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梅 于淞陽
【摘要】“即興曲”是浪漫時期的一種音樂類型,是一種主要為鋼琴而譜的短曲,是指作曲家未經(jīng)事先預備而臨時完成的樂曲,即往往是一種靈感的流露。肖邦的即興曲更能強調(diào)出應有的即興味與自由性,并且具備了獨特的風格。其中升c小調(diào)《幻想即興曲》是肖邦四首即興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本文從曲式、演奏等多個方面對該作品進行了藝術(shù)特色分析。
【關(guān)鍵詞】肖邦;即興曲;曲式結(jié)構(gòu);演奏
一、肖邦生平
肖邦(F.chopin 1810-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1810年3月1日生于波蘭華沙附近的熱拉左洼.沃拉。7歲就寫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20歲之前已公認為華沙的鋼琴家,作曲家。他在華沙音樂學院學完了鋼琴課程之后,于1830年移居法國巴黎。在那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名著。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lián)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chǔ)大調(diào)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zhàn)斗作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diào)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diào)奏鳴曲》等。被稱為“鋼琴詩人”。
二、即興曲
“即興曲”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jīng)事先預備而臨時作成的樂曲,即往往是一時靈感的流露。也許止是這個緣故,肖邦的即興曲在形式上相當自由,但也不是毫無規(guī)則的發(fā)展,而是有著明顯的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因此有的樂評家認為:肖邦的即興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貫的形式,看來像是自由的,獨特的,卻可以感覺到構(gòu)成上的嚴密。
三、曲式分析及演奏把握
《幻想即興曲》(FANTAISIE-IMPROMRTU) OP.66為肖邦所作四首即興曲之一。《幻想即興曲》這個曲名并不是肖邦自己所取,而是由后來整理的人,根據(jù)肖邦這首作品巾最能表達其性格的特點以及樂曲本身所富有的幻想氣息而取。在所有肖邦的《即興曲》中,《幻想即興曲》最受人們歡迎。在肖邦所有鋼琴曲作品中,也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是能充分表達出肖邦性格的杰作。
《幻想即興曲》是附有序奏和尾奏的復三部曲式結(jié)構(gòu)。#c小調(diào)、212拍、激動的快板。
第一部分,上下起伏的快速旋律表現(xiàn)出熱情奔放又富于幻想的情緒。整個第一部分可分為兩大段四小部分,共42個小節(jié)。序奏巾以主和弦的第五音(sol)作長音出現(xiàn),猶如響亮的號角,吹出戰(zhàn)士略帶憂郁的主和弦琶音,預示著戰(zhàn)歌的響起。a部分從第5小節(jié)到第12小節(jié),不斷重復的主旋律,在讓人印象深刻的快速中奔流出熱情的主題,升六級與升七級音在主旋律的流動巾增添出獨具特色的美麗,和弦琶音上在不偏離主和弦的基礎(chǔ)上運用帶有變化音的止二和弦,使旋律在熱情巾盡情暢想。歡動的主題沒有一絲陰晦,可比太陽的光與熱。在屬和弦連接的h部分,可說是仿如走出主旋律,不斷在屬功能和弦中徘徊。15到24小節(jié)的b部分在感覺上像是a部的尾續(xù),因此ab合成一段,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樂段,但在屬功能組的樂音不斷徘徊召喚著主旋律的同時,突然截止。第二大段的a部順應著召喚出現(xiàn),這部分可說是完全重復了a部主題,但在情緒的反應上也更加激烈。當激烈的情緒達到一個爆發(fā)點時,第二大段的后半部c突然用一個半音階與主和弦的不斷從高到低的重復,來宣泄在這熱情與激情背后的情感。在這部分主旋律所在的凋性上,肖邦做出發(fā)一個與正常詞性所表達感情相反的處理。一般小調(diào)多為憂郁感傷或抒情的旋律為主,而肖邦卻恰恰在小調(diào)上創(chuàng)作出激越熱情的主旋律,不但使人耳目一新,更大大體現(xiàn)了肖邦自己那種英雄情節(jié)不得志的悲壯?!盎▍仓械拇笈凇闭娴氖菍πぐ钭詈玫男稳荨?/p>
在演奏這部分時,注意要克服右手四個音符對左手三個音符的節(jié)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先分手都練熟,雙手再和,不要盲目的去對音符,注意連貫的感覺,一氣呵成。
整個第一部分是在熱情與焦躁的憂郁矛盾中重復度過的,也引出了第二部分——甜美的旋律透露出世俗的感傷。中間部分,氣息寬廣的歌唱性的主題,優(yōu)美如歌,充滿柔情。可以分為兩端重復的旋律,在這重復旋律的不經(jīng)意間,反映出了肖邦為國家愁心而不能盡力的遺憾,這種遺憾,在旋律中不斷重現(xiàn)直到感傷加劇,不知如何才能平息,只想宣泄而出。
演奏第二部分時,首先要解決歌唱性的觸鍵,尋找優(yōu)美如歌的音色;其次要解決好右手兩個音符對左手二個音符的節(jié)奏,可以用分解法找到每個音的準確時間位置;這里出現(xiàn)相同的旋律多次重復,注意情感的處理,要有豐富的變化,強弱處理要明顯。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xiàn),但速度更快,熱情更高。作者的決心與動力更加強烈,這兩部分相同的除了偉大志向外也有了同樣的卻更加劇烈的憂郁徘徊,在這徘徊后隱藏的是更堅定的信念。
第三部分對演奏者的演奏技術(shù)技巧要求更高,快且要彈清楚,每個音符粒粒入耳的同時,還要注意樂曲旋律的長線條,要清晰彈奏出流水般激越的旋律。
在余韻裊裊的低聲部重復的巾段旋律中,樂曲走到了終結(jié)。在結(jié)尾主和弦上不斷維護主調(diào)旋律的樂音中止時,結(jié)束的兩個極弱和弦像是微露的曙光,使人產(chǎn)生一種期待,一種希望。
肖邦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一位作曲家在吸收歐洲古典音樂精華的同時所走過的突破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的歷程。他賦予了即興曲、前奏曲、練習曲、夜曲、諧謔曲、敘事曲等一系列音樂體裁及新的思想情感內(nèi)涵,并深入挖掘和提高了這些音樂體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他的鋼琴音樂具有異常新穎、細膩的織體,獨居魅力的旋律和色彩豐富的和聲語言。上述這一切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肖邦風格”,為西方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對十九世紀后半葉歐洲民族樂派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肖邦的升c小調(diào)《幻想即興曲》,曲調(diào)激騰飛越,奔放激蕩,色彩絢麗斑斕,深深觸動我們的靈魂,顆粒狀的音符飛濺,好像天使在舞蹈;噴涌般的激情,一瀉千里,氣勢磅礴,不愧為傳世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