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穎
(鹽城市大豐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江蘇 鹽城 224100)
當今社會,人們對著裝的審美觀念漸漸發(fā)生著改變。過去往往注重的是著裝的保暖程度,耐寒能力等,而如今穿著的舒服、保暖、時尚、前衛(wèi)、獨具風格則是現(xiàn)代人追尋的一種服裝理念[1]。紗羅組織的花色變化復雜,可形成網(wǎng)狀、絞花等多種樣式,是針織面料中的一種緯編組織。傳統(tǒng)的紗羅織造工藝基本上以蠶絲作為原料,這是因為蠶絲具有極強的可織造性能。從外觀上看,網(wǎng)孔是紗羅織物的一大特點,具有極好的透氣性,也給人以朦朧的感覺。從舒適感來說,紗羅織物輕盈、爽滑、舒適感極佳[2]。此外將其結構設計在織物上也可形成絞花,呈現(xiàn)出相應的圖案增加美觀程度。
由于地組織的不同,有單面和雙面紗羅組織之區(qū)分。單面紗羅組織只在橫機的一面進行移圈工作,通過前面或者后面一排的織針進行,圖1所示為一種單面網(wǎng)眼紗羅組織。其移圈是按照圖案要求來進行編織,通過各種不同的編織,形成符合要求的孔洞。如圖1所示第1橫列,通過選取針2到8上的線圈移到針3到9上;第11橫列中通過將針2到8在空針上形成移圈,然后就可以看到織物中發(fā)生阻斷,出現(xiàn)孔洞[3]。
紗羅織物的要求是具有輕薄涼爽,良好的透氣性能,且經(jīng)紗的強度要高,耐磨性能要強,因此選用29.4 tex×2棉滌混紡紗。
圖1 單面網(wǎng)眼紗羅組織
針織橫機型號為S100,機號為12,針板的總長度為1.2m。針織橫機是一種緯編織機,它的三角裝置猶如一組平面凸輪,織針的針腳可進入凸輪的槽道內(nèi),移動三角迫使織針在針板的針槽內(nèi)作有規(guī)律的升降運動,并通過針勾和針舌的動作,將紗線編織成針織物[4]。
根據(jù)直接在針床上移圈形成網(wǎng)孔的原理,結合當今流行的紗羅織物以及一些新型的紗羅組織,設計出3款新型針織物紗羅組織。其中正反交替紗羅組織一款,規(guī)則型幾何圖案孔洞系列一款,字母圖案空洞系列一款,并在S100針織橫機上編織出相應織物。
2.2.1 正反交替紗羅組織
織物規(guī)格:縱密25橫列/(5cm),橫密14縱行/(5 cm)。
設計原理:組織循環(huán)的縱行數(shù)是10,橫列數(shù)是10,其中“—”表示正面線圈,“|”表示反面線圈,在前5個橫列中,織物在前5個縱行編織正面線圈,在后5個縱行編織反面線圈,形成5+5羅紋組織,在第6個橫列處,前針床的線圈依次轉移到后針床相鄰織針上,后針床的線圈依次轉移到前針床相鄰織針上,重復操作5個橫列的編織,意匠圖如圖2所示。
圖2 正反交替組織意匠圖
圖3 正反交替組織實例圖
從圖3所示的實例圖可以看出,制作出的正反交替紗羅織物與意匠圖效果基本一致,但在編織過程中,由于線圈緊繃,整個紗羅組織的線圈比較緊湊。
2.2.2 單面孔洞紗羅組織
織物規(guī)格:縱密25橫列/(5cm),橫密14縱行/(5 cm)。
組織設計:組織循環(huán)的縱行數(shù)是6,橫列數(shù)是5,在意匠圖中圓圈部分表示在相應位置形成空洞,而圓圈左側的“入”則表示該位置的線圈轉移到左側相鄰織針上,經(jīng)過如圖4所示意匠圖設計,將獲得規(guī)則的菱形空洞效果的紗羅織物。
從圖5可以看出,制作的單面紗羅組織與意匠圖設計基本一致。這款織物中,需要注意的是孔洞要大小均勻,分布一致,才能使設計對象更加美觀。
2.2.3 字母移圈組織
織物規(guī)格:縱密25橫列/(5cm),橫密14縱行/(5cm)。
圖4 單面孔洞組織意匠圖
圖5 單面孔洞組織實例圖
組織設計:組織循環(huán)的縱行數(shù)是15,橫列數(shù)是6,在意匠圖中圓圈部分表示在相應位置形成空洞,而圓圈右側的“人”則表示該位置的線圈轉移到右側相鄰織針上,經(jīng)過如圖6意匠圖所示,將獲得規(guī)則的字母圖案的紗羅織物。
圖6 字母移圈織物意匠圖
圖7 字母移圈織物實例圖
從圖7可以看出,制作出來的字母移圈組織與意匠圖基本一致。在這款織物中,張力要控制好,線圈的松緊程度保持一致。
(1)采用S100針織橫機,以29.4tex×2棉滌混紡紗為原料,根據(jù)直接在針床上移圈形成網(wǎng)孔的原理進行產(chǎn)品設計。
(2)在平針組織和羅紋組織的基礎上進行挑洞,設計出正反交替紗羅組織、單面孔洞紗羅組織和有空洞形成字母外觀的紗羅組織。
(3)織物組織的創(chuàng)新使得人們對于傳統(tǒng)紗羅組織有了新的認識,越來越多的人認可新型紗羅織物。紗羅織物具有高彈性和尺寸穩(wěn)定性,在高生產(chǎn)率的同時又保留針織面料特性的新型紗羅織物將滿足消費者對針織產(chǎn)品的更高需求。
[1] 巴 亮.淺談紗羅組織的原理特點和織造工藝[J].廣西紡織科技,2009,38(4):42-44.
[2] 宋曉蕾,位 麗.移圈針織物的產(chǎn)品設計與制作[J].絲綢,2011,(11):34-36.
[3] 龍海如.針織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4] 王花娥.立體型波紋組織和移圈組織的編織工藝[J].針織工業(yè),2008,(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