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入園、入學、小升初、中考、高考。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這一個個路標似的節(jié)點,是為人父母者一次次沖鋒陷陣的隘口。對經(jīng)歷了一次次戰(zhàn)斗的過來人來說,回憶過往不勝感慨—那些還在路途之中的人們,充滿了未知與焦慮。
本專欄將連載《中等生媽媽的高考打怪記》的部分章節(jié),真實呈現(xiàn)一個媽媽在兒子升學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書中稱之為“怪”的那些攔路虎,是焦慮的情緒、不合理的期待、親子關(guān)系的僵持,等等。作者與“怪物們”廝殺鏖戰(zhàn),本書便是這過程中各種體驗的真實寫作。主人公中等生是南寧某中學的學生,本書為非虛構(gòu)類文本。
本書在當當網(wǎng)、卓越亞馬遜網(wǎng)、京東網(wǎng)、各大新華書店有售。
我們從不把嚴肅和沉重的話題帶上餐桌,欣賞和品嘗美食就是當下最開心也最重要的主題。美食還像一個神奇的容器,將兒子一周學習的緊張和我一周工作的疲憊,甚至,過于單調(diào)的情感結(jié)構(gòu)以及偶有沖突的親子關(guān)系,在一個優(yōu)雅的餐廳和賞心悅目的菜品中,頃刻間都被消化融解。越是到后來的高考前緊張階段,一頓完美的美食就越成為了我和兒子能量的加油站。
我們愛美食,我們愛電影
中央電視臺在春節(jié)期間做了一個“家風是什么”的系列采訪報道。我和兒子互相調(diào)侃著說“我們家的家風是愛美食,愛電影”。這話除了表達的方式有點戲謔,細究起來內(nèi)容其實并不夸張,甚至,我還常作為經(jīng)驗分享給一些苦惱于難以和青春期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媽媽們。
不少的朋友都有感觸,兒子大了,完全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兩代人使用的基本上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審美不一樣,互相看不懂、彼此瞧不來。相隔將近30年的時間差,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年代信息相對封閉,由此形成的審美特點和價值觀深深地打著那個時代的烙印。在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要想拽著一個對未來和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的孩子奔回到我們的那個從前,這樣的異想天開既缺少現(xiàn)實的意義,也基本上無法達成。
但美食例外,可以成功地穿越時代,穿越代溝,打破語言的局限和年齡的落差,輕松地把坐不到一起、說不到一起的兩代人聚焦到同一個關(guān)注點上,并且,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審美、喜好、態(tài)度等,豐富而深邃,父母主張的核心價值觀還可以通過共賞美食巧妙滲透。
很久之前,我沒少羨慕一家三口的完整家庭,夫妻其中一方負責孩子的教育,另一方負責孩子的后勤供給,分工合作,各負其責。具體來說,周五的下午,一個人開車到學校接孩子,另一個在家烹煮。孩子到家,熱騰騰的飯菜已經(jīng)上桌,盡享溫馨的天倫之樂。更不用說那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有老”家庭,老人打點好家務(wù)雜項,當父母的有更多精力關(guān)注孩子的學習。我常常像打仗一樣焦頭爛額:周五的下午找各種理由翹班偷溜,接了孩子,回家途中匆匆沖進菜市采購,進家門一頭撲進廚房,等到坐下來吃飯,孩子早已是饑腸轆轆,而自己則筋疲力盡。這是家無老人的上班一族,而且還是單親家庭的狼狽狀況的白描,也就是俗話說的那種又當?shù)之斈锏膭诼诞嬅妗iL期這樣,要保持一份從容優(yōu)雅的心態(tài)還真不容易,壓力、疲憊、委屈、自憐、超負荷包圍著自己,抑郁、壓抑、焦慮、急躁,各種負面情緒無形之中向孩子轉(zhuǎn)嫁……單親家庭存在著比完整家庭更多的教育失敗的案例。即使是有些單親家庭的孩子特別懂事、獨立和堅強,這些超出了年齡所能承載的成熟,背后的代價可能是本應(yīng)該更加陽光和單純的自然狀態(tài)的交換。
美食是一道香噴噴的美妙風景,早早把我和兒子從這樣的怪圈中解放出來。從孩子還在幼兒園全托時開始,周五的晚餐便是我們一周中最為期待的母子共享的愉快時光。我們從不把嚴肅和沉重的話題帶上餐桌,欣賞和品嘗美食就是當下最開心也最重要的主題。關(guān)于美食的主題,打開了許多我和兒子共同向往的通道,我們可以從食材討論到順應(yīng)天時的自然規(guī)律,從烹飪方法討論到的凡事度的把握,從器皿討論到事物內(nèi)外匹配相得益彰的講究,從饑飽談到余地,從宗教禁忌談到價值觀,從餐桌禮儀談到舉止談吐,從孔子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談到做人做事的講求格調(diào)……兒子對美食的興趣從口腹之欲的滿足延伸到了對美食文化的觸摸,袁枚的《隨園食單》成了他最愛的書目之一。
美食還像一個神奇的容器,兒子一周學習的緊張,我一周工作的疲憊,甚至,過于單調(diào)的情感結(jié)構(gòu),偶有沖突的親子關(guān)系,在一個優(yōu)雅的餐廳和賞心悅目的菜品中,頃刻間都被化解消融,越是到后來的高考前緊張階段,一頓完美的美食就越成為了我和兒子能量的加油站。
美食還增加了見識,開闊了視野。兒子從廣西的邊遠城市走到上海,我開玩笑問他,上海同學笑話你是“鄉(xiāng)下人”嗎?他的那種自信,我想有一部分是從美食這部大的百科全書里得來的吧。
美食之外,我和兒子建立價值聯(lián)絡(luò)的另一個紐帶是電影。直到高考前的一個周末,我們還沒耽誤去看《中國合伙人》的首映,這樣的勵志比起苦口婆心的說教效果勝出許多。在兒子的高分推薦下我看完了宮崎駿所有的動畫片,我對龍貓、無臉男的由衷喜愛奇妙地拉近了更年期與青春期的距離。由此,90后對60后欣賞品味不再覺得隔著鴻溝天塹,對我回饋的推薦也嘗試著接受。借由著美食和電影,我與兒子的溝通有著一份跨越了權(quán)威與偏見的平等和融洽,實在受益無窮。
突然有一天,媽媽也有那么多不知道的東西需要向兒子請教,媽媽對兒子簡直充滿了敬佩和仰慕。在兒子和媽媽的對話里,兒子顯得那么自信,那么獨立,那么像一個可以給媽媽幫助和支持的男人。
輕松快樂,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高二結(jié)束,學校給這些新一屆的畢業(yè)班學生們放了個象征性的暑假。
新的學期提前開課,兒子正式進入高三學年。進入高三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所有家有高三學生的家庭。家有考生,意味著這個家庭的時間表盤上,標注的記號將變成與高三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步的刻度,家長們情緒的張弛也要隨著高考指揮棒的起落而變。
對我來說,最大的敵人當然是自己,是自己對于高考這個事件無法釋懷的緊張和焦慮。我理論上的準備已經(jīng)足夠,“輕松快樂,是媽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這個理念的各種詮釋我都能說出一大堆,等待踐行的就是“輕松快樂”這個目標。為此,我沒少出花樣,折騰著讓自己看起來輕松快樂,以為自己已經(jīng)輕松快樂,或者真正地在一步步走向輕松快樂。
只有到了如今,我不再需要把“輕松快樂”當作靶子去瞄準,當作標準去對照比量,去掉一切形式化的東西后感受到真正的輕松和快樂時,輕松快樂才開始真正屬于我。
兒子開學住回學校后,我大把大把的時間面對的就是自己了。
多余出來的精力,我就在自己身上鼓搗。在淘寶上各種淘貨,備齊了裝備,打算在兒子備戰(zhàn)高考的這一年弄點動靜,出點成績。
健走鞋、手杖、腰包、髕骨帶、護膝、腕帶、隨身聽、動感十足的音樂、路線的規(guī)劃和勘探……選在生日的這天,我全副武裝,弄了個自娛自樂的健走啟動儀式。
我決定開始每天傍晚的健走。這一天,我45歲。
45歲的女人有點小小的麻煩。
逐漸變得臃腫肥胖的身體,逐漸顯露出來的老花眼跡象,逐漸有些失調(diào)的生理期,逐漸失去了控制的嘮叨,逐漸多變的情緒,甚至,逐漸在激情世界里戲份的寡淡,都是這個年齡段女人的麻煩。
這樣的麻煩沒有得到恰當處理的女人,就像一座活躍期的火山。
火山口的孩子隨時都有被化為灰燼的隱患。
“青春期撞上了更年期”的說法其實有失準確,18歲的孩子青春叛逆期已經(jīng)落幕,比青春的叛逆更讓前更年期媽媽抓狂的是高考陪伴。
運動是個不錯的改善對策。
媽媽的運動與兒子的高考表面看起來沒有什么太大關(guān)系,現(xiàn)在回想起來,卻是扭轉(zhuǎn)局面的一個關(guān)鍵。
如果對一個有焦慮癥狀的女人,更確切地說,是對一個家有考生的媽媽說,你去運動吧,運動有助于你孩子的高考,提出建議的人十有八九會遭白眼,這個有效的建議不會有哪個媽媽相信并仿效。盡管,這真的是一個有百利而無一弊的真正的好建議。
或許,減肥這個話題適合各年齡段所有的女人,也只有減肥這個目標才能讓窩在沙發(fā)里胡思亂想的女人運動起來。
從制訂運動計劃開始,我把大部分的負性注意力從兒子的身上轉(zhuǎn)移開。
新浪微博在這個時候幫上了大忙。我從關(guān)注的美食微博里發(fā)現(xiàn)了教人做菜的文怡創(chuàng)建了“@文怡健走隊”,這里從裝備添置到健走知識,還有各地的博友們互相交流的健走經(jīng)驗和分享的健走成果,很讓人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
我天生沒有運動細胞,于是老老實實選擇了一項不擔心拖累他人,不學都可以馬上開始的項目:健走。
所謂健走,就是輔助兩根手持的專用健走杖大步快走。這是從北歐傳來的新玩意兒,在理論上使用健走杖之后更能提高運動效率。各種百度和淘寶的比較之后,我決定添置這么一個東西,好把自己從大媽似的散步里區(qū)分出來,給自己來點運動范兒,時尚范兒,這樣才有興趣和動力每天上路。
事實證明,積極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暗示非常重要。
于是,那年夏天,我們這個城市美麗的南湖畔多了一道奇特的風景。
我就是那個榕樹華冠下一路伴著強勁的音樂節(jié)奏,拄著兩根炫目的寶藍色手杖,快步如飛的,與焦慮和臃腫抗爭的風一樣的中老年女子。每天我把夕陽走入湖水,把初上的華燈走成滿城霓虹,也把頭腦里喋喋不休的嘮叨走成身上濕了又干、干了又濕的汗水。
如今描述起這段回憶來我仍然充滿了搖滾一樣四溢的激情,和電影畫面一樣良好的自我感覺。
健走開始后,周末接兒子回家時,我會迫不及待地和他分享我運動中的各種趣事、糗事和變化。比如腳底起了個巨大水泡啦,路人對健走杖的圍觀啦,哪種音樂最適合快走的節(jié)奏啦,健走10公里的時間又比最初少用了5分鐘……
兒子對我的運動從觀望到鼓勵,從被動聽眾變成主動詢問,健走成了我們娘倆周末一個愉快的話題。甚至,有一次他還慢跑陪了我一路。
那些日子,我并沒有刻意減少詢問兒子學習和考試的話題,而是因為運動的話題聊得開心,自然就少了對學習的各種追問和嘮叨。
并且,在我們母子的對話里,我和兒子的角色來了個互換。準備活動、拉伸運動、運動中的飲水、隨身聽的耳機、下載音樂等問題,兒子都成了我的老師。過去從沒有過的情形出現(xiàn)了,在兒子和媽媽的對話里,兒子顯得那么自信,那么獨立,那么像一個可以給媽媽幫助和支持的男人。
從小就缺乏鍛煉,沒有任何運動天賦的我,在每天10公里的健走中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樂趣。汗透衣衫的痛快淋漓,隨著耳機里勁爆的音樂踏歌而行,甚至還隱約體會到了跑步中高峰體驗的快感;每天伴著落霞余暉而行,運動結(jié)束后坐在湖邊石條凳上觀賞對岸霓虹。每天運動中的這兩個小時讓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充滿了快樂因子,這種快樂一點點將我從焦慮的沼澤往外拉。
有點樂極生悲—每天10公里不間歇的暴力健走連續(xù)兩個月之后的某一天,右腿的膝蓋突然受傷,醫(yī)生診斷的結(jié)論是運動損傷,并且警告說,恢復之后不可再做類似運動。我這個年齡的身體就像一架老殘的破車,膝蓋的損害已進入不可再生的狀態(tài),只能小心呵護。醫(yī)生的比喻不知道是不是太過夸張,雖不服氣,但也不敢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從運動中獲得的快樂體驗只持續(xù)了短短的兩個月時間,不過,這一次嘗試卻開啟了我“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健康觀念。等膝蓋能夠恢復行走之后,我還得找到另一種適合自己并有益于健康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