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四春
身出名門之后,他是我國
最早一批研究人工蟲草的人之一
代鑫的孩提時代正值那個風云變幻的年月。蔣家政權撤退大陸的軍車沒日沒夜地從學校后面的川湘公路(今319國道)碾過,塵土遮天,幾無寧日。這期間蔣經國還在蔣家組織召開過在大陸的最后一次軍事會議……那時的代鑫還不懂這些,只是后來在《殘夢》、《黔東南黨史》等文史書籍中讀到過那一段歷史。
代鑫自小便接受著良好的教育,六十年代時他考上了今天的哈工大,但最終卻與之失之交臂。改革開放后,代鑫攜妻兒子女舉家落戶綿陽市涪城區(qū),隨后他便加入到了當時風起云涌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浪潮中。在當地政府領導下,代鑫主持創(chuàng)辦了電子廠、日化廠等多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用現在的流行話講,那時的代鑫就是一個資深的“技術宅”,他熱衷于探索未知,癡迷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
1988年,當代鑫第一次看到有關蟲草人工種植的報道后(資料顯示我國是從1986年起開始研究北蟲草的人工種植技術,筆者注),他的心便又不安分起來,他想要掌握這門技術。但是,那時信息閉塞,光只看到報道,就是找不到哪里有做成功的企業(yè)供考察。代鑫苦尋未果,便求助位于綿陽的西南科技大學。
代鑫從西南科技大學生物系一位教授那里得知,該校也在做蟲草人工種植技術方面的研究,但當時的技術水平只能形成蟲草子座,培養(yǎng)不出蟲草子實體。代鑫猶如被澆一盆冷水,從頭涼到腳。不過該教授告訴他,他們正準備立項攻天麻的人工種植,建議代鑫搞天麻試試。
天麻和蟲草均是名貴中藥材,既然蟲草暫時搞不了,那就轉向攻天麻。代鑫接受了該教授的建議。
為攻天麻有性繁殖,
他吃燒紅苕吃到吐血
天麻是一種神奇的植物,無根無葉,沒有自養(yǎng)能力,它既不能直接從土壤中吸收無機鹽、水分和養(yǎng)料,又不能靠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只能靠與其共生的蜜環(huán)菌供給養(yǎng)料,生長發(fā)育。特殊的植物形態(tài)決定了天麻對環(huán)境等生長條件的要求非常特殊,人工栽培天麻的關鍵是培養(yǎng)優(yōu)良的蜜環(huán)菌菌種和菌材。
正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當時,國內可查閱到的有關的天麻人工種植的技術資料少之又少,唯一的出路只有靠自己摸索。對于前路的艱辛程度,代鑫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抱著病急亂投醫(yī)的想法,代鑫把求助電話打到了綿陽市科技局。對方告訴他,百里之外的北川縣有天麻研究辦公室,建議他到北川去考察。代鑫立即趕了過去,到了才知道,該辦公室屬剛成立的一個新部門,建制都尚未齊全,更別說有什么科研成果了。
天無絕人之路。在這里,代鑫得到一個重要情報,該縣小壩鄉(xiāng)百花村有人在搞天麻的人工種植,這讓代鑫又看到了一線希望。他又輾轉到達百花村。
果真如此!曾是“綿陽十大杰出青年”的百花村黨支書肖興強當時正在主導村里的天麻人工種植項目,不過,也才剛剛起步,沒有任何成功經驗。
共同的理想把代鑫和肖興強緊緊連在了一起,兩人相見恨晚。代鑫在肖興強家里一住就是一年多,兩人并肩戰(zhàn)斗,聯手攻關天麻蜜環(huán)菌的克隆技術。
他們通過野外采集的蜜環(huán)菌提取菌種,再利用試管克隆技術進行提純、復壯、轉管、擴繁,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后,終于成功獲得了天麻蜜環(huán)菌的栽培原種。
有了蜜環(huán)菌菌種,再將其制成菌棒、菌材,然后將天麻種麻(白麻或米麻)和菌棒以及基礎培養(yǎng)料按相應的技術要求進行種植,天麻的人工種植技術宣告成功了。
上世紀90年代起,人工種植天麻的技術從小壩鄉(xiāng)百花村開始向外推廣,惠及整個北川縣以及周邊的平武、汶川等地方,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然而,代鑫此時完成的,僅只是天麻的無性繁殖課題。隨著技術的廣泛運用之后,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比如,種麻的缺乏成為了天麻人工種植推廣的絆腳石。再比如,長期無性繁殖導致天麻品質的退化也成為那時整個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要真正實現天麻人工種植產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天麻有性繁殖的課題成為了代鑫的又一個攻關目標。
用天麻的種子進行繁殖即是有性繁殖。天麻種子像面粉一樣細小,肉眼看不清楚,只有用放大鏡放大50倍以上才能看清它的形態(tài)。成熟的種子隨風飄落到適合它生長的環(huán)境中,遇共生萌發(fā)菌建立了共生關系就能發(fā)芽,發(fā)芽后的原球莖分化生長出營養(yǎng)繁殖莖,營養(yǎng)繁殖莖再接蜜環(huán)菌就能繼續(xù)繁殖長大而成天麻。簡言之,成熟的天麻種子在適合它生長的環(huán)境中,先后與萌發(fā)菌、蜜生菌建立共生關系就能發(fā)芽生長成一窩天麻。
為了攻克天麻的有性繁殖技術,代鑫在西南科技大學有關專家的支持和幫助下,在綿陽市下轄的平武縣壩子鄉(xiāng)黑水溝大隊開展了為期兩年的科學試驗。條件異常艱苦,因為資金短缺,有時候代鑫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偶有鄉(xiāng)親們的資助,多數時候,代鑫不得不靠吃燒紅苕度日。這極大的透支了代鑫的身體,最嚴重的時候甚至出現了重度胃出血,口吐血塊……
60歲時被邀援藏,
一干就是10年
在之前的蜜環(huán)菌人工克隆成功經驗基礎之上,代鑫在這兩年里相繼攻克了天麻種子萌發(fā)菌的克隆、箭麻的培育、禾麻人工授粉、天麻種子原球莖接種蜜環(huán)菌等天麻有性繁殖的一系列關鍵技術節(jié)點。代鑫的天麻有性繁殖技術很快在平武大展拳腳,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發(fā)展至今,“平武天麻”已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技術的力量,托起了整個平武天麻產業(yè)。
有了天麻人工種植的成功經驗,此時代鑫又調頭來研究蟲草的人工栽培,就有思路了,因為在菌種的克隆技術方面,它們有共通之處。代鑫開始研究北蟲草液體菌種、研究人工合成培養(yǎng)基配方,研究工廠化生產技術……1995年前后,代鑫的北蟲草人工栽培技術喜獲成功,并在綿陽一家大型北蟲草工廠化生產企業(yè)投入使用,創(chuàng)下了第一年便獲利百萬元的優(yōu)異成績,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隨著口碑相傳,代鑫在業(yè)界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接下來的那幾年,代鑫一邊自己鉆研,一邊廣泛接觸各路高手,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代鑫的人工蟲草栽培技術、天麻人工種植技術以技術轉讓或合作等形式,走出四川,走進了陜西、河南、重慶、浙江、云南等多地企業(yè)。代鑫仍然是“技術宅”,只是越來越忙了。
2004年的一天,一個陌生來電打破了所有的寧靜。
電話那頭,對方稱是西藏林芝地區(qū)農牧局的領導,人已到成都,是通過四川省農科院、綿陽市農科院一層一層往下找才找到代鑫的聯系電話,要聘請代鑫前往西藏發(fā)展天麻。
這太突然了!
代鑫只能說,等和家人商量后再做答復。
家庭會議的結果是,除了代鑫妹夫外,幾乎所有人都反對。
家人反對代鑫進藏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此時的代鑫已經六十歲了,西藏那個神秘的地方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謎,他的身體狀況不允許他隨意去冒險;另一個原因則是摸不清對方的來頭,畢竟連面都沒見過,也不知道對方的真實身份。
代鑫本就忐忑,被家人七嘴八舌一說,更六神無主了,遲遲沒給對方答復。
成都那頭見代鑫沒動靜,又打了幾次催促電話。那天晚上,代鑫鼓起勇氣給對方回了個電話。
代鑫在電話里向對方表達了謝意,不過,代鑫說,西藏他就不去了,他決定在電話里把人工種植天麻的關鍵技術告訴對方,要對方拿筆記一下,接著代鑫便開始說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該干嘛……
沒想到還沒等代鑫講完,對方就打斷了他的話,“我不是要你教我種天麻,我是要把你聘請到林芝地區(qū),教當地藏族同胞種天麻……”
看來這個事真還沒完。代鑫那天晚上一夜沒睡,他很了解自己,盡管家人因慮及他身體因素而反對,但是,自己搞了一輩子的技術研究,搞科研就是他的生命,他不是閑得下來的人。
第二天,在妹夫的陪同下,代鑫去了一趟成都,見到了林芝地區(qū)的這位領導。對方稱早聞代鑫大名,非常誠懇地要聘請代鑫進藏,在林芝地區(qū)發(fā)展天麻的人工種植。代鑫同意了。
恰逢代鑫六十大壽那天,西藏那邊給代鑫定好了機票。代鑫60歲進藏,70歲離開,為藏區(qū)服務了整整10年。
十年援藏,老驥伏櫪,
回渝后再現光熱
代鑫在林芝受到了高規(guī)格的接待。隨后,在林芝地區(qū)相關部門領導陪同下,代鑫考察了林芝及下轄的工布江達縣、米林縣、波密縣、察隅縣等地,綜合評估各項因素后,代鑫將天麻基地定在了波密縣扎木鎮(zhèn),由副鎮(zhèn)長、全國勞模白馬四郎負責配合實施。
早在代鑫進藏前幾年,林芝地區(qū)為了開發(fā)天麻人工種植項目,已經從內地聘請過一大批專家教授進藏支援,但終以失敗而告終。代鑫的天麻人工種植項目在扎木鎮(zhèn)啟動后,有一次,自治區(qū)領導來視察,問代鑫今年能達到多少產量。代鑫十分肯定的回答:500公斤。
話音未落,在座的林芝地區(qū)領導立即傻眼了。他認為代鑫這話冒大了,畢竟此前的失敗教訓還歷歷在目。幾個藏族同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連忙幫著打圓場,就連開車的師傅都說:“這里和你們內地不一樣啊,汽車發(fā)動機有時都會因缺氧而打不著火……”大家的想法是趕緊幫忙代鑫下臺階,把產量報低一點。但是代鑫心中有數,沒領會大家的意思。
當天晚上,林芝地區(qū)領導氣勢洶洶找到代鑫住的賓館,把代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你隨口說個500公斤,要是搞不出那么多,你到時可以走人,我往哪里走?你這不是明擺著把我往火上烤嗎?……”
代鑫耐心的給領導解釋,500公斤不是隨口說的,是有嚴格的依據的。按扎木鎮(zhèn)當時的投資規(guī)模,要是放在四川,產量遠不止這個數??紤]到地區(qū)差異,500公斤是一個保守的數字了……
領導還是不信,兩人不歡而散。代鑫也沒在意,他只確信一點,自己的人工天麻有性繁殖技術是非常成熟的,預期的產量不成問題。
這年收天麻的時候,正值代鑫休假回川過春節(jié)。期間他接到白馬四郎的電話,對方在電話里告訴他,這年天麻大豐收,產量高達4000多公斤,藏民們都樂壞了。幾天后,代鑫還收到了林芝地區(qū)有關部門匯來的4萬元獎金。
林芝地區(qū)的天麻產業(yè)就這樣從扎木鎮(zhèn)起步,被迅速推廣到周邊各縣,代鑫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經常下到各地去指導工作。代鑫援藏十年,雖沒官方技術職稱,但一直享受著正處級待遇。為了林芝天麻產業(yè),代鑫先后在波密待了4年,在米林干了2年、察隅3年、林芝1年。古稀老人,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全部貢獻給了美麗的藏區(qū)。
2014年10月,結束了十年援藏生涯的代鑫回到了老家重慶。稍作短暫休養(yǎng)后,代鑫又加入了重慶花千樹團隊。
重慶花千樹(重慶市北碚區(qū)花千樹花木專業(yè)合作社),因其旗下的重慶植物高效快繁技術培訓基地而聞名于業(yè)界。此后,重慶花千樹的植物非試管克隆技術和代鑫的試管克隆技術雙劍合璧,農民科學家田祖國、西南大學教授聶朝文和代鑫三人合體,被業(yè)界尊稱為重慶植物克隆三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