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向來有“民歌的海洋”之稱,而河曲的民歌藝術,可以說在山西獨領風騷。河曲民歌作為山西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它們記錄了歷史的演變,映射了當?shù)厝嗣竦乃枷敫星楹蛯徝佬穆窔v程,在整個西口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內涵與意義。本文第一部分簡述了河曲民歌的發(fā)展,第二部分對其藝術特點進行了理論分析研究,從而體現(xiàn)河曲民歌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希望更多的音樂人關注并發(fā)揚河曲民歌。
【關鍵詞】河曲民歌;發(fā)展;藝術特點
一、河曲民歌的發(fā)展
河曲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東界偏關、五寨,南界岢嵐、保德,西、北隔黃河分別與陜西、內蒙相鄰,是一個”一雞鳴三省”的特殊地區(qū)。因黃河由北、西、南三面繞縣境流過,蜿蜒曲折,故稱河曲縣。河曲縣是歷代鎮(zhèn)守邊疆的“古塞雄關”,是晉、陜、蒙三?。▍^(qū))交界處的經濟、文化重鎮(zhèn)。
由于河曲處于黃河中游,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地理位置,應該從黃河流域人類文明史開始,就有人類的文化活動開始產生了。追溯河曲民歌的歷史,在唐宋時期就傳播開來,而盛行則是在明末清初,明代有“戶有弦歌新治譜,兒童又老盡歌謳”的記載。河曲自然環(huán)境非常惡劣,千百年來,一代一代的河曲人用歌聲訴說著他們的苦難生活和艱辛的勞動,“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從這首歌謠中可以看出河曲人們的艱辛的生活狀況。有人說,是貧窮和苦難激活了智慧,使河曲人心中流淌出一首首宣泄苦難、抒發(fā)心中激情的民歌。作為一個雞鳴三省的地區(qū),河曲民歌還是研究東西路二人臺的重要依據,如山西府谷、內蒙古二人臺等。河曲民歌即是西口文化交流的產物,同時也為西口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為山西民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因而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藝術價值和傳承價值。
二、河曲民歌的藝術特點
河曲民歌,主題鮮明,題材豐富,民俗多樣,語言獨特,歌詞委婉,曲調凄美。以反映生產勞動、情愛相思為主,樸實、真摯、自然,充滿著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
(一)河曲民歌在音樂旋律方面的特點
1.調式
河曲民歌的調式通常有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和宮調式四種,徵調式最多,其次是商調式,羽調式和商調式相對少一些,而且大多有明顯的內蒙古地區(qū)的音樂風格。河曲民歌“山曲”的各類調式的音階中,“變宮”和“清角”音幾乎很少用,但在“小調”中卻比較常用。充分說明了“山曲”是河曲當?shù)毓爬系钠贩N,而“小調”的發(fā)展較晚,受到了其它地區(qū)民歌和民間音樂的影響。
2.結構
河曲民歌的基本結構為上下句各四小節(jié)的平行樂段,上下樂句一般為對稱結構,旋律變化不大,第二樂句多為第一樂句的重復,僅在最后一個音或兩個音上有所變化。但每一首簡短的樂曲都包含了完整的音樂結構,并通過音樂的形象思維,塑造了完整感人的藝術形象。這也是河曲民歌在藝術上的重要特點之一。例如:《山高路遠見不上》
這是一首河曲傳統(tǒng)的曲調,表現(xiàn)了妹妹對哥哥的思念之情,上下兩句僅結束音有所區(qū)別,顯示出不同的結構功能。這種由上下兩樂句換尾重復構成的平行結構,是河曲民歌最常見的曲式結構。
3.節(jié)拍節(jié)奏
從譜面上看,河曲民歌的節(jié)奏節(jié)拍都比較均勻、規(guī)整。但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沒有那么呆板,而是比較自由,舒展的。它的音調悠長,多使用自由延長音。節(jié)拍大部分都是2/4拍,極少數(shù)為3/4拍,也有個別為2/4、3/4或2/8、3/8組成的混合拍子。例如:《跑口外跑得心慘了》
其中,第二小節(jié)、第四小節(jié)、第六小節(jié)的尾音均為自由延長音,這樣唱出來,可以強調語氣,加深情感,突出了音樂的抒情性。
4.旋法和終止
河曲民歌的旋律進行中,常見到的是樂音之間的4、5、6、7、8度的大跳,甚至還有9、10、11度的大跳進行,音程跨度大,旋律跌宕起伏。其中,各種音程的跳進與調式音階下行級進相結合,而上行級進的旋律進行比較少見。上句大多結束在調式音階第五度或第四度音上,也有高八度的調式主音上。下句結束在調式主音上,形成完全終止。上句落音都比下句落音高,“上揚下抑”?!吧弦窒?lián)P”的情況也不少見。例如:《掙不下銀錢過不了》
這首樂曲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使用了五度下跳,使離別時的柔情更讓人心酸。
又如:《手巾揩淚沾不干》
這首歌曲旋律是一首常見的平行方整樂段,表現(xiàn)了妹妹對哥哥的期盼,而其中的七度大跳,更體現(xiàn)出主人公內心的孤獨和凄涼。
(二)河曲民歌在文字語言方面的特點
民歌是方言的夸張,傳遞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xiāng)土氣息,方言土語、野嗓子、環(huán)境聲加旋律才是真正的民歌。語言通俗化是河曲民歌的一大特點,這些歌詞,不咬文嚼字,不裝腔作勢,毫無雕飾,信口信手拈出,而其詞達,其情切,是語言藝術的結晶,充滿了詩情畫意。河曲民歌具有濃厚的地方語音色彩,河曲地方語音中的方言土語,融匯了外地民歌、秧歌、長調等語言的長處,獨具一格。其文字語言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即興性
“想甚唱甚,見甚唱甚” 、“天上的星星地上的草,自古唱山曲兒不用教”、“心里難活我就唱,學會唱曲解心寬”。 河曲民歌的唱詞有很大的即興性和隨機性,大多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沒有伴奏,沒有調高,張口便唱。這些歌詞不僅行發(fā)感情,而且抨擊許多社會現(xiàn)象,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疊字疊詞
河曲民歌中大量疊字、疊詞的使用,其實就是河曲人民的口頭習慣用語,是對周圍的日常生活所見到的景物或事物的形象描繪,這樣顯得更加親切、質樸,更富藝術感染力。
例如:《羊信歌》
一朵朵白云山屹頂頂上飄,
一群群肥綿羊青草灣灣里跑。
青草灣灣里楊葉葉擺,
紅丹丹的陽婆桃杏花花開。
畫眉眉那羊羔虎頭頭,
柔軟軟的絨毛毛綿屹溜溜。
這段歌詞通過了像一朵朵、一群群、紅丹丹、畫眉眉、柔軟軟等這樣的疊詞表現(xiàn)出人們歡快勞動生產的畫面。
3.襯字襯詞
使用襯字襯詞是民間歌曲的常用手法。它可以用來表現(xiàn)某種情緒與語氣,也可以表現(xiàn)某種自然音響。河曲民歌中的襯字、襯詞使用量相當大,如:那、呀、喲、個、啦、來、那個、哎呀、親親等等。
例如:《滿嘴嘴白牙牙對哥哥笑》
一(啦)對對(那)鴛鴦(哪)一對對(哪)鵝
一(啦)對對(那)毛眼眼 瞭哥 (呀)哥
又如:《要穿紅來一身紅》
要(啦)穿(那)紅來 一身(那)紅
好(啦)比(那)太陽(那)剛(啦)出宮
這些稱謂襯詞大多與正詞沒有直接關聯(lián),但是如果沒有它,歌曲就會顯得干枯無生機,加上這些,就增加了音節(jié)韻律的美感和情感表現(xiàn)。
4.諺語土語
諺語土語是生長在民眾豐厚的生活土壤之中的,通俗易懂,生動活撥。是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
河曲民歌中的包含的諺語豐富多彩,如:“櫻桃好吃樹難栽,朋友好為口難開”,“擠蛤蟆上樹遭水災,十指連心咋離開”,“魚離水坑樹剝皮,死好分幵活難離”。這些諺語雖然短小精博,但是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人民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順口好記,并且與河曲當?shù)氐姆窖韵嘟Y合,反映了他們的處世觀。
此外,河曲民歌中還有大量的土語,這些土的掉邊的語言具有濃烈的地域性。如:“長工受盡無頭子氣”中的“無頭子氣”指的是沒頭沒腦、莫名其妙的氣;“一對對扔下我單爪爪”中的“單爪爪”為“獨自一人”的意思;“閻王殿里小鬼多,時時刻刻摳拍我”中的“摳抬”指的是刻薄或故意習難。
這些諺語土語充分反映了河曲人民非凡的智慧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它賦予民歌幽默、詼諧、明朗的藝術風格。
除此之外,河曲民歌還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反復、夸張、雙關等修辭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使日常口語顯得親切,形象的勾勒出人物或事物的形、神、聲、情,有著驚人的藝術效果。
三、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4000多首曲調、近萬首歌詞。2006年,河曲民歌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2010年河曲縣又榮獲“中國北方民歌之鄉(xiāng)”稱號。河曲民歌在形成、發(fā)展和藝術實踐過程中,已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音樂風格、表演方式和傳播方式,更豐富多采的民歌寶庫也體現(xiàn)出了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我相信,它還將繼續(xù)在河曲的這片熱土上產生新的民歌。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河曲民歌的傳承和發(fā)展工作,使之蒸蒸日上,讓這朵傳統(tǒng)音樂之花常開不敗,永葆美麗!
參考文獻
[1]賈萬尚.“河曲民歌”藝術魅力探析[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
[2]任俊文.淺析河曲民歌的歷史與現(xiàn)狀[J].天津音樂學報,2004.
[3]呂仲起.民歌海洋中的珍珠—河曲山曲初探[D].中國民族音樂學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1982,10.
[4]張沛.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5]河曲編纂委員會編.河曲縣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6]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編.河曲民歌采訪專集[M].人民音樂出版社,1956.
作者簡介:王飛飛(1984-),男,山西汾陽人,碩士學位,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