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
(陜西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正面面子與負面面子在漢語中的對稱性
——以“不是我說”為例
王 冠
(陜西理工學院 外國語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面子理論認為在話語交際中,人們會盡力維護自己和他人的面子,而話語標記語“不是我說”的使用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面子理論。這一話語標記語可以維護說話人和聽話人的積極面子,并緩和對聽話人消極面子構(gòu)成威脅的言語行為的力度,化解交際中不得體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面子理論在漢語文化中的普遍性。
正面面子;負面面子;話語標記語;對稱性
Brown和Levinson(1987)在研究語言使用的普遍現(xiàn)象時提出了面子理論,他們將面子分為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然而,面子理論的普遍性卻遭到質(zhì)疑。有學者認為,中國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義的“消極面子”。[1]32顧曰國(1992)指出,“B&L的模式不適用于分析漢語中的禮貌現(xiàn)象,因為漢語中的消極面子概念似乎不同于B&L對于消極面子的定義,如漢語中邀請、承諾等言語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并不認為是威脅消極面子的?!盵2]16李軍(2001)也認為:“漢文化中的使役行為不構(gòu)成對受話人負面面子的威脅”,[3]376-377或者積極面子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同樣的意義,但消極面子的要求在中國文化中卻不普遍。[4]127更有學者認為,雖然中國人的好客和體貼、宴會中的勸食,都有勉強對方、妨礙他人自由之意,但在漢語中卻不被認為是面子威脅行為,因此否定消極面子在漢語中的存在[5]27。然而,僅根據(jù)邀請性話語為語料的分析結(jié)果并不能否定漢語中存在正面面子與負面面子的劃分[6]451-486。基于上述觀點,本文從漢語話語標記語“不是我說”出發(fā),以期證明面子理論在漢語文化中的對稱性,即在漢文化中,積極面子與消極面子也是對應存在的,面子理論在漢文化中也是普遍適用的。
1.面子理論
面子的概念最早由西方語言學家Erving Goffman (1967)提出。[7]5-45而Brown和Levinson在Goffman等人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面子理論(The Face Theory),從而把面子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研究。Brown 和Levinson將面子定義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意欲為自己掙得的一種在公眾中的個人形象?!盵8]61通過與他人的交際,這種形象可以被損害、保持或增強。他們認為,在話語交際活動中,人們需求的面子可以分為兩種: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贊同、喜愛、欣賞和尊敬;消極面子是指不希望別人強加于自己,自己的行為不受別人的干涉、阻礙,有自己選擇行動的自由。[8]62Brown 和Levinson認為在會話過程中談話雙方的兩種面子都會受到侵襲,即說話人和聽話人同時面臨著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的威脅。因此,絕大多數(shù)言語行為都是威脅面子的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FATs)[8]24,而禮貌的會話功能就在于保護面子,降低面子威脅行為的威脅程度。
從交際雙方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出發(fā),Brown 和Levinson將FTA分為以下四大類:(1) 損害聽話人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 說話人向聽話人命令、請求、建議、勸告、威脅、警告等;(2) 損害聽話人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反對聽話人的見解,對聽話人給予批評、嘲諷、蔑視、抱怨、譴責、指控、侮辱、爭執(zhí),對聽話人的積極面子持否定態(tài)度;(3) 損害說話人消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向聽話人表達謝意、申辯、接受批評或提議,對聽話人過時的反應做出違心的許諾或提供非情愿的幫助;(4) 損害說話人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說話人的道歉、自謙、批評或恭維,推諉、懺悔、承認有罪或有錯等等。[7]70
2.話語標記語與面子
言語交際中諸如英語中的I mean,you see,in other words,that is to say,well等,漢語中的“不是我說”、“你知道 ”、“我的意思是”等這樣的一些表達形式,它們不對話語的真值條件產(chǎn)生任何影響,也不增加話語的命題內(nèi)容,但它們構(gòu)成話語組成的一部分,從局部或整體上對話語的構(gòu)建和理解產(chǎn)生語用制約性,具有標記話語的特征,稱作話語標記語(discourse markers)。[9]304由于人們的話語交際行為都或多或少地帶有“威脅面子的行為”,所以交際者要采取禮貌原則來維護和諧的人際關系,其中很有效的一條就是選用話語標記語,例如:
崔永元:你想過沒想過,他的想法有時候可能會有合理的成分?
劉君:合理還要合情,是不是?(《實話實說》之 “我的兒子太瀟灑”)
此例中,主持人的話語中用了“有時候可能”這樣的標記語,維護了對方的交際面子。人們使用這些話語標記語,就是希望能夠緩和對面子的威脅,調(diào)解人際關系。[10]37
“面子”一詞被認為是從遠東文化中順從、禮貌的觀念中派生出來的,[11]34面子理論與東方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本文以漢語中“不是我說”這一話語標記語為例,試圖證明面子理論在漢語文化中的普遍適用性。
“不是我說”這一話語標記語,體現(xiàn)的并不是其本身的語義意義,而是其維護交際雙方面子的語用意義。
本文中“不是我說”有以下幾種形式:(1)“不是我說”和“……話”搭配;(2)“不是我說”后接“你,您,你們”等代詞;(3) “不是我說”加“哩,咧,哪”等語氣詞。文中所選有關這一標記語的語料皆來自于日常生活用語及北大中文系語料庫。所選54條語料中,有20條為話語標記語,根據(jù)Brown和Levinson對與面子有關的話語行為的分類,對20條語料分類統(tǒng)計如下:
表1 語料數(shù)據(jù)分類統(tǒng)計
1.維護話語交際者的積極面子功能分析
在話語交際中,話語標記語被廣泛用于維護交際者的積極面子。
(1)維護說話人積極面子
當威脅說話人積極面子的言語行為如說話人道歉、接受批評、懺悔、承認有錯等出現(xiàn)時,說話人用“不是我說……”這一話語標記語來維護自己的積極面子。例如:
① 不是我說句不吉利的話,今天上午我右眼皮一直跳個不停。
② 不是我說不沾弦的話,他之所以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也算是報應了,前幾年他喪盡天良的事干得太多了。
例①例②中,說話人承認自己說話有不得體之處,在“不吉利的話”“不沾弦的話”前加上“不是我說……”,緩和了這句話的“不吉利”“不沾弦”程度,也緩和了對說話人積極面子的威脅程度。
(2)維護聽話人積極面子
在聽話人看來,言語交際行為如反對、抱怨、譴責、爭執(zhí)等都損害了其積極面子。例如:
① 不是我說你們,總不能理直氣壯當主子,自個先覺得不如人矮了三分。[12]
② A: 這次咱們的居委會主任選舉,大家看小陳怎么樣?
B: 就她?其貌不揚,看著一點兒過人之處都沒有,又不精明。
A: 你可不要小瞧小陳,不是我說哩,咱們這整個一片小區(qū)里,能頂上她的可真不多。
③ A: 老婆,我這次賭錢又輸了一萬。
B: 不是我說你,你的膽子也太大了!
④ 小芳呀,不是我說你,你也老大不小的了,成天無所事事,就知道臭美,以后你可怎么辦呀?
例①中,董延平勸告何雷不要搞“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但何雷卻不同意,所以用了“不是我說……”來緩和說話語氣,降低對對方的正面面子的威脅程度。例②中,說話人明確表示不同于聽話人的觀點,但后面用了“不是我說哩”來緩和語氣。例③中,丈夫賭錢輸了一千五百塊,妻子說這話時有一種抱怨、譴責的意味,用“不是我說”緩和了這種語氣,維護了丈夫的正面面子。同樣,例④中,說話人雖然說的是“不是我說你”,但接下來支持的言語行為卻是批評。由于說話人要實施“說”(批評)這個言語行為,但是這樣勢必對聽話人的面子造成傷害,為了降低批評這個消極言語行為對說話人的傷害,說話人在意圖性言語行為之前加上了“不是我說你”這個支持性言語行為降低了話語的施事能力,從而維護了聽話人小芳的正面面子。
2.維護話語交際者的消極面子功能分析
雖然由于社會文化和語言背景的不同,消極面子在漢語中的普遍性遭到國內(nèi)個別學者質(zhì)疑。他們認為:對個人的自由、權(quán)利和獨立的尊重在西方文化中被認為是禮貌的,反之則是不禮貌的,而中國文化強調(diào)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個人的情緒、愿望、目的和隱私等相對于群體來說無足輕重,因此,漢語中不存在消極面子。[13]57-58但對本文所選語料的分析證明漢語中消極面子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所選語料中沒有出現(xiàn)說話人維護自身消極面子的案例,在此暫不討論維護說話人消極面子的情況,而著重討論維護聽話人消極面子的情況。
在本文所選語料中,有30%是用于維護聽話人的消極面子。命令、請求、建議、警告、恭維等都會威脅到聽話人的消極面子。例如:
① A: 我們家那小兔崽子又不寫作業(yè),剛吃了我狠狠一頓拳頭。
B: 不是我說你,老張,如果他是我兒子……。
② A: 大哥,這么晚怎么你辦公室就你一個人,連個警衛(wèi)也沒有?
B: 沒事兒,我自己會多加小心的。
A: 不是我說你,你真的缺幾個精兵強將來保護你,現(xiàn)在局勢這么亂,萬一出了事怎么辦?
例①中,B勸說A如何對待他的兒子,為了表示自己并非想干預A的私事,B用了“不是我說”來強調(diào)這一點。例②中,A為了緩和勸告甚至警告B要加派人手的意味用了“不是我說”這一標記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話語標記語“不是我說”的使用過程充分體現(xiàn)了面子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面子理論在漢語文化中的普遍性,即漢文化中,積極面子與消極面子是對應存在的。對這一現(xiàn)象的探討,有利于揭示隱含在交際行為中可能引起誤解和沖突的因素,為跨文化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本文所選語料中沒有出現(xiàn)說話人維護自身消極面子的案例,究其原因,或許源于英漢文化背景的差異,即漢語受儒家文化“禮”思想影響較深,因此交際者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盡力維護對方的面子,但對于自己的愿望、隱私、目的等卻可以忽視,或許源于本文所選語料及話語標記語的局限。這些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1]李軍,宋燕妮.面子理論在漢文化中的考察[J].修辭學習,2004(2):32.
[2]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4):16.
[3]李軍.使役方式選擇與社會情景制約性的關系分析[J].現(xiàn)代外語,2001(4):376-377.
[4]徐靜.淺談面子理論在日常生活中的幾種表現(xiàn)[J].考試周刊,2009(9):123-127.
[5]劉欣.中西文化中面子觀差異及語用策略探討[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5(15):27.
[6]Mao, luming. “Beyond Politeness Theory: ‘Face’ revisited and renewed” [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1):451-486.
[7]Erving, Goffman. Interaction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1967.
[8]Brown, P. & Levinson, S.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9]何自然,冉永平.語用與認知——關聯(lián)理論研究[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304.
[10]許靜.話語標記語的元語用功能[J].山東外語教學,2007(4):37.
[11]Scollon, Ron and Suzanne Wong Scoll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Oxford: Blackwell, 1995.
[12]王朔.永失我愛[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
[13]周潔.中西方面子觀差異及成因初探[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8):57-58.
[責任編輯:王建科 責任校對:王建科 陳 曦]
2015-03-16
2015-07-01
王冠(1986-),女,陜西漢中人,陜西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H030
A
1673-2936(2015)03-00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