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是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歐陽修不僅文章錦繡,還極其愛才,對有真才實學的后生極盡贊美,竭力推薦,使一大批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后世,被后人稱為“千古伯樂”。
宋仁宗慶歷元年(1041年),當時還不名一文的曾鞏,向歐陽修寫了一封自薦信,并獻《時務策》,展示自己的才情,表達自己的政見。歐陽修讀了曾鞏的文章,在回信中充分肯定了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曾鞏雖然才氣過人,但因其擅長古文策論,輕于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一直埋沒于草莽。為此,歐陽修特撰《送曾鞏秀才序》,為其叫屈,幫其揚名,并把曾鞏納入門下,當成最堪造就的學生,悉心教導。在歐陽修的培養(yǎng)和幫助下,曾鞏于嘉祐二年(1057年)高中進士,從此一鳴天下知。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之所以能夠成就如日中天的文名,也得益于歐陽修。據(jù)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48歲的蘇洵攜蘇軾、蘇轍兄弟,以文章為“敲門磚”,拜訪了益州知州張方平,希望得到這位文壇宿將的舉薦。張方平說,文章方面,我人微言輕,此事非歐陽修莫屬。張方平寫了一封推薦信,讓蘇氏父子去京城拜訪時任翰林學士的歐陽修。歐陽修與張方平曾因政見不同而交怨,一向合不來,但當歐陽修讀了蘇洵的文章后,并未因為他是政敵推薦的而怠慢,反而擊節(jié)道:“后來文章當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薦布衣蘇洵狀》,在皇帝和士大夫間極力推譽,蘇洵從此名動京師。
嘉祐二年,歐陽修出任知貢舉,擔任這一年禮部省試的主考官。策論一場,歐陽修出題《刑賞忠厚之至論》,點檢試卷官梅堯臣批閱試卷時,發(fā)現(xiàn)其中一篇特別精彩,頗具“孟軻之風”,隨即呈給歐陽修閱。歐陽修讀后,眼睛一亮,覺得無論文采還是觀點,都可以毫無爭議地列為第一。歐陽修的“入室弟子”曾鞏也參加了這場會試,由于采用糊名法,文章屬于誰,不得而知。歐陽修猜想這篇文章應該是曾鞏所寫,擔心把自己的弟子列為第一會遭人閑話,便與梅堯臣商量將其列為第二。復試時,歐陽修又見到一篇《春秋對義》,贊嘆之余,便毫不猶豫地將其列為第一名。發(fā)榜時,歐陽修才知道,初試、復試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兩篇文章,均出自蘇軾之手。后來,他在給梅堯臣的信中盛贊蘇軾的文才說:“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歐陽修愛才之情,溢于言表。
蘇軾只是歐陽修主持嘉祐二年科考的一個側影,當年共錄取進士388人,不但包括蘇軾、蘇轍、曾鞏等文壇巨匠,還包括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真可謂群星燦爛。之所以一次考試就能錄取這么多名動當時、影響后世的人才,與歐陽的學識、眼光和胸懷是密不可分的。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這些響當當?shù)娜宋?,都得到過歐陽修的欣賞與推薦?!疤扑伟舜蠹摇敝械乃未迦司鲎运拈T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攜而名揚天下?!端问贰W陽修傳》說他“獎引后進,如恐不及,賞識之下,率為聞人”。
責任編輯: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