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宇
作為創(chuàng)辦于1985年的國家級藝術賽事,文化部主辦的全國聲樂比賽在近三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始終以發(fā)現優(yōu)秀青年演唱人才、促進聲樂藝術繁榮發(fā)展為己任,目前活躍在國內外的很多歌唱家彭麗媛、閻維文、王秀芬、幺紅、戴玉強、聶建華、吳碧霞、劉和剛、王傳越、伊泓遠、曹芙嘉等都是在全國聲樂比賽中脫穎而出的。在為青年演唱者提供展現平臺的同時,全國聲樂比賽注重演唱曲目的規(guī)范化,不斷完善評價機制,對中國聲樂藝術教學發(fā)揮了持續(xù)的導向性作用,有力推動了聲樂藝術的發(fā)展,逐漸確立了該賽事在業(yè)界的權威地位,有效發(fā)揮了國家藝術賽事代表性、示范性作用。
2014年8月6日至15日,由文化部、哈爾濱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部藝術司、哈爾濱市文化和新聞出版局承辦的第十一屆全國聲樂比賽在第三十二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期間舉行。比賽獲得了圓滿成功,受到聲樂界的高度關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被媒體譽為“聲樂界的奧斯卡”??v觀此次比賽,呈現出以下5個特點:
一、參賽規(guī)模不斷壯大,報名人數首次逾千
第十一屆全國聲樂比賽共收到有效報名材料1156份,包括1130名個人選手(美聲組485人,民族組402人,流行音樂組243人)和26支合唱隊伍。個人報名人數較上屆853人增加277人,增長幅度為32%。報名地區(qū)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澳門特別行政區(qū);選手來自全國藝術院團、院校、部隊系統(tǒng)等,國家藝術院團報名人數也呈現遞增態(tài)勢。這一方面說明了大家對全國聲樂比賽的認可與重視,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國聲樂藝術教育、表演事業(yè)取得的長足進步,同時也為本屆聲樂比賽發(fā)現、推介優(yōu)秀青年聲樂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比賽內容更加規(guī)范,選手藝術水平普遍提高,體現了國家級賽事的風向標作用
作為由政府舉辦的國家級賽事,全國聲樂比賽一貫堅持鮮明的導向性,鼓勵選手演唱中國當代原創(chuàng)音樂作品,并不斷在規(guī)范比賽內容上下功夫,對于提升參賽選手藝術水平、指導全國聲樂教學規(guī)范化發(fā)揮了持續(xù)而明顯的作用。自2010年起,全國聲樂比賽規(guī)定個人選手初賽、復賽、決賽每輪演唱3首曲目,彼此不得重復,累計演唱作品達9首,創(chuàng)下國內同類比賽演唱曲目數量之最,與國際一類聲樂比賽接軌。同時,針對美聲、民族、流行音樂、合唱的不同特點,細化曲目類型:美聲組曲目范圍覆蓋中外藝術歌曲,17、18世紀外國歌劇詠嘆調或受難曲、神曲、彌撒、康塔塔中的獨唱曲,民族組曲目涉及戲曲曲藝、中國民歌、中國歌劇選段、當代創(chuàng)作歌曲,流行音樂組曲目包括中外流行歌曲、音樂劇選段;合唱組要求演唱5首作品,并規(guī)定必須從“全國音樂作品評獎”合唱類獲獎作品中選擇1首,重點考核參賽隊伍演繹當代作品的能力。
面對比賽的高標準、嚴要求,一些準備不足的選手不得不抱憾退賽,正如他們所說的:“在全國聲樂比賽上演唱的曲目足夠開一場個人演唱會。”但這也激發(fā)了教師、選手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全面素質的拓展與提高。從報名選手資料顯示,有些選手已經連續(xù)參加數屆比賽,他們參賽不單是為了取得名次,同時也將每兩年一次的比賽視為檢驗業(yè)務、交流學習的一次機會。
專家普遍認為,本屆參賽選手整體都展現了較高的演唱水平,更加注重對不同風格演唱曲目的積累,對音樂情感的詮釋更加深刻,比較好地處理了技術與情感的關系,對作品的藝術表現也更為成熟。尤其是在民族組戲曲選段部分,充分展現了選手在準備階段所付出的努力。本次獲獎選手,比如美聲組一等獎鄭斌、民族組一等獎黃訓國、流行音樂組一等獎陳鷺虹,都是經歷過多次比賽檢驗的成熟選手,無論在聲音條件、演唱技術,還是在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方面,都十分出色。
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對國內聲樂藝術教學、表演的指引作用,由藝術司音舞處提議,全國聲樂比賽組委會組織專家編纂出版了《全國聲樂比賽參考曲目叢書》,目前已經出版中國歌劇、中國藝術歌曲、合唱歌曲等分卷,還將進一步規(guī)范外國藝術歌曲、歌劇詠嘆調等曲目的要求。
此外,針對本屆比賽的選手表現,專家還提出了一些寶貴意見:首先,要進一步增強音樂基本素質訓練,在音準、節(jié)奏、吐字方面要更加下功夫,同時注重發(fā)聲方法的科學性訓練,注重音區(qū)音質的整體統(tǒng)一與氣息通暢;其次,進一步增強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完整聲樂藝術的表現基于對作品的正確深刻認識,尤其是歌劇、音樂劇、地方戲曲等帶有特定故事背景的音樂片段,一定要“帶著人物”演唱,綜合表演身段、手勢、眼神等方面因素,即使是一段3分鐘的音樂,也要力爭塑造出完整生動的人物形象;第三,進一步拓展表演曲目范圍與數量,不但要演唱好那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也要善于挖掘不太為人熟知卻同樣具有珍貴藝術價值的曲目以及當代的優(yōu)秀原創(chuàng)作品,這不但有利于拓寬演唱者的表演道路,增強藝術修養(yǎng),而且也有利于促進音樂創(chuàng)作、滿足觀眾的審美欣賞需求;第四,積極參加藝術比賽及演出,積累舞臺實踐經驗,在實戰(zhàn)中錘煉本領、提高能力,促進自身藝術成熟。
三、進一步完善評獎機制,確保比賽公平公正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評獎制度的總體要求,本屆比賽進一步改革評獎機制,以確保比賽公平公正、優(yōu)中選優(yōu)、寧缺毋濫?!兜谑粚萌珖晿繁荣愒u選辦法》明確規(guī)定了晉級數額,提高比賽獎項的含金量,同時堅持回避原則,與選手存在師生關系、親屬關系、隸屬同一單位的評委,不能為該選手打分,避免由于人為因素造成分數懸殊過大,影響對選手的客觀評價。
權威的評委隊伍是確保比賽過程公正、結果公平,發(fā)揮賽事導向性作用的關鍵因素。本屆比賽制定了新的評委產生辦法,按照辦法規(guī)定,藝術司根據評委會結構比例和人數要求,按照1:3的人數比例,建立候選專家?guī)?;監(jiān)察局在候選專家?guī)熘?,以抽簽方式確定各組評委的通知順序,依次落實,產生評委名單。通過發(fā)揮藝術司與監(jiān)察局的雙重作用,既確保了評委會的權威性和結構的合理性,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為因素干擾,為確保比賽的公正打下了良好基礎。另外,本次比賽更加關注從歷屆全國聲樂比賽獲獎選手中選擇已經具備評委能力的成熟藝術家,這種做法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等國際權威音樂賽事中已有先例,既有利于發(fā)揮賽事多年積累的資源優(yōu)勢,又為后起新秀樹立了榜樣。endprint
評獎制度的改革,不僅為本屆比賽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賽事氛圍,也獲得了參賽選手和社會輿論的普遍認可。正如美聲組一等獎獲得者、來自山西大學音樂學院的鄭斌所說:“作為一個地方綜合院校的教師能夠獲得第一名,沒有評委老師公平公正的評判是得不來的?!?/p>
四、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優(yōu)勢,擴大賽事影響
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
第十一屆全國聲樂比賽從籌備階段就高度重視媒體宣傳工作,收集、整理歷屆聲樂比賽珍貴資料,制作全國聲樂比賽專題宣傳片,在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黑龍江衛(wèi)視滾動播出,營造出良好的賽事氛圍。黑龍江衛(wèi)視對四個組別的決賽和頒獎音樂會進行全程錄制、“上星”播放,全面提升了賽事的影響力和輻射面?!度嗣袢請蟆贰吨袊嗄陥蟆贰吨袊幕瘓蟆贰兑魳分軋蟆贰度嗣褚魳贰返戎醒胄侣劽襟w、專業(yè)音樂媒體以及地方新聞媒體也對本屆比賽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報道。
在新媒體宣傳方面,本屆比賽從三方面入手開展工作:一是針對移動互聯網社交類應用迅猛發(fā)展的特點,建立“國家藝術賽事”官方微信平臺,跟蹤報道賽事進程。報道內容涉及賽事各階段入圍結果、評委點評、選手感言、組織工作介紹等方面,閱讀量超過十萬人次。很多選手、觀眾都是第一時間從微信上了解到各方信息,尤其是評委對于參賽選手的中肯點評,諄諄教導,見字如面,對于指導選手和其他學子繼續(xù)提高深造,直接發(fā)揮了作用。二是與網易音樂頻道合作,開設全國聲樂比賽專題頁面,圖文并茂,宣傳推廣獲獎選手,并對歷屆全國聲樂比賽進行追溯性報道。三是有效發(fā)揮藝術資源信息庫現場錄制、資料儲備功能,全面留存賽事資料,為今后藝術資料利用奠定了扎實基礎。
五、堅持節(jié)儉辦賽,樹立賽事活動新風
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以及五部委的通知精神,本屆比賽從實際出發(fā),堅持節(jié)儉辦賽,簡化開幕式,以一臺簡樸大方的交響音樂會代替了大型文藝晚會,既節(jié)約了資金成本,又突出了藝術本體;在工作細節(jié)中體現人性化,當組委會得知一位流行音樂組選手的外祖母剛剛離世,立即對其進行慰問,并在抽簽環(huán)節(jié)破例允許他自主選擇參賽時間;合唱組的比賽現場原計劃拆除兩排觀眾座椅,重新安裝桌臺,以方便評委打分,但組委會考慮到此舉可能對劇院正常演出帶來影響,最終決定放棄拆卸;流行音樂組原本設置在評委身后的屏蔽板,也因為可能遮擋后排觀眾視線,當場決定撤下。這些變動既減輕了地方負擔,又為觀眾營造出更加適宜的觀賽環(huán)境,充分體現出一切從群眾利益出發(fā)、為群眾服務的工作作風。
為集中展現選手風采,提升賽事形象,頒獎音樂會首次采用交響音樂會的形式舉行。雖然音舞處已經提前約請藝術資源信息庫專家及導演,共同策劃音樂會,然而,僅僅一天的排練時間仍對組委會的組織協調能力提出了嚴峻考驗,確定參演選手、演唱曲目,進行樂隊總分譜編配、合成排練、頒獎儀式彩排……眾多工作內容要在短時間內完成。為此,組委會全體工作人員和主創(chuàng)團隊充分發(fā)揮連續(xù)作戰(zhàn)、精益求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頒獎音樂會成為了專業(yè)性與視聽性并重、民族風格與地域特色兼具的華彩樂章,為本屆比賽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2015年,適逢全國聲樂比賽創(chuàng)立30周年,我們將組織全國聲樂比賽30年獲獎選手巡禮演出和大師班,進一步增強賽事品牌號召力,更好發(fā)揮國家權威賽事的導向性、示范性、代表性作用,推動祖國聲樂藝術蓬勃健康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