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文,代己果,馬桂芝
(新疆醫(yī)科大學,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意大利牛舌草(Anchusa italica Retz.)為紫草科(Boraginaceae)多年生草木植物。該系列包括紫草科約100屬,分布在溫帶2 000種,特別是在地中海和熱帶地區(qū)[1]。意大利牛舌草維文名為高孜萬,是維吾爾醫(yī)常用的心腦血管疾病首選藥材之一,有生濕生熱、調節(jié)異常黑膽質、生濕補腦、祛寒補心、爽心悅志、潤燥消炎、止咳平喘等功效,主要用于干寒性或黑膽質性疾病,如平性腦虛、心悸、抑郁癥、干性腦膜炎、高血壓、肺炎及結核疾病、寒性咳嗽、感冒、氣喘等疾病的治療[2],在維吾爾醫(yī)的許多經(jīng)典復方制劑中,如異常黑膽質成熟劑、艾菲提蒙湯等,牛舌草均是必不可少的主藥之一,多由巴基斯坦進口。目前國內外關于意大利牛舌草化學成分研究僅報道了對其揮發(fā)油成分的研究結果[1],未見意大利牛舌草系統(tǒng)的化學成分研究報道。筆者對意大利牛舌草化學成分進行了系統(tǒng)預試,初步確定了其中可能的化學成分,為意大利牛舌草進一步的研究和開發(fā)利用提供有力的依據(jù)。
1.1 試材 意大利牛舌草,由巴基斯坦進口,由新疆醫(yī)科大學藥學院帕麗達教授鑒定,試驗所有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儀器 旋轉薄膜蒸發(fā)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恒溫水浴鍋(上海朗玕實驗設備有限公司);ZF-2型三用紫外儀(上海市安亭電子儀器廠);YP1002N電子天平(上海青海儀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樣品制備。取一定量的意大利牛舌草自然風干,粉碎成粗粉,為試驗藥材粗粉。
1.3.1.1 石油醚提取液制備。取意大利牛舌草粗粉末20 g,加入石油醚300 ml,在50~60℃下超聲45 min,放冷后過濾,得到石油醚供試液,用于甾體、三萜類化學成分的檢測[3-5]。
1.3.1.2 乙醇提取液制備、酸性乙醇提取液制備。取石油醚提取液的濾渣,加入95%乙醇300 ml,60℃水浴回流提取1 h,放冷,過濾,取1/2為乙醇供試液。用于黃酮類、蒽醌類、揮發(fā)油和油脂、酚類、香豆素、內酯、強心苷類等成分檢測。剩余1/2醇液,傾入蒸發(fā)皿中,置水浴上繼續(xù)加熱至無醇味,放冷,加入5%的鹽酸溶液,搖勻,濾過,取濾液即得酸性乙醇供試液[3-5]。用于生物堿類成分的檢測。
1.3.1.3 水提取液的制備。取乙醇供試液制備后的濾渣加入蒸餾水300 ml,浸漬過夜,濾過,取10 ml即得冷水供試液,用于酚類和鞣質、氨基酸和蛋白質等化學成分的檢測。剩余濾液及濾渣在50℃超聲30 min,過濾,即得熱水供試液[3-5]。用于皂苷類、有機酸類和糖類化學成分的檢測。
1.3.2 化學成分系統(tǒng)預試。將意大利牛舌草經(jīng)樣品制備后采用試管預試法進行試驗。根據(jù)供試液可能含有的化學成分類型,選擇各類成分特有的化學反應如顏色反應、沉淀反應,判斷某種化學成分在意大利牛舌草中是否存在。
2.1 意大利牛舌草石油醚提取液化學成分預試 從表1可知,意大利牛舌草中可能含有甾體、三萜類化合物和揮發(fā)油類化合物。
表1 意大利牛舌草石油醚提取液化學成分預試結果
2.2 意大利牛舌草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化學成分預試 由表2可知,意大利牛舌草中可能含有酚類、鞣質類、黃酮類、香豆素、內酯類和生物堿類化合物,而不含有醌類和強心苷類化合物。
2.3 意大利牛舌草水提取液化學成分預試 從表3可以看出,意大利牛舌草中可能含有酚類、鞣質類、糖類、氨基酸、蛋白質和皂苷類化合物,不含有有機酸類化合物。
表2 意大利牛舌草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化學成分預試結果
表3 意大利牛舌草水提取液化學成分預試結果
該試驗首次對意大利牛舌草的地上部分進行系統(tǒng)性化學成分預試試驗,分別對石油醚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和水供試液進行化學成分定性,結果表明,意大利牛舌草中可能含有甾體、三萜類、揮發(fā)油、酚類、鞣質、黃酮類、香豆素、內酯類、生物堿、糖類、氨基酸、蛋白質、皂苷類化合物等化學成分,為意大利牛舌草生物活性成分的確定、提取、分離等奠定一定的基礎。
[1]《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維吾爾藥卷[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5:99.
[2]KAZEMI M.Essential oil composition of Anchusa italica from iran[J].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2013,49(2):369 -370.
[3]王玲,管淑玉,梁穎.到手香化學成分的初步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6):1328 -1329.
[4]何翠薇,陳玉萍,覃潔萍,等.木薯莖桿及葉化學成分初步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4):908 -909.
[5]馬雯芳,蔡少芳,趙芯芝,等.小花山小橘葉及莖化學成分初步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2):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