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
聚焦兩岸“同仁堂”商標大戰(zhàn)
文/鄧光揚
提起同仁堂,特別是同仁堂六味地黃丸、同仁烏雞白鳳丸等常用藥,可謂家喻戶曉。其前身更是赫赫有名——清雍正元年,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古訓。新中國成立后,“同仁堂”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為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
2012年8月,江蘇常州、四川成都有店鋪在店招、裝飾、贈品中使用“同仁堂”標識,在網(wǎng)站還出現(xiàn)了“中華同仁堂”“大清御用同仁堂”“正宗御用同仁堂”字樣。
北京同仁堂、中華同仁堂,“兩堂”并立誰是正宗?北京同仁堂認為臺北的中華同仁堂侵犯了自己的商標權、屬于不正當競爭。兩家“同仁堂”協(xié)商無效,為爭“金字招牌”的權屬對簿公堂,訴訟大戰(zhàn)由四川成都蔓延到南京。
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同仁堂公司),坐落在北京市東城區(qū)東興隆街52號。其法定代表人、公司董事長殷順海介紹,2012年夏,北京同仁堂先后接到消費者電話——四川成都雙流縣文星鎮(zhèn)看到“中華同仁堂”招牌,江蘇常州武進區(qū)淹城中醫(yī)街開設了“中華同仁堂”藥鋪,請問北京同仁堂與中華同仁堂是什么關系。
接到電話,北京同仁堂公司十分重視,委托相關人員到江蘇常州調(diào)查,直接派專人到成都文星鎮(zhèn)核實。
調(diào)查結果,確如消費者所言。在成都文星鎮(zhèn),“中華同仁堂”字號嵌在店鋪上方,但并沒有營業(yè),拉門緊閉。據(jù)附近居民介紹,該處牌匾已經(jīng)掛了很久,但始終未隨該店開門迎客。在江蘇常州發(fā)現(xiàn)一家“中華同仁堂”常州代表處,是一家出售茶葉的店鋪,門前放了兩個大大的茶字招牌。四川相關工商網(wǎng)站未見文星鎮(zhèn)“中華同仁堂”的單位備案注冊;但江蘇常州工商局網(wǎng)站上,卻明確顯示“中華同仁堂”代表處業(yè)已作了合法的工商備案,其主體名稱是“臺灣中華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華同仁堂公司)常州代表處”。
“中華同仁堂公司住所地在臺灣省臺北市中山區(qū)民生東路,他們打著我們同仁堂的旗號到四川、江蘇安營扎寨,這是典型的傍名牌,堂而皇之的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北京同仁堂公司負責人情緒有些激動。他點開北京同仁堂網(wǎng)站www.tongrentang. com展示北京同仁堂的歷史:同仁堂原名同仁堂藥室,最初由樂氏祖先樂顯揚始創(chuàng)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年);37年后,樂鳳鳴在宮廷秘方、民間驗方、祖?zhèn)髋浞交A上總結前人制藥經(jīng)驗,完成《樂氏世代祖?zhèn)魍枭⒏嗟は铝吓浞健芬粫瑫鴥?nèi)序言明確提出“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訓條,成為歷代同仁堂人的制藥原則;1723年(清雍正元年),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清宮御藥房用藥,獨辦官藥,歷經(jīng)八代皇帝,188年之久;1948年,樂氏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接任同仁堂經(jīng)理;1989年,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認定“同仁堂”為馳名商標,受到國家特別保護……
針對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之說,中華同仁堂公司常州代表處負責人張經(jīng)理則滿懷委屈地介紹:我們打出同仁堂的旗號,在常州設立辦事處是經(jīng)過正宗樂氏同仁堂樂覺心授權的,且授權的主要是養(yǎng)生泡腳、美容、養(yǎng)生等,根本不涉及醫(yī)藥。所以,北京同仁堂是以賣藥為主,而中華同仁堂是以養(yǎng)生為主,兩者并不存在誰侵害誰權利之說。常州代表處只想做成中華同仁堂物館,所以店鋪里放一些醫(yī)療器材,但并未實際經(jīng)營。
北京同仁堂、中華同仁堂,“兩堂”并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不相讓。那么,中華同仁堂公司究竟是什么性質(zhì)的企業(yè),北京同仁堂公司的商標權到底有無受到侵犯?“兩堂”高層領導溝通無效,北京同仁堂公司決心訴諸公堂,討要說法。
打官司,訴請哪家法院居中裁判,既能符合法律又方便自己?北京同仁堂公司知道,按照一般的管轄原則,他可以選擇的法院有:被告注冊登記地的、主要營業(yè)地,主要辦事機構法人的,或者侵權行為地的法院。權衡再三,他們選擇了常州;又考慮到商標民事糾紛的一審案件歸中級法院管轄,最終北京同仁堂公司將訴狀遞送到常州市中級法院。
常州市中級法院立案后才發(fā)現(xiàn),該案涉及馳名商標認定,遂按規(guī)定將案件移送到了南京市中級法院。南京市中級法院于2013年2月25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3年5月8日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證據(jù)交換及質(zhì)證,并于2013年6月6日公開開庭審理本案。
開庭那天,原告北京同仁堂公司的代理律師,顯然十分熟悉案情,他不看訴狀,侃侃而訴:“同仁堂”既是原告的注冊商標也是原告的商號,它承載著原告340多年企業(yè)歷史積累的深厚商譽。早在1989年,國家商標局專門發(fā)文認定“同仁堂”商標為馳名商標,為全國首例被認定的馳名商標。1995年、2006年,它還先后被內(nèi)貿(mào)部、商務部認證為“中華老字號”,在消費者中享有極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2012年8月,原告發(fā)現(xiàn)被告中華同仁堂公司在www.zhtrt.com網(wǎng)站的頁面上標有顯著的“中華同仁堂”標識,且為模仿原告的由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同仁堂”商標的文字,以達到進一步與原告馳名商標相混淆的目的。被告還在其網(wǎng)站上虛假宣傳,將同仁堂歷史移花接木,聲稱其為“正宗同仁堂”,是“同仁堂”300多年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同時,還對原告進行貶低、詆毀,稱原告沒有“任何一份”同仁堂傳統(tǒng)藥方,并稱原告“早已名存實亡”。
原告的代理律輕咳一聲,清了清嗓子繼續(xù)起訴:被告在常州開設的“中華同仁堂”藥鋪,外部側墻上設置有顯著的“中華同仁堂”字樣,其中“同仁堂”三字以遠遠大于“中華”二字的尺寸,被突出使用;店鋪正門上方設置有顯著的“中華同仁堂”牌匾,其中“同仁堂”三字被單獨另起一行排列,所占面積較大,視覺效果突出;店鋪兩側均懸掛帶有“中華同仁堂”字樣的三角形旗幟和長方形旗幟,其中三角形旗幟中的“同仁堂”三字被單獨橫向排列,所占面積較大,視覺效果突出。被告為進一步達到其混淆目的,還在店鋪正門上方“中華同仁堂”牌匾兩側設置了代表原告企業(yè)精神的“同修仁德,濟世養(yǎng)生”條幅,在店鋪正門兩側模仿原告的店鋪設置,懸掛“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楹聯(lián)。在該店鋪后院房屋大門正上方又懸掛顯著的“中華同仁堂”牌匾。
“我方認為,‘同仁堂’早已是馳名商標,具有極強的顯著性。”講完事實部分,原告代理律師把面前細桿麥克風往左一撥,朗聲提出主張,“被告在其網(wǎng)站和店鋪內(nèi)外設置以‘同仁堂’為主要部分的‘中華同仁堂’標識,足以使相關公眾對二者產(chǎn)生混淆;再加上被告故意在字體、店鋪裝飾、企業(yè)歷史和文化等多方面對原告進行模仿,進一步加劇了混淆的可能,造成該馳名商標的淡化,惡意地損害了原告作為商標專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及該馳名商標所代表的商譽,被告應就其商標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同時,被告自我標榜為‘正宗本源’,貶低、詆毀原告‘不正宗’,損害了原告的企業(yè)聲譽和形象,被告應同時就其不正當競爭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請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
法庭上,原告北京同仁堂公司樸實無華、重劍無鋒,沒有半點多余的把式,招招直取對方要害。
被告席上,中華同仁堂公司按既定戰(zhàn)術兵刃相接,見招拆招,以攻為守,想方設法占取上風。
“中華同仁堂公司2009年5月依中國臺灣地區(qū)法律設立,經(jīng)北京樂家老鋪子‘同仁堂’第十四代權利人樂覺心所托,于2011年進入大陸投資,在常州設立的代表處也是經(jīng)常州市工商局核準、國家工商總局備案的合法機構。常州代表處懸掛、彰顯其企業(yè)字號‘中華同仁堂’,怎么就違法啦?”被告一出手,就攻勢凌厲。
“除在江蘇常州設立代表處.并獲當?shù)毓ど叹趾税l(fā)執(zhí)照外,我們還在成都購置房屋拓展業(yè)務……懸掛、彰顯‘同仁堂’標志,系合法使用。何來商標侵權、何來不正當競爭?”被告方舉證時,被告方代理律師一出手,就攻防之勢立馬易形。
為證明其所言不虛,被告當庭出示四川省公證協(xié)會出具的《海峽兩岸公證書使用證明》,用以證明——樂覺心是“樂家血脈后裔樂覺心系樂家老鋪同仁堂傳承之世襲和保存華夏非物質(zhì)文化第十四代正宗傳人”; 其經(jīng)營祖業(yè)并合法申請登記;其曾書面聲明“將經(jīng)營祖業(yè)并合法申請登記的‘樂家老鋪’‘樂家同仁’‘樂氏御供’‘大清百草藥王樂家老鋪’‘大清御藥王樂家老鋪’商標名稱及標志,交予中華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合法推廣兩岸與國際市場?!?/p>
庭審中,被告及其委托代理律師互為補充,從事實到法律一路嚴防。
被告的律師辯稱:馳名商標是有時間性,區(qū)域性的,“同仁堂”作為商標,起源于樂家老鋪,該藥鋪為600多年前樂氏家族在明朝開始經(jīng)營,第四世傳人樂顯楊創(chuàng)立了“同仁堂”藥室。因政治歷史原因,樂家第十三世傳人樂崇輝于1949年帶著家人及藥譜遷移到了臺灣,1953年在臺北市開封街1段59號開設了第一家臺灣“同仁堂”。鑒于歷史和政治原因,在原告申請“同仁堂”注冊商標時,樂家沒有機會提出商標異議。樂家對“同仁堂”的使用、承傳先于北京同仁堂申請“同仁堂”商標的時間,原告無權禁止樂家將“同仁堂”作為商業(yè)標記和企業(yè)字號使用。
兩個“同仁堂”分別存續(xù)于海峽兩岸,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原告到臺灣島開店行銷和被告到大陸經(jīng)營都是十分正當?shù)母偁庩P系,是有益于社會進步、有益于人民健康的行為,不存在誰“傍”誰的“名牌”、誰“搭”誰的“便車”問題。被告認為,中國內(nèi)戰(zhàn)使兩個“同仁堂”分別存續(xù)于海峽兩岸,這不僅僅是原告要正視和面對的,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應當正視和面對的。海峽兩岸同時存在著兩個“同仁堂”大藥房,“同仁堂”商號,累積著樂家?guī)装倌甑纳套u,僅就“同仁堂”這塊牌子來說,它應該被同仁堂藥鋪的樂氏家族享有。綜上所述,被告設置“中華同仁堂”店鋪招牌,是使用自己企業(yè)字號“中華同仁堂”的行為,開設自己網(wǎng)站的行為也是合法的,原告主張的權利缺少法律和事實根據(jù)。原告以“同仁堂”為中國馳名商標向被告主張權利于法無據(jù)。被告根本不存在對原告“同仁堂”所謂馳名商標專用權的侵害,更不存在任何不正當競爭行為,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兩大“同仁堂”,法庭上你來我往,各不相讓。
被告向法庭提交的其與樂覺心簽訂的《合約書》,希望以此證明被告有權合法使用、宣傳、推廣“同仁堂”并使用其相關歷史資料。但法庭認為,該《合約書》的簽訂、授權地點在臺灣,沒有經(jīng)過公證認證,真實性無法確認。
為此,被告又向法庭提交了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致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的一封信件,意在“補強”其證明力。經(jīng)原告質(zhì)證后,法庭采納原告意見,認為該信件為海峽交流基金會轉述中華同仁堂公司負責人的意見,并未對其在大陸地區(qū)使用“中華同仁堂”字號合法性予以證明,且企業(yè)字號的使用,應當以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為準。因此,南京市中級法院認為,該證據(jù)涉及的相關事實將結合其他相關事實綜合予以認定。
那么中華同仁堂公司,有無得到樂覺心的委托或者授權?
南京市中級法院審理查明,案外人樂覺心確實在臺灣地區(qū)注冊了5個商標,文字一律為繁體美術字,它們分別是“樂氏同仁”;字與圖豎向排列的“大清百草藥王樂家老鋪及圖”;字與圖橫向排列的“大清百草藥王樂家老鋪”以及“大清御藥王樂家老鋪”;“大清”豎排、“御藥王”橫排,下方為橫向“樂家老鋪”的“樂家老鋪及圖”。
樂覺心在臺灣地區(qū)注冊5個商標,雙方并無異議,但本案的爭議焦點是,被告當庭所述的——與樂覺心委托、授權等關系是否真實存在?
在當此時,臺灣公民樂覺心發(fā)布聲明,該份書面聲明還經(jīng)過“(2013)蘇公協(xié)核字第1272號”公證。樂覺心在聲明中明確下述事項:中華同仁堂公司對外之任何商業(yè)行為、記者發(fā)表會、網(wǎng)站等,未經(jīng)聲明人簽署,概與聲明人無涉;中華同仁堂公司網(wǎng)站(www.zhtrt.com /mian. asp)內(nèi)所有內(nèi)容,均非聲明人所提供;至于網(wǎng)站中的“大清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營業(yè)事業(yè)登記證及相關證件,亦非聲明人所提供;聲明人與中華同仁堂公司無任何聘雇、委任關系,未擔任中華同仁堂公司董事等任何職務。
法庭據(jù)此認為,被告不能證明其使用“同仁堂”得到樂覺心委托授權。但被告將“中華同仁堂”“正宗御用同仁堂”等標識使用于招商,以及中醫(yī)、養(yǎng)生理念的宣傳;原告將涉案注冊商標主要用于中藥類商品上;兩者在功能、用途、消費對象等方面均不相同,可以認定二者不屬于類似商品,若原告涉案商標不是馳名商標,則相關公眾一般不認為原告、被告之間存在特定聯(lián)系、不易造成混淆,亦不構成商標侵權。
乍聽此言,法庭上的旁聽人,以為北京同仁堂維權失敗了。
可是,審判長話鋒一轉,鎮(zhèn)定指出:原告注冊的“同仁堂”既是有名的老字號,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商標,使用注冊商標的中藥商品得到國內(nèi)外消費者認可,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商務部認定(注冊商標同仁堂牌)為“中華老字號”;國務院文化部將同仁堂中醫(yī)藥文化作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標局1989年出具《“同仁堂”屬馳名商標應予特別保護》文件,2000年將涉案商標列入2000年度的《全國重點商標保護名錄》;對外貿(mào)易經(jīng)濟合作部2002年向原告頒布“同仁堂牌”藥品產(chǎn)品“重點支持和發(fā)展的名牌出口商品”牌匾;商務部2005年授予“同仁堂”(醫(yī)藥保健品類)2005~2006年度“重點培育和發(fā)展的中國出口名牌”牌匾及證書;2007年至2013年,原告及其“同仁堂”產(chǎn)品共獲得各類榮譽30余項……因此,涉案注冊商標符合中國馳名商標的條件,依法應予跨類保護!
至此,官司勝負,一目了然。南京市中級法院2013年12月作出一審判決:中華同仁堂公司立即停止侵害中國北京同仁堂第171188號 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賠償中國北京同仁堂經(jīng)濟損失及維權合理費用100萬元。
中華同仁堂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2015年1月,記者從江蘇省高級法院獲悉,法院終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馳名商標,作為較高知名度和聲譽的商標,遠不止于區(qū)別商品來源和服務的提供,它已成為市場競爭中的利器。所以商標法規(guī)定,對馳名商標實行跨類保護。
所謂跨類保護,是指馳名商標不僅在該商標注冊范圍內(nèi)保護商標專用權,還可以禁止他人在其他有一定關聯(lián)性的領域擅自使用該商標,即“全類保護”。這種保護能有效防止他人“搭便車”,防止他人稀釋淡化商標知名度、美譽度,同時有利于企業(yè)在條件成熟時采取多元化發(fā)展、在多個生產(chǎn)和服務領域廣泛使用核心品牌。
本案中,被告應當知曉“同仁堂”注冊商標為馳名商標,被告突出使用與之近似的“同仁堂”標識,雖然與原先不在同類商品或服務中,但也必然會使相關公眾產(chǎn)生涉案馳名商標與被告之間存在關聯(lián)的聯(lián)想,從而構成對相關公眾的誤導,并對馳名商標權利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誤以為被告的經(jīng)營方式是原告擴大經(jīng)營范圍和拓展經(jīng)營項目的行為,本著對原告及其商譽的信任而與被告開展經(jīng)營行為;如果被告經(jīng)營活動出現(xiàn)問題,相關公眾和消費者會降低對原告及涉案商標的評價,使原告喪失一定的市場份額;即使相關公眾事后得知真相,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涉案商標與原告之間的特定聯(lián)系,從而降低原告品牌在相關公眾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降低了原告商標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最終損害原告涉案注冊商標的價值。因此,被告的行為,侵害了原告享有的涉案商標專用權,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雖然馳名商標可以享受跨類保護的待遇,但這種保護的效力范圍是有限度的。南京市中級法院梁永宏法官提醒說,根據(jù)《類似商品和服務區(qū)分表》,目前對市場上的商品和服務分為45個類。一個商標達到馳名商標的標準后,就可以突破在同類受保護的原則,擴大到其他類別。至于馳名商標能否在45個類別中擴大保護多少類,主要需要考察對方商標與馳名商標所標識的商品或服務之間的混淆程度。因為這種混淆程度相應的能體現(xiàn)商標主體的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能受到損害。如果不能引起混淆而給相應的商標主體帶來利益的損失,即使是馳名商標,也無權干涉其他主體正當、合法地在其他類別的商品或服務上使用某個商標,哪怕該商標與馳名商標完全相同。
責任編輯/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