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高評
選擇,是一種價值判斷,其中有目的性、限定性,也包括風險評估和進退取舍。從事學術研究,必須擬定論文選題。這“選題”,可能只是一篇論文的題目,也可以是系列探討的重點、方向或領域。規(guī)模無論大小,都須經(jīng)過審慎之評估,理性之抉擇,然后再拍板定案,交付執(zhí)行?!斑x題”既為研究之對象,自然必須臨淵履薄、審慎將事。經(jīng)過層層關卡之篩選、試探,確定選題很有價值、富于新創(chuàng),然后提交計劃,投入研討。論文選題能如此叩關斬將,接受層層檢驗,研究成果自然穩(wěn)操勝算,生面別開。
選題之于研究,有如開礦,礦坑值不值得投資開采,取決于周詳之探勘,品質產(chǎn)量之評估;又如掘井,水井值不值得開鑿,亦取決于科學之探測,水質和水量之保證。探勘評估,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憑空猜想,不能一廂情愿。否則,有可能“掘井九仞而不及泉”,仍然是一口廢井。《孫子兵法·計第一》謂:“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學術研究從文獻評鑒之借鏡成果,到尋求突破;從確定選題方向,到生發(fā)問題意識,到促成理想選題,研究者對其中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應進行檢驗評估,盤算推衍,不可等閑放過,更不可虛應敷衍。否則,將少算不勝,勞而少功。
學術研究的成敗,論文選題的推敲是一大關鍵。如何挑戰(zhàn)既有之研發(fā)價值,又切合自身條件,且富含獨到創(chuàng)新意義的恰當課題,成為專題研究的首要工作。選題確定后,研究的范圍,探討的方向,材料的取舍,規(guī)模的大小,難易的斟酌,進度的安排,甚至執(zhí)行與否,才有較可靠的準據(jù)。選題的優(yōu)劣,絕對影響學術研究的績效,關系成果的大小,價值的高低。因此,從事學術研究,無不以選題為第一要務。
史學家何炳松在搜羅史料、考證事跡之余,作為審查之第一要務,為“定主題之界限”,將選題之斟酌列為研究之首要工作。主題之界限確定之后,其余學術工程方可順利次第開展,以至于如期完成。王爾敏《史學方法》一書,提及優(yōu)良之研究選題有六:曰開創(chuàng)性、實驗性、突破性;總結式、補充式、翻案式。選題之客觀限制有四:一、 論題之發(fā)展性與持續(xù)性;二、 資料之局限;三、 時忌之限制;四、 語文、地區(qū)、特殊知能之限制等等。以上種種,都有待選題決定后,再次進行相關之評估、斟酌、調整、確認。
學術研究從文獻評鑒之借鏡成果,到尋求突破;從確定選題方向,到生發(fā)問題意識,到孕育研究構想,到促成理想選題;大多有關學術研究之前置作業(yè),屬于論文選題之暖身活動。從創(chuàng)造性思維切入,分別就文本材料之生新,研究方法之講究,跨際學術之整合,主客視角之易位以及生新文獻之開拓五大方面,提供學術創(chuàng)新之策略,揭示研究獨到之方法;而終于專題計劃之執(zhí)行,既已落實上述理念,又可驗收創(chuàng)意成果。筆者今梳理選題的策略與方法,分九大方面,精華聚焦如下:
一、 研究選題的來源:提煉萃取與被動接受
論文選題之品質,決定研究之能量;猶礦坑既經(jīng)選定,質量之精粗多寡,產(chǎn)值之高下久暫,隨之確定。因此,慎選論文題目或范圍,是學術研究工程的首要功課,當務之急。研究選題的來源,以主動提煉萃取為優(yōu),蓋讀書得間,有為而作,深造有得,厚積而薄發(fā),研究能量自然可大可久。至于得諸傳聞,被動接受,往往事倍功半,成效有限。
“讀書得間”,大抵指能讀出字里行間的微言大義,能尋繹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或者能于無字處悟出玄機,于世人不疑處生發(fā)疑問。大凡識精微、貴自得、有獨見、知出入,在筆墨之外,于無字句處,能看出、能悟出,能為之拈出、道出,方謂之“讀書得間”。如陳寅恪之治史學,內藤湖南之倡“唐宋變革論”,顧頡剛之孟姜女故事研究,郭紹虞、王運熙等之文學研究,都是讀書得間、有為而作之成果體現(xiàn)。
研究選題或得諸傳聞,經(jīng)由外鑠,這是被動接受,往往勞而少功。論文選題經(jīng)由外爍,指選題得自他人提供,不是經(jīng)由自己提煉或發(fā)現(xiàn)的。可能得自指導教授,可能經(jīng)由閱讀、聽講的指引,提供現(xiàn)成選題??傊寝D手資訊,是近人的研究成果,都是被動的接受、外鑠的觸發(fā)。不過,大師之經(jīng)典、名家之論著,往往開示法門,分享心得。這吉光片羽之卓識與先見,或許只有一鱗半爪,未成全龍,也有可能不是專題論說的核心與重點。吾人開卷有益,讀書得間,不妨借鏡參考,代圣立言,可以擴而充之。
二、 論文選題的試金石:文獻評鑒
針對學界研究現(xiàn)況,進行檢索、閱讀、研究、判斷,評述既有成果之精粗、偏全、正誤、疑信,鑒別其優(yōu)劣、得失、高下、可否,從中發(fā)現(xiàn)同道研究之死角,以作為本研究著力之活角。此即荀子所謂“善假于物”,牛頓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馮友蘭所謂“接著講”,三位賢哲之啟示,佐證了學術研究不能故步自封,必須借鏡既有成果,以便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文獻評鑒確是論文選題之試金石。喬布斯(Steve Jobs)十大經(jīng)典名言之一,拈出“借用”和“連結”,作為創(chuàng)新的關鍵字,而且不忘強調大前提是:“得先知道別人做了什么!”創(chuàng)意發(fā)想術之提示,值得參考。
學術研究應該是漫無止境的接力賽,后來者要在前人交棒時“接著跑”,不可以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那將妨害團隊的成績。因此,“得先知道別人做了什么”顯得很重要;如此,才能長善救失,追求卓越。學術成果所謂異同優(yōu)劣,發(fā)微闡幽、匡謬補缺、新創(chuàng)發(fā)明,微觀宏觀,以及所謂系統(tǒng)化、延續(xù)性,何者不是踵事增華,變本加厲?要之,無論初學入門或學者專家,都得透過文獻評鑒,借鏡學界之研究成果;初學者可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模仿”,嫻熟治學之規(guī)矩準繩;博雅方家則可以借力使力,“致廣大而盡精微”,出入精粗,增益其所不能。
回顧文獻,有助于在學術地圖中找到自我定位,可以避免重復已經(jīng)做過的研究,避免重蹈他人錯誤的風險。經(jīng)由借鏡參考,可以找到比較適當?shù)难芯糠椒?,可以促使自己的研究更精致、更前進。經(jīng)由文獻述評,甚至可以發(fā)現(xiàn)新的學術生長點。文獻評鑒,可以強化研究能力,亦由此可見。論者指出:研究者要利用文獻,而不是被文獻所左右;研究如果缺乏相關文獻作為基礎,由于觸發(fā)無緣,就容易對有意義的現(xiàn)象視而不見,那將漏失對話的機會和相互切磋的益處(畢恒達《在學術地圖中定位,為什么要回顧文獻?》,《教授為什么沒告訴我》,學富文化公司2005年版)。
舉凡不屬于原典文獻、第一手資料者,即是第二手資料。家學、師說、定論,以及古人之心得著作,同行之研究成果,課堂之講述,師友之談說,只要攸關論文選題,大多可提供吾人積累學養(yǎng),觸類旁通之參考,大可以當作研究之基始,探討之起點。善加利用,可進而深化廣化、后出轉精,指出向上一路。一篇學術論文、甚至一部學術專著,從著手研究到功德圓滿,實際上就是不斷利用“第二手材料”的觸發(fā),來逐步使自己的學術工程構筑成功的過程。不懂得“第二手材料”的重要性,不善于以“第二手材料”為敲門磚、為墊腳石、為渡濟的橋梁,并借助于它們以達到自己所向往的彼岸,只一味追求“第一手材料”,這好比孔子所批評的暴虎馮河,其結果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
完全憑借第一手文獻,而不參考相關學術成果,無緣觸發(fā)、無所激蕩,如何開展研究?第二手資料,沾溉之深切,啟益之良多,正好利用作為較量的參照,研究的起點,觸發(fā)的左券,補充的利基。借鏡和參考相關主題的第二手資料,可以激活思想、開拓思路、借重方法、汲取心得,好比得到高人的灌頂,佛菩薩的加持,可見善用二手資料,作為初學入門之階梯,學術研究之起點,推陳出新之觸媒,精益求精之利基,頗有助于新創(chuàng)發(fā)明。尤其是跨學科、跨領域之研究,涉及既深廣博大,所跨越又專業(yè)而陌生,勢不得不善用二手資料,借鏡學界之研究成果。絕不可能以一人之身,一一“自為而后用之”;否則,終將博而寡要,勞而少功。
嚴耕望《治史經(jīng)驗談》主張: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探討。從整體思維出發(fā),從宏觀構想著眼,進行微觀分析,局部研究,往往較能掌握研究對象的實質,不為零亂現(xiàn)象所迷惑。如果研究選題規(guī)劃妥善,既已深謀遠慮推敲,又經(jīng)高瞻遠矚設計,具備系統(tǒng)化、延續(xù)性,又不失獨到創(chuàng)發(fā)性,自然本立而道生,事半而功倍。如果只就眼前的需求,當下的目標,作急功近利的選題取向,這是一般、保守、慣性、講究速效的消極策略。其后遺癥是孤立絕緣,不能奮發(fā);缺乏延續(xù)性、系統(tǒng)性,成果無法累積,無由產(chǎn)生異場域碰撞。尤其浪費太多時間在重新另起爐灶、熟悉文本、進入狀況、奠定基礎各方面。論文選題如果太狹隘、太單薄,勢將嚴重影響研究之能量與創(chuàng)意,斷送學術研究之熱忱與恒心。
三、 問題意識與選題指向:學術研究的推進器
問題意識之發(fā)用,或企圖解決某一研究課題,或有心開拓某一陌生領域;它可能是久懸未解之學術公案,或富于爭議性之焦點話題;也可能是有待解決的關鍵課題,或可供循序漸進的環(huán)節(jié)觀念、基礎研究。問題意識之強調,可以建立敵情觀念,確定航向指標,有助匡謬補缺、發(fā)揚幽微,頗有利于新創(chuàng)發(fā)明。
問題意識,是學術研究的推進器,是研究者上下求索的指南針,是進退取舍的基準點,更是選題優(yōu)劣可否的風向球。所謂問題意識,是指研究者需要通過思考提出問題、把握問題、回應問題?!皢栴}”,決定于眼光和視野,體現(xiàn)出切入角度和研究導向,寓含著可貴的創(chuàng)新觀點。突出問題意識,就要以直指中心的一系列問題來引導,并且組織自己的研究過程。這樣的研究,才會言之有物,具備洞察力,才會致力于探索事物發(fā)展的實際邏輯,而不以重復大而無當?shù)摹捌毡橐?guī)律”為目標。由此可見,問題意識之強弱優(yōu)劣,主宰學術研究之成敗。
美國史學家費希爾(David Hackett Fischer)曾說:“問題是智力的引擎,是將能量轉化為運動,將好奇心轉化為有控制的探索活動的腦力機器。不提問題,就不可能有思考。”提出問題,形成問題意識,不止史學研究如此,一切追求卓越,講究創(chuàng)發(fā)之學術研究,未嘗不是如此。學術研究,是一趟又一趟觸手紛綸、孤寂漫長的知性探索旅程。就材料而考察問題,因已知而推測未知,經(jīng)歷“山窮水復疑無路”的困境,通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茫昧恍惚,正是研究旅程的初始狀態(tài);豁然開朗,相悅以解,則是考察探論的終極情懷。其中,自有問題意識的指引與規(guī)范,上下求索之余,方不至于目迷五色,放浪無歸。
一般所謂研究現(xiàn)況,就是文獻探討與述評。必須知道這個領域的情資,必須了解這個學術市場的虛實,問題意識之形成,已不疑而懼:到底前人已經(jīng)研究到什么地步?未觸及的是哪些?哪些已稍具規(guī)模?哪些尚有不足?我打算補充訂正哪些環(huán)節(jié)觀念?我預備發(fā)展開拓哪些領域范疇?同時預估自己選定的研究課題,有何重大意義?將可以解決哪些學術公案?獲得多少研究心得?可能有哪些具體貢獻、學術價值?研究現(xiàn)況的交待,從中可以看出資料涉獵的多寡,認知層面的廣狹,批判精神的強弱,治學態(tài)度的勤惰,足以呈現(xiàn)學術眼光的高下,研究學養(yǎng)的深淺,這絕不可能說空話和假話。
問題意識之提出,主要關注到人之所略、人之所異、人之所輕、人之所忽的死角,企圖增益人所不能,補強人所不足。理想而美好的問題意識,猶如靜立在“燈火闌珊處”的伊人,必須跳脫“眾里尋他”的慣性思維,破除陳熟慣性聯(lián)想的障礙,才有可能意外邂逅與發(fā)現(xiàn)。不認清這點而上下求索,盲目追求,到頭來只是“可憐無補費精神”而已!
有不少傳世作品,至今仍然妾身未明,成為“久懸未解的學術公案,或富于爭議性的焦點話題”。學界或稍作考證,未有定論;或懸而未解,有待后學考索闡發(f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可以選擇作為研究選題。如果企圖裁判爭議,一旦寫好這篇論文,千古以來的疑惑,就可以從此獲得正確解讀;終生不解之大惑,從此澄清無礙;爭議性的話題,從此是非曲直塵埃落定。
至于有待解決的關鍵課題,或可供循序漸進的環(huán)節(jié)觀念、基礎研究,都是研究論題絕佳之選項?!抖Y記·中庸》引孔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問題意識好比正鵠,就是目標方向;如果沒有目標,失去方向,那么就無從射箭,又如何能有效進行學術研究?由此可見,學術研究必須要存有“問題意識”的概念,有此指南針、推進器,成果才能往上提升,不致原地踏步,甚至向下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