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
摘 要:唐代中國佛教最為興盛,呈現出空前的繁盛局面。同時造船技術發(fā)達,航線繁多。同時,唐朝實行文化開放政策,眾多的新羅留學僧泛海入唐求法。唐羅的佛教文化交流,帶動了新羅社會、佛教的快速發(fā)展,也為中國以及東亞佛教發(fā)展、東亞共同的文明起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唐朝;新羅;海路;佛教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4-0031-03
在中韓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歷史長河中,唐羅交流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佛教文化交流尤為突出。
一、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與唐羅航線
唐代,航海技術以及造船技術發(fā)達,海外貿易興盛,漢代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在唐朝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航線數量增多、航行距離更遠。據《新唐書·地理志》載,唐朝的南海交通航線大體分為四段:廣州至馬六甲海峽為一段;馬六甲海峽至斯里蘭卡為一段;由印度半島西部沿海西北行,至波斯灣為一段;從東非沿海北溯至波斯灣為一段。
唐與日本的交通主要是黃海道與東海道,黃海道就是《新唐書·地理志》中的“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東海道是指從淮河與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qū)直航日本的航線。利用東海道的海船多從唐楚州、揚州、蘇州、明州等地沿海港口出發(fā),向東直航,達到日本。
唐朝與新羅的對外交通不僅有海路,也有陸路,但陸路比較遙遠,難以進行大規(guī)模貿易,所以唐羅的貿易都是通過海路進行的。唐朝通往新羅的海路航線即“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由登州入海至大同江或漢江口或臨津江口之長口鎮(zhèn)。此外,海上交通不止一個,根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唐羅的海上通路有五條:“自明州進發(fā)之船,吹著新羅境。又從揚子江進發(fā)之船,又著新羅?!雹購膬傻厝牒5纳檀涍^黑山島可達今韓國全羅南道的靈巖?!暗侵菽财娇h唐陽陶村之南邊,去縣百六十里,去州三百里,從此東有新羅國。得好風兩三日得到新羅”,②此路線最為便捷。從楚州山陽縣和海州也可以入海達新羅。由新羅至唐則可以從新羅漢江口的長口鎮(zhèn)或南陽灣的唐恩浦起航到達山東半島,也可以從靈巖附近經黑山島到達唐定??h或明州。唐羅間發(fā)達的海上交通航線,為大量渡唐的新羅佛僧提供了交通便利,成為他們紛紛入唐的首要通道,也為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以及中韓佛教交流提供了便利。
二、新羅佛僧海路求法熱潮
佛教自前秦就從高句麗傳入新羅,但528年才被新羅承認,并受到了皇室的大力支持,陸續(xù)建立了佛國寺、興國寺、黃龍寺九層塔,說明此時新羅的佛教已成為王室和國家的信仰。隨著佛教在新羅的地位不斷升高,從海路入唐求法的僧人逐漸增多。入唐求法的留學僧不僅得到了唐朝政府的歡迎及重視,回國后更為新羅政府重用。據黃有福、陳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一文的統(tǒng)計,隋唐兩代(581-907)入唐的新羅僧人(包括赤山法華院的35名僧人)共179人,根據嚴耕望《新羅留唐學生與僧徒》一文的統(tǒng)計,新羅渡唐佛僧中可確認法號的共計130余人。③大量新羅佛僧渡唐求法與回歸故國,成了推動新羅佛教發(fā)展的骨干力量,而且不少人都是開宗立派的奠基者。其余的少部分,終老于中國,對中國佛教發(fā)展上乃至中華文化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他們理所當然地成了唐羅兩國佛教文化交流的使者,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圓測、慈藏、義湘、地藏等。
圓測,貞觀二年(628)入長安留學,師從法常、僧辯學法。后由太宗敕度為僧,居京師玄法寺。在此學《成實》、《俱舍》、《毗曇》、《婆娑》④等論,“古今章疏,無不嫻曉”,并由此而名聲藹著。閑慶三年(657)西明寺落成,高宗簡選50名大德入寺居住并輔助玄奘弘法,圓測應選入寺。垂拱年間(685~688),新羅國王屢次上表朝廷,請圓測歸國弘法,但“圣帝垂情”,“優(yōu)詔顯拒”。⑤武則天后又命圓測參加地婆訶羅、實叉難陀兩個譯場的工作,充首席證義大德。圓測于萬歲通元年(696)終于譯所,享年79歲,葬長安西南60里之豐德寺。圓測一生撰述達幾十部,大部分是法相唯識宗方面的章疏。其中《解深密經疏》最能反映他的法相唯識學立場。此《疏》被譯成藏語,在甘州一帶廣泛流傳,后被收編入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內。后來漢文本所缺第十卷就是據《甘珠爾》藏文本轉譯得以補全。
慈藏出身于新羅真骨貴族之家,貞觀十年(636)⑥受新羅善德女王派遣,渡海輾轉來到長安。唐太宗敕使慰撫,并安置于城內勝光寺別院,賜厚供殊,后慈藏入終南山于云際寺東崖架室而居3年學習律宗。貞觀十七年(643),善德女王請求唐太宗,慈藏得到準許后才返回新羅。回國前唐太宗親自接見慈藏,賜納一領,雜彩五百段,太子賜二百段。又于弘福寺設齋度人,命太常寺以九部樂供養(yǎng),以示隆重歡送。慈藏又乞賜大藏經一部并諸幢幡花蓋攜歸本國。⑦慈藏在中國時,一面學習時學,在五臺山、長安采正在興起的華嚴、彌勒凈土、律宗諸說之精要,一面為長安遠近僧俗受戒,日以千計。慈藏回國后敕任非常職大國統(tǒng),主管全國僧尼一切事物。⑧他針對新羅佛法傳入以來儀軌缺如之弊,采取四種措施,整肅教團。并親手制定佛法之剛則儀軌,“慈藏定律”,“國中之人,受戒奉佛,十室八九;祝發(fā)請度,歲月增至”。⑨為滿足日益增多的出家僧尼受戒的需要,慈藏又創(chuàng)建通度寺,建立了新羅第一戒壇。慈藏對新羅佛教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后被列為新羅佛教“十圣”之一。
義湘是新羅華嚴宗的開山鼻祖,于龍溯二年(662)⑩直泛滄溟,高登彼岸,即跟隨商船,泛海抵達登州,到達長安。義湘在華10年,未聞其曾易地問法,而是始終從于一師,即投師于終南山至相寺之智儼三藏,研習華嚴經,參詢《華嚴》義要。總章元年(668),義湘總結學習心得,撰成《華嚴一乘法界圖》。咸亨二年(671)義湘,乘商船歸國,后數年行跡不明,至文武王十六年(676),始歸太白山,奉旨創(chuàng)建浮石寺,并于此敷敞大乘經教,開弘《華嚴經》,使新羅的華嚴宗也進入了成熟階段。從義湘受法之人甚多,在浮石寺開講之初,從新羅各地云集的學徒達3000余名。{11}后來由于得到朝廷的支持,信徒益眾。在其門下弟子中,《宋高僧傳》載智通、表訓、梵體、道身四人皆可登堂睹奧,《三國遺事》則列悟真、智通、表訓、真定、真藏、道融、良圓、相源、能仁、義寂十大德為首領,并皆為“亞圣”。{12}由于義湘及其弟子的積極弘揚,華嚴義在新羅迅速傳播開來,勢力日益增大,影響遍及全國,至7世紀末、8世紀初蔚成一大宗派,義湘亦被推為海東華嚴初祖,是新羅佛教史上的“十圣”之一。義湘與中國華嚴宗三祖賢首即法藏關系甚密,孝明王元年(692),法藏托其弟子勝詮將《華嚴探玄記》12卷、《一乘分教記》3卷、《玄義章等雜義》1卷、《別翻華嚴經中梵語》1卷、《起信疏》2卷、《十二門論疏》1卷、《新翻法界無差別論疏》1卷的抄寫副本{13}送給義湘,并寄書隔海深致問候,成為中韓間弘傳《華嚴》的佳話。endprint
地藏是新羅王族,于唐玄宗開元年間(713- 741)渡海來到中國的九華山,建中(780-783)初,郡守張嚴仰藏師高風,厚加施舍,又奏請朝廷敕賜新額“化成寺”。至此之后,富商大族傾財以獻之,牧賢豪右合禮而敬之。新羅僧俗也追風渡海投其門下,化城寺一時僧徒濟濟,儼然一大名剎。貞元十年(794),地藏坐滅于本寺,年99歲。據《全唐文》卷694費冠卿《九華山化成寺記》載,地藏入寂時,頗多靈應瑞兆,與佛經中地藏菩薩之瑞相相似。于是佛教信徒們把他當做地藏菩薩的化身,加以供奉,九華山也因此發(fā)展成為地藏菩薩信仰的專門道場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中國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地藏在九華山弘法75年,雖然沒有創(chuàng)立宗派,也沒有著作傳世,但他卻使地藏菩薩信仰深入人心,普及全中國,對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功不可沒。地藏對新羅佛教的貢獻遠不如前者,但地藏無疑是中韓佛教交流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高僧之一,在中國佛教史、中韓佛教交流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
三、新羅佛僧海路求法的原因
第一,唐羅海上絲路為兩國交流提供交通上的便利。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發(fā)達,海路已是對外交流的主要通道?!缎绿茣さ乩碇尽份d唐羅的交通有兩條,“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從楚州山陽縣和海州也可入海達新羅。唐代發(fā)達的海上交通為新羅佛僧泛海求法提供了方便。據《全唐文》、《唐文拾遺》所載18篇入學僧的碑銘統(tǒng)計,除2人未入唐,一人記載不明外,其中15人中便有14人從海路入唐。{14}
第二,唐朝的開放政策,為新羅佛僧學習中國文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唐朝外交管理機構完善,鴻臚寺主管外交事務,管理留學生也是鴻臚寺的主要職能之一。新羅留學生入唐后,由鴻臚寺登記管理,獲得“鴻臚寺籍”,然后與唐代生徒一起進入國子監(jiān)六學館修習儒學、文學、法學等文化知識。同時由鴻臚寺或京兆府按月份供給留學生書糧及四季服飾。唐玄宗敕:“僧榮睿等,既是蕃僧,入朝學問,每年賜絹二十五匹,四季給時服。”{15}對渡唐佛僧而言,唐政府提供的免費的衣食住行,解決了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正是由于這種開放政策,新羅很多僧人渡海入唐求法巡禮。
第三,在唐新羅人為新羅佛僧求法提供了便利。8、9世紀,在唐朝的沿海地區(qū)形成了許多新羅人的聚居區(qū)。據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揚州、楚州、海州、登州、長安、泗州漣水等地均有大量新羅人居住。{16}位于今山東省榮成市石島鎮(zhèn)的赤山法華院是在唐新羅人修建的寺廟,香火甚旺,來此聽經的人常達200多。據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載:“男女道俗同集院里,白天聽講,夜頭禮懺聽經及次第。僧等其數卅來人也。其講經禮懺。皆據新羅風俗……且依唐風。自余并依新羅語音。其集會道俗老少尊卑??偸切铝_人?!眥17}可見,法華院里講經、聽經者都是新羅人,他們既保留了新羅佛事風俗,也遵循唐朝風俗。大量的在唐新羅人職業(yè)種類繁多,務農,經營驛站,擔任水手、翻譯等,他們?yōu)槎商粕畟H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
第四,新羅王朝對佛教的迫切需求促使大量佛僧泛海求法。佛教在新羅升為護國宗教,說明得到了王室及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羅統(tǒng)一之后,王室急需緩解社會各階層的矛盾,需要強有力的思想來安撫民眾,需要大力發(fā)展佛教來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鼓勵本國佛僧渡唐學習佛教理論就變得理所當然。
四、唐代文化交流的影響
唐羅的文化交流,從總的趨勢看,是單方面輸出,但佛教交流則有所不同。雖然中國的佛教對新羅佛教影響很大,但也呈現出雙向交流、雙向影響之勢。新羅入唐僧侶中很多人直接參與了中國的佛教建設,他們翻譯佛經、撰寫教義、弘揚佛法。在唐代的譯經活動中,不乏新羅佛僧的身影,如神昉、圓測、智仁、慧超、勝莊、慧日等。玄范、無著等先后參與義凈、菩提流志、玄奘、不空等人主持的譯經活動。其中神昉長期從師玄奘大師,幫助他譯經,成為玄奘的四神足之一。據考證,唐代翻譯佛經總數為2159卷,其中新羅佛僧翻譯的佛經占譯經總量的60%,為1273卷。{18}可見新羅佛僧為唐朝佛教發(fā)展所作出的貢獻。
入唐新羅佛僧的佛經研究不僅促進了新羅佛教理論的發(fā)展,也為中國佛教理論注入了新鮮血液,主要代表人物有義湘、圓測、順憬等。法藏大師送與義湘的《華嚴探玄記》等中國華嚴經論,后大多失傳。宋元豐八年(1085),高麗義天乘船渡宋,求學于杭州華嚴座凈源門下,把從高麗帶來的中國已經佚失的《搜玄記》、《孔目章》、《無性攝論疏》、《起信論義據》、《探玄記》、《起信別記》、《法界無差別論疏》、《十二門論疏》、《三寶諸章門》、《貞元新譯華嚴經疏》、《華嚴綸貫》等教宗玄要奉贈慧因寺,{19}使中國的佛教典籍“逸而復得”,對宋代華嚴宗的復興產生了重要影響。
新羅僧人堅毅苦修等佛教實踐活動中也對中國佛教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代表人物為地藏菩薩。新羅地藏圓寂之后佛教信徒稱之為地藏菩薩應世,把九華山奉為地藏菩薩的道場,九華山也成為了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
新羅佛僧求法的另一個影響理所當然是推動新羅佛教步入輝煌。慈藏歸國后確立了新羅佛教的戒律,被中國律宗的創(chuàng)始者道宣譽為“護法菩薩”。慈藏也是韓國律宗的創(chuàng)始者,建立了新羅第一戒壇。義湘被推為海東華嚴初祖,慈藏、義湘同為新羅佛教史上的“十圣”之一。
另外,慈藏渡唐,除研習佛法,也極推崇中華服章,回國后建議王室“舉國咸遂,通改邊服,一準唐儀”。又建議新羅使用唐朝年號。渡唐求法的新羅佛僧不僅對唐羅的佛教交流做出了貢獻,也為唐羅文化交流架起了橋梁,大大促進了新羅社會的發(fā)展。
注 釋:
①②{17}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6,42-43,60.
③轉引自拜根興.入唐求法:鑄造新羅僧侶佛教人生的輝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3).
④⑦蔣非非.中韓關系史(古代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139,139.endprint
⑤崔致遠.故翻經證議大德圓測和尚諱日文[M].蔣非非.中韓關系史(古代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139.
⑥關于慈藏入唐時間各學者意見不統(tǒng)一,蔣非非的《中韓關系史(古代卷)》中認為慈藏入唐時間為貞觀十二年(638)。據《三國遺事》載:“藏自嘆邊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歲受敕,與門人僧人實十余輩,西入唐,即貞觀十年(636)也。”
⑧{18}劉素琴,劉勝芳.新羅僧侶對當代佛教文化貢獻實考[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⑨一然著,孫文范等???三國遺事·卷四·慈藏定律條[M].
⑩關于義湘入唐時間,史料有不同的記載,崔致遠的《義湘?zhèn)鳌分鲝堼埶荻辏?62);宋贊寧撰《宋高僧傳》主張總章二年(669);高麗一然撰《三國遺事》主張永徽初(650)。黃有福、陳景富的《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認為義湘入唐時間為龍溯二年。
{11}何勁松.韓國佛教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08, 219.
{12}{13}{19}黃有福,陳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54,153,165.
{14}陳景富.中韓佛教關系一千年[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29.
{15}陳尚勝.中韓關系史論[M].濟南:齊魯書社,1997.105.
{16}陳尚勝.唐代的新羅僑民社區(qū)[J].歷史研究,1996,(1).
參考文獻:
〔1〕拜根興.入唐求法:鑄造新羅僧侶佛教人生的輝煌[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3).
〔2〕蔣非非.中韓關系史(古代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3〕劉素琴,劉勝芳.新羅僧侶對當代佛教文化貢獻實考[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4).
〔4〕何勁松.韓國佛教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08.
〔5〕黃有福,陳景富.中朝佛教文化交流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6〕朝鮮總督府.朝鮮金石總覽[M].首爾:韓國亞細亞文化社,1976.
〔7〕金富軾.三國史記[M].首爾:乙酉文化社,1997.
〔8〕韓國歷史研究會.譯注羅末麗初金石文[M].首爾:圖書出版慧眼,1996.
〔9〕陳景富.中韓佛教關系一千年[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10〕陳尚勝.中韓關系史論[M].濟南:齊魯書社,1997.
〔11〕陳尚勝.唐代的新羅僑民社區(qū)[J].歷史研究,1996,(1).
〔12〕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孫國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