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始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時期。鼎盛于當代,集造型、詩詞、書法、金石等諸多藝術于一身,經(jīng)歷代藝人的辛勤耕耘而日益精進,承載著古老文明與現(xiàn)代榮耀。紫砂融入文人的生活。世代相傳、薪火相繼,逐漸形成了壺藝、詩詞、書法與篆刻相兼于一體的紫砂壺具。成為茶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如今,宜興紫砂壺精湛的工藝和唯美的造型讓世界為之側目,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后起之秀。同時,紫砂壺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態(tài)、制作工藝的嫻熟精湛,融實用和工藝于一體,享譽中外,成為收藏家喜歡的藝術珍品。
禪是大智慧,讓人從中體會直覺的神奇與靈感的美妙,感受禪意便是播撒智慧的種子。從歷史發(fā)展演變來看,紫砂壺藝的風格具有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征:明代淳樸、古雅、簡潔之美。清代華麗、妍媚、工巧之美,近代簡練、大方、古典之美,現(xiàn)代技藝綜合創(chuàng)新之美。數(shù)百年來,紫砂藝人們以紫砂材質優(yōu)良的可塑性及其燒成后特殊的肌理、色彩,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紫砂壺、雕塑、印鑒等藝術品,展現(xiàn)了紫砂陶的無窮魅力。尤其是紫砂壺的創(chuàng)造中,以佛教文化元素的多種主題,彰顯了紫砂文化與禪意內涵的交融,受到了人們的喜愛,紫砂“云水禪心壺”(見圖1)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
“云水禪心壺”整器端莊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結構嚴謹、泥色紫潤,注重細節(jié)的處理、技藝手法的表現(xiàn),突破了紫砂傳統(tǒng)基礎技藝,充分融入了東方女性的柔美。壺型大氣,上小下大,壺身手感極佳、觸摸舒服,造型簡潔質樸,雖然略高。但不影響敦厚之感。卻一洗傳統(tǒng)裝飾繁縟習氣。壺底平均分成六份。似裙鋸飛揚,又似蓮花盛開,那是“心似蓮花開”的禪意,給壺多了點靈動。六等分之間。以豎直的線條加以點綴,令人想起拉薩大昭寺周圍的八廓街頭高高聳立掛滿經(jīng)旗的旗桿,象征著吉祥如意;壺把方中帶圓,像是佛陀的耳朵,越是把玩就越有味道;壺嘴棱角分明,又在嘴尖處收了鋒芒。代表做人的平和、謙遜;壺肩上過渡平滑,可見光澤,寓意恩澤與布施的光芒;壺蓋、壺鈕和諧自然、對立統(tǒng)一。壺鈕的設計更闡明壺意,仿若佛頂?shù)脑煨?,也是如云水一樣的禪心。柔軟而豐沛,那份冥思的神態(tài)呼之欲出:“佛前焚炷香,化作蓮芬芳”,焚一炷或三炷線香足矣。在分別象征戒、定、慧的三炷清香中跪于佛前、沉思默想。放下成見和煩惱,感受片刻的安寧,心中暗然浮動——這就是焚香中的禪意。一壺在手,細細品味。讓人心靜更心悟。若想悟心、悟壺,可以在茶坊的一隅為蕓蕓眾生守候一盞世味熬煮的清茶,在“云水禪心壺”里沉醉。
“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味??粘职偾з剩蝗绯圆枞?。”紫砂壺是文化元素的載體,佛教文化題材運用之廣泛,使人們在品茶之時,不僅能觀壺怡情,還能在壺中啟迪禪思妙悟。紫砂壺因茶而生,茶在壺中能真實地展示最美的一面。以茶修行、品茶讀壺,禪元素內涵的壺式及其銘文貫穿茶事活動的整個過程,飲罷茶湯。視線停留在壺上,那些禪語寓意令人頓悟。清茶與砂壺乃清凈人心、歸于素樸平常的良藥。這也是這把“云水禪心壺”所要表達的思想。
當今社會給紫砂藝術的健康發(fā)展撐起了一片廣闊的天空,在人們的生活之余,喜歡品茶和收藏紫砂壺的人越來愈多,紫砂壺藝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都為紫砂壺藝的繁榮感到由衷的欣慰。雅集、敘情、明志,百余年來,茶藝的氣韻格調在滿足文人墨客品茗雅趣之余,又將當代紫砂創(chuàng)作推至文化。一把紫砂壺可以講述一段中國的故事,是中華民族以和為貴、包容并蓄精神內涵的生動體現(xiàn)。所以。更應該把握當下紫砂大發(fā)展的時期,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紫砂作品,更好地傳承悠久的紫砂技藝和陶瓷文化,推動宜興紫砂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這是當代紫砂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