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小紅
(佛山市博物館歷史研究部,廣東佛山528000)
傳統(tǒng)的演繹與符號的變遷
——以佛山“行通濟”為例
申小紅
(佛山市博物館歷史研究部,廣東佛山528000)
始建于明朝的“通濟橋”是佛山的著名橋梁之一。“行通濟”有數(shù)百年歷史,該習俗與北方和江南等地區(qū)的“走百病”、“走三橋”、“渡厄”等民間文化有異曲同工之妙,寄托著人們追求平安、幸福的良好愿望。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和移風易俗的實踐,新興的文化元素不斷補充,導(dǎo)致某些原有的文化符號發(fā)生變遷,這是民間民俗文化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而自我調(diào)適的結(jié)果。
通濟橋行通濟;走百?。徽獰魩?;生菜;舛變
古橋是構(gòu)成水鄉(xiāng)的重要因素,也是水鄉(xiāng)形成的重要見證。它們不僅是一種具備實際交通功能的建筑,而且是既具美感又有人文氣息的藝術(shù)品,是“合理與浪漫的巧妙結(jié)合”[1]。
古橋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是以橋為載體的各種文化的展現(xiàn),是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完美結(jié)晶,它一般包括橋的“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文化”[2]等方面內(nèi)容。
佛山“行通濟”的傳統(tǒng)儀式,一方面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也帶有其它地方“走橋渡厄”、“走百病”等傳統(tǒng)民俗的典型細節(jié),充分體現(xiàn)了佛山作為移民社會、工商城市的特性。
(一)“行通濟”習俗的表證物:吉祥三寶
在傳統(tǒng)社會中,佛山居民“行通濟”主要攜帶花燈、風鈴、生菜,也有攜帶紙質(zhì)金元寶、香燭等拜神用品的。
如今的“行通濟”習俗,一般是攜帶風車、風鈴、生菜,它們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吉祥三寶”:風車象征時來運轉(zhuǎn),順風順水,也叫轉(zhuǎn)運風車,意頭好,又因為輕巧,無安全隱患,所以老少咸宜;風鈴的鈴聲悠揚、悅耳,象征著福音;生菜,在廣東也叫做“勝意菜”,取諧音“生財”,象征著財源滾滾、財運亨通。
1.花燈
舊時正月十六晚行通濟,人們提著各式各樣的花燈,除了給夜色中的城鎮(zhèn)增添一道美麗的風景外,也主要起到了照明的作用?!吧显ㄔ?jié)),開燈宴,普君墟為燈市……自元旦(春節(jié))為始,他鄉(xiāng)皆來買燈,挈燈者魚貫于道,通濟橋邊,勝門(現(xiàn)城門頭)溪畔彌望,率燈客矣?!保?]人們趁著元宵余興未盡,于正月十六到通濟橋上來游玩。開始人們行走通濟橋,只是為了觀賞花燈,游覽夜市而已。“行通濟”祈福,這種民俗活動則是后來逐步形成的。
如今因現(xiàn)代城市的夜晚都實行了亮化工程,幾乎每條街道每隔兩三米就有路燈,熱鬧的公共場所更是燈火輝煌,形同白晝。沒有了照明需求,花燈也就慢慢退出了行通濟活動的歷史舞臺,現(xiàn)在主要是用作城市的節(jié)日裝飾,如懸掛在路燈下或放置于公園、風景區(qū)內(nèi),供廣大民眾觀賞。
古時的花燈,因多在南濟觀音廟附近擺賣,所以,其上繪制的圖案主要是觀音菩薩像。解放后,隨著“行通濟”活動的逐步恢復(fù),也隨著城市建設(shè)中路燈的添置,已經(jīng)不需要用花燈來照明了,另外也是為了安全起見,因為花燈里放置的是蠟燭,容易發(fā)生火災(zāi),所以花燈也漸漸被風車取代了。
近年來,一些精明的商家為了迎合人們求財、求富的心理,在風車上繪制的圖案主要是財神像,同時為了滿足少兒的需要,風車上也繪制了喜羊羊等卡通圖像,滿足了不同群體的心理需求。
2.風鈴
風鈴,既有視覺造型之美,又有聽覺悅耳的享受;既是居家的小擺飾,也是宗教的重要器物;它可以是輕松休閑的,也可以是莊嚴肅穆的。
中國古人懸掛風鈴,是實用性超過裝飾性,是以其悅耳的聲音,達到或警示,或靜心養(yǎng)性,或祈福的目的。如今的佛山“行通濟”活動中,風鈴的主要目的是用來祈福,迎來福音的。
剛開始恢復(fù)“行通濟”活動時,還沒有商家敢公開賣生菜,燒香拜神又被當作封建迷信活動而被明令禁止,所以,一些精明的商家就拿風鈴等小商品來兜售,既取其“迎來福音”的好意頭,又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球,所以風鈴就成了“行通濟”活動中非常搶手的吉祥物,也漸漸成為該民俗活動中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3.生菜
生菜因與“生財”諧音,成為廣府人心目中的“勝意菜”,由于“生”可寓意生發(fā)、生育、生財、生猛等,尤其是“菜”和“財”是諧音,意味著“錢財”、“財運”、“財勢”等,因而生菜也漸漸地在一些民間民俗活動中變成了“求財”、“求運”的吉祥物。
人們普遍相信生菜有“生財”、“生發(fā)”、“生育”之吉兆,故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也經(jīng)常能見到它的身影。
(二)“行通濟”習俗的傳統(tǒng)禁忌
走通濟橋時,人們普遍會遵從一些自古至今的傳統(tǒng)禁忌,如不能逆走,生菜不能扔掉,不要踩住通濟橋牌坊下的門檻等等,否則就不靈,就不會帶來好運。
1.忌逆走
人們認為行通濟必須一次性從橋頭走到橋尾,古時的通濟橋是東西方向,是從橋的東頭走向西頭的,現(xiàn)在的通濟橋是南北方向的,應(yīng)該從北走向南的,切不可走反了方向,或者走回頭路,更不能停留,否則就會因犯忌而不靈驗,因為“行通濟”有“九出十三歸”的講究。
“九出十三歸”是傳統(tǒng)社會時期佛山典當行的規(guī)矩——抵押值為九塊的物品要用十三塊贖回。通濟橋從橋頭到橋中有九級臺階,而從橋中到橋尾則有十三級臺階,與典當行“九出十三歸”的行規(guī)吻合,否則就會認為蝕本而覺得不吉利。
2.忌扔菜
走完通濟橋以后,一般是要將生菜帶回家,供奉在家神牌位前,不能扔掉,因為“生菜”寓意“生財”,“財”得拿回家,不能扔,否則就會犯忌,就會蝕財。中國作協(xié)會員、佛山市文聯(lián)名譽主席任流先生還就此創(chuàng)造過一首勸善歌《引財歸家》,其中有兩句是:“引財歸家享繁華,春風得意遍地花;通濟橋畔星光灑,祝福賀喜紅燈掛?!保?]在引導(dǎo)人們特別是新移民如何處理生菜的問題上,起了很好的正面勸化的作用,既環(huán)保又不浪費。
3.忌踩檻
門檻,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別是有出入門口建筑中的一個重要構(gòu)件,如宮殿、民居、廟宇、牌坊等等,是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jīng)過通濟橋牌坊時,不能腳踩牌坊下面的門檻,應(yīng)該抬腿跨過,而且最好是男抬左腳,女起右腳,否則就被認為不吉利或靈驗,這是對古橋的謙恭和敬畏。近幾年,隨著這項民俗活動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其中。為了避免人流量高峰時期人們過門檻時不小心摔倒而發(fā)生踏踩事故,如今牌坊下面的門檻已經(jīng)被移走,一下子就覺得少了很多韻味和內(nèi)涵。
(三)“行通濟”習俗的主要儀式
佛山“行通濟”與其它地方“走橋渡厄”、“走百病”等傳統(tǒng)民俗相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儀式主體基本相同,信仰基礎(chǔ)基本一致,可以說是全國各地“走橋”、“走百病”等民俗的一個縮影。其傳統(tǒng)儀式主要有:南濟觀音廟里扯燈帶、廟前買生菜、橋上用硬幣擲石龜、橋尾燒香拜社公(土地神)、回家拜祖先等。
1.摘燈帶
佛山“通濟橋號南濟”[5],橋頭原有一座尼姑庵,也叫白衣庵,供奉觀音大士。順治年間,僧人園朗募集資金將其改為南濟廟,民間把觀音看作是生育神,故有“送子觀音”的說法?!靶型蹦翘?,已婚婦女不管是已婚未孕、已婚已孕還是已婚已育,成群結(jié)隊地來到廟里摘燈帶,祈求子嗣,如果有男子到廟里抽簽,那一般是求功名、求前途或求錢財?shù)摹?/p>
燈帶,其實是指廟里長明燈四周懸掛的紙帶,也有少量的絲帶,分紅、白兩種顏色,以白顏色的居多,扯著白色的是生男之兆,扯著紅色的是得女之兆。人們普遍相信,摘燈帶時必須閉著眼睛或低著頭,不能偷看,更不能有意為之,否則就不靈驗,摘燈帶求子嗣的習俗在華南特別是廣東很普遍:“元夜,婦女到神廟摘燈帶,懷歸置床簀下,云宜男?!保?]
其實,摘燈帶與明清時期的華南特別是廣東的求嗣信仰或習俗有關(guān),或者說是一脈相承的:
一是“花王信仰”習俗:據(jù)《廣東新語》記載,“越人祈子,必于花王父母。有祝詞云:白花男,紅花女。故婚夕親戚皆往送花,蓋取詩‘花如桃李’之義。詩以桃李二物,興男女二人,故桃夭言女也,摽梅言男也,女桃而男梅也?!保?]梅花主要是白顏色的,桃花主要是紅顏色的。又如吳川縣梅箓鎮(zhèn)的已婚婦女在彩橋上摘花,據(jù)說摘到白花就會生男孩,摘到紅花就會生女孩。
二是“用燈求丁”習俗:因燈與丁諧音,如順德龍鄉(xiāng)“元夕張燈…送燈與人,以為生男之兆者?!保?]如海豐習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燈,競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蛴性娫疲涸Ω艉K?,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睆V州的元夕燈節(jié)“士女多向東行祈子,以百竇燈供神,夜則祈燈取采(彩)頭,凡三籌皆勝者為神許,許則持燈而返。逾歲酬燈。生子者盛為酒饌慶社廟,謂之燈頭,群稱其祖父曰燈公?!保?]
三是“采青”、“偷青”習俗:如龍山鄉(xiāng)“十六日…是夕,婦女偷摘人家蔬菜,謂可宜男?!保?0]在陽江縣“上元夕,摘鄰家園蔬,謂之‘偷青’,取得子之兆?!保?1]四會縣“元夜,婦女步月至人家,擷菜少許,曰‘偷青’,云‘宜男’?!保?2]
四是“偷紅”習俗:如四會縣“元夜,婦女撕取人家門前春聯(lián),曰‘偷紅’,云‘宜男’?!保?3]
五是“拾爆首”習俗:如順德龍山鄉(xiāng)“正、二月,各廟社燒花爆,男女往觀,拾得爆(首)者來歲須還,以鼓吹送至家,謂為添丁之兆?!保?4]花爆“高不過三四尺,內(nèi)實桿槁,外施五彩”。爆首是指事先放置于花爆內(nèi)的一個小鐵環(huán),花爆引爆后,各家各族紛紛爭搶爆首,往往也會釀成械斗,導(dǎo)致命案發(fā)生:如嘉慶年間的三水縣,由于在節(jié)日活動期間爭搶爆首而發(fā)生宗族之間的械斗,所以此習俗多次被地方官府叫停。[15]
2.買生菜
人們行通濟橋前,通常會買上一扎生菜,提著過橋,取其“勝意”、“生財”的好意頭。舊時行通濟,人們手里提著的生菜一般來說是有個“一二三”的講究:即每扎生菜里有一棵蔥,二棵生菜,三支香。一棵蔥表示“一生聰明”,二棵生菜取“好事成雙、生財有道”之意,而且蔥、菜要有根須,“有根有須,子孫繁庶”,三支香,因“三、六、九”在古代都是大數(shù),表示“子孫香火不斷或續(xù)香火”之意。一般情況下,每扎生菜里還會有一個紅包,即利是封,人們走橋之前會先到南濟觀音廟,將紅包(利是封)投進功德箱里,接著男求上簽,女摘燈帶,然后拎著生菜走過通濟橋,到橋尾的通云社壇將三支香點燃,用來拜社公(即土地神),最后將生菜帶回家祭祖,而且還美其名曰“引財歸家”?,F(xiàn)在賣生菜的商家會在每扎生菜外貼上一小片紅紙,用來代表紅包。
買生菜,應(yīng)該是“采青”習俗的流變形式。如今的生菜扎里偶爾也會有一棵芹菜“芹”取諧音“勤”,寓意勤奮、勤勞,“蔥”取諧音“聰”即聰明、聰慧,芹菜加蔥加生菜,寓意勤奮加上聰明就能生財,無形當中對行通濟的年輕一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勸諭教化作用。
3.擲錢幣
最初建成的古通濟橋,為三拱橋,在靠近橋尾的中拱與尾拱的左右兩側(cè)各有兩只石龜,石龜?shù)哪X袋與現(xiàn)在的籃球差不多大,每個石龜?shù)谋成隙加幸粔K石碑,每個石龜?shù)恼嫉孛娣e大約四平方米,從底座到碑頂每個大約四米高,與橋拱位置持平。行通濟那天,人們紛紛站在橋上用錢幣或果品擲向石龜。如果擲中石龜?shù)念^部,人們會認為來年會交好運;投擲的錢幣或果品如果留在龜背上,而沒掉入水中,人們就會認為來年必有好運。[16]成立人民公社后,1960年9月通濟橋也被改成了單拱公路橋,石龜也被搬到了中山公園的秀麗湖旁邊。[17]
4.祭社公
行通濟時,扯燈帶的婦女先要到南濟廟燒香,其他人可以不去。但是,下橋后,人們爭先恐后地到橋尾通運社壇燒香,祈求社公(即土地神)保佑佛山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有時還會燒一些寫有“福祿壽喜”“四季平安”“四季安康”“財源廣進”之類的紅紙包,并且燃放爆竹以酬神。
土地神屬于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會供奉土地神。土地神還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在廣東被稱為“做迓”(或做牙)。
5.拜祖宗
走完通濟橋以后,人們通常把生菜、紙質(zhì)金元寶等帶回家中,將生菜供奉在家中的祖宗家神牌位前,焚香、燒金元寶,祭拜祖先。
“行通濟”習俗過程中的祭土地、拜祖先儀式,也可以看作是佛山社會地域文化與商業(yè)文化的一個典型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需求、風俗習慣等方面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佛山“行通濟”這項習俗的舛變過程中,有兩個主要方面保持著相對的穩(wěn)定性:一是人們的求財富、求平安的功利心態(tài);二是慈悲為懷的情結(jié)。
最開始的“行通濟”活動,人們主要是奔著求財、求富、消災(zāi)、祛病的目的去的。傳統(tǒng)社會中,基層民眾特別是草根階層在農(nóng)閑之時的娛樂、消遣活動是極其有限的,這樣一來,在枯燥、繁重的勞動過后,基層社會中的民間民俗活動就給他們的心靈以慰籍,這樣的活動就成了他們一年之中難得的休閑時光和狂歡節(jié)。特別是像“行通濟”一類的民俗活動及相關(guān)儀式,其儀式細節(jié)本身就具體到祛病、消災(zāi)、求財?shù)裙睦砩?,呈現(xiàn)出趨利避害的本能。所以,廣大民眾是趨之若鶩,具有典型的功利心態(tài)是不足為怪的,這也是人之常情。
明清時期,特別是到了清代,在“行通濟”活動期間,就出現(xiàn)了人們自發(fā)、自覺做善事的現(xiàn)象:如在行通濟當晚,不少商家在沿途擺放點心、茶水等,供行人免費享用,有的藥家還免費施醫(yī)贈藥,民間團體也自發(fā)組織捐款活動,用善款來扶危濟困。[18]
現(xiàn)在,“行通濟”的仁愛、互助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而且有了新的發(fā)展:一些慈善組織、志愿者組織等出現(xiàn)在“行通濟”活動中,如著裝統(tǒng)一的志愿者站在橋頭、橋尾的人行道旁,或向民眾派發(fā)宣傳資料,或手捧募捐箱募捐,或在“行通濟”的人潮中幫忙推輪椅,或攙扶老人,或引導(dǎo)人們的行走路線。慈善組織還組織義賣、專題募捐等活動。所得善款主要用于佛山轄區(qū)內(nèi)的扶貧濟困工作,如定向幫助一些弱勢群體等,其主要資助項目有:助學、助醫(yī)、助殘、助孤、助老、危房改造和臨時救濟等17項。[19]真正體現(xiàn)了“行通濟”民俗的“通濟天下”的精神。
任何民俗都是一定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產(chǎn)物,也必將隨著社會政治、經(jīng)濟、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的變化而發(fā)生變遷,不是一成不變。不變的只是一些基本內(nèi)核和民俗基因,是相對的,而變化是絕對的。
從歷史的長河中一路走來,綿延了幾百年的佛山“行通濟”習俗也毫不例外地發(fā)生了舛變:習俗平臺和空間的變化,儀式細節(jié)的增減;抗日戰(zhàn)爭、文革期間曾兩度廢止,后來參與活動的主體也發(fā)生了變化;民間民俗活動的草根性漸行漸遠,活動路線被規(guī)劃且時有變化等等。
(一)習俗展示的平臺和空間不斷演變
“行通濟”習俗是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的,而這些變化就會具象在該項習俗的平臺——通濟橋及其附屬空間的變化上,由此也帶來一些儀式細節(jié)的增減和豐富發(fā)展。
從前文的記述中我們了解到,通濟橋的修建大致經(jīng)過了四個階段,并且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就有十次。從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到木石參半結(jié)構(gòu),從石質(zhì)結(jié)構(gòu)到混凝土結(jié)構(gòu),從混凝土結(jié)構(gòu)到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從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再回到石質(zhì)結(jié)構(gòu),通濟橋的修建,經(jīng)歷了從實用、交通到彰顯家族榮耀,從心理依賴到功利需求,從信仰萎縮、實用功能突出到文化回歸的過程。
佛山位于河網(wǎng)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心地帶,境內(nèi)河流縱橫,因此橋?qū)λl(xiāng)民眾的日常生活是非常重要的。通濟橋橫跨佛山涌的洛水,是通往順德、番禺等地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也是佛山河涌地帶的水上物流、人流集散要地。孫麗霞稱:“明清時期的佛山,是可以與省城廣州比肩的手工業(yè)、商業(yè)非常發(fā)達的工商重鎮(zhèn)。眾多的手工業(yè)者和商人求財求利的商業(yè)訴求和功利心理特別強烈,他們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經(jīng)濟實力,這是許多民俗活動風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科學、文化還不發(fā)達的傳統(tǒng)社會,人民對自身特別倚重的地域或建筑也常常會產(chǎn)生精神上、心理上的寄托或依賴?!保ㄖ袊袼讓W會成立四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暨2013年年會)所以通濟橋經(jīng)歷屢修屢壞、屢壞屢修的過程是不足為怪的,因為它是佛山廣大民眾的心理寄托和信仰平臺,具有依賴慣性。
從通濟橋的十次修建情況來看,其附屬設(shè)施及橋場空間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橋亭(茶亭、且住亭等)的修建,除了給旅途中的過客提供歇腳和休息的場地外,它們還是本地民眾休閑的地方,有時還是族長與族人商討制訂家規(guī)、頒布族約的場所。橋頭的南濟觀音廟能滿足已婚婦女祈求子嗣的心理需求,向石龜扔錢幣果品,能滿足廣大民眾祈求好運的功利需要,到橋尾祭祀社公,祈求風調(diào)雨順,能滿足人們的信仰需求。
抗戰(zhàn)爆發(fā)前,通濟橋及其附屬設(shè)施、橋場空間的基本功能沒有發(fā)生多大變化,儀式細節(jié)也基本保留,人們的信仰需求、心理需要、休閑娛樂等還能得到基本滿足??箲?zhàn)爆發(fā)后,在日寇鐵蹄的踐踏下,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百業(yè)凋敝,生靈涂炭,朝不保夕,就連起碼的生存也無法得到保障,對于廣大民眾來說,娛樂休閑等文化生活簡直就是一種奢望,所以“行通濟”活動也就基本消失了。
解放后,百廢待興。通濟橋也被多次拆除改建,附近或附屬設(shè)施等都被拆毀,習俗展示的平臺及其周圍環(huán)境已被弄得面目全非,再加上“文革”期間,隨著破除封建迷信活動及破“四舊”等活動的深入,像“行通濟”一類的民間民俗活動也毫無例外地被貼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簽而加以嚴令禁止,所以“行通濟”活動也被迫廢止。
(二)參與活動的主流群體時常有變化
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思想觀念的改變,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斷多年的“行通濟”活動又開始復(fù)興,整個活動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參與該項活動的主流群體不斷變化,人數(shù)也不斷增加,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另外,一些儀式細節(jié)也有增減。孫麗霞稱:“從單純性、自發(fā)性的民間民俗活動發(fā)展成了政府引導(dǎo)、管理,多機構(gòu)團體參與的泛民俗活動。”(中國民俗學會成立四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暨2013年年會)2001年佛山市政府在原址附近重建了通濟橋:以通濟橋為中心的一些附屬設(shè)施及橋場空間,如通濟牌坊、通濟廣場、樂魚亭、知魚軒、生菜池等,環(huán)境變化了,“行通濟”活動本身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1.參與活動的人數(shù)變化
進入新世紀后,國家加大了對民間民俗活動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并加以引導(dǎo),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重建后的通濟橋是南北方向的,“行通濟”活動一般是佛山春節(jié)習俗的壓軸戲,人們又常常將之與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并在了一起,所以,行通濟的高峰時段通常在正月十五晚八點到十六的凌晨一點之間,2001年參與“行通濟”活動的人數(shù)是近30萬,2006年為47萬多人,2009年增至73萬多人,2010、2011年都達到了百萬之眾,2013、2014年的正月十四至十六這三天,每天的人數(shù)都超過了40萬,2014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又恰逢西方的情人節(jié)2月14日,所以“行通濟“的人數(shù)更是達到了63萬[14]之多。以上只是官方公布的參與“行通濟”的人數(shù),而且也主要是在元宵節(jié)這個時間段統(tǒng)計的。其實,如果按照傳統(tǒng)社會里的三天“燈節(jié)”來統(tǒng)計,即從正月十四零點開始,到正月十六二十四點截止,參與“行通濟”活動的人數(shù)就會大大超過官方公布的數(shù)字。
2.參與人群的構(gòu)成變化
舊時,參與“行通濟”活動的群體一般以家庭為單位,主要以佛山本地人為主,其次是佛山周邊村鎮(zhèn)的人。后來,借改革開放的春風,廣東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并且異軍突起,數(shù)量眾多的用工單位的存在,自然就需要和吸引大批的外來務(wù)工人員,在這樣的背景下,外來人員大批南下廣東各地。如今在佛山的外來工作人員數(shù)量差不多超過了本地人,所以他們也逐漸成為“行通濟”活動的主力軍。孫麗霞稱:“他們或是同事或是同鄉(xiāng),以年輕人為主,成群結(jié)隊,家庭形式較少?!?/p>
陶思炎先生在論述當代民俗變遷的標志時曾提出“主體空間的流動”的理論:指主體原相對封閉的生存空間被打破,進入一個彼此相聯(lián)、上下流動的開放空間。其主要潮流是從農(nóng)村流向都市,也包括其他人流群體的定向與多向的運動,它們包括打工群(棄農(nóng)從工者)、商務(wù)群(外出經(jīng)商者)、學生群(外出求學者)、海歸群(歸來的海外學子)、游客群(旅游觀光者)等。[15]“行通濟”活動參與的主流群體的變化特征正是這一理論的典型驗證。
(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儀式細節(jié)的變遷
由于“行通濟”活動的幾度廢止,許多本地的年輕人和大部分外來人員并不了解該項活動的民俗內(nèi)涵,尤其是儀式細節(jié)方面的變化,如花燈的退出、生菜應(yīng)帶回家但被拋擲、摘燈帶祈嗣習俗的消失、擲錢幣投石龜、祭祀社公等儀式因建筑物的拆除而被廢止等等。
在傳統(tǒng)社會中,花燈、風鈴、生菜是“行通濟“活動所需的三個主要吉祥物,其它的還有紙質(zhì)金元寶和香燭等?;簦艋\)是傳統(tǒng)社會時期晚上外出的主要照明工具,所以花燈(燈籠)是晚上走橋的必備用品,而且正月十六“行通濟”民俗的形成與正月十五的開燈節(jié)和正月十六的散燈有直接的關(guān)系,所以花燈(燈籠)就演變?yōu)槭恰靶型被顒拥淖钪饕募槲铩?/p>
解放后,城市開始設(shè)立路燈并且逐漸增多。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也隨著城市亮化工程的實施,公共場所如公園、風景區(qū)等的照明設(shè)施也日益增多和不斷完善,作為照明功能的花燈或燈籠就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也就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現(xiàn)在的花燈或燈籠主要用作裝扮節(jié)日的城市,起美化城市的作用。
所以,如今的佛山民眾“行通濟”,一般都習慣帶風車、風鈴、生菜,它們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吉祥三寶”。
傳統(tǒng)社會時期,人們“行通濟“后,會把生菜帶回家,并且要供奉在家神牌位前。進入二十一世紀,很多人嫌麻煩,再加上外來務(wù)工人員不了解其民俗內(nèi)涵、富裕起來的本地人也不再稀罕兩棵生菜,不再將其帶回家,而是從橋上直接扔到河里,造成了河道污染堵塞和很大的浪費。佛山民俗專家、地方名人一再呼吁“引財(菜)歸家”,不要亂扔生菜,但是情況一直沒有多大改觀。
后來,在聽取民俗專家的意見后,市政府斥資在橋尾的通濟廣場里修了個圓形池子,池子中間立了一個兩米多高的陶塑生菜。本意是想用來轉(zhuǎn)移人們的注意力,勸導(dǎo)人們不要扔生菜,結(jié)果沒料到,人們走完通濟橋,到橋尾又把生菜往池子里的陶塑生菜上扔,而且比以前往河里扔的勁頭更猛,如果能碰巧扔到陶塑生菜上而沒掉下來,就會喜笑顏開,認為來年會大吉大利,無意之中“扔生菜”就形成了攀比和競賽,所以導(dǎo)致最近幾年,每年“行通濟”活動結(jié)束后,環(huán)衛(wèi)工人都要清理十幾、二十噸被砸爛的生菜。
至于摘燈帶祈嗣習俗的消失,擲錢幣投石龜、祭社公等儀式的廢止,是因為通濟橋的附近或附屬設(shè)施的拆除而造成的。
1958年至1982年期間,隨著通濟橋的幾次拆除改建,其附近的南濟觀音廟、社壇、橋亭,其附屬的石龜?shù)人^的“封建毒瘤”也被一一拔掉。2001年修建的通濟橋,雖然滿足了人們的祈福、消災(zāi)的心理愿望,但沒有了歷史意蘊,更沒有了民俗內(nèi)涵。因此,不要指望“行通濟”儀式細節(jié)的保留,更不要奢望儀式細節(jié)的復(fù)興,因為沒有了南濟觀音廟、石龜、社壇、橋亭等設(shè)施,所以,與這些設(shè)施相關(guān)的“行通濟”習俗的儀式等原生態(tài)細節(jié)也就被永遠地廢止了,非??上А?/p>
(四)民間民俗文化的草根性漸行漸遠
民間民俗活動常常伴隨著禁忌習俗,因為有了禁忌人們才會心存敬畏。舊時的“行通濟”活動最大的禁忌就是走回頭路,而通濟橋的方向基本都是東西方向的,所以明清到民國時期是從東邊的橋頭走到西邊的橋尾,過橋尾右邊的大基,經(jīng)存院圍兜至澳口返回家中,具體時間是從正月十五子時開始,到十六的子時止。
近年來,在市政府的主導(dǎo)下,圍繞“行通濟”民俗活動,佛山多方合力舉辦了內(nèi)容眾多、主題鮮明的大型文化活動:如2006年的“暢行通濟·引財歸家”的萬家通濟系列文化活動;2007年的“著名作家佛山鬧元宵”;“2008年的“省港傳媒精英佛山行通濟”;2009年的“嶺南文化名家行通濟”以及“鬧元宵論財勢行通濟系列活動”等;2010-2014年,在佛山傳媒集團和佛山市慈善會的具體組織下,在禪城區(qū)多個職能部門及社會慈善機構(gòu)的配合下,連續(xù)幾年舉辦“溫愛佛山”慈善萬人行系列活動,組織熱心公益事業(yè)的企業(yè)、市民、宗教界代表等組成十幾個方陣“行通濟”,以“溫愛佛山,通濟天下”為主題,倡導(dǎo)扶危濟困、互助友愛的慈善情懷,但與其民間自發(fā)、自愿的草根性相去甚遠。
而現(xiàn)在重建后的通濟橋是南北方向的,“行通濟”活動又經(jīng)政府宣傳與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并在一起了。所以,行通濟的高峰時段通常在正月十五晚八點到十六日凌晨一點之間,所以每年官方統(tǒng)計的“行通濟”的人數(shù)也主要是這個時間段的?!靶型睍r,人們由北向南一路浩蕩通過。而現(xiàn)在的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為了圖方便、省時間,又從橋尾逆行回橋頭,根本沒有什么禁忌和敬畏之心。
另外,隨著城市建設(shè)速度的加快以及城鎮(zhèn)化速度的提升,現(xiàn)如今的佛山,不僅很多地名、街道或變了,或消失了,而且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每年的“行通濟”的線路都是政府有關(guān)單位強行制定的,其基本路線是:從嶺南大道行至同濟東路再折向西,從同濟市場前面的路口左拐進入騎樓通道,然后過通濟橋,由通濟廣場出口到普瀾二路向北、西、南三個方向疏散,但每年的路線都有所調(diào)整,而且路線是強制性的,還專門劃定了緊急疏散區(qū)和出口,制訂了嚴格的安保措施和配備了數(shù)量眾多的安保人員。
民間民俗活動逐漸被政府主導(dǎo),年輕一代又缺乏必要的敬畏之情,“行通濟”習俗的草根性也就漸行漸遠了。
橋下面流不盡的是歲月滄桑,橋上面走不完的是人生匆忙。
古時,洛水兩岸竹木搖曳,河中舟舫如織,橋上行人絡(luò)繹。斜陽映照,橋影倒映水面如虹,俗稱“村尾垂虹”,古人遂將之列入“佛山八景”之中。每逢正月十六,自薄暮至清晨,家家戶戶扶老攜幼,成群結(jié)隊,拎著花燈,由東往西走過通濟橋,祈求時通運轉(zhuǎn),吉祥如意。
“行通濟”習俗既缺乏原始圖騰的古老積淀,也沒有神祇崇拜的隱性支撐,但是始終風行旺盛,發(fā)展成佛山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民俗事象。[16]其實“任何一種民俗事象,都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社會普遍傳承的風尚和喜好。”[17]佛山的“行通濟”也不例外,其主要儀式是“過橋”,縱觀穿插在儀式中被增補的民俗行為——拿花燈、舉風車、搖風鈴、提生菜,“過橋”顯然不是交通樞紐的物理功能,其深層寄托只能從大眾心理內(nèi)部給予解讀。正如葉春生先生所言,民俗事象所演繹的相關(guān)儀式,“是一種心意文化,是民間思想的一種潛在意識。”[18]
佛山“行通濟”習俗其實是北方“走百病”習俗南移并實現(xiàn)在地化的結(jié)果。全國各地“走百病”的主要儀式和其它細節(jié),幾乎都可以在佛山“行通濟”習俗中找到其遺跡或蹤影,但是佛山“行通濟”又與佛山地域文化融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是中國的祈福文化與佛山的家族文化、工商文化、宗教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產(chǎn)物,再現(xiàn)了佛山地方多神信仰共存的突出特征。
“行通濟”從實用性到象征性升華的過程,就是佛山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祈望跨越艱難、抵達康樂的真實心路。這一點并非佛山人的特殊心理,上元或元宵節(jié)前后晚上的橋俗在中國漢族的歲時節(jié)日里十分普及,“人們?yōu)楸転?zāi)求福,出游走橋的風俗,實具有全國性的規(guī)模。”[19]民俗意義上的走橋,在各地被命名為“走百病”、“度厄”、“走三橋”、“游橋”、“游百病”、“烤百病”、“消百病”等等,與佛山習俗的本質(zhì)指向是基本一致的。地方民俗中的過橋儀式,企盼著渡過不幸或消除疾病,以求獲得健康、財富和人丁興旺。
佛山人行通濟與中原地區(qū)或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走百病有所不同,廣大民眾世俗性、功利性的求丁求財?shù)脑竿凸?jié)日性的狂歡多于巫術(shù)性的宗教驅(qū)邪與度厄的訴求。
人的一生,磨難與希望同在,危險與機遇并存,橋其實是通向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的代稱,是坎坷與坦途的完美連接媒介。橋本身蘊含的民俗象征意義,升華為命運戲劇性轉(zhuǎn)折中的文化意象?!靶型鷱膶嵱眯缘较笳餍陨A的過程,就是佛山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祈盼福祉、抵達康樂的心路歷程?!保?6]
隨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和移風易俗的實踐,對于“行通濟”這項民間習俗來說,新興的文化元素不斷補充,導(dǎo)致原有的某些文化符號正在消失或發(fā)生變遷,這是民間民俗文化自我調(diào)節(jié)以適應(yīng)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
[1]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M].陸學善,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45.
[2]李關(guān)壽,孫家駟.論巴蜀橋文化的風格特征[J].公路交通技術(shù),2011(2):139.
[3]陳炎宗.乾隆·佛山忠義鄉(xiāng)志[M].卷六:鄉(xiāng)俗志·上元開燈宴,[出版者不詳]佛山市博物館藏線裝書.
[4]任流.通濟天下[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9:178.
[5]冼寶干.民國·佛山忠義鄉(xiāng)志[M].卷八:祠祀二·觀音廟,[出版者不詳]佛山市博物館藏線裝書,13.
[6]四會縣志[M]//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866.
[7]屈大均.廣東新語[M].卷六:神語·花王父母,北京:中華書局,1985:214.
[8]龍山鄉(xiāng)志[M]//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801.
[9]陽江縣志[M]//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842.
[10]黃芝.粵小記[M]//清代廣東筆記五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439.
[11]佛山市城鄉(xiāng)建設(shè)局編纂組編:佛山市城市建設(shè)志[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0:58.
[12]申小紅.佛山“行通濟”民俗探析[J].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1(4):176.
[13]張輝輝.探討地方習俗的產(chǎn)生與變異:以佛山“拜北帝”、“行通濟為例[J].黑龍江史志,2009(15):43.
[14]岑雪瑩,吳振山,李鋒,等.暖流匯聚,快樂公益[N].佛山日報,2014-02-15.
[15]陶思炎.論當代民俗生活的變遷[J].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4):61.
[16]謝中元.佛山“行通濟”民俗的價值探討[J].佛山科技學院學報:社科版,2010(5):61.
[17]陶立璠.民俗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987:27.
[18]葉春生.探索民間信仰的深層意蘊,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人性根本[J].文化遺產(chǎn),2007(1):53.
[19]周星.橋與文化隨筆系列[J].文史知識,1998(12):44.
(責任編輯:劉嶺峰2572756826@qq.com)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 and Extension of Symbols——An Evolution on Folk Custom“Xing Tongji”in Foshan
SHENXiao-hong
(HistoryDepartment ofFoshan Museum,Foshan 528000,China)
Tongji Bridge is one of the famous bridges in Foshan.For several centuries,“Xing Tongji”has been one of the folk activiti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water villages.The custom has the same equal satisfactory results with those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other regions about“bridge walking”“walking for peace”etc.The sustenance of people for this is to pursue peace,healthiness and happines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hange of existing habits and custom,emergency of new elements,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original culture symbol,the folk culture is adapting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s conducting self-adjustment.
Tongji Bridge;“Xing Tongji”;walking for no sickness;romaine lettuce;change
K892.29
A
1008-018X(2015)06-0020-08
2015-10-09
申小紅(1969-),男,湖北浠水人,廣東省佛山博物館文博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