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瑪?埃爾文?哈里斯
提問是孩子的專利,他們的小腦袋瓜里總是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宇宙的問題、動物的問題、自己身體的問題、哲學的問題、人人都會問的問題、天才才會問的問題、不能稱為問題的問題……但是,孩子們卻絕少有機會得到專業(yè)、準確又令他們滿意的回答。英國一位久負盛名的媒體評論人——杰瑪·埃爾文·哈里斯,完成了一件很多人都想做卻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她聯(lián)合英國首屈一指的兒童慈善組織,請來世界上一批頂級的科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博物學家、探險家、藝術(shù)家、音樂家、作家、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和運動員,從數(shù)千名孩子的提問中,精選最奇妙有趣的問題,請大師們一一作答,編成了堪稱奇跡的《孩子提問題:大師來回答》。以下是其中幾則:
1. 猴子還會變成人嗎?
提問者:艾瓦,6歲
回答者:大衛(wèi)·阿滕博格爵士 博物學家
猴子很善于在樹上生活。它們的手、腳適合攀爬,能摘樹上的葉子和果子吃。在這一點上,其他的動物,包括人在內(nèi),都比不過猴子。因此,它們并不急著改變生活方式。
當然,世事難料。森林也許會逐漸減少,那樣的話,猴子生存的空間就會縮??;再或者,某種美味食物出現(xiàn)在了森林邊緣的草原上??傊恍┖镒訒X得離開森林到草原上生活值得冒險一試。一旦離開了森林,在千百萬年中,猴子們會經(jīng)歷緩慢的演變。它們無須在樹枝間爬上爬下,而是要在平地上跑來跑去。
于是,它們的腳變平了,腿更長了,身子站直了。其實,很久很久以前,這一幕曾在一些猩猩身上發(fā)生過:經(jīng)過了幾百萬年,它們的身體變得越來越像我們?nèi)祟悺_@些猩猩就是我們?nèi)祟惖淖嫦取?/p>
不過,只要森林還容得下它們,并且還有足夠的食物,猴子們還將繼續(xù)做猴子。
2. 宇宙有邊兒嗎?
提問者:約什,10歲
回答者:布萊恩·考克斯教授 量子物理學家
真是個好問題。我的回答是:人類還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大!我們能看到的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這一部分是從大爆炸發(fā)生以來,在138億年里,光走過那里并且到達我們這兒的那一部分。比這再遠的距離我們就看不到了,因為從那里來的光還沒走到我們這兒呢。
不過,我們能看到的宇宙已經(jīng)非常大了,里面裝著大約3500億個銀河系般的大星系,每個星系里又裝著不下1萬億顆太陽般的恒星。這部分被稱為可視宇宙,其直徑大約是900億光年。宇宙一定遠大于此,它甚至可能是無限大的。這真是不可思議!
3. 怎么確定我不是活在夢里?
提問者:埃斯德,5歲
回答者:德潤·布朗 魔術(shù)師
人們經(jīng)常做夢,夢顯得那樣真實,令人不禁懷疑我們是不是一直都活在夢里。就像你現(xiàn)在似乎完全清醒著,但又怎么知道這清醒不是在夢中呢?兩者到底有什么不同?沒準你過會兒就會醒了,發(fā)覺自己并沒在讀這本書,因為這本書根本不存在!
還好,至少你會覺得自己是真實存在的。因為,即使你此時正在做夢,在某個地方總還得有一個你來夢到你自己吧。趁著你還沒暈頭轉(zhuǎn)向,我還有更重要的想法告訴你。只有能被看到、聽到或感覺到的東西,才能真正被人們了解,而這些東西只占周圍事物中很小的一部分(比如,你看不到隔壁屋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也看不見別人的腦子里在想什么)。我們只能去猜,從已知的一點點線索去推測真相——卻往往會錯得很離譜。
所以,下一次你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或認定別人的想法很愚蠢時,要記住:你的看法不過是一家之言,別人也會同樣堅信自己的想法正確!因此,即使你很可能并沒有在做夢,不過有一點還是值得記?。耗銉H僅了解真相的一小部分。
4. 人活著為了什么?
提問者:拉茲洛,5歲
回答者:格雷靈 哲學家
牛被養(yǎng)是為了讓人取奶和食肉,羊被養(yǎng)是為了讓人剪羊毛。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活著不為任何事情。但是,人類當然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標。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而活便是生命的意義所在。我們絕不應該為了一己之私而利用他人,相反,我們應該與人為善,并對他人的善行義舉心懷敬意。
5. 科學的意義在哪里?
提問者:路易斯,7歲
回答者:約翰·格登爵士 生物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科學能使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不斷提高。
6. 我們應該一直善待卑鄙的人嗎?
提問者:艾斯特,8歲
回答者:亞歷山大·阿姆斯特朗 喜劇演員、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
回答這個問題既簡單也困難。說簡單是因為,大體說來我們應該一直善待卑鄙的人。如果世上善良的人比卑鄙的人多,世界就會變得更好,所以即使受到了別人的惡意對待,我們也不應讓自己變得充滿惡意。可是做到這一點又相當困難,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不可能和顏悅色對待一個行為惡劣的人。不過要知道,卑鄙的人往往無法自己擺脫壞情緒,他們的惡意常常源于心中的不安和對自己的疑慮,通過善待他們,我們沒準能讓他們感覺好一些,從而把他們變得善良一些。
7. 為什么斑馬會長條紋?
提問者:瑞秋,8歲;杜拉尼,7歲
回答者:卡倫·詹姆斯博士 生物學家
想要理解一種植物或動物為何那樣生長,首先要問三個問題:一是長成那樣是否有利于它們的生存或繁衍,或者純屬偶然?二是如果有利于,那么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所起的這種作用是否有證據(jù)證明?
先從問題一講起,你如何能說明條紋有助于斑馬的生存?也許你會找一群斑馬,將1/3涂成純白色,1/3涂成純黑色,剩下1/3不變,然后看看最終有多少活了下來并成功繁育了后代。問題是……你試過逮住一匹斑馬再給它涂色嗎?我可沒試過,這事兒聽起來就夠難的!
再看看第二個問題,即使還不能確定條紋是否對斑馬有利,我們?nèi)钥梢詥枺骸笆侨绾纹鹱饔玫??”一些科學家認為在高草叢中,斑馬身上的條紋可以起到偽裝的作用。另一些科學家認為,條紋使獅子那樣的捕獵者很難瞄準斑馬群中的某一匹斑馬,它根本分不清哪兒是頭哪兒是尾呀!還有看法認為,獨特的條紋圖案使斑馬能彼此辨認,就像人類通過面孔識別彼此一樣。
想法都挺好,不過我們得轉(zhuǎn)向第三個問題了:“有證據(jù)嗎?”讀一下科技文獻,我們發(fā)現(xiàn)上述所有的看法都沒有證據(jù)。不過,還有另一種觀點。除了像獅子那樣的大型捕獵者之外,一些小動物也能傷害斑馬,比如吸血的飛蟲。它們傳播疾病,還令斑馬分神,不能專心進食和防備猛獸的偷襲。
2011年,科學家在野外放置了一些木制斑馬模型,有些模型涂成條紋狀,有些涂成純白色,也有些涂成純黑色。聽起來熟悉,對吧?接下來,他們在斑馬模型上都刷上膠。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純黑的模型上粘住的吸血飛蟲最多,純白的少一些,而條紋狀的最少。
終于,有了證據(jù)顯示:斑馬的條紋也許是為了驅(qū)趕吸血飛蟲,就像一種視覺驅(qū)蟲劑。
(赤壁賦摘自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孩子提問題:大師來回答2》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