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鏈又稱拉鎖。這個看似平常的小東西,卻是世界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F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它是如何“誕生”的吧。
靴子上的拉鏈
如今我們穿的衣服、褲子,背的書包上全都有拉鏈的身影。但最早的拉鏈,其實是為靴子量身定制的。19世紀,大部分道路還是土路。人們經常穿著長筒靴走過這些泥濘的道路。但缺點就是長筒靴上的扣子有20多個,穿脫都非常不方便。很多發(fā)明家為此絞盡腦汁,但一直沒有找到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失敗的“扣必妥”
1893年,來自芝加哥市的機械工程師朱迪森,想到了用一個滑動裝置來嵌(qiàn)合和分開兩排扣子。在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上,朱迪森展示了他的新發(fā)明,并在1896年申請了專利。
6年后,一家生產紐扣的公司對朱迪森的發(fā)明產生了興趣,他們買下了專利,注冊了“扣必妥”商標,開始生產裝在鞋上的拉鏈。但很快人們就發(fā)現,這種“原始”的拉鏈設計不過關,不是拉不上,就是打不開,有時又會突然松開,讓人十分尷(gān)尬(gà)。不久就沒人敢用它了。第一家生產拉鏈的公司也因此關門。
“無鉤鈕扣”
1908年,一個名叫森貝克的青年開始琢磨改進朱迪森的“自動紐扣”。經過四年的日夜苦思,他終于想到把拉鏈上的每個齒牙改成了上凸(tū)下凹(āo)的形狀,這樣齒牙就能一一對應咬合,既不容易卡住,也不容易脫節(jié)裂開了。
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森貝克的拉鏈公司遇到空前的困難,他的妻子也不幸去世。但森貝克仍然堅持研究,更加專注于拉鏈的改進工作。1917年,森貝克受到鐵匠鋪里掛著的湯勺的啟發(fā),將齒牙的形狀改成湯匙形。這樣,經過滑動裝置一滑,左右齒牙就可以靈活地嵌合和分開。他將這個發(fā)明稱為“無鉤式鈕扣”。
飛行事故帶來的機遇
雖然森貝克的發(fā)明很成功,但由于過去不好用的拉鏈給人們留下的“陰影”,大部分人不敢隨便買這種新產品來使用。就在森貝克拼命想辦法說服人們接受拉鏈的時候,巴黎的協和廣場上空發(fā)生了一起飛行表演事故。經過調查,人們發(fā)現,這次事故原來是因為從飛行員的上衣上掉下來一??圩?,而這??圩诱脻L進了飛機的發(fā)動機里,最后導致了飛機失事。為此,法國國防部下令,以后不準在飛行服上釘鈕扣。很快,歐洲各國和美國也頒(bān)布了這樣的命令。
森貝克聽到這個消息后,立刻意識到“我們有希望了!”他馬上與美國國防部聯系,提出以最優(yōu)惠的價格縫制新的飛行員軍裝。這些裝有拉鏈的新軍裝產生了巨大的廣告效應。陸軍海軍也紛紛仿效。森貝克趁機大規(guī)模生產用拉鏈取代鈕扣的上衣。就這樣,拉鏈絕處逢生了。
美國的軍人們發(fā)現,軍服裝上拉鏈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穿衣速度。1917年生產的2.4萬件拉鏈軍服很快銷售一空。1918年,美國又在1萬套飛行服上安上了拉鏈。
經過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拉鏈的結構設計漸漸更加完善。在金屬拉鏈的基礎上,后來人們又發(fā)明了尼龍拉鏈和塑料拉鏈。這條看似不起眼的小拉鏈上,竟然凝聚了三萬多項專利!今天,拉鏈的用途上至航天航空,下至海洋潛水,從工業(yè)、農業(yè)到醫(yī)療衛(wèi)生和環(huán)境保護,處處都看到它的蹤影。拉鏈不僅僅是一件日常用品,更是出色的技術和精良設計的結晶,它已經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