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個體化時代與我國社會工作的新定位

      2015-05-05 19:46:21江立華王斌
      社會科學研究 2015年2期
      關鍵詞:個體性個體化現(xiàn)代性

      江立華 王斌

      〔摘要〕社會的個體化既使得社會成員獲得了“為自己而活”的自由與責任,也催生了新型的社會矛盾,這一結構性困境亟需社會工作的介入。為應對挑戰(zhàn),社會工作必須在本土實踐中突出個體的位置,合理調用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專業(yè)技巧,并將塑造個體性作為重建共同體的基礎。同時,著力反思以下三個問題:一是創(chuàng)新理論,為個體化時代中的社會工作提供元層次上的指引;二是轉換范式,強調個體的參與和自組織能力;三是理順關系,將社會工作的“治理”功能建基于對個體的“服務”之上。因此,在加強社會治理的背景之下,社會工作的重要使命是:為個體謀求更為公正的制度安排,協(xié)助社會成員有效地獲取身份和權利,并將個體性與公共性有機地融合。

      〔關鍵詞〕個體化;社會工作理論;現(xiàn)代性;個體性

      〔中圖分類號〕C91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769(2015)02-0124-06

      當前,中國社會正發(fā)生著一場持久而深刻的轉型,學界大多以“轉型的視角”來概括這一時代特征,提出了市場化、民主化和世俗化等概念范疇。我們認為現(xiàn)時代的關鍵變革是“個人之崛起”的個體化?!?〕為此,社會工作作為應對轉型期具體社會矛盾的助人技術,應當關注個體化現(xiàn)象的新貌,將個體的訴求和利益作為項目策劃與干預的重點。

      一、個體化社會的生成及其對社會工作的影響

      當代社會個體化現(xiàn)象的興起,始于上個世紀下半葉的西歐,它具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去傳統(tǒng)化”和“脫嵌”,個體日益從陳舊的社會約束之中逃逸出來以實現(xiàn)“為自己而活”,并由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實現(xiàn)了過渡?!?〕二是“強迫性自主”和“義務性自主”的矛盾共生,現(xiàn)代化的生產(chǎn)體制和生活方式迫使人們成為對自己負責的個體,“通過排除人們尋求傳統(tǒng)、家庭和社區(qū)之保護的選擇,現(xiàn)代社會制度對個體的影響事實上在不斷增加”?!?〕三是“合法的個體并不一定會擁有實際的個體性(individuality)”〔4〕,即在社會分層和資源極化的條件下,只存在少部分人群能夠通過多樣態(tài)的社會資源來獲得更為優(yōu)質的生活質量和自由的個性選擇。因此,個體化時代中的社會成員,雖然能夠較為靈活地從標準化人生(normal biography)轉變?yōu)樽灾模╠o-it-yourself)人生,但同時這一過程也預示著個體不得不接受社會系統(tǒng)風險的重新分配。

      個體化社會絕不僅出現(xiàn)在歐美國家,實際上,在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影響下,我國社會的個體化更有其獨特的表達。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jīng)歷了從政社高度合一的“總體性社會”向利益結構不斷分化的“個體化社會”之轉型,尤其是在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確定后,個體化趨勢不斷加速。在生產(chǎn)領域,城鄉(xiāng)的就業(yè)狀況都展現(xiàn)出了多元、靈活和不充分的特點,個人必須直面市場的篩選,由此也造成了社會關系穩(wěn)定度的下降;在再生產(chǎn)領域,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以及傳統(tǒng)觀念的變革,家庭的功能不斷弱化,個人取代家庭成為主要的行動單元?!?〕換言之,在國家的主導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將個體從傳統(tǒng)、在地的屬性中抽離出來,城市單位制的解體和住房的市場化改革、鄉(xiāng)村家庭聯(lián)產(chǎn)責任承包制的推行以及城鄉(xiāng)流動人口的迅速增加,都使得先前集體對個體存有的庇護關系發(fā)生了碎裂。

      從中不難看出,我國個體化社會其實面臨著一個結構性的悖論。一方面,社會成員不能再完全地通過單位、組織和家庭來獲得福利和社會身份,他們必須學會依靠自己在市場的邏輯下獲取資源和重塑角色。而另一方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和福利體系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個體脫離集體的過程又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這令個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會中下層的個人)越發(fā)難以負擔起照顧自己的全部責任?!?〕總之,在我國的個體化社會中,社會成員第一次從集體的“蔭蔽”中逃逸出來,并成為擁有一定權力和個人意識的行為者。他們既被國家復興的話語動員起來去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又不得不直接暴露在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法則之中,這便加劇了貧富分化的程度,風險大量滋生并誘發(fā)了資源和機會分配的失衡,社會問題大量涌現(xiàn)。

      因此,個體化社會的來臨及其所引起的困題亟需社會工作的干預。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期,漸進式變革在還沒有完善的福利制度設計的前提下就迫使公民過早地從原先的組織中“脫嵌”而出。〔7〕為了實現(xiàn)個體的重新嵌入,行政性和專業(yè)性的社會工作在當時就已經(jīng)充當了一種治理的手段,參與到社區(qū)建設的事務之中。在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個體權利意識的鞏固和各項制度性矛盾的長期累積,令以往那種靠犧牲個體對改革紅利分享的發(fā)展模式越發(fā)難以維系,社會工作如何鏈接資源以滿足個體發(fā)展需求的現(xiàn)實已顯得日益迫切。于是,“對個體挖潛、賦權、增能等工作,增進個體的能力,預防社會‘病的形成和加劇”也便成為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與技術之一?!?〕

      為化解個體化社會的內在矛盾,社會工作一方面必須通過對個人權益的深度保障來達致社會的有機整合,并在此基礎上構建“社區(qū)為本,個體面向”的實踐運作方式;而另一方面,它還需要切實保護個體不受強權群體和不公義社會結構的壓迫與剝削??偟膩砜?,個體化時代中的社會工作并不是要將案主遭遇的問題進行“個人化”的歸因,也不是要脫離社會改革來空談個體的利益和微觀治療技術的革新,而是要在政策層面上更具傾向性地為弱勢個體賦權,積極維護個人的多元訴求和心理健康,以此為基礎來展開差別化的社會統(tǒng)合和公共性建設。尤其在加強社會治理的背景之下,持續(xù)關注個體化對傳統(tǒng)社會運行的挑戰(zhàn)及其所引發(fā)的困境,并建構一種能夠積極回應個體切身利益與重建社區(qū)公共精神的可操作模式,已成為當前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新定位。

      二、個體化時代我國社會工作的新困境

      寓于現(xiàn)代性流變之中的個體化勢必給社會工作帶來新的挑戰(zhàn)。再加之,我國個體化現(xiàn)象有著獨特的發(fā)生邏輯,這就決定了本土社會工作所面臨的困境是另類而多元的。

      (一)個體的“脫嵌”動搖了社會工作的干預方法

      “脫嵌”是個體化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表現(xiàn)為:隨著個體權利意識的增強,個人的行為與社會角色日漸發(fā)生剝離。亦即,在早期現(xiàn)代性中,個體與社會角色是高度一致的,所以社會工作的干預就是為了促使個人能夠適應和扮演好社會角色,以恢復其與外部環(huán)境的正?;?。而隨著第二現(xiàn)代性的興起,個體反思性和流動性增強,他們以“脫嵌”的方式與社會角色的預期發(fā)生了實質性的分離,這就動搖了社會工作企圖以傳統(tǒng)角色來引領個人的方法論基礎。

      一方面,我國的專業(yè)性社會工作恢復時間不長且受到政府力量的影響,強調穩(wěn)定和秩序的工作模式成為主流;另一方面,近年來,政府購買服務使“新管理主義”濫觴,對效率的追求也令社工選擇性地忽視了受助者“脫嵌”后的新需求。這兩點無疑都導致了社工理論和方法仍以充當“修補者”的功能主義為取向,所以已然不再適應個體發(fā)展的新形勢了。從本質上看,個人的“脫嵌”增強了行動者的行動能力,他們需要的是一種與結構進行協(xié)商的權力,因此功能主義的干預方法難見長效。

      當然,個體的“脫嵌”并不意味著其完全卸掉了傳統(tǒng)的制約,而是在去傳統(tǒng)化的同時,又被鑲嵌進了一種“壓縮的現(xiàn)代性”之中,個體可能同時處于前現(xiàn)代、現(xiàn)代和晚期現(xiàn)代的扭結之中。這種張力為社會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更為棘手的困境,一則,社會工作要在尊重地方傳統(tǒng)的基礎上,處理好諸如維護個體權益、動員個體積極參與社區(qū)活動等簡單現(xiàn)代性議題;二則,社會工作又不得不關注“生活在由動蕩的勞動力市場、流動的職業(yè)、持續(xù)增長的個人風險和親密與自我表達的文化所構成的后現(xiàn)代大環(huán)境之中”的個人〔9〕,并為其提供“脫嵌”后重建自我身份和權利的空間。

      (二)個體化的主觀風險質疑了社會工作的關注重點

      個體化的主觀風險主要是指行為者在“脫嵌”和“再嵌”過程中的對不確定性的感知及其由此造成的心理負荷。具體來講,個體從傳統(tǒng)角色中解綁之后,自我必然會在一個新的社會空間中逐步舒展,它包含著兩個相互關涉的維度:一方面,社會成員感受到自己有權利而且注定“成為個體”;另一方面,個體也必須單獨為自己脫離群體和組織而產(chǎn)生的不確定性負責,由此形成風險的內化。尤其是對于弱勢群體而言,個體化更有可能加劇他們對風險感知的敏感程度。

      雖然,微觀面向的社會工作對個體的心理分析保持著長期的關注,但從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社會工作還需要重點把握弱勢群體在個體化過程中自我矮化的心理紊亂,尤其是要預防弱勢地位的疊加而誘致的個人苦難的自我歸因。這一現(xiàn)象成因在于個體化過程中資源占有和分配的非均衡性,即構建自我身份的個體屬性并不是每一個“脫嵌”的成員都能夠獲取的,但風險卻總是被他們獨立地承擔著。當個人無法向陌生人世界求助時,就更容易形成自怨自艾的悔恨感與挫敗感。所以,傳統(tǒng)的社會工作依靠物質救助或“訴苦”來進行干預的方式已難以奏效:前者忽視了受助者對不確定性的心理反應,而后者雖然能釋放受助者內心的焦慮,但它只是將個人的苦難訴諸于外在的社會結構,留給自我的反思空間極為不足,不利于形成自我獨立的人格。

      另外,在個體化時代,“案主自決”也成為一項需要謹慎對待的工作守則,如果過度將生活選擇推讓給缺乏“個體性”的受助者,同樣會進一步加深他們個體化的風險感受,凝固其對苦難的自我歸因并造成這一群體自我緘默的生活狀態(tài)。因此,我們必須恢復個體對所遇風險的自我表達,并與他們一同去探索壓迫性結構的根源,提升其對自我身份獲取的能力。

      (三)公共性的重構挑戰(zhàn)了社會工作的動員模式

      “公共性”具有多維涵義,但究其根本,它是以個人為基礎并以超越極端個人主義為旨趣的公共利益和價值。〔10〕所以,公共性必然隨著個體性的增長而發(fā)生重構,這一改變令以往基于傳統(tǒng)公共性動員的社會工作模式逐漸失靈。

      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中國,社會缺乏脫離“祖蔭”的公共性,因為大部分需要集體的協(xié)作都能在家族或宗族的庇護下得以完成,公共空間極度萎靡,社會工作也根本沒有成長的土壤。建國后的單位制時期,集體生活同樣被“公家”包辦,雖然性質為“公”,但卻沒有從制度上給予個體自主參與的機會。具體而言,單位制時期的“組織化動員”是一種通過國家自上而下的號召,動員與被動員的雙方存在著一種隸屬性、強制性的行政組織紐帶。因此即便是帶有明顯公共性質的義務勞動或公益行為,也并非完全是個人出于自愿而參加的。可以說,利他主義被緊緊地栓在了集體和國家之上,留給自我的空間極其有限。當前社會工作在呼吁主體參與公共事務或社區(qū)建設時,總是以帶有政治色彩的集體主義或上級命令來發(fā)起動員,缺乏對個人價值和權益的尊重。〔11〕在個體化社會,個人更加關注的是自身“個體性”的獲得,它使得“公”與“私”的構成關系有了新的結構形式,這一動員方式自然也就不能為個人參與集體活動提供合理性的說明了。但當前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是:強大的體制慣性和路徑依賴使得當前的社會工作并沒有轉變思路,其造成的結果是:在組織社區(qū)活動時,社會工作者依然難以化解居民參與率和認同度偏低的窘境。所以,如何在滿足個體利益的基礎上促進公共性的建設,是當前社會工作服務理念轉型所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之一。

      三、本土社會工作應對個體化的原則

      當前,為應迎個體化社會,社會工作必須重新思考與調整其原則。

      (一)重視社會工作干預中“個體”的位置

      專業(yè)性的社會工作有兩大歷史源頭:一是始于由瑪麗·里士滿創(chuàng)立的“慈善組織會社”所強調的那種以個人改變?yōu)橹行牡膶I(yè)個案工作和治療服務模式;二是來自珍·亞當斯在“睦鄰組織運動”中提倡的關注社會問題和進行社會改革的規(guī)劃,這兩者也造成了社會工作理念中關于“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實質分野?!?2〕

      在完全進入第二現(xiàn)代性的發(fā)達國家或地區(qū),社會工作的實務日益注重對個人的輔導,并專注于臨床治療理論與技巧的發(fā)展,以完成在風險社會中對個體身心不適的療治。相反,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主要面向卻是重“社會”而輕“個體”。這是由于本土的專業(yè)性社會工作自恢復重建以來,采取了“嵌入”式的成長路徑,其發(fā)展初期呈現(xiàn)出“政府主導下專業(yè)弱自主嵌入狀態(tài)”,而隨著改革的深入,它又轉變?yōu)椤罢獙I(yè)合作下的深度嵌入”格局?!?3〕嵌入性發(fā)展要求專業(yè)性社會工作必須及時回應政府所關注的宏大問題,以此來獲取自身的合法性地位,這便讓社會工作無暇顧及具體個人的現(xiàn)實需求。

      現(xiàn)時期,個人對自我權利的認識和需求不斷提升,使以宏觀結構性問題為取向的社工模式遭遇瓶頸,并催促其將一部分工作重心下移到個體的微觀層面。因此,從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上將“個體”從缺位中帶回,從片面強調“社會問題”落實到重點關注“個人訴求”層面,理順其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是當前社會工作得以發(fā)揮功能的前提所在。

      (二)合理調用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干預方法

      在現(xiàn)代化的早期階段,解放政治構成了激進型社會工作的話語和目標,其強調通過扭轉不平等的權力關系而提升他人被抑制的生活機會。行至在個體化時代,如果還過分強調解放政治的維度,就會使得社會工作忽視個人面臨的新困境——受助者往往是受困于以身份構建為基礎的生活規(guī)劃,而非解放話語中個體選擇的匱乏。以解放政治為內核的社會工作強調的是安全、平等和保障基本的社會權利,而由生活政治所引導的社會工作則將重點放在了自我實現(xiàn)(self-actualization)的層級上。后者是通過加深個體對于自我的了解,建塑自我的新型敘事,以此來尋找一個新的問題解決方案。具體而言,在當今中國,從生活政治出發(fā)的社會工作關注的是如何引導受助對象建構完整的自我認同,并陪伴他們共同設定自我的生活方案與規(guī)劃。因此有論者提出:“在后傳統(tǒng)的秩序中,社會工作已經(jīng)變成了為人們提供生活規(guī)劃的方法論新資源?!薄?4〕

      但需要注意是,不同于社會保障制度相對完善的西歐,我國的個體化過程造成了大量的社會兩極分化現(xiàn)象,這決定了本土社會工作必須同時調用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的技術手段來進行干預。換言之,我國社會工作兼具構建反思性自我和提供公正生活機會兩方面的任務。在進行干預之前,社會工作者需要合理評估服務對象的個體能力及其生活機會的現(xiàn)狀,以決定采用何種介入方案來恢復和重建受助對象的“個體性”。

      (三)將塑造個體性作為重建共同體的基礎

      個體化的發(fā)展要求重建共同體的基礎。對社會工作而言,為社區(qū)居民提供有利于提高個人能力和發(fā)展前景的公共文化建設項目,是“個體性”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也是重建共同體精神的基礎所在?!?5〕

      進言之,單純依靠空洞的集體利益來對社區(qū)成員進行動員,已顯得捉襟見肘。為達致共同體的建設,社會工作不能僅停留在倡導浪漫主義式的守望相助的社區(qū)精神。我們更需要在社區(qū)中找到一條利己主義和利他主義相互促進的結合點,或言,建構一種貝克所稱的“利他型個人主義”(altruistic individualism)。當前的現(xiàn)實已經(jīng)證明,通過社會工作的引導,達致“個體性”與“公共性”的雙贏格局是可行的。以新生代農(nóng)民工參與城市志愿者服務為例,這一群體在服務過程中始終混雜著對自我利益的考量,但這并不損害志愿者精神以及他們對社區(qū)建設的客觀貢獻。通過志愿者行動,新生代農(nóng)民工一方面建構了“城市人”的身份,以個體生活方式的轉型來體驗城市的現(xiàn)代性;另一方面,他們在服務中也收獲了大量的社會資本,既為實現(xiàn)城市融入奠定了良性的互動基礎,又為城市系統(tǒng)的平穩(wěn)運行減少了阻力。〔16〕

      四、討論與反思

      我國社會的個體化動搖了早期社會工作的理論預設和專業(yè)方法,在為我們提出新挑戰(zhàn)的同時,亦為社會工作的新定位敞開了探索性空間。為了使社會工作能夠在個體化時代中發(fā)揮更多的正功能,我們需要著力反思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創(chuàng)新理論:探索本土社會工作元理論

      社會工作元理論的創(chuàng)新,是本土社會工作教育與發(fā)展的基石?!?7〕個體化社會的轉型,讓我們更加迫切地需要在本土“元理論”層面上厘清個人之于社會的關系。費孝通先生晚年曾反思自己社區(qū)研究的最大缺點在于“只見社區(qū)不見人”,即“聚居在社區(qū)里生活的一個個人的內心世界是怎樣的?他們有什么憂喜哀樂?他們有什么希望和追求……這些在我過去的記錄中都隱約其詞,含糊不清,捉摸不準”?!?8〕這樣的反思也適于說明當前我國社會工作對“個人”相對忽視的情況。我們看到,在新管理主義盛行于社工領域之后,一線社會工作者為完成服務量,只單向度地視受助者為服務指標,這無疑嚴重縮減了服務內涵。另一方面,在本土社會工作理論匱乏和社會快速轉型的雙重壓力下,社會工作研究者也通常僅滿足于充當立法者,進而放棄了對個人具體境遇的關切和闡釋。

      其實,缺乏對個體化現(xiàn)象的關注,深刻地反映了社會工作理論中“社會”與“個人”兩極對立的本土變體,這不僅造成社會服務的高度分割,而且也影響了實務開展的預期效果?!?9〕所以,我們亟需基于現(xiàn)實情況對社會工作理論做一次全面檢視,尤其是要大力促進社會工作元理論層次上的更新。誠如前文所述,專業(yè)社會工作理念中“個體”與“社會”之間有著認識論上的裂痕,這種裂痕也折射了早期社會工作者對工業(yè)社會“病灶”所下診斷的差異?!?0〕我國社會工作要平穩(wěn)應對個體化社會的挑戰(zhàn),必須妥善處理好這對關系。我們提倡用“社會互構論”這一具有本土特色的社會理論來作為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有效指引,因為它不在“社會”與“個人”之間做出前置性的優(yōu)先劃分,而且時刻警醒著我們切莫重蹈舊式現(xiàn)代性的覆轍,錯誤地將個體變?yōu)闈M足現(xiàn)代社會工程需要的手段和工具。〔21〕

      (二)轉換范式:從“原子化”到“個體化”

      社會工作的理論范式形塑著基本的操作思路,決定社工服務的目標與質量。隨著個體化社會的來臨,我們必須反思和修正社會工作的理論范式,以適應新的現(xiàn)實情況。

      從理論層面上看,個體化是個人與社會關系動態(tài)位移的系譜,它具有兩個極點:一是啟蒙哲學所假定的驕傲的主體,它預示著個人完全的自主、解放和自由;二是涂爾干意義上的失范性個體主義(anomic individualism)?!?2〕個體化是一個正在發(fā)展、未曾定型的過程,這也意味著個人將面臨的是自我解放和異化的復雜混合,而非單一的以道德失范與組織失靈為面相的原子化。而且,隨著我國社會治理技術的日漸成熟,原子化作為一種理論預設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產(chǎn)生已幾無可能。其實,原子化和個體化范式的本質差別在于,前者關注的是個體脫離組織后所衍生的負向外部性,而后者則強調這一“脫離”對傳統(tǒng)規(guī)范的更新與個體能力發(fā)展的潛在可能。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個體化視為危害公共性的威脅,進而把預防原子化的社會工作范式繼續(xù)運用到新的社會形態(tài)之中。相反,現(xiàn)階段的社會工作一則要正視個體脫離傳統(tǒng)組織后的能動性,突出個人的參與和自組織能力,并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公平的制度環(huán)境;二則必須更多關注個人微觀的利益面向和生活政治的意涵,亟需幫助個體在急速流動和不確定性增強的社會氛圍里獲得“脫嵌”后的主體敘事,并將專業(yè)關系的基點放在協(xié)助個體不斷反思角色定位和調整自我認同方面。基于此,社會工作才能進一步引領個體參與公共領域的建設,形成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格局。

      (三)理順關系:反思社會工作中“服務”與“治理”

      “服務”與“治理”是社會工作最為原初的功能,理順兩者的關系才能促使社會工作在個體化的邏輯中演繹出“善治”的效應。從學理上看,社會工作為了維持工業(yè)生產(chǎn)的基本運行,自誕生以來就具備了雙重作用:一則它有社會福利重新分配的去商品化作用;二則可以通過為受益者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并對“偏差分子”展開積極介入?!?3〕可以說,社會工作的治理功能是植根于對個體關懷和服務的前提之下的。如果無法滿足個體的需求,社會治理也就難以實現(xiàn)。不過,我國的社會工作卻有一種錯置的形態(tài),即將“治理”優(yōu)先于“服務”之上。

      具體來講,隨著我國社會福利范圍的拓展以及政府職能的轉移,大量的民辦機構接收了政府下放的服務型事務,并承擔了部分基層治理的任務。政府作為服務的主要購買者,過度強調社會工作對于基層行政的配合,使社會工作無法真正體現(xiàn)對居民個體的深度呵護。當前,個體對自我需求認知已相對明朗,這樣的錯置也極容易耗竭社會治理的微觀基礎,使治理因缺乏個體的認同與自治而難以維系。更為嚴重的是,治理的功能一旦被片面地放大,社會工作就極有可能喪失以案主利益為先的使命,反而強化了對既有的社會不平等關系的維存。

      筆者認為,通過“對個人的服務”來達致“對社會的治理”是個體化背景下社會工作發(fā)揮功能的合理路徑之一。針對我國社會工作“照顧”和“治理”功能的錯置,我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力進行調整。一方面,社工服務的購買者和評估機構不可簡單地將服務的質量化約為工作報表中的數(shù)量,并可以適當?shù)卦黾邮苤邼M意度所占的評估比重。另一方面,基層的社會治理單位也不宜將行政類的工作無限制地轉移給專業(yè)的社會工作者,相反,應該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適當寬松的氛圍和工作環(huán)境,加強社工與社區(qū)居民的深度互動。繼而,社會工作就能在把握個人的具象需求的條件下,解決居民的實際困難,以此來達到治理的最終目的。

      綜言之,以個體化理論來關照本土社會工作,并不是要走西方社工“去社會化”、“治療化”和“臨床化”的老路,而是提請我們重視個體在新型社會形態(tài)中所面臨的新困境。個體化理論是對現(xiàn)代性境況中個人與社會關系的一次深度反思,它并非拋卻社會改革的維度來空談個人利益。在這一層面上,借由個體化理論來對我國社會工作的困局進行檢視,無疑也是一種對本土社會工作的現(xiàn)實批判與未來展望。如果說,從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社會工作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助力政府的行政化管理,以增強國家對社會與個人的“柔性”管控。那么行至目前,社會工作則要更加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為不同的個體提供多元化的“再嵌入”途徑,通過不斷滿足個人訴求和培育個體責任意識來激發(fā)社會的活力,進而真正實現(xiàn)社會治理方式的有效創(chuàng)新。因此,為個體謀求更為公正的制度安排,協(xié)助個人在個體化時代中有效地獲取身份和權利,并將個體性與公共性有機地融合,是社會工作當前所無法回避的重要使命與新型定位。

      〔參考文獻〕

      〔1〕閻云翔.自相矛盾的個體形象,紛爭不已的個體化進程〔M〕//賀美德,等.“自我中國”:現(xiàn)代中國社會中個體的崛起.許燁芳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1.

      〔2〕李榮山.現(xiàn)代性的變奏與個體化社會的興起〔J〕.學海,2012(5).

      〔3〕閻云翔.中國社會的個體化〔M〕.陸洋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328.

      〔4〕Zygmunt Bauman.Liquid Times〔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7:57.

      〔5〕王春光.個體化背景下社會建設的可能性問題研究〔J〕.人文雜志,2013(11).

      〔6〕王紹光.大轉型: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雙向運動〔J〕.中國社會科學,2008(1).

      〔7〕〔13〕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fā)展〔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1(2).

      〔8〕張昱.社會工作:促進個體和諧發(fā)展的社會技術〔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9〕Yunxiang Yan.The Chinese Path to Individualiz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2010,61(3):505.

      〔10〕李友梅,等.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J〕.中國社會科學,2012(4).

      〔11〕王思斌,等.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9(5).

      〔12〕Ping Kwong Kam.Back to the “Social” of Social Work:Reviving the Social Work Profession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12,55(3):1-2.

      〔14〕Harry Ferguson.Social Work, Individualization and Life Politic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1,31(1):52.

      〔15〕保羅·霍普.個人主義時代之共同體重建〔M〕.沈毅,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57-161.

      〔16〕王斌.個體化的助人者:新生代農(nóng)民工從事志愿服務的動機分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1).

      〔17〕Maria Cheung,Meng Liu.The Self-concept of Chinese Women and the Indigen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China〔J〕.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2004,47(1):113.

      〔18〕費孝通文集:第13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4:18.

      〔19〕阮曾媛琪.從社會工作的兩極化看社會工作的本質〔M〕//何國良等編.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2000:119-120.

      〔20〕Haluk Soydan.A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Social Work〔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1993,2(2):211.

      〔21〕鄭杭生,等.社會互構論:世界眼光下的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的新探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25.

      〔22〕烏爾里希·貝克,等.個體化〔M〕.李榮山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

      〔23〕王增勇.照顧與控制之間:以“個案管理”在社工場域的論述實踐為例〔J〕.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03(3).

      (責任編輯:何頻)

      猜你喜歡
      個體性個體化現(xiàn)代性
      《風平浪靜》黑色影像的個體化表述
      今傳媒(2022年12期)2022-12-22 07:20:12
      論鄧·司各脫個體性概念的形成
      求是學刊(2022年1期)2022-11-08 21:07:53
      個體化護理在感染科中的護理應用
      復雜現(xiàn)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淺空間的現(xiàn)代性
      由現(xiàn)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淺析足球意識
      淺談夢窗詞之現(xiàn)代性
      個體化治療實現(xiàn)理想應答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46
      脂肪肝需要針對病因進行個體化治療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43
      故城县| 南和县| 紫金县| 西盟| 开鲁县| 大方县| 怀宁县| 拉萨市| 沙河市| 綦江县| 新绛县| 麦盖提县| 昌邑市| 柘城县| 绍兴市| 鄂伦春自治旗| 峨边| 巩义市| 大余县| 信丰县| 曲麻莱县| 三都| 乌审旗| 文山县| 巩义市| 双桥区| 青河县| 右玉县| 烟台市| 壤塘县| 苏尼特左旗| 称多县| 通榆县| 玛沁县| 淮安市| 浙江省| 海门市| 海淀区| 新野县| 喀喇|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