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申志鵬
霧霾一詞,如今已家喻戶曉,“霾”的出現,帶給民眾的有心情的焦慮亦有生活的障礙。細觀審判實踐,法庭中也時常存在著一股“秩序霧霾”,訴訟參與主體的不文明、不規(guī)范言行,嚴重影響著庭審程序的順利進行。
這些“秩序霧霾”可分為三大類。一是不遵守法庭紀律。比如,當事人的“任性”遲到,更有甚者在庭審中大聲喧嘩、偷拍偷錄、隨意進出法庭等。二是不服從法庭指揮。在庭審中隨意打斷對方當事人的陳述,或者執(zhí)意重復相同的意見,無論法庭如何引導、釋明,總有些人視若無睹、我行我素。三是不履行庭審義務。如證人、鑒定機構、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本有義務參加法庭訴訟,可卻時?!叭毕薄?/p>
究其原因,庭審秩序規(guī)則體系不健全是問題根源。秩序規(guī)范的缺失往往使法官束手無策,比如,對證人拒絕出庭并無強制性懲戒措施。即便訴訟法律制度涉及的行為規(guī)范,由于缺乏緊貼庭審實際的條分細則,也往往無法得到貫徹實施。比如,不少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以為誰說得多誰就在訴訟中贏得主動,所以不斷重復自己的意見,有時雙方當事人甚至形成攀比之勢,庭審被無謂拖延;法官一旦認定該行為屬于“不聽法庭指揮”的表現,繼而出言制止,馬上便被扣上“偏袒對方”的帽子。還有早已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的“拘傳”措施在實踐中極少使用,其癥結即在于適用條件過于寬泛,反而導致法官不敢輕易使用。當然,在規(guī)則體系之外,法律權威較弱、信訪壓力較大、訴訟理念偏差等都是“秩序霧霾”的深層次成因。
英國的伯克有句法彥:“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礎?!比绻徶刃蛑袝r常出現一些不應有的混亂行為,必將嚴重阻撓訴訟進程、損害司法權威,同時也給法庭全面細致地審查事實造成一定的障礙。為驅散法庭秩序中的上述“霧霾”,當務之急應是深入調研庭審秩序方面的問題,針對常見問題設置更具操作性的規(guī)范細則,不斷完善規(guī)范體系,凸顯庭審在訴訟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同時,創(chuàng)新庭審亂象的規(guī)制措施,強化法庭權威,找準癥結點一擊見效;最后,加大法制宣傳教育,扭轉輕視庭審秩序的錯誤觀念,引導公眾重視庭審秩序,認真參與庭審過程,真正消除“秩序霧霾”,還法庭一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