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歷史到傳說:宋代割牛舌疑案的流變及成因

      2021-11-29 08:38:18孟子勛
      北方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牛舌所記張詠

      閆 博,孟子勛

      (1.云南大學(xué) 文學(xué)院,云南 昆明650091;2.昆明醫(yī)科大學(xué)海源學(xué)院 人文社科部,云南 昆明650106;3.上海師范大學(xué) 人文與傳播學(xué)院,上海200234)

      宋代曾發(fā)生割牛舌案:某人牛之舌被割,向官員報案,官員命該人殺牛,不久有人向官員告發(fā)某人私殺耕牛,經(jīng)審問,告發(fā)者即割牛舌之人。原來,官員用“鉤慝”之術(shù),“蓋以揣知非仇不爾,故用此譎,使復(fù)出告也”[1(]339)。這是一樁古代官員以智慧斷案的典型案例,案情本身并不復(fù)雜,而據(jù)文獻記載,葉賓、包拯、穆衍、韓跂、張詠、錢龢六位宋代官員皆審理過類似案件。究竟孰真孰假,遂成疑案。對這一問題,學(xué)界已有所關(guān)注,有學(xué)者認為案件的相似純屬巧合,或穆衍學(xué)包公斷案[2];有學(xué)者指出葉賓斷割牛舌案為真,包拯、穆衍是附會[3];亦有學(xué)者從法律依據(jù)和歷史記載分析,葉賓、包拯、穆衍應(yīng)該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審理過類似案件,基本上排除張詠審理牛舌案的真實性[4]。總之,前人研究多集中于案件的真?zhèn)?,而很少從整體上對案件的發(fā)展予以梳理。本文即以厘清割牛舌案流變?yōu)榛A(chǔ),進而探尋疑案背后的原因。

      一、割牛舌案的歷史來源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以農(nóng)業(yè)為立國之本,養(yǎng)牛歷來為統(tǒng)治者所重視。歷朝皆有勸農(nóng)愛牛,禁止盜牛、私殺耕牛等政策和律例。漢桓寬《鹽鐵論·刑德》言商鞅嚴刑峻法,“盜馬者死,盜牛者加”[5(]1067),“加”即“枷”,盜牛者要處以“枷刑”。漢時亦有嚴禁私殺耕牛的記載,高誘注《淮南子》卷一六《說山訓(xùn)》曰:“王法禁殺牛,民犯禁殺之者誅”[6(]541)。《三國志》卷二二《魏書·陳矯傳》載,曲周民父病,以牛禱,被判棄市(死罪)[7(]643)。《晉書》卷七八《張茂傳》言:“殺牛有禁,買者不得輒殺?!盵8(]2064)可見,魏晉時期仍禁止私殺耕牛。隋唐五代時期,牛耕更為普及,對于耕牛的保護愈發(fā)完善?!短坡墒枳h》卷一五《廄庫律》載,“諸故殺官私牛馬者,徒一年半”,“主自殺馬牛者,徒一年”,“諸殺緦麻以上親馬牛者,與主自殺同”,若畜產(chǎn)毀食官私之物,物主“若殺牛馬,杖九十”。同書卷一九《盜賊律》載,“諸盜官私牛馬而殺者,徒二年半”[9(]282,283,356)。兩宋時期經(jīng)濟規(guī)模普遍以五十畝地、一頭牛為主,南方尤為明顯[10],耕牛的使用更為廣泛。宋朝在繼承唐律的基礎(chǔ)上,對耕牛保護也更加嚴格,對盜殺?;騻V了赖男袨樘幜P極其嚴厲。《宋刑統(tǒng)》卷一五《廄庫律》載,故殺官私馬牛者,決脊杖二十,隨處配役一年,殺自己馬牛者,決脊杖十七。同書卷一九《盜賊律》載,盜殺馬牛者,主犯處死,從犯減一等;盜割牛鼻、斫牛腳者,主犯處死,從犯減一等,若牛瘡合可用,并減一等,但若盜割、盜斫至三頭牛者,瘡合亦處主犯死刑,從犯減一等[11(]238,299)。其他如《宋會要》《慶元條法事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典籍中皆載大量禁私殺耕牛的法令。此外,宋代法律許人告捉給賞,大觀四年(1110年)頒布“(告)獲殺牛賞依元豐(1078~1085年)格”;紹興元年(1131年),針對越州內(nèi)外殺牛降詔,賞告者錢一百貫。四年后重申:“告獲殺官、私牛及私自殺者,每頭賞錢三百貫”[12(]8311,8339);慶歷年間(1195~1201年)“諸色人告獲官、私牛及私自殺者,每頭五十貫,三百貫止”[13(]469)。金錢的誘惑刺激了宋代民眾舉報殺牛的積極性,割牛舌案正是在以上歷史背景中產(chǎn)生的。

      (一)葉賓斷割牛舌案

      葉賓(?~1045年),泉州游仙人。宋蔡襄為其所撰墓志銘《尚書都官員外郎致仕葉府君墓志銘》較早記錄了宋代割牛舌案始末:“南安盜截牛舌,其主以聞。府君(葉賓)陽為叱去,陰令屠之,即有告其自殺牛者。府君謂告者曰:‘截牛舌盜,汝也?!嵵?,伏其罪?!盵14(]755)據(jù)蔡襄所記,葉賓于景德二年(1005年)中進士,任泉州南安知縣時審理割牛舌案,七十致仕,慶歷五年(1045年)終。據(jù)歐明俊等考證,蔡襄于慶歷七年創(chuàng)作該墓志[14(]756)。之后,宋李俊甫《莆陽比事》卷六、宋王象之《輿地紀(jì)勝》卷一三〇皆據(jù)蔡襄所記收錄此事。宋黃巖孫《仙溪志》卷四亦載葉賓于景德三年(1006年)登進士第,后知南安縣斷割牛舌案[15(]8324)。此說與蔡襄所記稍有出入,似亦說明該記錄未受蔡襄所記之影響。又據(jù)民國時期所修《南安縣志》卷一九《職官志一·知縣》載,葉賓于天圣(1023~1032年)年間任南安知縣[16(]85)。故其所斷割牛舌案時間當(dāng)在1023~1032年之間。

      (二)包拯斷割牛舌案

      包拯(999~1062年),北宋名臣。據(jù)1973年出土的包拯墓志,吳奎為其所撰《孝肅包公墓志銘》已載包拯知揚州天長縣時曾斷割牛舌案。但因墓碑年代久遠,很多字跡模糊不清,僅“割牛舌……盜即款伏”[17(]159)幾字可以辨識。之后,舊題北宋曾鞏《隆平集》卷一一較為完整地記錄了包拯斷割牛舌案:“(包拯)知揚州天長縣。有訴盜牛舌者,拯曰:‘第殺而鬻之?!碛懈嫠酵琅!U唬骸迅钇渖嘁?,非私殺也。’盜色變,遂引伏?!盵18(]332)包拯門人張?zhí)锼帯栋烦剿稳怂蕖秶繁緜鳌穂19(]139)亦載此事,內(nèi)容大致相同。之后,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王稱《東都事略》等史書,《錦繡萬花谷》《古今合璧事類備要》等類書,乃至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等傳記類書籍、鄭克《折獄龜鑒》等法律類書籍及《輿地紀(jì)勝》等地理類書籍皆有記錄,內(nèi)容與《隆平集》所記幾乎一致。元人所修《宋史》卷三一六《包拯傳》中亦載此事。據(jù)孔繁敏考證,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出仕揚州天長縣,查割牛舌案。嘉祐七年(1062年)病逝,次年由女婿護喪歸,葬于合肥縣公城鄉(xiāng)公城里[20(]12~14,110~111),吳奎受包夫人之托,為包拯撰寫墓志銘。

      (三)穆衍斷割牛舌案

      穆衍,北宋人,據(jù)楊高凡考證,穆衍當(dāng)生于景祐元年(1034年),卒于紹圣二年(1096年)[4]?!端问贰肪砣赌卵軅鳌份d其任華池令時曾斷割牛舌案:“民牛為仇家斷舌而不知何人,訟于縣,衍命殺之。明日,仇以私殺告,衍曰:‘?dāng)嗯I嗾吣巳暌??’訊之具服?!盵21(]10691)穆衍斷割牛舌案鮮見于宋代典籍,元人所修《宋史》乃較早之記錄。之后,明余懋學(xué)《仁獄類編》卷一五、清胡文炳《折獄龜鑒補》卷四皆載此事,內(nèi)容與《宋史》所記幾近相同。又據(jù)楊高凡考證,穆衍于治平元年到三年(1064~1066年)任華池縣令,斷割牛舌案當(dāng)在此時間段之內(nèi)[4]。

      (四)韓跂斷割牛舌案

      韓跂,字至之,北宋人。宋趙鼎臣曾為其撰墓志銘《韓至之墓志銘》載其曾斷割牛舌案:“湯陰田舍翁亡其耕牛之舌,來訴(韓)至之。至之謝曰:‘牛不可活矣,恣烹之?!碛懈嫖掏琅U?。亟執(zhí)之,曰:‘若盜牛舌,奈何又以是誣翁盜?!⒎??!盵22(]卷18)據(jù)趙鼎臣所記,韓跂曾任嘉興主簿,湯陰、巨鹿尉、鼓城、藁城襄邑縣通判等,官至朝請大夫,年六十四,卒于政和五年(1115年),葬于宣和元年(1119年)。趙鼎臣受韓跂子之托,為其撰寫墓志銘,成文時間當(dāng)在1115~1119年之間。據(jù)享年逆推之,韓跂應(yīng)生于皇祐三年(1051年)。韓跂所斷割牛舌案當(dāng)在其出任湯陰尉時,按《金石萃編》卷一三四收錄元祐二年(1087年)所立碑石《重修北岳廟記》載,韓跂于元豐六年(1084年)知藁城縣[23(]卷134)。故韓跂斷割牛舌案當(dāng)發(fā)生于1051~1084年之間。考歷代典籍,除趙鼎臣載韓跂斷割牛舌案之外,該案鮮見于其他文獻。

      如上所述,宋及之后史料價值較大的文獻中先后記錄多起割牛舌案。那么,北宋歷史上是否真實發(fā)生過割牛舌案?答案應(yīng)當(dāng)是肯定的。一是考察兩宋歷史,耕牛的使用較為普遍,政府嚴禁私殺耕牛,尤其對盜殺、傷害耕牛的犯罪行為予以嚴厲打擊,且設(shè)立告賞政策,給予舉報者實際好處。如此種種,極可能催生割牛舌案的發(fā)生。二是從以往的研究來看,幾乎所有的研究者皆認可北宋確實發(fā)生過類似案件。以此為前提,割牛舌案究竟由誰所斷?從可信度來看,包拯斷割牛舌案最為真實。不僅有出土墓碑予以佐證(即使具體細節(jié)已難辨識,但明確記載包拯曾斷割牛舌案),且宋代各種史料價值較大的典籍,如史書、傳記等皆有類似記載,經(jīng)得起推敲。其次,葉賓、韓跂所斷割牛舌案也較為可信。一般而言,墓志銘所記之事真實性較大,撰寫者大都為逝者之親朋好友,雖間有溢美之詞,但編造未曾發(fā)生之事的可能性較小。第三,穆衍斷割牛舌案亦有一定的可信度。該內(nèi)容見于元人所修史書中,而且穆衍并不算有名氣的人,編撰或附會其斷割牛舌案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在有直接證據(jù)證明穆衍未曾斷割牛舌案之前,我們更相信史書所記。

      故據(jù)史料所記,北宋歷史上,葉賓、包拯、穆衍、韓跂極可能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先后審理過類似的割牛舌案,正如有學(xué)者所言,“中國領(lǐng)土幅員廣大,包、穆所分別審理的案件,為什么要強求劃一、非此即彼呢?”[24]此外,明時亦發(fā)生過一件類似的割牛舌案,據(jù)焦竑《國朝獻徵錄》卷八三收錄黃佐所撰《休寧令周德成墓志銘》載,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周德成任休寧知縣,審理割牛舌案[25(]451)。此亦說明,宋之后仍有類似案件發(fā)生,官員可能相互借鑒斷案手法,審理類似案件。

      二、割牛舌案的傳說演變

      眾所周知,傳說與歷史關(guān)系緊密,很多傳說中的人物或事件來源于真實的歷史。萬建中指出,“傳說的創(chuàng)作是以特定的歷史事件、特定的歷史人物或特定的地方事物為依據(jù)”[26]。程薔也認為,“把歷史加以傳奇化,這是傳說的重要來源之一”[27]。割牛舌案案情詭異,兇手選擇割牛舌而非直接殺牛,官員采用“引蛇出洞”的非常規(guī)辦案手法,展現(xiàn)出冷靜的智慧。中國古代民眾普遍存在清官崇拜,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割牛舌案成為絕好的傳說素材。關(guān)于割牛舌案的傳說,宋朝已見諸記載,明清時期進一步文學(xué)化,直至現(xiàn)當(dāng)代仍有口頭傳播。

      (一)宋時傳說記載

      北宋歷史上多次發(fā)生割牛舌案,其時稗官野史、筆記小說等文獻中便有相關(guān)內(nèi)容。宋曾慥《類說》卷四五引無名氏《圣宋掇遺》“割牛舌”較早記錄張詠斷割牛舌案:

      張詠知永興,有父老訴牛舌為人所割。詠曰:“爾為鄰居,誰是最隙?”曰:“有甲氏嘗貸粟于某,不遂,怨之深者?!痹伹踩ピ疲骸爸良覐浇馄渑YJ之?!备咐先缃?。翌日有人訴擅屠牛。詠叱曰“:爾割某民牛舌,以償貸粟之怨。而反致訟耶?”其人伏罪。[28(]1379)

      宋王君玉《國老談苑》卷二,宋謝維、虞載《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二六皆載此事,內(nèi)容類同。我們認為,張詠斷割牛舌案為傳說,而非真實歷史事件。一是未見正史記載,如《宋史》卷二九三《張詠傳》載張詠曾知永興府,但未載此事。二是據(jù)《折獄龜鑒》所記,宋時坊間已流傳關(guān)于張詠斷案的小說,如張詠鎮(zhèn)蜀時審理“哭夫不哀案”“二母爭子案”[1(]259~260,313)(鄭克亦懷疑此案的真實性)。又據(jù)宋劉斧《青瑣高議》卷一《張乖崖明斷分財》載張詠知杭州時審理“兄弟分家案”[29(]8~9)。以上三事屬于典型的民間故事類型①參見顧希佳對“926Q1聽哭聲斷案”“926巧斷爭兒”“巧斷分家案”的相關(guān)分析。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4:162,170~172。,說明宋時可能存在民眾附會張詠之事。

      《折獄龜鑒》卷七《包拯》附錢龢之事亦載類似案件:

      按近時小說載朝散大夫錢和(龢)一事云:和嘗知秀州嘉興縣,有村民告牛為盜所殺,和令亟歸,勿言告官,但召同村解之,遍以肉饋知識,或有怨即倍與。民如其言。明日有持肉告民私殺牛者,和即收訊,果其所殺。[1(]339)

      錢龢?biāo)鶖啾I殺牛案,除未有割牛舌之情節(jié),其他均與割牛舌案極為相似。考察宋時文獻,目前僅見于此,錢龢生平事跡亦少見記載。按鄭克所言,該事見載于宋時小說,而稗官野史及筆記小說往往較多記載歷史傳說,且《折獄龜鑒》約成書、刊印于南宋初年,所記錄盜殺牛案的時間較晚。故據(jù)此推測,錢龢之事可能為宋人改編而成。

      (二)明朝小說改編

      明代公案小說《百家公案》第九十一回《卜安割牛舌之異》據(jù)包拯斷割牛舌案改編而成。包拯守開封府時,劉全之牛被人割舌,遂寫狀上告。包拯贈劉全五百貫錢,令其歸家殺牛,并將肉賣給四鄰,以肉錢湊買耕牛。劉全走后,包拯張掛榜文,獎告發(fā)私殺耕牛者三百貫。包拯夜夢一巡官帶一女子乘鞍,手持一刀,有千個口,道是丑生人。次早升堂,值東鄰卜安狀告劉全私殺耕牛。包拯猛然醒悟,昨夜之夢正與此事相合。巡官想是“卜”字,女子卜,乃安字,千個口為舌字,丑為牛也。包拯猜測卜安與劉全有仇,割牛舌者必是此人。訊之果然,包拯遂將卜安常枷號令一個月[30(]477~479)。之后,《包公案》卷五《割牛舌》亦載此事,內(nèi)容與《百家公案》所記幾乎一致。

      考察《百家公案》所記包拯斷割牛舌案與史料中所記存在較大差異。一是案發(fā)地由天長縣變?yōu)殚_封府。二是增加包拯贈予金錢、張榜懸賞告發(fā)者、夢兆等情節(jié),尤其對夢兆的描寫極具民間色彩。三是所蘊含主題有所不同,史料中所記包拯斷割牛舌案,使用“鉤慝”之法,破案靠的是智慧,而小說中包拯斷案更多借助神力,如此描寫更符合民眾對于包拯“日斷陽、夜斷陰”的異于常人的民間想象。宋時已有《合同文字記》《三現(xiàn)身包龍圖斷冤》等改編包公斷案的故事,元明清時期包公戲、小說、詞話等的流行皆證包拯受民眾追捧。那么,《百家公案》所記割牛舌案與史料記載差異較大,是否因其深受民間傳說的影響呢?

      (三)現(xiàn)當(dāng)代民間口頭傳播

      1933年,《藝風(fēng)》月刊采錄九則流傳于浙江紹興府的傳說,其中一則名為《牛失舌頭》。有一天,甲來告狀,說他的牛被割了舌頭。包公聽了,只讓他把牛殺掉。一會兒,乙來告狀說甲殺牛,包公讓張龍、趙虎把乙扣押起來,最后,乙承認自己割掉甲的牛舌頭[31(]138)。傳說內(nèi)容與史料所記包拯斷割牛舌案情節(jié)非常相似,僅將文言變?yōu)榘自挕?/p>

      1990年,《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安徽滁州·定遠卷》采錄賈老頭所講包拯斷割牛舌案的故事。包公任定遠知縣時,一次與包興、李保來到東門大街包子店,見一彪形大漢要吃炒牛舌,店家以私殺耕牛有罪予以拒絕,大漢掏出懷里的牛舌讓店家做菜。包拯回府后,張二上告,說家中牛舌被割,包拯讓其將牛殺死。過了五六天,有人告發(fā)張二私殺耕牛,告狀人正是吃炒牛舌的大漢,經(jīng)審問,大漢認罪,意欲害死張二霸占其妻[32(]69~70)。

      2014年,《環(huán)巢湖民間傳說》載《牛舌頭被割案》。包拯任天長縣知縣時,有個孩子發(fā)現(xiàn)自家牛舌被割,其父向包拯報案,包拯命其將牛殺死。第二天,有人告發(fā)私殺耕牛,在包拯審問下,該人招認了割牛舌的行為[33(]161~162)。

      從情節(jié)來看,現(xiàn)當(dāng)代所流傳的包拯斷割牛舌案傳說與史料所記非常相近,改動較小,僅是細節(jié)上有所補充,主要在安徽一帶流傳。很可能是因為包拯在民間的聲名較大,所以其他主人公的割牛舌案逐漸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人們淡忘。

      綜上所述,割牛舌案經(jīng)歷了從歷史事件向傳說的演變過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一是宋時已有關(guān)于割牛舌案的傳說,主要為張詠斷割牛舌案、錢龢斷盜殺牛案故事;二是明代公案小說《百家公案》所記包拯斷割牛舌案故事與史料所記出入較大,其內(nèi)容可能受民間傳說的影響;三是割牛舌案的傳說至現(xiàn)當(dāng)代仍有口頭傳播,眾多版本中,目前僅見包拯斷割牛舌案。

      三、割牛舌案的成疑原因

      割牛舌案經(jīng)歷了從歷史事件向民間傳說的演變過程,不同版本的割牛舌案里的官員審理了極為相似的案件,從罪犯的作案手法到官員的斷案方法都如出一轍。割牛舌案作為歷史事件,現(xiàn)存相關(guān)史料比較有限,作為民間傳說,其內(nèi)容有一定的迷惑性,歷史與傳說本身糾纏不清的關(guān)系使割牛舌案疑上加疑。

      首先,現(xiàn)存史料的有限性。眾所周知,經(jīng)過天災(zāi)人禍,能夠留存下來的歷史材料僅是滄海一粟?!斑@些幸運被留存下來的往事,已不是往事本身,而是文獻記錄,所謂事實或史料”[34(]22),不能完全相信,需要經(jīng)過史學(xué)家“疑古辨?zhèn)巍钡目甲C。同時還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歷代史官秉承“秉筆直書”的原則記錄歷史,但統(tǒng)治者的要求及史官能力大小都會影響到“記什么”“如何記”,所以留給后人的歷史材料往往是經(jīng)過“篩選”的歷史材料。考證割牛舌案就存在史料不足的問題。其中,韓跂斷割牛舌案雖是直接史料,但屬于孤證,目前未見宋及之后的文獻有載。穆衍斷割牛舌案亦屬孤證,僅見于距離事件發(fā)生兩百多年后的轉(zhuǎn)手史料之中,故可信度又次之。由于《宋史》名聲欠佳,故同見于《宋史》的包拯、穆衍斷割牛舌案也被置疑。

      其次,傳說的迷惑性。傳說因兼具可信性和傳奇性的特征,其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傳說依賴于歷史,傳說中的人物或事件往往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傳說往往使用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等敘事方式來提升內(nèi)容的真實性。以顧頡剛先生關(guān)于孟姜女傳說的研究為例,他以“層累地造成古史”為理論,以歷史演進為方法,考證出孟姜女傳說發(fā)端于春秋時代杞梁妻哭夫的史跡。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即使是歷史上未有之事,但是依然有其真實的歷史原型。很多人尤其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民眾對傳說的內(nèi)容確信無疑,當(dāng)然,其中亦有民間信仰的成分。同時,傳說又不能等同于歷史,歸根結(jié)底仍屬于文學(xué)范疇。文學(xué)創(chuàng)作往往通過幻想、夸張等藝術(shù)手法,在原本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加入傳奇性情節(jié),而不是按照歷史事實來敘述。引人入勝的傳奇性情節(jié)是傳說的生命,是吸引民眾的關(guān)鍵所在,但也導(dǎo)致“有識之士”的不屑,如唐劉知幾所言,“惡道聽途說之違理,街談巷議之損實”[35(]109)。伴隨割牛舌案傳說的廣泛流傳,其版本不同但情節(jié)相似,令人不禁懷疑歷史的真實性。割牛舌案傳說的主人公之一包拯是歷史上有名的“箭垛式”人物,古代很多精巧的折獄故事都以他為主人公[36(]965),但絕大多數(shù)傳說皆為附會,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割牛舌案盡管是包拯故事中少有的以歷史原型為基礎(chǔ)的傳說,卻屢屢被置疑其歷史真實性。

      最后,歷史與傳說的復(fù)雜關(guān)系。從歷史的角度看傳說,口頭傳說亦是史料的一種,無論是口承形式還是文字記載,皆具史料價值,據(jù)古史辨派的研究,中國上古歷史極富神話傳說的瑰麗色彩。換言之,傳說不僅可以補正史之缺,在某些情況下還是無可替代的重要史料。從傳說的角度看歷史,有學(xué)者使用歷史記憶這一概念,認為傳說和歷史都是記憶的不同表達方式,只不過表達者對如何了解真實的過去存在不同看法[37];二者都是對過去已發(fā)生事件的記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傳說是“說”出來的,歷史是“寫”出來的[26]。但無論史學(xué)界還是民俗學(xué)界皆認為歷史與傳說不能混同,傳統(tǒng)歷史研究通常將二者對立研究,后現(xiàn)代史學(xué)卻對此提出質(zhì)疑,試圖解構(gòu)歷史撰寫的客觀性[37],這其實都是關(guān)于歷史與傳說關(guān)系問題的思考。

      總而言之,我們對割牛舌案成疑原因的討論,根本上是對歷史與傳說關(guān)系的研究。割牛舌案來源于真實歷史,但現(xiàn)存相關(guān)史料存在局限,相關(guān)傳說又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使得該案真?zhèn)坞y辨。這一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歷史與傳說復(fù)雜而密切的關(guān)系,二者既相互對立,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滲透、相互轉(zhuǎn)化。我們對割牛舌案的分析亦不能停留于真?zhèn)螁栴}的討論,還應(yīng)追問造成真?zhèn)沃疇幍脑?。各種版本的割牛舌傳說以真實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為依托,添加文學(xué)想象和虛構(gòu),令人難分真假,該傳說以其豐富的傳奇性情節(jié)吸引受眾,產(chǎn)生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況味,但同時也削弱了歷史來源的真實性。

      從歷史事件到民間傳說,割牛舌案經(jīng)歷了從史實向傳說的演變。通過對該案流變的梳理,我們不僅對案件的真?zhèn)螁栴}有所掌握,更從整體上了解到割牛舌案由真變偽的過程。正是歷史與傳說之間復(fù)雜的關(guān)系,導(dǎo)致這一問題真?zhèn)沃?。歷史因傳說而豐富和生動,傳說因歷史而真實和持久,歷史與傳說之間往往相互交融,難分你我,但歷史與傳說是不能等同的兩個概念,正確認識和研究兩者的關(guān)系,繼而解決具體的學(xué)術(shù)問題,無論對史學(xué)界還是民俗學(xué)界都大有裨益。

      猜你喜歡
      牛舌所記張詠
      抱樸子
      突厥盧尼文碑銘所記b?kli ??lig il及勿吉—靺鞨之稱新釋
      王仁?!队裉瞄e話》佚文三則所記契丹史料考
      臘牛舌的制作方法
      意大利牛舌草不同極性溶劑萃取物對大鼠缺氧/復(fù)氧心肌細胞氧化應(yīng)激損傷作用的研究
      維藥牛舌草成分及藥理活性研究
      體諒失禮下人
      包公巧斷牛舌案
      惜別
      全國新書目(2015年4期)2015-05-11 23:50:39
      張詠婉言勸寇準(zhǔn)
      镇平县| 拜泉县| 越西县| 静宁县| 长武县| 丽江市| 台中市| 高雄市| 绵阳市| 赤城县| 榆中县| 和硕县| 芜湖市| 五莲县| 大理市| 五华县| 七台河市| 故城县| 平顶山市| 阜新市| 陇川县| 永泰县| 湟源县| 柳林县| 聂荣县| 泰宁县| 余江县| 建宁县| 昌都县| 怀安县| 无极县| 浠水县| 浦北县| 准格尔旗| 兴业县| 曲靖市| 呼和浩特市| 景宁| 柯坪县| 大埔区| 淮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