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宜興紫砂壺集造型、書畫、金石、篆刻、雕塑為一體,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再加上它古色古香的質地,仿佛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都沉淀到一把小小的壺里,甚至都滲透到了泥料里?,F(xiàn)以紫砂“事事如意壺”為例,探析吉祥紋飾在紫砂壺器上的應用以及內涵。
關鍵詞 事事如意壺;紫砂;吉祥紋飾
紫砂壺藝之所以在宜興起源、發(fā)展。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獨特優(yōu)質、名冠天下的紫砂泥。據(jù)考古學家證明,紫砂泥早在先秦時期便被宜興先民們夾雜在“夾泥”陶土中使用。紫砂壺的風靡不僅是由于材質的原因,還在于紫砂壺千姿百態(tài)的造型,表現(xiàn)出了紫砂陶藝人的獨具匠心,所制紫砂工藝品的精美絕倫,以及獨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享譽海內外。現(xiàn)以紫砂“事事如意壺”(見圖1)為例。探析吉祥紋飾在紫砂壺器上的應用以及內涵。
1 紫砂“事事如意壺”的工藝造型
紫砂“事事如意壺”精選原礦朱泥制作,泥質細膩、呈色穩(wěn)重。壺流長,轉折呼應重心略向上的環(huán)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伸。而蓋鈕巧妙地凸起令壺的重心上移,腹似虛實有通壺,顯得圓融有神。壺流胥出自然。壺把勻勢而起。且與壺身如意貫氣:壺鈕為如意形橋鈕。平緩舒展合體,而且能夠在泥色的襯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事事如意壺”的壺流、壺鈕、壺把這三點搭配最是高明,使整器精美絕倫。而且能夠在泥色妝點的襯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壺身周圍有如意紋裝飾,整體錯落有致,顯得典雅華美、吉祥如意。
紫砂“事事如意壺”是一款典型的光素器,作品在“仿古壺”造型之上加以如意紋飾,線條起承轉合間流暢合理,呈現(xiàn)一股行云流水的爽利感。該壺骨肉勻亭、飽滿充實、線條規(guī)整,口蓋極為嚴整。如意拱橋式壺鈕同壺身相映成趣,有效地抬高壺體重心,給人更扎實穩(wěn)重之感,并恰當?shù)乇憩F(xiàn)了紫砂的質感,真是弘揚經(jīng)典造“仿古”,事事如意見玉壺。
2 紫砂“事事如意壺”的創(chuàng)作理念
喜歡飲茶的中國人向來對茶具十分講究。明代以前,茶碗、茶盞是茶具的主角,茶壺只是配角。唐人和宋人重茶色。常選用可將茶色顯現(xiàn)出來的茶具,唐人最愛越窯青瓷,宋人崇尚黑色釉瓷。到了明代中晚期以后,人們飲茶注重茶的“香”和“味”,紫砂壺因具有保香和保味功能而備受青睞。由于文人的參與,紫砂壺從實用器皿上升為藝術品和吉祥物,并在造型和裝飾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正如“事事如意壺”。它以如意紋裝飾全器,使壺器呈現(xiàn)出事事如意的吉祥蘊意,緊扣壺器主題。
3 紫砂“事事如意壺”的吉祥蘊意
“事事如意壺”的如意裝飾在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豐富多元的文化特征,也豐富了此壺的涵義。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廣泛,它可作為防身器物,戰(zhàn)爭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揮之物,寓意萬事順利、吉祥如意。如意作為吉祥之物,在漢族民間及宮廷中具有廣泛的作用。常人在遠行前,家人或友人會送上如意,以表示良好的祝愿。早在清代。如意在宮廷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禮儀的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順利;在會見外國使臣時,也要饋贈如意,以示締結兩國友好、國泰民安;在帝后、嬪妃的寢室中均有如意。以頤神養(yǎng)性、兆示吉安;特別是節(jié)慶或是喜事時,都需要臣下敬獻數(shù)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見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宮廷禮儀、民間往來、陳設賞玩等為一體的珍貴之物。許多歷史上盛行的玉器飾品,例如玉簪、玉釵、龍鉤、頂戴、板指、玉帶、扁方、香囊等等,在如今大眾化的珠寶消費市場上已基本絕跡。只有在文物商店、古玩市場上還或許能見到這些飾物。但如意卻能夠穿越歷史被人們接受并流傳下來,受到了當代人們的普遍欣賞。成為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飾品。紫砂“事事如意壺”以如意紋作為裝飾,不但具有傳統(tǒng)文化與時尚文化相融合的特點,還是一款實用性極強的泡茶佳器,值得收藏。
4 結語
紫砂“事事如意壺”的造壺藝術是以設計意識為主導,伴以形象思維的審美意識,通過如意吉祥紋飾的工藝手段和各種專業(yè)技巧進行制作的一種藝術。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純美術,其本質特點是強調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功能性的統(tǒng)一,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紫砂“事事如意壺”的美學特征是滿足實用與功能的要求,體現(xiàn)材料美和裝飾美。所以。像紫砂“事事如意壺”這類的紫砂壺藝術作為融生活與藝術為一體的文化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