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箭
摘要:仔細通讀《聊齋志異》,可知17世紀末的清初尚無玻璃;傳統(tǒng)小型武器獵具彈弓仍在使用;大型火器火炮使用漸廣;人們正積極探索對新傳入傳開的性病梅毒的防治辦法;有人在向往和嘗試斷頸再植術和斷肢再植術;傳統(tǒng)針灸術有了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聊齋志異;清初的物質文明;玻璃;武器;醫(yī)術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清初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之一,而且是明清著名小說中唯一的文言作品。書中描寫了許多人與狐貍、人與其他動物的故事,膾炙人口?!读凝S志異》是被翻譯成外語語種最多的古典小說名著,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閱讀《聊齋志異》既可以進行文學欣賞,還可以體會文言的韻味。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和升華,小說更能反映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歷史學者通讀細閱此書,還可以從中了解當時(17世紀末的清初)的一些歷史情況、社會物質文明和生活的許多側面。一般認為,《聊齋志異》在蒲松齡40歲左右時便基本完成,以后又陸續(xù)有點增補 [1]。蒲生活在1640-1715年,40歲時為1680年,即康熙十九年。這時更是17世紀末的清初之初。鑒于學界目前尚無這一研究,故率爾操觚,以補闕如。
一、清初仍基本沒有玻璃。《噴水》云:“聞院內撲撲有聲,如縫工之噴衣者?!蛉艘囿@起,兩婢扶窗下聚觀之。嫗忽逼窗,直噴欞內。窗紙破裂,三人俱仆,而家人不知之也?!?[2]990據(jù)此可知,清初仍無玻璃或至少玻璃很罕見,絕大多數(shù)房屋的窗戶仍糊的紙,而沒安裝玻璃?!掇r婦》中蒲松齡的總結和點評也印證了當時無玻璃(鏡),而用銅鏡:異史氏曰(蒲的自稱):“……其豪爽自快,與古劍仙何以少殊,毋亦其夫亦即磨鏡者流耶!” [2]1230玻璃在近代工業(yè)化以前有三大用途,一是做杯盞器皿,二是做玻璃窗,三是做玻璃鏡(在玻璃板的一面涂水銀)。在玻璃鏡出現(xiàn)以前,中國傳統(tǒng)上用銅鏡供人照看。銅鏡日久會生銹導致看不清,于是要定期磨鏡才能保證其正常使用。
中國是瓷器的發(fā)祥地和興盛之國,一些外國甚至稱中國為瓷國,一些外語將“瓷器”等同于“中國”,二者是一個詞。比如,當今世界上最流行的英語,稱中國為China,首字母大寫;但首字母小寫成china時,意思便是瓷器。玻璃和瓷器這兩種東西或材料筆者覺得各有長短千秋,難分伯仲,可以互補。瓷器的興旺發(fā)達也許從某個方面抑制了玻璃的發(fā)明和發(fā)展,部分消解了對玻璃的需求。雖然文獻中和考古文物中也有零星的記載、發(fā)現(xiàn)和實物,但不像西方,總不普及?!秶娝分械哪撬旱闹魅斯倬硬坎埽ù笾孪喈斢诮袢罩醒敫鞑康乃鹃L),家中有幾個丫鬟仆人,也屬官僚和富人了。但窗戶上仍糊紙沒裝玻璃,說明當時社會上就沒有玻璃的生產和銷售。
《聊齋》中也偶爾提到玻璃?!兜朗俊吩疲骸氨热肫浼遥愒O華麗,世家所無?!起偡济溃瑐錁O豐渥?!涔嗖豢擅?,貯以水晶玉石之器,光照幾榻。酌以玻璃盞,圍尺許?!?[2]164這里是說,用很大的玻璃杯(罐、壇)(圍尺許)斟酒飲酒。但這里的玻璃不是今天所理解的很普通的玻璃器皿,而是類似于珠寶玉器珍珠瑪瑙黃金水晶的極名貴寶貝,系“世家所無”、“備極豐渥”、“多不可名”的奇珍異寶。而非尋常百姓家用得起的建筑材料、餐具飲具、玻璃器皿。故其定非國內生產銷售的手工業(yè)產品,而顯然系遠渡重洋而來的舶來品,所以才如此名貴。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國門被撞開,西方的玻璃,包括其生產、銷售、使用等,才慢慢傳入。中國人也才開始漸漸使用玻璃。
二、傳統(tǒng)小型武器獵具彈弓仍在使用。《王蘭》載:少頃,欠伸,目遽張。翁大喜,撫問。女言:“向戲園中,見一少年郎攜彈彈雀,數(shù)人牽駿馬,從諸其后。急欲奔避,橫被阻止。少年以弓授兒,教兒彈。方羞訶(呵)之,便攜兒馬上,累騎而行,……” [3]981這里所說的是一種傳統(tǒng)小型武器獵具彈弓。其形狀很像弓(箭),只稍小一點。但發(fā)射的是小石子(頭)小鐵丸等彈丸,而非箭矢,屬于所謂十八般兵器之一?!读凝S》中的《竹青》也隱約提到這種彈弓:“竹青(按,即雌烏)恒勸諫之,卒不能聽。一日,有滿兵過,彈之中胸。幸竹青銜去之,得不被擒?!?[3]661這里說的是,由湖南人魚客化成的黑烏被清兵用彈弓發(fā)射的石子擊中受傷,雌烏竹青將受傷之鳥銜住救走,使之幸免墜落被擒。這種彈弓古代較普及。白居易有詩:“……主人憎慈烏,命子削彈弓?!葹跚竽甘常w下爾庭中。數(shù)粒米入口,一丸已中胸。” [4]古代的彈弓主要用弓桿(部分用弓弦)作彈力。迥異于今日之彈弓用橡皮筋作彈力(當時中國尚無橡膠)。這個情況說明,當時中國的火器(術)欠發(fā)達,尤其是小型火器如手槍、獵槍很滯后甚至沒有,傳統(tǒng)的彈弓仍有用武之地,故還在使用。直到鴉片戰(zhàn)爭后,西式洋槍洋炮及其制造術大量涌入輸入,小型火器如手槍、獵槍、步槍等也逐漸傳入傳開普及,于是慢慢淘汰了傳統(tǒng)彈弓。民國以來新型彈弓流行起來,即用一Y形小樹杈作弓桿,以橡皮筋作彈力,發(fā)射小石子的玩具、小武器、小獵具。彈力彈弓(俗稱彈繃子、樹膠槍)普及后,徹底取代了傳統(tǒng)彈弓,于是它最后退出歷史舞臺,基本銷聲匿跡了。
三、大型火器火炮使用漸廣。如上所述清初小型火器槍支等發(fā)展滯后甚至沒什么發(fā)展,但大型火器火炮等的使用卻漸漸普及,這在《聊齋志異》中也有反映。《遵化署狐》記:“次日,閱兵已,戒勿散,使盡扛諸營巨炮驟入,環(huán)樓千座(炮)并發(fā);數(shù)仞之樓,頃刻摧為平地。革肉毛血,自天雨(般)而下。但見濃塵毒霧之中,……” [3]103《聊齋》中《龍》也有類似的記載:“北直界有墮龍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紳家。其戶僅可容軀,塞而入。家人盡奔。登樓嘩噪,銃炮轟然,龍乃出?!?[2]1150清但明倫批曰:“嘩噪而銃炮之固宜?!?[2]1150意思說,那條龍登樓嘩噪,用銃炮轟擊它很適宜。
如果說《遵化署狐》和《龍》講的是人用火器打野獸、這在社會生活中屬狩獵的話,《崔猛》講的則是人用火器打人即戰(zhàn)爭和戰(zhàn)斗的故事了。村民崔猛為防土匪來襲,“遣人四出,各假弓矢火銃。又詣邑借巨炮二。日暮,率壯士至隘口,置炮當其沖?!\果大至,絡繹不絕,俟盡入谷,乃推墮樹木以斷歸途。俄而炮發(fā),喧騰號叫之聲,震動山谷。賊驟退,自相踐踏?!瓋砂躲|矢夾攻,勢如風雨。(賊)斷頭折足,枕藉溝中?!?[2]915這里的巨炮即大炮-火炮;火銃系一種介于槍炮之間即身管比槍大和粗、比炮小和細的火器。可惜中國的火銃未能獨立發(fā)展成槍,清代和近代使用的槍一般是引進的。endprint
由此聯(lián)想到中國文化學術界存在的一個誤區(qū),即認為中國發(fā)明的火藥長期以來主要用于或只用于煙花爆竹。追溯起來,該說法最早還是舶來品。近代(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曾說:“他們(指中國人)致力于化學,發(fā)明了火藥。不過他們只拿火藥來制造煙火,用于節(jié)日。……中國人沒有致力于發(fā)明這些毀滅性的工具(指火炮)?!?[5] 中國現(xiàn)代革命文藝旗手魯迅也據(jù)此批評國人道:“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么用處呢?” [6]90 “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 [6]517其實,從南宋、蒙元以來,中國的火藥火器火炮就一直在發(fā)展并廣泛用于軍事和戰(zhàn)爭,只不過明后期以來漸漸落后于西方了。到清初,如前所述,特別是在小型火器槍支方面更加落后 [16]。不過,大型火器火炮等仍在緩慢發(fā)展,并使用漸廣。如蒲松齡所描述,在剿滅狐妖時(可理解為大型圍獵時)也大量使用。所以,不能隨便批評中國人把火藥只用于煙花爆竹,不用于火器戰(zhàn)爭等。
四、新的花柳病梅毒已傳開,國人正積極探索治療預防方法。《翩翩》載:陜西邠縣人羅子浮“據(jù)娼家半年,床頭金盡,……無何,廣瘡潰臭,沾染床席,逐而出。丐于市,市人見則遙避” [3]181。羅被迫回鄉(xiāng)??斓綍r,“又念敗絮膿穢,無顏入里門。尚趑趄近邑間” [3]181,幸而遇到一位美貌山女。那山女收留了他。“命(羅)生解懸鶉(按,即鶉衣),浴于溪流。曰:‘濯之,瘡當愈。……(羅)生浴后,覺瘡瘍無苦。既醒,摸之,則痂厚結矣?!?[3]181這里所說的廣瘡,即明中期從沿海廣東傳入的楊梅大瘡梅毒。在深山里的溪流中洗浴即能治好梅毒,可解讀為人們希望或隱約發(fā)現(xiàn)山溪中含有某種或某些礦物質,如某些溫泉礦泉含硫磺等,能治好至少是抑制梅毒(病毒)。中醫(yī)藥學上以天然硫磺礦加工品作藥用,外用治皮膚濕瘡、疥癬等,有殺蟲作用。這個以山溪治廣瘡的故事的大背景是:梅毒起源于并原只流行于新大陸美洲。15世紀末地理大發(fā)現(xiàn)進入高潮。1492年哥倫布首航美洲1493年返航后,梅毒由被哥氏帶回的幾個作他發(fā)現(xiàn)西印度的活見證的印第安人傳入西班牙,很快在西歐傳開。1498年達·伽馬遠航探險船隊在開辟歐印新航路的同時把梅毒傳入印度,然后梅毒傳入東南亞并進而傳入中國。時間大概在明中期16世紀初。明正德年間俞弁的《續(xù)醫(yī)說》(刊于1522年)最早明確記載了梅毒:“弘治末年(最后一年為1505年),民間患惡瘡,自廣東人始。吳人不識,呼為廣瘡。又以其形似,呼之楊梅瘡?!?[7]梅毒傳入并蔓延開后促使中國醫(yī)家探索防治對付辦法。汪機及其《外科理例》(撰成于1531年)對梅毒論治周詳獨到。所應用的方劑分內服、外用及善后三類。書中并附十三個病例 [8]。李時珍則研究出:“近世弘治、正德間,因楊梅瘡盛行,率用輕粉藥(按,含水銀)取效?!瓧蠲矾徆欧讲惠d,亦無病者。近時起于嶺南,傳于四方?!信?,……遂致互相傳染?!?[9]故李時珍已認識到梅毒的性接觸傳染性質。李時珍還搜集、整理、設計了不少治療梅毒的方劑,其中有當時治療此病的主藥汞劑、砷劑(含砒霜)等 [10]。明末的陳司成則是明代花柳科醫(yī)藥學的集大成者。他潛心研究寫成《霉瘡秘錄》,于1632年刊行問世。該書是我國第一部關于梅毒的醫(yī)學專著,也堪稱當時世界上一部有分量的花柳科醫(yī)藥學專著。陳也認為梅毒是新傳入的,曰:“霉瘡一癥,……細考經書,古未言及。究其根源,始于午會之末,起自嶺南之地。致使蔓延通國,流禍甚廣?!?[11]他主張采用汞劑和砷劑來治療,是世界上較早提倡用砷治梅的醫(yī)著?!睹劁洝分辽僭谥袊钤缰赋龃瞬∮羞z傳性(應為先天性)、提醒人們它可經廁所傳染(應指經中國傳統(tǒng)的馬桶、夜壺等便器傳染):“是癥也,不獨交媾相傳,稟薄之人,或入室登圊(即入廁),……或即病或不即病,……或內室無恙而移患于子女、甥孫者?!?[12]“不獨交媾斗精,……或祖父遺毒相傳,此又非形接之比也” [13]。
蒲松齡的描寫從一個側面顯示,清初的醫(yī)家除了繼承明代醫(yī)家的醫(yī)藥學之外,還在積極謀求發(fā)展推進,在對付梅毒一疾病上,又在摸索用含硫和其他礦物質的溫泉礦泉山泉進行治療,并也取得一定療效。蒲松齡是個文學家,以創(chuàng)作出了經典名著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而名垂青史。同時他也是個博物學家和雜家,寫過編過各種書籍作品,其中,就有屬于醫(yī)藥學類的《藥崇書》、《傷寒藥性賦》、與醫(yī)藥有關的《草木傳》等 [14]?!读凝S》中,亦有《醫(yī)術》、《太醫(yī)》、《藥僧》等談醫(yī)藥的篇章。當然,戰(zhàn)勝梅毒是個長期的征程,直到20世紀初的10年代,西方發(fā)明了著名的抗梅藥六○六(胂凡納明),才能有效和徹底治愈梅毒。
五、對斷頸再植術、斷肢再植術的向往和嘗試。《諸城某甲》載:
其邑中某甲者,值流寇之亂被殺,首墮胸前??芡?,家人得其尸。將舁葬之,聞其氣縷縷然。審視之,咽不斷者盈指。遂扶其頭,荷之以歸。經一晝夜始呻,以匕箸稍稍哺飲食,半年竟愈。又十余年,與二三人聚談;或作一解頤語,眾為哄堂,甲亦鼓掌。一俯仰間,刀痕爆裂,頭墮血流,共視之,氣已絕矣 [2]234。
我們知道,《聊齋》中的一些篇章,是作者搜集采訪民間傳說故事,予以整理加工修飾潤色而成。“至謂作者搜采異聞,乃設煙茗于門前,邀田夫野老,強之談說以為粉本,則不過委巷之談而已” [15]。松齡聽完后再做記錄修改潤色,然后寫到書里去。那么這個故事反映了什么訴求和背景呢?竊以為它反映了人們、醫(yī)家對斷頸再植的訴求,隱隱透露了當時有人做過這一嘗試。且看,一個人的脖子基本被砍斷了,只剩下比手指粗點的咽管沒斷。咽管亦稱咽、咽頭、咽喉,是氣管和食管的共同通道。經過手術、治療及調養(yǎng),又死里復生,痊愈了。十多年后不小心,舊傷復發(fā),脖子重斷而死——這便是從醫(yī)學上對這個故事的解讀。斷頸再植是醫(yī)學界的崇高追求之一。因為如果成功它可挽救許多人的生命。有關的研究和實驗一直在做,但一直不成功。醫(yī)學上與斷頸再植密切關聯(lián)的便是頭顱移植。這在臨床上也有很大的意義。設想,兩個同性別同人種(黃白黑棕等)年齡相近的人,如果其中一個人頭部受重傷或長惡性腫瘤等即將去世,另一個人胸部受重傷或患重癥肝炎等也即將去世,或其中一個已剛去世。倘若能搞頭顱移植,即把兩個人的頭顱同時動手術割下,頭部受重傷或長惡性腫瘤等的那個頭顱廢棄不用,只用其軀體。把胸部受重傷或患重癥肝炎等的患者的軀體廢棄,把其好的頭顱移植在好的軀體上。如果手術成功這就能挽救兩個人中一個人的生命。當然,頭顱移植比斷頸再植更難更復雜,因它比自身斷頸再植要多過一個極其困難的難關,即對異體組織的排斥即排異反應。目前所有器官移植手術都有這個問題(但多能勉強解決),頭顱移植遇到的這個難題顯然更大更棘手。還有一個難關即避免身體癱瘓。目前國際上一直在研究斷頸再植和頭顱移植,不過當前只限于動物實驗,基本沒用于臨床。不過,將來有一天必然會應用于臨床,懸念在于這一天何時到來。endprint
如果說斷頸再植還很遙遠,那么,斷肢再植今天已部分變成現(xiàn)實。《聊齋》中亦講到這種故事?!跺\瑟》載:
……始入深谷,釋肩令坐。欻一虎來,……虎已銜女。(王)生急捉虎耳,極力伸臂入虎口,以代錦瑟。虎怒,釋女,嚼(王)生臂。脆然有聲。臂斷落地,虎亦徑去?!ㄍ酰┥﹀嵛粗闯?,但覺血溢如水,使婢裂襟裹斷處。女止之,俯覓斷臂,自為續(xù)之;乃裹之。……解裹,則臂骨已續(xù);又出藥糝其創(chuàng),始去?!塾?,女置酒內室,以勞之 [2]958-959。
這個故事顯示,當時已有醫(yī)家嘗試著搞斷臂再植(斷肢再植)。自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醫(yī)學水平下是不可能成功的。說再植成功應屬于美好愿望和文學創(chuàng)作。不過,斷肢再植今天已部分成功逐步變成了現(xiàn)實。1963年我國陳中偉醫(yī)生首先報道做斷(前)臂再植成功。目前,斷肢再植手術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
六、傳統(tǒng)針灸術進一步發(fā)展?!渡劬拍铩罚R魯書社本作《邵女》)載:“……后(來)金(氏)(按,即大夫人)患心痗,痛起,則面目皆青,但欲覓死。(邵)女(按,即妾)急取銀針數(shù)枚,畢至,則氣息瀕盡。按穴刺之,畫(砉)然痛止。十余日復發(fā),復刺;過六七日又發(fā)。雖應手奏效,不致大苦,然心常惴惴,恐其復萌……” [3]380金氏得夢,知道這是神明對自己妒忌虐待妾邵氏和害死兩婢女的報應。“食后果病,其痛倍苦。(邵)女至,刺之,隨手而瘥。疑曰:‘技止此矣,病本何以不拔?請再灼之,此非爛燒不可。但恐夫人不能忍受?!谋M,(金)求(邵)女再針。女笑曰:‘針豈可以泛常施用耶?……(金)實以夢告。(邵)女乃約略經絡,刺之如數(shù)(按,即十九針)。自此平復,果不復病” [3]380。另外,《役鬼》中,也提到針灸:“山西楊醫(yī),善針灸之術,又能役鬼?!?[2]804
據(jù)我所知,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針灸和針砭這兩種治病的技術和方法。針砭即用針和砭刺皮肉出血以治病的方法。古代以砭石為針,后發(fā)展為九針(即镵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還有火針(又叫焠針)(見《內經》)。明張景岳《類經·序》:“故有針砭,九法搜玄,道超凡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和技術的提高,針砭今天已推出歷史舞臺。但針灸作為中醫(yī)的一個重要分支,一直在發(fā)展并發(fā)揮重要作用?!读凝S》中的《邵九娘》(或《邵女》)描寫的針灸故事便既感人又真實。同時反映了清初的針灸水平又有提高和發(fā)展,在當時的臨床治病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實際上該故事也可視作一例生動具體翔實的醫(yī)案,為我們積累下有用的針灸資料,可供醫(yī)家研究。由此引起一個話題?!拔母铩敝型菩袠O左,把針灸(無限)拔高,搞什么針刺麻醉。1975年筆者在成都無縫鋼管廠(我是該廠正式工人)職工醫(yī)院五官科做扁桃體摘除術,就被當成試(實)驗品沒用藥物麻醉,而用針刺麻醉。結果把我疼得大汗淋漓、呻吟不斷。手術下來,人都癱了。當今又有人搞民族虛無主義,貶低中醫(yī)及其針灸。坊間和一些網站文章傳言,古代(1840年以前)無金屬針,針灸系假冒。其主要理由之一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事,說他看到一個老婦人在磨鐵杵,于是有了勵志的著名諺語: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其實鐵杵是不能磨成針的,哪怕是磨成了也不能解決針孔(眼)的問題。其理由之二是,銀針使用或反復使用,導致皮膚感染或交叉感染 [16]。其實這兩條理由均不成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針(鍼),所以縫也。從金咸聲,職深切?!蔽宕诵煦C注曰:“今俗作針,非是?!边@證明至少東漢時已有金屬針了。至晚北宋時已有拉絲而成的鋼針。據(jù)我所知中國歷史博物館便藏有和展出過一塊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鋼板,其下方文字為:“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娃D與販別有加,饒請記白。”此外,北宋少府監(jiān)所轄文思院領有42個工種,其中有一個為“拔條作” [17]。這很可能指拔拉銅條和鐵絲成金屬針。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已有關于手工作坊半機械化作業(yè)拉鐵絲成針的描述,即鍛打→拉絲→淬火,已屬成熟的制針工藝流程 [18]。況且針灸用針無需打孔(稱針眼)。筆者17歲參加工作,18歲時因眼睛近視在成都無縫鋼管廠職工醫(yī)院針灸室做過較長時期的針刺治療。當時的銀針是反復使用的。但執(zhí)行了嚴格的消毒措施,如在酒精或碘酒中浸泡,所以雖未治好我的近視,也未使我感染上任何疾?。ㄖ皇欠浅E紶柕爻鳇c血,擦點碘酒等再摁壓一下就好了)。那時的經濟水平和物資條件差得多,所以連輸液、靜脈注射的針頭等也反復使用。2010年筆者左腿膝關節(jié)因長骨刺(有X光片和CT片佐證),下蹲或蹲起時疼痛。我便在四川大學職工醫(yī)院(非川大華西附屬各醫(yī)院)中醫(yī)外科做了針灸治療并輔以其他治療。因改革開放30年已全面小康了,故這時的銀針已改成一次性使用,完全徹底地掃除了感染或交叉感染的隱患。這次完全治好了我的病,至今未復發(fā),更無任何交叉感染。實踐證明,古老的針灸術仍有活力。我們既不能把它無端抬高,也不應把它隨意貶低,而應實事求是地研究它,發(fā)展它,規(guī)范它,使它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綜上,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既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千古傳誦膾炙人口文學故事,也為我們留下了反映清初物質文明和生活的一些重要的歷史資料,如同毛澤東所說,“《聊齋志異》可以當成清朝的史料看” [19],值得我們好好地繼承和總結。
參考文獻:
[1]王枝忠.關于聊齋志異的成書年代[J].齊魯學刊,1987,(5).
[2]蒲松齡.聊齋志異[M].濟南:齊魯書社,1994.
[3]蒲松齡.聊齋志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白居易全集:卷二《諷喻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伏爾泰:風俗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214.
[6]魯迅:恨恨而死[M]//新編魯迅雜文集:上冊.吉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5.
[7]續(xù)醫(yī)說:卷十《藥性門·萆薢》[O].endprint
[8]外科理例:卷七《楊梅瘡一二三》[O].
[9]本草綱目·草部·土茯苓[O].
[10]本草綱目·石部·水銀[O].
[11]霉瘡秘錄·總說一[O].
[12]霉瘡秘錄·總說七[O].
[13]霉瘡秘錄·或問五[O].
[14]楊海儒.蒲松齡醫(yī)藥著述考[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1995,(2).
[15]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16]張功耀.說說京劇和針灸這一對難兄難弟[DB/OL],從皮膚的功能說到針
灸的危害[DB/OL].“新語絲”(網站),2010年11月28日,2010年4月30日.
[17]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職官二九一[O].
[18]宋應星.天工開物·錘鍛·針[O].
[19]徐中遠.毛澤東續(xù)評五部古典小說[DB/OL].http://www.xiexingcum.com/
maozedong/gdxs004.htm,2012-08.
To Survey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Life in Early
Qing Dynasty from Descriptions of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ZHANG Ji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65)
Abstract: By reading carefully and totally The 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it is enable us to know that there were not glass during early Qing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and small weapon and hunting tool Dangong was still used;yet big firearm as artillery was used gradually broadly;peoples were active to research how to cure and prevent the new venereal disease syphilis which spread into China and expanded already;some doctors were yearned for and tried the replantation of a severed neck and limb;and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got a further development.
Keyword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Material Civilization in Early Qing;Glass;Weapons;Medicine
(責任編輯:李漢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