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瀟
智者對自己所犯的錯誤能及時改過,從而贏得更多人的信任,能和更多雙熱誠的手相握,在人際關系中,獲得更廣闊的天地;而愚者對自己的錯誤卻百般爭辯,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當真相大白之后,愚者往往失去許多朋友,陷入孤立狀態(tài)之中。
智者在給予批評式建議的時候,不會把話說得太露骨,而是點到為止,給對方留下余地,對方接受批評或建議的同時,還會心存感激;而愚者則單刀直入,話鋒犀利,恨不得把對方的皮給剝下來,方顯自己高明,這除了給對方造成下不來臺的尷尬以外,心中更多的是對愚者的憤恨。
當兩個人在一起交談的時候,智者會找對方感興趣的事或物交談,使談話的氣氛友好而和諧;而愚者則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或自己的愛好大肆吹噓,使對方感覺到談話乏味無聊。愚者在談論自己興趣的時候,并未向對方索取什么,卻容易遭到對方的厭煩;智者在談論對方興趣的時候,也沒有付出什么,但是卻獲得了對方的好感。
謙虛的人知道尊重別人,因此,也會同樣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智者常以低調而謙虛、誠懇的說話做事方式打動人心;愚者平時對人對事做驕傲張狂的姿態(tài),使人產生厭惡感。低調謙虛的人,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會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而驕傲張狂的人有了麻煩,別人大多會隔岸觀火。
在遇到矛盾或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智者會說:“沒關系,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人都會有失誤,你不必自責……”而愚者則會吼道:“你是怎么搞的,這點小事都辦不好……” 智者寬容大度,與愚者的錙銖必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寬容大度換來的會是感恩戴德,而錙銖必較得到的卻是惱怒憤恨。
如果一個人把得失看得過重,勢必為名利所累。
智者對得失淡然視之,因為失去的永遠不會再回來,得到的也不可能永遠是自己的,輕松快樂地生活,努力地為事業(yè)奮斗,何樂而不為呢?
愚者心中背負著太多的包袱——金錢、地位等東西,所以生活得很累,得到的怕失去,沒得到的想得到,使自己成為名和利的奴隸,永遠無法快樂。
【原載2015年10月17日《廣州日報·每日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