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要】透過文字的聯(lián)想,這是一個轉換加工的過程,是一個創(chuàng)意的過程,它不是從記憶的倉庫中搬取存貨,而是將眼前所見的文字立起來,和生活對接,將那些委婉百囀的無聲文字變成了一種辛酸的甜美。
【關鍵詞】多元聯(lián)想;文字;廣泛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筆者在上小學語文課時,經(jīng)常性地會引導學生將課文中的文字轉換成圖畫,有時也會引導學生將非連續(xù)文本轉換成文字的。在圖文轉換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透過文字去聯(lián)想,熱愛連續(xù)性文本閱讀的孩子,他們的聯(lián)想特別的豐富,也特別的主動;而那些沉迷于電影、電視、多媒體的孩子,他們的想象卻有著驚人的統(tǒng)一與拘泥,且有著太多的模仿,缺少應有的創(chuàng)意。透過文字的聯(lián)想是多元的,看過《西游記》電視的孩子,讓他們畫《三打白骨精》上的圖文,總是脫不了電視上所見過的形象,而沒有看過《三打白骨精》影像片,卻愛讀《西游記》小說的這一部分同學,在畫白骨精時,他們的筆下出現(xiàn)的卻是各種各樣的不同形象,他們甚至能將文中的白骨精和生活中的白骨精進行對接,產生新的文學形象來。
一、一個漢字,會寫不如會說
筆者上小學的時候,沒聽說過什么多媒體,倒是聽了我們的語文教師講了許多有關文字的故事,真真假假,有傳奇,更是一種傳說,每個傳說,總是充滿聯(lián)想,甚至讓我們這些做學生的產生神往。老師在上到母親的“母”字時,有個學生常將里面的兩點連成一豎,我們的老師就將“母”字畫成了一個懷孕婦女的形象,老師從《說文》講到《倉頡篇》,讓我們不僅記住了這個“母”字,還認識了蒼頡,知道了造字的不易,漢字的神奇與美妙。所以,后來,筆者常常有一種對字聯(lián)想的嗜好。在教學中,每當學生遇到難寫、難記的字時,筆者總會有意無意地對著那些字作一番聯(lián)想,想象這些字,當初是怎么造出來的,它們的背后可能有什么樣的傳說,我們要用什么方式讓學生來接受、來熱愛我們民族的瑰寶。
如《魯班和櫓板》文字聯(lián)想教學片斷:
1.剛才我們通讀了全文,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生字表,看看哪些字,你一看就能記???
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有的同學說,老師教過我們寶蓋頭就代表家的意思;有的同學說,看到“安”就想起了,“家”里有“女”人就安全、安心、安定了;有的同學說,有事找公安,就像到家里一樣平安;有的同學說,在《魯班和櫓板》中,說“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一搖,嗬,不光省力,船也行得快多了?!边@個“安”好像和“安家”的“安”字一個意思……
2.文中除了田字格中的生字,你們還記住哪些字?
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有的同學說,他記住了“魯”,是媽媽在家教的,講兩個人請客,都請對方吃“半魯”,但兩個人的菜卻是大不一樣的,一個人請人吃的是“魚”,而另一個人卻叫人來曬太陽了;有的同學跟著舉手說,她記住了“櫓”,因為最初的“櫓”是木頭做的,所以這個字有個“木”字旁,這個“櫓”是魯班發(fā)明的,就加個“魯”字邊算這個字的讀音,也讓人記著魯班的專利和功績。
在這個片斷中,學生有這樣的見地,不是天生的。第一,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滲透;第二,我們教學中要有意識的開發(fā),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全對,再說,這些故事,本無謂有,也無所謂無的,關鍵是要讓學生在聯(lián)想中對這些文字產生情感,對文本中的人和事有更深的解讀,讓學生聯(lián)想,讓文字鮮活起來。
二、一篇課文,記熟不如讀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同樣的一篇課文,應試教育重在記熟求同,教師常常畫出重點語段讓學生背了再背,默了再默,為的考到課文填空時,得個全分。素質教育卻重在求異,在求同與求異的過程中,筆者更多地贊賞圓融。每個學生的閱讀面不同,閱讀的深淺度不同,每個學生閱讀的方式不同,每個人的生活經(jīng)歷不同,必然帶來每個個體的差異。我們尊重個體的差異,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更希望學生能夠深入到文字之中去閱讀去感悟去轉換,通過閱讀理解文本,通過感悟來打通文本和自己積累的通道,通過轉換將文本化為自己的精神食糧。邊讀邊想,將文字變成畫面,有時間和條件的話適當?shù)禺嬕划?,然后,再將畫面用一兩句小詩配一下,讓學生浸染在藝術之中,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就會日有所進。習總書記說,應該把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詩、文、畫相融,就從一個側面表現(xiàn)著中華經(jīng)典和民族的文化基因。
如: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三顧茅廬》讀透聯(lián)想教學
片斷:
在上這一課時,我們常常習慣于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及相關圖片切入。這樣的導入,好處是能激發(fā)興趣,缺點是常將學生的思維定勢在視覺沖擊上,往往限制了學生的想象。筆者在教學這一課前,沒有去讓他們看相關的視頻,而是在假期前就要求學生去讀小說,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閱讀上,讓他們通過讀,寫出相關的筆記,畫出相關的畫面。找出其中的背景故事,在這樣的海量閱讀中,有的學生對“這次你就不要去了”這句話的解讀不再是一讀而過,而是能聯(lián)想到“三顧茅廬”之前的“桃園三結義”“三英戰(zhàn)呂布”等許多章節(jié)中,劉、關、張是形影不離的。“這次你就不要去了”可見劉皇叔對諸葛亮的重視,對人才的渴望。當筆者讓學生用圖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三顧茅廬》時,每個學生的繪本是不一樣的,有電視上見過的,有書本上插入的,更多是學生心中聯(lián)想的內容,他們在圖片中,折射出對文本的二次解讀的底蘊。
多元聯(lián)想,提醒我們要注重廣泛的文字閱讀,要減少多媒體的定勢思維,讓學生去讀書,要激發(fā)學生主動性,被動地閱讀不可能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只有學生肯去想了,一切才有可能。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讀為多想提供依據(jù),透過文字去聯(lián)想,黑白背后是多彩。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