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明
迎春
在四川瀘州敘永、古藺兩縣交界的苗漢鄉(xiāng)親居住的村寨,許多地方傳承上輩人留下來的一年一度迎春、打春、送春的“迎春接?!钡拿袼?,至今仍在傳承。主要有:
每年立春前一日,各村寨的苗漢人家便動手布置華堂、家門。村村張燈結彩、戶戶堂上貼有“迎春接?!钡拇蠹t字,男女老少穿上迎春盛裝,上午10時許走出家門集合于村頭、祠堂或田壩。村中長者或會首設香案、擺供品,以待迎春之神的到來。待到午時,有報春人騎馬、騎牛或飛奔而來。報春人頭裹紅色頭巾,身著彩服,雙臂裸露,胸前、后背彩服上貼有“報春”大字,一前一后,十分耀眼。頭巾上粘有公雞毛、谷穗,馬或牛身上披掛五谷,象征人勤春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報春入圍繞祖廟、祠堂、院壩前的人群跑上一圈,邊跑邊喊:“春來到,報子報,迎春接福早來到?!贝藭r此刻男女老少一片歡呼,吆喝聲、鑼鼓聲、蘆笙聲、月琴聲聲聲不息,長者持蘭香,率鄉(xiāng)親跪拜天地,喜迎春日來。儀式開始,人們圍繞“一年之計在于春,人勤春早豐收來”為話題,議春,說春,把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文化詮釋。
此后,報春人又傳來二報:“春來到,春來報,門前喜鵲枝頭鬧!”
眾鄉(xiāng)親向村里長者、秧師拜節(jié),相互交流備耕之事,完后,眾人將秧師拉入場中,唱起迎春歌:
秧師到,田里笑,早早播種農(nóng)家鬧!報春人在歌聲中下馬(牛)進入場中,唱道:
春來到,春來報,財源滾滾人興旺。眾鄉(xiāng)親和道:
五谷豐登人丁旺,普天同慶迎春到。
此稱為三報春來到。三次報春完畢,場外的鐵炮三響,場內鞭炮轟鳴,鑼鼓驚天,人聲鼎沸,長者(會首)宣布:迎春大典開始。歡呼聲中,彩龍、獅燈、花船、花燈、行香儀仗以及村里早就備好的二十八宿依次進場,童男童女各八人,持“迎春接?!彼膫€大字隨后,春官六人舉紙扎的水車、風車、籬笆緊跟。“縣大老爺”裝扮者率眾鄉(xiāng)親面向東方,齊行迎春大禮。執(zhí)事人領“春?!背号8枥@場一周,祈禱農(nóng)事如意,農(nóng)耕順達。眾人抬起“春牛”游行,鄉(xiāng)親們在歡呼的鼓樂中尾隨春牛游村,一路吆喝、呼喊:“迎春接福!迎春接福!”“春牛”說迎春,眾就喊接福。人們紛紛返回各自家中,做好準備,迎春接福以慶春來早、豐收春從頭。
打春
打春,實為打春?;顒樱ㄓ螒颍?。據(jù)古敘山間苗漢老者說,打春牛是有出處的。傳為當年楊廣亂政,民不聊生,普天民眾怨氣沖霄,玉帝為之大怒,命天兵天將持五花大棒將楊廣打成牛形,罰它永生永世為老百姓耕田種地。從此,打春牛習俗成為打春活動中的重要內容。
每到開春之際,村中父老就按習俗籌備打春活動。地點或場所一般選擇較大的院壩或山坡、臨水之河灘上舉行。打春儀式,設香案供品,村中用紙或布扎一春牛,選擇口齒伶俐的青年扮望牛匠,請先生編成四言八句,以備打春牛時念唱。
立春那一天,村中長者或會首率鄉(xiāng)親點燃香燈,同眾行大禮。隨春官繞春牛三轉,春官唱道:
看牛匠,生得矮,牽起春牛到處踐。鑼沉沉,鼓當當,沒得吃來只喝湯。
看牛匠,你莫歪,抓你過來吃奶奶。十年八載喂大你,長大到處去賣乖。
看牛匠,你莫狡,拉你進來喂紅苕。幾條紅苕脹死你,問你還要狡不狡。
春官一手扶犁,一手撒谷,唱道:“一籽落地,萬粒歸倉。人勤春早,春官到了?!贝吲P鞭,打春開始。
首先由村中德高望重的父老分別舉起五花大棒向春牛頭上擊三下,唱道:
老人棒打春牛頭,今年豐收不用愁。
老人棒打春牛尾,今年插秧不缺水。
老人棒打春牛腰,今年黃谷找人挑。
老人棒打春牛腳,犁田耕地不落屋。
眾人吆喝:“打春牛,打春牛,春牛下田不回頭。一天耕田十八挑,山上青草背圈頭?!?/p>
此時,場中父老手持土棍、木棒、斑竹鞭,蜂擁而上,對準春牛一陣亂“打”,有的打頭,有的打身,有的打腳,春牛左閃右躲,哭訴道:
想當年(我楊廣)坐金鑾殿,萬民誰不來朝拜,誰知道(我)亂朝綱,民怨沸騰,怒氣沖天。
禍國殃民遭天譴,五花大棒打得把牛變。耕土田,還抱怨,鞭打牛身從來不喊怨。
打春牛,心甘愿,春牛打出豐收年。
“春牛”唱完之后,人們吆著春牛,望牛匠前頭領路,鼓樂隨后、打春活動進入高潮。
送春
春官唱道:
春牛前頭走,犁田耕地順著彎子走。春牛低著頭,拉著犁頭田中走。春牛彎著背,今年不用秧氈來墊背。春牛過田坎,李家王家端起米飯碗。
望牛匠則用竹棍吆起春牛,唱起春牛歌,走家串戶,收花錢、喜錢、賞錢。
春官唱道:
吆起春牛到處走,一走走到大田口。無事不登三寶殿,要給東家磕響頭。
吆起春牛唱山歌,人勤春早備耕多。一家一戶力量小,眾人拾柴水爬坡。
吆起春牛走東彎,豆腐打來篾條穿。莫說瘸子路難行,狀元獨腳跳龍門。
吆起春牛到你家,老牛犁田早栽秧。秧苗長得粗又大,五谷豐登花燈鬧。
“春?!背溃?/p>
接過東家大喜錢,老牛終日勤耕田。收了主人大禮包,老牛犁田不用吆。
喝了東家三碗酒,老牛耕田水中走。吃了主人飽肋肉,老牛展勁不用說。
小紅包、大紅包,老牛心中樂開花。小喜錢、大喜錢,收了賞錢心中甜。
春官、望牛匠吆著春牛每到一處,每進一家,憑借春官和望牛匠一唱一和,討得東家、主人歡喜,以示送春,圖個吉利。
據(jù)古藺縣龍美鄉(xiāng)陳家溝清光緒十二年續(xù)修本《陳氏族譜》載:“每年先春一日,陳家溝、袁家寨舉行迎春活動,是日,村中男女老少集合于祠堂壩子中迎春、打春、送春?!薄傲⒋汉?,村民扮成地方官,二人扮春牛,一個當春官以彩杖鞭牛,以勸農(nóng)耕。”
從《陳氏族譜》中了解到,迎春之前,鄉(xiāng)人用竹篾條扎成牛頭,牛身一是牛皮紙糊上,二是用秧氈,三是用布條、棕繩做牛尾。牛扎糊好后,要請村中長者用濃墨點牛的雙眼,用筆勾出牛鼻子,畫上牛耳朵,“春?!本蜏蕚浜昧?。據(jù)87歲的謝炳清介紹,春牛身高4尺,象征一年四季;身長8尺,代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8個節(jié)氣;牛尾長1尺2寸,表示一年12個月。春官斗笠大小也有規(guī)定,必須是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吆牛鞭子長2尺4寸,代表全年24個節(jié)氣。
二人扮春牛,扮牛頭的人要唱春牛歌,背熟四言八句和農(nóng)諺語,其唱詞都與水有關,如:
正月水進田,兩旁載不全。雷打清明前,高坡水滿天。
正月水過缺,干在二三月。正月雷打雷,二月雨不停。
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有雨,碓中有米。
芒種有雨水長流,夏至有雨十八河,冬至無雨干斷河。打春、送春活動中,春官與主人的一唱一和,風趣幽默,把歡快活動引向家家戶戶。
古敘山區(qū)元宵節(jié)的牛兒燈,立春時節(jié)的迎春、打春、送春世代相傳,成為獨具風格和特色的農(nóng)耕習俗一直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