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英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29)
中藥保留灌腸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護理概況
宋愛英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 210029)
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一大特色,灌腸方法主要包含:灌腸器、灌腸潤滑劑、灌腸溫度、灌腸速度、灌腸液量、灌腸管深度、灌腸體位、灌腸保留時間等,目前灌腸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且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但由于中藥治療缺乏規(guī)范化的管理及循證醫(yī)學的支持,仍需進一步加以改進,以期取得更加可觀的效果。
盆腔炎 直腸投藥 護理 綜述
盆腔炎性疾?。≒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以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炎最常見。若此病未得到及時正確的診治,可能會繼發(fā)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sequelae of PID),既往稱慢性盆腔炎,極易遷延不愈,導致慢性盆腔痛,甚至不孕以及異位妊娠等。
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該病的一大特色,主要因為:子宮與直腸相毗鄰,直腸給藥不經(jīng)過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對藥物的影響,也避免了對胃腸的刺激;同時還避免了藥物的肝腎首過效應,減低了對肝腎的損傷;此外直腸黏膜下組織較為疏松,直腸給藥,能使藥液直達病灶,有利于藥物直接吸收,增加盆腔局部藥液濃度,減少炎癥滲出,抑制結(jié)締組織增生,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組織營養(yǎng)。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藥灌腸結(jié)合西醫(yī)治療盆腔炎,總體有效率明顯提高,盆腔包塊顯著縮小,婦檢陽性體征亦得到改
善[1]。
臨床治療盆腔炎多選用清熱活血,散瘀消癥之劑,因中醫(yī)婦科治療慢性盆腔炎,多考慮為濕熱蘊結(jié),瘀血內(nèi)阻,壅塞胞宮,不通而痛,故采用紅藤、敗醬草清熱解毒,丹參、赤芍活血散瘀,三棱、莪術散結(jié)消瘀,川楝子、延胡索理氣止痛,穿山甲、路路通引經(jīng)入絡,直達病所。
傳統(tǒng)灌腸多采用玻璃灌腸器或者注射器灌注藥液,連接肛門管對患者進行藥液灌注,灌腸前使用無菌棉簽蘸取石蠟潤滑肛管前段15~20cm,排盡空氣后插入直腸15~20cm。此法無法控制藥物的灌注速度,療效不甚顯著。另外,傳統(tǒng)肛管灌腸,對肛門刺激較大,會導致患者不適甚至疼痛?,F(xiàn)將中藥灌腸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護理概況綜述如下。
臨床多采用改良后灌腸器進行操作,常見的有輸液袋、輸血袋甚至專用灌腸器等,可調(diào)節(jié)滴速,控制藥物灌注速度,此外,還將肛門管換成一次性導尿管或吸痰器等質(zhì)地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器械,以期減少對患者肛門的刺激,延長藥物在腸道內(nèi)停留的時間,促進藥物的吸收。
鄭玉華等[2]采用中藥玉盆滴注液配合正壓式多用灌腸器治療慢性盆腔炎,效果明顯優(yōu)于普通灌腸組及西藥組,且復發(fā)率也有顯著降低。該灌腸器使用方便,安全可行,值得臨床推廣。
徐金鳳等[3]使用的是一次性無菌輸血器連接一次性無菌透明導尿管,能夠更好地觀察藥液的具體情況,并控制藥物進入腸道的速度,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
黃亞君等[4]使用一次性輸血器,使用調(diào)節(jié)流速的開關對灌腸速度進行調(diào)節(jié)后,控制藥液注入腸道的速度在60~80滴/min,有效地減緩了灌腸液進入直腸的速度,以降低藥液對腸壁的刺激。
趙巧萍等[5]使用一次性無菌輸血器連接一次性無菌透明導尿管進行藥液保留灌腸,能明顯提高插管成功率以及插管深度,減少導管脫出,促進藥液保留和吸收,利于提高灌腸效果。黎秀蘭等[6]直接使用無菌輸液瓶末端,將輸液器針頭剪去,涂上少量潤滑油,緩慢插入直腸,將藥液滴入,獲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傳統(tǒng)灌腸采用石蠟油潤滑肛管,易造成插管時患者不適、易脫出、注射藥物時不適及肛門瘙癢潰破等一系列問題。姚亞春[7]研究認為液體石蠟相對于凡士林在灌腸潤滑過程中較易出現(xiàn)疼痛出血,建議在灌腸潤滑中盡可能選擇凡士林,減少病人的疼痛和出血。
時菁靜等[8]采用自制灌腸膏對肛管進行潤滑,先將200g凡士林煮溶,再將滑石粉20g、苦參粉20g、黃柏粉10g等加入其中,均勻攪拌冷卻后潤滑肛管,患者對此種潤滑劑滿意度明顯高于傳統(tǒng)潤滑劑,且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1)。
何雅萍等[9]改良灌腸方法,采用馬應龍痔瘡膏潤滑肛管進行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可明顯增加病人舒適感、減少肛門直腸的損傷并可有效延長藥物在體內(nèi)保留時間,取得顯著療效。
臨床灌腸液溫度一般維持在38℃~42℃,避免溫度較低刺激直腸及乙狀結(jié)腸發(fā)生緊張性收縮,導致藥液快速排出,而灌腸液溫度<42℃可以減少和避免腸道充血水腫的發(fā)生。
陳桂瓊等[10]將中藥灌腸治療盆腔炎分為三組進行對比觀察,低溫組患者采用25℃~28℃的中藥藥液進行保留灌腸,中溫組患者采用37℃~41℃的中藥藥液進行保留灌腸,高溫組采用44℃~50℃的中藥藥液進行保留灌腸。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中溫組患者的治愈率(73.3%)顯著高于其他兩組(P<0.05),同時中溫組患者治療的無效率(7%)也明顯低于其他兩組(P<0.01)。認為使用接近于體溫的中藥藥液進行保留灌腸治療更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的治愈。
覃春梅[11]對40例寒濕凝滯型婦人腹痛予中藥煎劑灌腸治療,分別控制灌腸液溫度41℃~43℃以及39℃~40℃,觀察后發(fā)現(xiàn)41℃~43℃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符合中醫(yī)學“寒者熱之”的治療原則。擴張局部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速藥物擴散,有利于炎癥的吸收和消退。
方成華等[12]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時,研究出以每100mL藥液15min勻速滴完的速度行輸液式中藥保留灌腸,防止快速灌腸影響藥物保留時間,也防止藥物灌腸速度太慢藥液溫度降低影響療效。
王秀麗[13]按改良灌腸法操作方法,當灌入50mL藥液時,夾閉灌腸管2~3min后再繼續(xù)灌入;在灌腸前、中、后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實施情志干預措施,包括疏導安慰患者、移情與借情、解疑以及情志相勝法等干預措施。相對于傳統(tǒng)灌腸方法,取得較高的療效。
《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護理分冊》及《醫(yī)療護理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中對保留灌腸溶液量的要求均為不超過200mL。臨床對于具體灌腸液劑量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藥量過少會導致藥物濃度高,對局部潰瘍有刺激作用,加重潰瘍面的損傷;過多的容量會致使直腸壓力增大,引起排便反射,不利于藥物的保留。
劉震坤等[14]將紅藤、敗醬草、桃仁、香附、三棱等組成的中藥煎劑水煮取150mL,予病人保留灌腸治療盆腔炎,明顯緩解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墜脹疼痛,改善分泌物炎癥狀態(tài),并能有效預防復發(fā)。崔濤等[15]對40例使用自制盆炎寧湯(每瓶200mL)對患者進行保留灌腸治療,認為此法簡單易行,療效顯著,值得推廣。
人體直腸約12~15cm,乙狀結(jié)腸約40~50cm。若插管過淺,藥液停留于直腸會導致便意,一般臨床均采用15cm以上的深度。
盧英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灌腸時插管深度在25~30cm時,藥液可以到達乙狀結(jié)腸中段,減少患者的便意感,進而延長了藥液在盆腔的停留時間,有利于其充分吸收,故臨床療效也相應提高。
張景嵐[17]治療慢性盆腔炎時將肛管插入深度改為30cm,結(jié)果顯示保留時間和治療效果都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於玲峰等[18]的實驗亦驗證了將肛管插入20cm以上可以明顯提高療效。
在為患者進行中藥保留灌腸時使其取左側(cè)臥位,將其臀部墊高10cm,將其床頭搖低10cm(或?qū)⒋参矇|高10cm)可顯著延長其體內(nèi)灌腸液的保留時間[19]。
蔡美英[20]灌腸完畢將肛管拔出后左側(cè)臥位10min后改為右側(cè)臥位10min,保留1h左右。1日1次,10天為1療程,月經(jīng)周期暫停治療,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傆行?4.0%。
鄧杰等[21]將患者分為中藥灌腸組(對照1組)、中藥灌腸+體位改變干預法組(對照2組)、中藥灌腸+體位改變干預聯(lián)合提肛肌訓練組(實驗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實驗組藥物停留時間以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2組,而對照2組停留時間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1組,認為中藥保留灌腸結(jié)合體位改變干預及提肛肌訓練值得在臨床得到進一步推廣。
以上各大操作以及患者的心理因素、灌腸前準備工作是否充分均可最終影響灌腸液在患者體內(nèi)停留的時間。趙秀清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灌腸液在腸道內(nèi)存留2h以上,才能有治療效果(有效率為21.0%),4~6h效果最佳(有效率為64.0%)。因此,在對病人進行灌腸治療前需要充分宣教,緩解病患緊張情緒,指導患者進行相關準備。而在灌腸過程中應密切關注病人病情變化,如發(fā)現(xiàn)脈速、面色蒼白、出冷汗等不良反應,必須立刻停止操作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搶救。
綜上所述,中醫(yī)治療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立足于辨證論治的基礎,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堅持全身和局部用藥相結(jié)合,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23]。而灌腸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能夠取得較為顯著的臨床療效,且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簡便等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但由于中藥治療缺乏規(guī)范化的管理及循證醫(yī)學的支持,仍需進一步加以改進,以期取得更加可觀的效果。
[1]尹偉,尋惠敏.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86例臨床觀察.中醫(yī)藥導報,2007,13(6):47
[2]鄭玉華,高修安,禤堅艷,等.玉盆滴注液系列方配合正壓式多用灌注器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新中醫(yī),2014,46(7):107
[3]徐金鳳,賈雪玲.傳統(tǒng)與改良保留灌腸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比較.慢性病學雜志,2014,15(6):500
[4]黃亞君,高秀萍.改良灌腸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觀察與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3):1234
[5]趙巧萍,趙春梅.改良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21):67
[6]黎秀蘭,劉遠明.中藥保留灌腸治療85例盆腔炎的護理體會.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19:114
[7]姚亞春.兩種潤滑劑潤滑肛管灌腸的比較.中外醫(yī)療,2009,18:86
[8]時菁靜,宋春俠,王立冬.灌腸膏在慢性盆腔炎保留灌腸中的應用效果.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4,29(9):3016
[9]何雅萍,陳潔艷.改良潤滑肛管方法在中藥保留灌腸中的臨床研究.海南醫(yī)學,2008,19(2):108
[10]陳桂瓊,張莉.藥液溫度對用中藥保留灌腸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的影響.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2(3):48
[11]覃春梅.不同中藥保留灌腸液溫度對寒濕凝滯型婦人腹痛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2014,20(6):43
[12]方成華,甘明艷,賴桂鳳.輸液式保留灌腸藥物灌注速度與在體內(nèi)保留時間的研究.臨床護理雜志,2011,10(6):79
[13]王秀麗.改良中藥保留灌腸法對慢性盆腔炎治療效果的影響.河北醫(yī)藥,2014,36(13):2008
[14]劉震坤,金影,董克勤.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盆腔炎.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0(5):866
[15]崔濤,姜美嫻.盆炎寧湯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綜合護理.實用中醫(yī)內(nèi)科雜志,2013,27(4):133
[16]盧英,金哲,王丹.不同插管深度中藥保留灌腸對盆腔炎性疾病止痛效果的影響.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中醫(yī)臨床版),2012,19(2):48
[17]張景嵐.慢性盆腔炎中藥灌腸不同插管長度的臨床觀察.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73
[18]於玲峰,劉淑萍.慢性盆腔炎病人不同中藥保留灌腸方法應用觀察.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5,2:26
[19]錢連云.對保留灌腸術方法的改進.實用護理雜志,2002(9):46
[20]蔡美英.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觀察及護理.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4,30(8):705
[21]鄧杰,李海霞,黃桂航.為行中藥灌注保留灌腸的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提肛肌訓練聯(lián)合體位改變干預的效果觀察.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2(19):49
[22]趙秀清,白香菊.中藥灌腸液直腸保留時間對慢性盆腔炎療效的影響.河北中醫(yī),2002,24(7):550
[23]徐瑩,申玉華.慢性盆腔炎的中醫(yī)治療近況.中醫(yī)藥導報,2007,13(7):116
編輯:傅如海
R711.33
A
1672-397X(2015)09-0083-03
宋愛英(1964—),女,本科學歷,主管護師,護理專業(yè)。say23140@163.com
2015-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