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小小
2014年的冬天,美國波士頓經歷了有史以來最嚴寒的季節(jié)。大雪紛紛揚揚,給所有的道路披上了厚厚的“毯子”。為了方便出行,市民都在第一時間把門前的積雪鏟掉,政府也出動了鏟雪車,將主干道清理干凈。
可是,第二場雪很快又接踵而來。一場又一場大雪襲來,讓市民疲于應付,很多道路被積雪封住,氣溫也一再下降。出行不便的人們紛紛咒罵著這鬼天氣,即使上班時,討論最多的也是這些討厭的雪。
凱爾沒有加入同事們的討論,他望著窗外的雪,心里想的是:這里大雪成災,南方溫暖地方的人們卻連雪花都見不到,如果分一些過去,不是既解決了本地的雪災問題,又給南方人增添了樂趣?
可是,怎么把雪運過去呢?雇車拉,運輸費太貴了,讓南方人自己過來拉,那更不可能。用快遞怎么樣?把雪裝起來,在網上售賣,這樣既能解決掉一部分雪,又能增收,豈不是一舉兩得?
凱爾的想法遭到了同事們的嘲笑。賣雪?太離譜了,怎么可能有人會傻到花錢去買雪?
凱爾卻覺得,這是個獨一無二的商機。他專門建了一個網站,在網上公開賣雪。雪被裝在盒子里,有6鎊的,有10鎊的,售價從20美元到120美元不等。為了吸引人們購買,網站為這些雪作了有趣的介紹:“它是波士頓的雪,是具有歷史意義的雪。買了它,你不僅能擁有一塊具有歷史意義的雪,還能將波士頓從末日雪災中拯救出來!”
考慮到南方溫暖的氣候,凱爾承諾,客戶下單后,保證能在20小時內收到貨物。為了防止雪到客戶手中時已經化成水,裝雪時,凱爾會拍一張照片,把它夾在裝雪的盒子里,這樣即使雪化成了水,客戶也能清楚地知道,這不是普通的水,而是波士頓的雪化成的水。
出人意料的是,如此奇特的商品,居然真的有人下單購買。如凱爾所料,雪在運輸過程中,真的會慢慢融化,等到了客戶手中,已經變成了一汪水。
這讓客戶感到遺憾,也讓凱爾覺得遺憾,為了解決雪融化的問題,他嘗試了很多種方法,最后決定在包裝上下工夫。他先把雪放入塑料袋,然后加上錫箔紙,接著將它們放入厚度達1.5英尺的隔熱容器中,最后,用奧馬哈牛排包裝把它們運出去。
雖然包裝變得復雜,也增加了一些成本,但雪到客戶手中時,即使融化了一部分,剩余的也還能捏10~15個結實的雪球。這讓那些從來沒見過雪的客戶非常開心,紛紛在網站上給予好評。
隨著這些好評越來越多,購買雪的人也越來越多,僅僅一天的銷售量,就達到了112包。這讓凱爾喜不自禁,不過,他賣雪也有一個原則,只賣給南方溫暖的地方,如果是北方人購雪,他則果斷拒絕,因為北方本身就積雪成災,把雪賣到那里去,完全背離了自己賣雪的初衷。
現在,當別人咒罵那些堆積的大雪時,凱爾卻掐著指頭在算自己的收入,嗯,還能賣好幾個月的雪,照這個速度發(fā)展下去,錢景很不錯啊。關鍵是,凱爾覺得這個創(chuàng)意還可以往別的事物上延伸,比如賣樹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