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小學音樂教育作為現代學生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而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掀起了一股改革的熱潮,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qū)都一改以前音樂教育的舊模式,即只注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而忽略學生自己的興趣愛好的模式,如今的教育者都更注重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對以前的教育方式加以修改,希望能夠讓學生對于音樂有自己切身的感受和體驗,并且能夠發(fā)現音樂所帶給聆聽者的美感。從教育部頒布的《新課標》也可看出,我國的音樂教育現在更偏向于以學生為中心,著重于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協(xié)助其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對音樂的審美作用加以利用。
怎樣才能將審美因素加入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音樂課堂中,讓學生自己對音樂審美的體驗更加深刻,是如今小學音樂審美教育想要得以發(fā)展所必須面對并且加以解決的棘手問題。
一、加大對音樂教育的資金投入
良好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環(huán)境對于音樂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想要改善音樂教育,首先應該對教育有足夠的投資,讓教學的硬件設施達到要求。在我國許多的不發(fā)達農村,教育設備十分落后,有的學校連一架像樣的鋼琴都沒有,更別說其他的樂器,音樂課也只是老師帶著學生單調的學唱歌,連最基本的音樂教學都不能滿足,更不用提更進一步的音樂審美教育,因此第一步就要加大音樂教育資金的投入。政府應聯合社會各界的慈善組織和慈善人士對偏遠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進行投資,建立合格的音樂教學室,購置必需的樂器設備,可以征求學生的建議來配備他們所感興趣的器材、購買他們喜歡的音樂書籍等。
二、改善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
1.創(chuàng)造美的意境
美的意境對于審美效果的提升也有促進作用,教育者應該依據不同特點、不同心理的學生來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也會更佳。
例如,課堂剛開始之時,學生的情緒還沒有穩(wěn)定,注意力也不在課堂上,這時教師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可以先放一段音樂或者視頻來緩解一下疲憊的情緒,比如在教唱時,可以先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像學唱《春天在哪里》時,可以先朗誦一些關于春天的散文或者詩詞,如朱自清的《春》:“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边@樣學生就能對接下來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
2.體驗美的情感
教師要能夠利用美的情感來熏陶學生,要不斷探索把小學音樂教學與審美元素結合起來的最佳方式,讓學生能夠享受音樂所帶來的美的感受、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讓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能夠開展得更順利。
3.讓學生學會表現自己
表現自己能夠讓學生增強自信心,也能提高他們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挖掘出他們學習音樂的潛力,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多提供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不僅僅局限于理論知識技能的學習,而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通過音樂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真正體會到音樂所帶給我們的美。
4.結合實際來進行音樂教學
結合實際情況和特點來開展音樂教育,教學效果會更佳,如國慶節(jié)學唱《國歌》,就更能讓學生的愛國情感表達出來。圣誕時節(jié)學唱歌曲《鈴兒響叮當》,也更能激起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在歌唱教學中,反復對新學的歌曲進行復習,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復習新歌可采取如下的方案:
第一,教師可以在教授新的歌曲之前,哼唱之前教過不久的歌曲,但是演唱過程中,故意犯一些錯誤,比如漏唱幾個音或是唱錯幾個音來讓學生找錯并加以改正,就能提高學生的聽辨音樂的能力,也間接地培養(yǎng)了學生對音樂的一種審美能力。
第二,在唱歌的同時也可以教學生跳一些簡單的舞步,唱跳結合,讓音樂的魅力更加徹底的展現出來,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音樂的美感,了解到音樂的多樣性,音樂并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能和其他的藝術相結合的,并且在結合之后的音樂更能吸引人,舞蹈和音樂的結合也更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更能深刻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也更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是小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學科,雖然一直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但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針對現在音樂審美教育滯后的狀況,對于音樂課程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小學的音樂課堂不應該是舊式的單調教學,而應該著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時學習階段的開端,只有一開始就抓準重點才能真正促進音樂審美教育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