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茂芹
(南京財經(jīng)大學紅山學院,南京210023)
開放教育資源研究熱點探析
陶茂芹
(南京財經(jīng)大學紅山學院,南京210023)
經(jīng)過10余年發(fā)展,開放教育資源日益完善,其研究與運用已經(jīng)深入到社科、教育、自科以及文藝等領域,涉及到教育、計算機、經(jīng)濟、政治等學科,其中教育研究占85%,計算機研究占19%。研究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趨勢,研究的主體為廣播電視大學與高等院校,其中廣播電視大學占30%,高等院校占16%,在高等院校中師范院校與普通院校平分秋色。部分研究陸續(xù)獲得了各類基金項目的資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發(fā)表了教育規(guī)劃基金項目的近半論文,說明了該雜志在這一領域的核心地位。在內容、資源加工、發(fā)布模式、運用模式、標準與規(guī)范建設、績效評價等方面出現(xiàn)的研究熱點值得關注。
開放教育資源;資源建設;應用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宣布實施開放式課件(簡稱OCW)項目拉開了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序幕,經(jīng)過10余年的飛速發(fā)展,開放教育資源已經(jīng)日臻完善,不僅促進了全球共享的正式和非正式學習,而且架起了正規(guī)教育與非正規(guī)教育互通的橋梁,對教學活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為課程的再生、設計、開發(fā)、共享、應用以及重用機理等均提供了新穎的理念。到目前為止,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耶魯、伯克利大學、斯坦福大學等200多所高等教育機構和相關教育組織的開放教育資源聯(lián)合體,提供了超過20種語言環(huán)境下的14,000門課程的開放教育資源,而我國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共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835門,省級精品課程8279門,校級精品課程8169門,累計共形成精品課程20,283門[1-3]。真可謂門類齊全、品種繁多。
研究開放教育資源的熱點變遷,理清它的發(fā)展脈絡,不僅有助于加深我們對開放教育資源發(fā)展規(guī)律的進一步認識與理解,而且有助于了解與利用現(xiàn)代教育資源。正是基于這一考慮,本文以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為基礎,搜集到2013年底各類學術論文392篇,加以研究與分析。
(一)研究層次
開放教育資源運動正在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其研究與運用已經(jīng)遍及到社科、教育、自科以及文藝、大眾文化、大眾科普等方面。
具體數(shù)據(jù)如表1:
表1 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層次
從表1中可以看出,開放教育資源前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性研究、政策研究與行業(yè)與職業(yè)指導方面,共計占76%。學校作為教育資源擁有的主體,在這場運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研究比例達到16%。具體運用與技術支持研究也已經(jīng)起步,工程技術與應用基礎目前已經(jīng)5%。
(二)學科分布
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不僅涉及教育、計算機與教育直接相關的學科,而且也已經(jīng)涉及經(jīng)濟政治等相關學科,當然前者占絕對主導地位,其中教育研究占85%,計算機研究占19%。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2:
根據(jù)表2,可以發(fā)現(xiàn):①各學科研究比例總和為112%,大于1,說明開放教育資源研究中存在較多的跨學科研究現(xiàn)象;②目前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學理論與方法和計算機軟件及應用等領域,這是開放教育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的主體與基礎;③開放教育資源與經(jīng)濟與政治等學科存在一定的關系,但其研究剛剛開始,認識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三)成果發(fā)表時間分析
200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啟動的“開放課件”項目揭開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序幕。國內教育界緊隨其后,密切關注,加大投入,近年來研究呈逐年增長趨勢,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3:
表2 開放教育資源研究的學科分布
(續(xù)上表)
表3 開放教育資源研究成果發(fā)表年度
(四)研究機構
開放教育資源首先應用于遠程教育領域。因為對遠距離教學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廣播電視大學率先研究與應用,師范大學隨之,最后普通高等院校亦參與其中。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4與表5.
表4 廣播電視大學發(fā)表論文數(shù)
表5 高等院校發(fā)表論文數(shù)
從表4、表5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機構主要集中于廣播電視大學與高等院校,占總數(shù)的47%,廣播電視大學占30%,高等院校占16%,高等院校中師范院校與普通院校各占一半。
(五)基金資助
139篇開放教育資源研究論文中受到了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跨世紀人才培養(yǎng)計劃、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北京市優(yōu)秀人才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山東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的支持與贊助,其中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的有2篇,得到了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基金資助的有11篇。
得到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基金資助的11篇文章有5篇發(fā)表于《現(xiàn)代教育技術》雜志,占45.5%,其它幾種雜志各1篇(見圖1)。論文作者所屬機構,53.9%為師范大學,其中華南師范大學最多(見圖2)??傮w而言,基金的贊助與投入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說明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具體數(shù)據(jù)如圖3。
圖1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基金資助論文的來源分布[4]
圖2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基金資助論文的機構分布[4]
圖3 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基金資助論文的年度分布[4]
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能夠獲得各類項目基金的贊助,一方面說明各類研究計劃與基金項目已經(jīng)將開放教育資源全面研究作為研究方向列入課題指南,對于科研人員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開放教育資源的成果逐漸增加已經(jīng)引起了社會的關注。
(一)研究內容
就內容而言,開放資源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資源建設階段,側重于開放課件、開放課程的研究,廣播電視大學等單位投入較多,大力研究遠程教育的特點,以促進開放教育資源應用的大眾化、全民化,表2和表4的數(shù)據(jù)佐證了本階段廣播電視大學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階段為理論研究階段,側重于“開放教學與學習過程、開放教材與課程模塊、開放技術標準與版權協(xié)議、開放學習社區(qū)等”在內的開放教育資源的理論研究,高等院校,尤其師范類院校研究與投入較為突出,表4中數(shù)據(jù)足以說明了這一趨勢,而且表1中基礎性、理論性的研究成果達到了92%,說明了相關研究在開放教育資源中占有的份額。第三階段為開放教育資源集群構建階段[5],側重于學習空間[6-8]、教學空間[9-11]建設,目前仍然沒有成為研究熱點,是未來重要的研究領域,值得關注。
(二)資源加工
開放教育資源的加工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扁平性、開放性趨向。首先,開放教育資源加工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特征,以學科建設為目標,以網(wǎng)絡教學平臺與教學系統(tǒng)為依托,對各式各類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12]與聚合[13],對教育資源進行二次加工與組織[14-15]。其次,資源加工呈現(xiàn)扁平性特征[16-17]。隨著開放教育資源建設的深化,開放資源的使用者和提供者的地位更加平等,資源的建設者更加關注學習能力的提升,其加工的側重點也從教育走向了學習,學習過程更加強調學習者的參與、互動和主動建構,教育過程強調個性化和定制以滿足不同個體的需求[18]。再次資源加工建設呈現(xiàn)出開放性特征。開放性是開放教育資源的基礎與生命,離開了開放性,開放資源將失去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資源的加工同樣離不開這一特征,通過加強與社會的互動融合,不僅可以促進教育理念、教育機會、教學過程、社會服務的開放,同樣可以使知識傳播真正跨越校園圍墻而無限擴散,幫助開放資源進一步從校園有形走向知識無疆快捷方式[19-20]。
(三)資源發(fā)布
開放資源的發(fā)布呈現(xiàn)出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從平面到立體發(fā)展態(tài)勢。第一,教育系統(tǒng)內部發(fā)布,以某個項目為中心點,組織開放教育資源并在有限的范圍內加以發(fā)布,受益者只能是系統(tǒng)內成員。既可以依托某一具體項目來組織資源[21],也可以某一個學校為中心來組織資源[22],當然也可以某一高校園區(qū)[23-24],或者以國家為單位來整合資源、發(fā)布資源,比如美國[25-26]、日本[27]、英國[28-29]、俄羅斯[30]等相關開放資源項目。第二,大眾傳播型發(fā)布。開放資源的發(fā)布平臺從專門的學習系統(tǒng)走向了大眾傳媒,網(wǎng)易[31]、新浪[32]等互聯(lián)網(wǎng)門戶網(wǎng)站媒體推出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國外名校的視頻公開課程共享頻道,甚至于在各類以影視娛樂為主的各類視頻網(wǎng)站中同樣出現(xiàn)較多的開放教育資源,比如土豆、優(yōu)酷、騰訊視頻等網(wǎng)站中均有一定數(shù)量的中小學課程、大學課程[33]。第三,個人習作以及研究成果的自由發(fā)布。隨著社會性網(wǎng)絡服務SNS服務的發(fā)展,個人知識發(fā)布具備了自由發(fā)展的土壤,依托于i-Tunes、Facebook、Myspace、Twitter、QQ等社交平臺,結合網(wǎng)絡社區(qū),發(fā)布個人的教育研究成果與教育資源,以吸引大眾的追隨、分享和交流,從而獲得相互的肯定與支持。
上述三種模式往往相互交織在一起,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網(wǎng)絡條件的逐步成熟與便捷,越來越多的個人參與到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中來,學習者與教育者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
(四)運用模式
一般來說,開放教育資源可分為指導性資源、學習型資源、擴展型資源、評價性資源四大類。指導性資源側重于教學組織[34],學習型資源著眼于學習活動的設計[35],而擴展型資源關注課程與生活的聯(lián)系[36-37],評價性資源重視過程性評價作用[12,37-38]。由此可見,開放教育資源的應用目的不同,其運用模式就有很大差異。而被教育者可以利用開放教育資源既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與內容,也可以復習曾經(jīng)學習過的知識內容使其學習更加深入、全面,當然受教育者也可以直接利用開放教育資源進行相關研究。[39]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以及網(wǎng)絡通信技術的成熟,國際性、開放性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一種主要發(fā)展態(tài)勢,進一步加強全球范圍內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拓展教育資源的時空界限,形成自己的特色,張揚自己的個性,增強自身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乃必然之舉[40-43]。
(五)典型案例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對于典型案例的剖析與研究往往有助于全面地了解某一事實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在開放教育資源領域,這一方法同樣適用。英國開放教育資源項目(UKOER)[28]、賴斯大學Connexions項目[44]、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開放學習項目(OLI)[45]、加州大學Scholar's Box項目[21]均是開放教育資源建設的典型與范例,在整個開放教育史上也有特殊的作用與地位。政府機構推出的精品課程項目也是我國教育資源開放運動的重要推手,對它的研究無疑有利于開放教育運動在我國的推廣與應用。[46-49]
當然,也有一些項目未能實現(xiàn)持續(xù)發(fā)展而被關閉,如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開放課件項目[50],加強相關案例的研究可以加深我們對開放教育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與發(fā)展機制的認識思考。
(六)標準與規(guī)范建設
近年來,開源軟件日益盛行,教育領域對開放源代碼的應用逐年增加,為了實現(xiàn)各種教育資源的互連互通,標準與規(guī)范的研究與制定逐漸引起了一些專家學者的注意。[34,51]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開放教育資源的授權和版權。比如開放教育跨境引進資源的法律問題[52]、開放教育資源著作權保護問題[53]、教育資源版權的標準化[54]等方面均進行過一些研究與探討。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55]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國家響應,知識共享已經(jīng)成為世界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開放教育資源制作標準與規(guī)范。既有立足于某一方面,也有立足于開放教育資源整體標準的建設與規(guī)范。前者如我國《視頻公開課的拍攝標準》,屬于微觀領域,對于視頻公開課的制作起到了較好的規(guī)范作用[51];后者如李作強等人對開放教育教學資源標準現(xiàn)狀進行了完整的分析[56],有助于對開放教育資源建設標準進行宏觀規(guī)劃。
(七)績效評價
運用效果的研究在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績效評價與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分析層次,如開放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分析[57]、資源投入效益評價研究[58]、投資與盈利模式的分析[59]以及開放資源利用效率與教育制度安排[36]等論文均從宏觀上加以研究與分析。這一情形說明了開放教育資源的研究基本上處于定性層次,仍然缺少大量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支撐。加強這些數(shù)據(jù)的搜集與分析勢必成為下一階段不可或缺的步驟與過程。
開放教育資源進展研究是多層面、多方位的,近10年來也是熱點紛呈。但其主要熱點集中于開放教育資源本身,比如研究內容、加工、發(fā)布、運用模式、績效評價、典型案例等方面,而對于開放教育資源的跨學科研究以及商品化、國際化、社會化、網(wǎng)絡化、手機應用等相關問題的關注仍然欠缺。隨著開放教育資源數(shù)量的迅速發(fā)展以及研究的深入,不僅原有的熱點會受到持續(xù)的關注,向更高層次發(fā)展,同時也會在一些新的領域,比如學習空間、教學空間、開放教育資源的開放存取、應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元數(shù)據(jù)及相關學術會議、專著、相關刊物以及欄目研究等方面,也有可能成為研究的熱點與話題。
正是通過這些熱點的不斷變更與替代,開放教育資源研究才能持續(xù)深入與演進。
[1]焦建利.從開放教育資源到參與式學習文化[J].中國教育網(wǎng)絡,2011(5):24-26.
[2]陶茂芹,黃建年,陳進,等.精品課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8):59-62.
[3]趙國棟,黃永中,張捷.西方大學“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2007(9):35-40.
[4]中國知網(wǎng)[EB/OL].[2015-5-11].http://epub.cnki.net/kn s/brief/default_result.aspx.
[5]周波.優(yōu)質教育集群均衡分布金牛推進全程優(yōu)質教育[N].成都日報,2011-11-04.
[6]關宏臣.澳大利亞21世紀學習空間設計及其啟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17):18-19.
[7]王廣新.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學習空間的特征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0(2):58-62.
[8]陳向東,吳平頤,張?zhí)锪?學習空間開發(fā)的PSST框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0(5):19-22.
[9]霍芳.淺談世界大學城教學空間的建設[J].科技信息, 2011(26):379.
[10]齊軍.教學空間的內涵及與鄰近概念的關系摭論[J].上海教育科研,2011(4):12-14.
[11]婁珀瑜.利用體驗式學習軟件構建化學實驗適時教學空間[J].化學教育,2011(11):59-61.
[12]黃傳慧.開放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探索——主要模式、機制與形式探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0(1):83-88.
[13]張德成,王植青.開放教育資源的智能聚合與個性化建構——基于Web3.0的開放教育資源建設[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08(8):89-92.
[14]陳志超.淺談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網(wǎng)絡平臺下教學資源管理系統(tǒng)的構建及應用[J].現(xiàn)代農業(yè),2009(2):97-98.
[15]趙國棟,姜中皎.高?!伴_放教育資源”建設模式與發(fā)展趨勢[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3):123-134.
[16]劉崢,金會慶.組織扁平化:我國民辦高校教育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趨勢[J].價值工程,2011(15).
[17]高飛.學校管理也應扁平化[J].教書育人,2007(29):9-10.
[18]劉淑揚.從學生需求角度看現(xiàn)代遠程開放教育資源整合[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08(7):136-139.
[19]J·特雷維拉努斯,E·歐佛比.包容性學習:開放教育資源和云服務(英文)[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35-41.
[20]劉甲.基于教育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網(wǎng)絡教育資源再生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21]劉曉琳.加州大學Scholar’s Box項目對我國高校開放教育資源建設的啟示[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0(3):238-242.
[22]羅琳霞,丁新.英國開放大學“開放學習”項目評述[J].開放教育研究,2007(4):109-112.
[23]曹茜.高校園區(qū)體育教育資源開放式教學模式的構建[J].神州,2013(3):59.
[24]姜同仁,馬向文,王亞飛,等.集約化高校園區(qū)體育教育資源與開放式教學模式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3):77-82.
[25]宮天然.美國名校網(wǎng)絡公開課的啟示與借鑒[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42-144.
[26]郭婷婷.無限的學習空間——記美國NTU的遠程教育[J].中關村,2003(6):86-87.
[27]胡樹祥,石鵬建,鄭家茂,等.美、日開放教育資源考察與啟示[J].中國大學教學,2012(12):12-17.
[28]張軼斌.英國開放教育資源項目(UKOER)述評[J].電化教育研究,2011(7):112-120.
[29]王龍.英國啟動開放教育資源普及化的試點項目[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09(2):69.
[30]俞紫梅,殷菲菲.俄羅斯高等教育“開放教育資源”建設與發(fā)展[J].中國電力教育,2011(31):6-8.
[31]李巖,陳杰,李曉坤.從網(wǎng)易公開課到基礎教育的開放教育資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2(12):82-84.
[32]新浪公開課[EB/OL].[2014-04-12].http://open.sina. com.cn/.
[33]陶茂芹,黃建年.門戶網(wǎng)站公開課資源及其在高校的應用[J].圖書館學刊,2013(3):120-123.
[34]應用LOM元數(shù)據(jù)實現(xiàn)星地一體教育資源媒體素材庫的組織建設:圖書館的區(qū)域合作與共享國際研討會[Z].中國北京:200414.
[35]許安輝.開放教育學習資源的總體設計[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4(2):61-71.
[36]楊秀芹.教育資源利用效率與教育制度安排[D].華中師范大學,2006.
[37]弗萊德·穆德,魏奇.利用開放教育資源推進終身學習[J].開放教育研究,2007(4):32-37.
[38]周桔.基于自主學習的開放教育網(wǎng)絡教學資源用戶需求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0):5-7.
[39]李曉白.淺談開放教育的資源守恒有效利用問題研究[J].企業(yè)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論版),2009(6):159-160.
[40]安衛(wèi)華.我國開放教育資源問題研究[J].遼寧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62-63.
[41]任磊.高校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式教學模式的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19-21.
[42]焦建利,賈義敏.國際開放教育資源典型案例:一個研究計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1):9-13.
[43]焦建利,賈義敏.國際開放教育資源典型案例研究之反思與展望[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12):13-17.
[44]吉喆,焦麗珍.連通開放教育資源——賴斯大學Connexions項目評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2):17-21.
[45]張軼斌.開放教育資源開發(fā)與應用研究——以卡耐基梅隆大學的開放學習項目(OLI)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2011(5):46-53.
[46]楊琳,杜中全.國家精品課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學共享應用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No.298(11):23-26.
[47]王龍,周效凰.中國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模式研究[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4):31-37.
[48]王重潤,李恩,趙冬暖.精品課程資源共享應用現(xiàn)狀、問題及對策[J].高教論壇,2010(2):20-23.
[49]宋佳琪,鄭燕林.國家精品課程的網(wǎng)絡資源建設現(xiàn)狀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5):93-95.
[50]王龍.開放教育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建設的再思考——美國猶他州立大學開放課件項目關閉的警示[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1):29-32.
[51]百度百科合作平臺.視頻公開課拍攝制作技術標準[EB/OL].[2014-04-16].http://baike.baidu.com/view/82 48216.htm.
[52]于文波.開放教育跨境引進資源的法律問題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2(4):226-227.
[53]韓雪.淺議開放教育資源著作權保護相關問題[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0(2):41-44.
[54]劉清堂.標準化教育資源版權保護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55]騰出楊.知識共享許可協(xié)議在開放教育資源版權中的應用案例研究[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1(9):11-16.
[56]李作強.開放教育教學資源標準分析與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路徑[J].中國科技博覽,2010(35):159-160.
[57]王龍.開放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1(7):10-16.
[58]吳英娟.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投入效益評價研究[D].吉林大學,2011.
[59]汪瓊,王愛華.高校開放教育資源(OER)項目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基于投資與盈利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3):11-16.
(責任編輯:劉嶺峰2572756826@qq.com)
Research on the Hotspot of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Research
TAOMao-qin
(Hongshan College 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Nanjing210023,China)
After more than 10 years of development,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perfect,whic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have been rooted into the social sciences,education,sciences,literature,arts,and other fields,involving education,computer,economic,political,and other disciplines,including education research(85%),computer studies(19%).Research shows a trend of increased year by year;the main body of research is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ies and othe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including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ies(30%),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16%).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ormal schools and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he same proportion.Some researches successively have won the support of various fund projects.“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published nearly half of articles on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Education Fund Plan,which illustrates the magazine is in the core position of this field.The content,resources processing,distribution,use model,constructing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etc,are the research hotspots.
open education resources;resources construction;application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018X(2015)06-0059-07
2015-09-06
江蘇省教育廳2012年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高等院校開放式教育資源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2SJD880023)研究成果之一
陶茂芹(1968-),女,南京財經(jīng)大學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