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邦定
20世紀初,昆明話劇團到北京演出,劇目就是 “西南聯(lián)大”(具體名字我忘了)。先后在北大、清華公演,是專門招待聯(lián)大人的。我去看了,不禁對反映歷史真實之不易,生發(fā)無限感慨。從衣著來說,劇中女學生多上穿淺藍竹布褂子,下穿黑色綢裙。這是五四時代的女學生裝,在聯(lián)大女同學中可以說沒一個人穿這種衣服。演出結束時,導演當場請臺下觀眾提意見。我即席發(fā)言:劇中女同學的衣服式樣不對。聯(lián)大同學還有很多人健在,今天在臺下坐的就有不少女同學。你們排戲前為什么不找這些大活人了解了解?導演說他們是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博物館查的。這真是今古奇聞。博物館是怎么弄錯的暫且不論,導演和服裝師的疏忽也真夠邪乎了。從女同學的衣服開支來看,也可以說明當年的聯(lián)大女學生不可能穿著類似舞臺上的那種服裝。昆明號稱春城,四季都比較溫暖。女同學平時穿得最多的,是一件淺色的布旗袍,外罩一件毛線織的短外衣。這差不多是聯(lián)大女生的制服。當然,各人經(jīng)濟條件不同,也有穿得好的,比如毛料外套,但極少人有這種行頭。在冬天,天氣略微冷一點兒的時候,穿皮大衣的女同學也不在少數(shù)。我雖然沒有精確統(tǒng)計,印象中至少十分之一、二總是有的。比如傅冬菊在冬天就穿皮大衣,好像是灰背的。大軍閥楊森的女兒更不用說了??傊箲?zhàn)時期大家都窮,但大學生畢竟是家境比較好些的,尤其是女同學,能讀到高中畢業(yè),就不是小戶人家所能辦到的。
至于男同學,前面說過昆明不冷不熱,四季服裝變化不很鮮明??傮w看,男生穿著五花八門,有不少穿長衫的,當然多數(shù)是布的。有極少數(shù)人有筆挺的西服,這可以說是百里挑一,在校內(nèi)很少見到。但確實有,我就見過。這一般是個別自己一邊上學、一邊做生意,能賺很多錢的人。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同學穿自己或朋友給的舊西服,因為有人畢竟在抗戰(zhàn)前是富家子弟。全校男同學最具代表性的服裝則為上身夾克衫,下身美國兵的藍白相間的布褲子,這些多半是美軍剩余物資,昆明有專賣它的市場,包括美軍的大翻毛皮靴等等。一般說來,文學院學生比較隨便,法學院學生穿著稍稍整齊一些,工學院穿美軍剩余服裝的多。這都是比較而言,附帶說一句,工學院女生極少。我1942年進聯(lián)大,據(jù)說只有兩個女生考的工學院。這可給學校添了不少麻煩,要專門給她們兩個安排女生宿舍、女廁所,還請了個女清潔工。工學院學生都要到工廠實習,當時的女同學很不適應,第二年就都轉到理學院去了,好像一個進生物系,一個是化學系。這也反映了時代的局限性,現(xiàn)在高校工學院女學生多的是,而20世紀40年代,女生學工還是稀罕事。
(選自 《百年潮》 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