現(xiàn)了人們內(nèi)化了道德規(guī)則,所以即使與自我欲望相矛盾,也會遵守規(guī)則。不道德行為會引起兒童產(chǎn)生羞愧或內(nèi)疚,會感到不高興,這促使他們在資源分配中產(chǎn)生更多的公正分配行為。這些研究結(jié)果都顯示出道德情感對公正相關(guān)行為的影響。

      (三)數(shù)理邏輯

      公正分配主要基于三種信息:資源總數(shù)、參與人數(shù)、相對貢獻。所以數(shù)理邏輯能力的發(fā)展會影響個體的公正分配行為。例如兒童公正分配行為是在規(guī)則不斷內(nèi)化與數(shù)理邏輯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他們首先學會平均分配,而后按貢獻大小的順序分配,最后是根據(jù)個體貢獻大小進行比例分配。3歲兒童已經(jīng)可以匹配他們吃過的蛋糕和披薩的比例,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對比例的敏感性。達蒙(Damon)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公正推理水平與兒童對邏輯數(shù)學和邏輯物理概念推理水平成正相關(guān)。兒童偏愛絕對數(shù)量更多的分配方式,可能是因為他們對提議者沒有公正期望,因為他們對提議者擁有的代幣沒有貢獻,因此他們可能不會考慮到提議者擁有的代幣總數(shù),而只注意到分給他們的代幣數(shù)量,認為分給他們絕對數(shù)量更多的木偶更公正。研究顯示,當接受者對資源總量有貢獻時,3歲兒童已經(jīng)開始按比例分配資源了。在實驗中,研究者分別研究了兩種貢獻情境:合作情境,即接受者參與資源獲得;個人努力情境,即接受者沒有參與資源獲得。結(jié)果表明:在合作情境中,被試對分配者的提議結(jié)果有了公正期望,所以更偏愛相對數(shù)量更多的分配結(jié)果,而在個人努力情境下,兒童更關(guān)注絕對數(shù)量的多少;二者差異顯著。

      (四)短暫情緒

      情緒是影響人類行為的主要心理活動之一,尤其是低強度情緒,對思維、判斷和行為有著微妙而持久的影響。最近研究顯示,消極情緒下個體能更好地識別欺騙,有更好的視覺記憶,更少地依賴刻板印象。積極情緒更可能激發(fā)人類的內(nèi)在自私偏好,促使他們選擇更自信、更自私的分配策略;而悲傷情緒會促使個體更加關(guān)注外在的規(guī)則,偏愛更謹慎、更公正的分配結(jié)果。研究表明,積極情緒增加了個體的自私行為,而悲傷情緒促使個體進行了公正分配;強化公正規(guī)則能削弱積極情緒個體的自私行為。當接受者處于公正條件下,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個體的分配提議無顯著差異,都傾向于公正地分配結(jié)果;而當接受者處于不公正條件時,積極情緒個體表現(xiàn)得更自私,分配更多的資源給自己,消極情緒個體則在兩種條件下無顯著差異。強化公正規(guī)則,能促使個體抑制內(nèi)在自私偏好關(guān)注社會原則,進行公正分配。

      四、小結(jié)與展望

      不公正厭惡有不同的影響機制,如心理理論、角色采擇能力、聲譽等,但單一影響機制不能充分解釋個體不公正厭惡。例如,行為抑制可以解釋兒童的不利不公正厭惡,他們能辨認是否公正,但是他們不能抑制得到更大報酬的欲望,兒童可能會犧牲1個糖果以拒絕不利不公正,但是不能犧牲4個糖果拒絕有利不公正。另外,聲譽是影響個體不公正厭惡的一個重要因素。兒童選擇公正分配是為了向他人顯示他在社會交往中的行為,增加與他人合作的機會。但兩個因素都不能單獨充分解釋兒童不公正厭惡,所以可能是兩個機制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尤其重要的是不公正厭惡影響機制的深入研究關(guān)系到兒童正常的社會性發(fā)展,將來的研究應綜合考慮影響不公正厭惡的各種因素,不能孤立地研究。雖然一些研究在認知能力與不公正厭惡之間的關(guān)系上得出了一些實證證據(jù),但是還不確切,需要進一步的證實。

      參考文獻

      [1]Fehr, E., Bernhard, H., & Rockenbach, B.. 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J]. Nature, 2008, 454(7208): 1079-1083.

      [2]Geraci, A., & Surian, L.. The developmental roots of fairness: Infants reactions to equal and unequal distributions of resources[J].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11, 14(5): 1012-1020.

      [3]Güth, W., Schmittberger, R., & Schwarze, B..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um bargain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82, 3(4): 367-388.

      [4]Baumard, N., Mascaro, O., & Chevallier, C.. Preschoolers are able to take merit into account when distributing good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2,48(2), 492-498.

      [5]Schmidt, M. F. H., & Sommerville, J. A.. Fairness expectations and altruistic sharing in 15-month-old human infants[J]. PLoS One, 2011, 6(10).

      [6]Happé, F. G. E., Winner, E., & Brownell, H.. The getting of wisdom: Theory of mind in old ag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 34(2): 358-362.

      [7]Wellman, H. M., Cross, D., & Watson, J.. Meta‐analysis of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the truth about false belief[J]. Child development, 2003, 72(3): 655-684.

      [8]Hill, V., & Pillow, B. H..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reputations[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2006, 167(2): 137-157.

      [9]Eisenberg, N., & Miller, P. A.. The relation of empathy to prosocial and related behavior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7, 101(1): 91-119.

      [10]Singer-Freeman, K. E., & Goswami, U.. Does half a pizza equal half a box of chocolates?: Proportional matching in an analogy task[J]. Cognitive Development, 2001, 16(3): 811-829.

      [11]Ng, R., Heyman, G. D., & Barner, D.. Collaboration promotes proportional reasoning about resource distribution in young children[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1, 47(5): 1230-1238.

      [12]Forgas, J. P.. When sad is better than happy: Negative affec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ersuasive messages and social influence strategi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7, 43(4): 513-528.

      [13]Forgas, J. P., Goldenberg, L., & Unkelbach, C.. Can bad weather improve your memory? An unobtrusive field study of natural mood effects on real-life memory[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9, 45(1): 254-257.

      [14]Unkelbach, C., Forgas, J. P., & Denson, T. F.. The turban effect: The influence of Muslim headgear and induced affect on aggressive responses in the shooter bias paradigm[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8, 44(5): 1409-1413.

      [15]Forgas, J. P.. Feeling and doing: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interpersonal behavior[J].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2, 13(1): 1-28.

      [16]Tan, H. B., & Forgas, J. P.. When happiness makes us selfish, but sadness makes us fair: Affective influences on interpersonal strategies in the dictator gam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0, 46(3): 571-576.

      猜你喜歡
      研究范式
      論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公安情報學研究范式的發(fā)展
      圖書與情報(2017年1期)2017-04-19 13:57:59
      理論與實踐的范式:太極拳與生活互動研究
      我國犯罪論體系之變革及刑法學研究范式之轉(zhuǎn)型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9:10:25
      我國休閑體育研究的發(fā)展路徑探微
      刑事訴訟法學研究范式的反思
      法制博覽(2015年12期)2015-12-22 12:17:15
      論我國刑事錯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為會計理論與應用研究綜述
      消費導刊(2015年9期)2015-11-18 01:57:28
      從生態(tài)倫理觀到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
      梅因公式與清水江文書研究
      檔案管理(2015年4期)2015-06-25 20:54:57
      轉(zhuǎn)變現(xiàn)代棉花生產(chǎn)技術(shù)研究理念的新視角
      夏河县| 贵南县| 花莲市| 浙江省| 黄山市| 石嘴山市| 浑源县| 阿荣旗| 江都市| 宿松县| 台安县| 鹤岗市| 义乌市| 张家港市| 敦煌市| 堆龙德庆县| 广元市| 乳山市| 高阳县| 岳普湖县| 两当县| 同德县| 利辛县| 武清区| 宁强县| 舞阳县| 临猗县| 台湾省| 岗巴县| 鄢陵县| 灌南县| 尉犁县| 武义县| 深水埗区| 鹿邑县| 都安| 台东县| 台南市| 龙井市| 宾阳县| 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