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月
院子里拉了幾道麻繩,上面搭滿了新娘的手藝,金邊氈帽,繡花的腰帶、枕頭、頭巾、荷包……婚禮上種種的喧囂熱鬧都籠罩在這一片五彩斑斕之中。土族女兒在婚禮上用這樣的擺針線儀式來展現(xiàn)自己的針線女工,以此為婆家獲得巧媳婦好福氣的好口彩。擺出來的新嫁衣包含了頭飾、服裝、鞋襪、佩戴飾物,是土族女孩從七八歲開始學(xué)習(xí)的手藝結(jié)晶,她們?yōu)橹畠A注了青春和心血。在炫目的五光十色中,引人注目的是傳統(tǒng)的土族花袖衫,一件彩虹袖的嫁衣可謂是土族盤繡技藝的集中體現(xiàn)。土族盤繡是獨具特色的土族刺繡藝術(shù),是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復(fù)雜巧妙,匯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tǒng)的民族刺繡藝術(shù),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距離青海省會西寧市35公里,人口38萬,是一個有土、回、藏、蒙等11個少數(shù)民族的自治縣,其中土族人口12萬?;ブh位于祁連山麓南側(cè),據(jù)說土族最早的祖先是居住在遼東的鮮卑族慕容部,是以狩獵和游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數(shù)民族。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支鮮卑人逐漸向外擴張,在青藏高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建立了強大的吐谷渾王國,長達350年之久。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里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這里是中國惟一的土族自治縣,土族,這個古老而又傳統(tǒng)的民族世代在這里繁衍生息,使這里形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
土族是個能歌善舞、酷愛美的民族。在土族服飾文化中,最引人注目、最美麗的算是土族花袖衫。這是土族女人的傳統(tǒng)服飾,土族語稱作“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等七種色料的布或者絲綢制作成套袖,縫于長衫上。由于土族女人喜歡穿五顏六色的花袖衫,所以,人們習(xí)慣稱她們?yōu)椤按┎屎缫律赖娜恕?,土族之鄉(xiāng)也因此而得名“彩虹之鄉(xiāng)”。這些花袖衫是土族刺繡,尤其是盤繡技藝最集中的反映。土族盤繡的操作方法為一針兩線,一根線盤,一根線訂,特點是針法細膩,用面料、選絲線的顏色搭配講究,結(jié)實厚密、耐于保存,圖案主要有石榴、五瓣梅、太極圖等等,蘊涵著家庭興旺、幸福長久等吉祥含義,有著千余年的歷史。
1700年前,在青海廣袤遼遠的土地上,活躍著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王國——吐谷渾。吐谷渾部族是游牧在我國遼寧省彰武、鐵嶺等地的鮮卑族后裔,因為部落同族的糾紛,吐谷渾被迫西遷來到了青海。
從遙遠的遼東來到青海后,吐谷渾曾以柴達木盆地為中心,在南至昂城(今四川阿壩)、龍涸(今四川松潘),西到白蘭(今果洛扎陵湖、鄂陵湖)的廣大區(qū)域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明,而這一點,在歷次考古發(fā)掘中,均得到了印證。吐谷渾存國350年。似乎歷史真的要印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guī)律,一度叱咤風(fēng)云的宏大帝國,終于在公元663年被吐蕃所滅。吐谷渾土崩瓦解,吐谷渾創(chuàng)造的文明卻沒有消亡。不少學(xué)者認為,生活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等地的土族就是吐谷渾的后裔。
青海土族研究會會長鮑義志曾撰文說:“公元七世紀,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后,一部分吐谷渾人東遷并融入漢族,一部分則降服于吐蕃,并融入藏族,而留居在祁連山、浩門河流域和河湟流域的吐谷渾人,便是土族的先民?!?/p>
土族共有近二十萬人,今天他們主要生活在青海省大通、互助、樂都、民和、同仁和甘肅省的天祝等地,他們的生活方式依舊保留著吐谷渾的古樸遺風(fēng),而盤繡正是這種遺風(fēng)最為顯著的體現(xiàn)。
保廣元先生是青海省著名的土族民俗研究專家。他說,1984年,在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出土的吐谷渾時期的絲織品上的幾何圖案,和今天土族盤繡常見的幾何圖案如出一轍,這或許就是吐谷渾和土族血脈相承的一個物證。2002年,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地區(qū)出土了一副吐谷渾時期的彩繪棺槨,其所表現(xiàn)的三杯酒的敬酒風(fēng)俗,依然被土族所保留。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類似盤繡的刺繡品,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jīng)發(fā)軔。土族盤繡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形成了民俗學(xué)、美學(xué)等多種價值。與國內(nèi)其他刺繡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對一名土族女子來說,刺繡是她們一生中的必修功課。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辦一個土族刺繡個人展,將自己繡制的衣服、佩飾、鞋襪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還要在婆家利用新婚慶典之機,給婆家人、莊鄰和親戚朋友們展示自己的繡品,并向婆家親人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兒女后,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把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如此歲月歷經(jīng)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繡特有的“氣質(zhì)”。
土族刺繡的種類按其針法分為盤繡、拉繡、堆繡等,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土族盤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其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繡法多樣。主要表現(xiàn)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 土族人的頭飾、衣領(lǐng)、衣胸、辮筒、腰帶、圍肚、鞋襪以及枕巾、針扎、荷包、煙袋、背包等都有刺繡。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土族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桂紅、紫、白等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xié)調(diào),鮮艷奪目。
土族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 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jīng)久耐用。
土族盤繡的圖案構(gòu)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風(fēng)格,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云氣”、“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運針細密均勻,圖案緊湊大方、生動形象、疏密得當、融疊自然、色澤鮮明流暢、平整干練,十分優(yōu)美。每件繡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一千多年來,土族盤繡以母女相傳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間傳承。盤繡的用途十分廣泛,它幾乎涵蓋了土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服飾到生活用品,從家居裝飾到生產(chǎn)器具,盤繡的影子幾乎無處不在。土族盤繡傳承至今,其文化與藝術(shù)的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盤繡色彩繽紛,圖案逼真,在形、色、質(zhì)、意等方面體現(xiàn)出本民族的審美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為民族學(xué)、美學(xué)等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在2006年。土族盤繡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