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是有機滲透信息意識培養(yǎng)的活生生的載體。這同新課程提出的“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融會貫通落實的道理是相通的。信息意識是人們利用信息系統(tǒng)獲取所需信息的內在動因,具體表現(xiàn)為對信息的敏感性、選擇能力、吸收能力及運用能力。信息意識強弱直接影響人們捕捉、判斷和利用信息的自覺程度。通俗地講,它是指面對不懂的問題,能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尋找答案,并對答案進行評價、選擇、加工處理和傳播,是一種對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有意識的捕捉、整理、選擇、吸收和利用的能力。我們在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學習,要讓學生形成主動搜集、利用、判斷、處理、創(chuàng)造信息和知識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意識是當務之急。加強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yǎng),必然會使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促使學生自主發(fā)展?;谏鲜龅囊恍┫敕?,我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幾個初步的做法如下。
● 良好的示范
學者袁微子曾說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問,二是講解,三是示范”。他把教師示范提到了與講解相同的地位,由此可見良好示范的重要性。俗話說“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不容小覷。引導學生通過對教師處理解決問題過程的觀察,形成深刻的印象并能內化;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
案例1:在講授“因特網上信息的瀏覽與獲取”時,我為了改變學生利用網絡的盲目性,推薦了一些優(yōu)秀的、適用的學習網站。在課外輔導時,我通過教師的個人博客,開設了專門的師生交流頻道,學生可以通過留言與教師進行交流與討論,實現(xiàn)網上答疑。學生也可以通過常見錯誤的提問及回答,來解決自己可能存在的同類問題。在開設校本課程時,我從網絡課件庫下載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根據課程項目建立別具特色的教學資源庫,并開發(fā)和利用網絡信息為教學服務。
在強烈的信息意識的引導下,刺激學生對信息的需求,從而對所學的知識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自覺地追求信息,增進信息的感染力和教育效果。
● 有效的激發(fā)
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微不足道、司空見慣的信息,通過現(xiàn)象去挖掘事物的本質,就需要我們教師努力做好對學生有意識地引導、激發(fā)工作,并能夠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案例2:在講解Flash時,讓學生觀察“動物聚會.fla”,并思考問題(如圖1)。
①小貓為什么看不到(小貓圖層被背景圖層擋住了)。
②小兔為什么看不到(小兔圖層被設置為不可視了)。
③小鴨為什么看不到(在小狗圖層的第30幀上有幀動作,設置為stop()了)。
④小狗為什么選不到(小狗圖層被設置為鎖定了)。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誘發(fā)學生的好奇心,用好奇心激發(fā)學生去觀察。上述提問看似相同,實則不同。學生必須通過細致的觀察、比對,才能得出問題的答案。在得到問題答案的同時,學生其實已掌握了知識點的區(qū)別及聯(lián)系。
案例3:在講解Excel復習課時,讓學生觀察,為什么會出錯(如下頁圖2)。
①左圖中F1~F43為什么會出錯(應該使用絕對地址)。
師:F17單元格放的是什么?
生:公式,=E17/E44*100
師:由于使用的是相對地址,大家猜下當填充到F18單元格時會變成什么?
生:=E18/E45*100
師:應該怎么解決?
生:將E44改為絕對地址,讓它固定不變。
②從左圖G17~G43復制到右圖D17為什么會出錯(應該使用選擇性粘貼)。
師:G17放了什么公式?
生:=C17+E17
師:若復制后直接粘貼,貼入單元格的仍是公式。對應關系成立嗎?
生:不成立。
師:所以我們可以用選擇性粘貼來解決此類問題。
在學生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出錯情況。我常常將這些故障專門地展示出來,要求學生仔細地察看,并進行必要地分析,搜尋問題的真諦。
● 活動的開展
積極開展的活動是形成學生信息意識的載體,是產生主體體驗的重要途徑。相比教師單純的說教,學生親身參與活動所形成的體驗是記憶猶新的。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通過觀察、模仿、分析、推理、交流、調查等方法,獲得知識與現(xiàn)象的內在聯(lián)系,使其內化為學生的自然意識和自然需求。
案例4: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相對雜、散,我在教學中實行了作品驅動的機制,要求學生將幾部分教學內容串聯(lián)起來,完成一個整體作品并發(fā)布。
這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活動,涉及眾多的邊緣知識及學科。學生通過搜索引擎,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通過篩選、鑒別、分析、歸類、加工等環(huán)節(jié)處理信息;通過QQ、E-mail、BBS等方式與他人交流溝通,傳遞信息,探討問題;通過準確、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信息;并學會各種信息發(fā)布的方式方法。
● 積極的引導
信息時代,沒有人能離得開網絡,但是網絡環(huán)境紛繁復雜、無奇不有。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我們應該從積極的角度引導、幫助學生學會批判的吸收(不一味采取堵的辦法),提高對信息分析、評價、選擇的能力,加強學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及網絡道德意識。
案例5:在對本校部分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有92%的學生上網主要為了聊天、打游戲;當問到“在聊天室有人使用不文明的語言你會怎么辦”時,有5%的學生選擇“用一樣的語言跟他聊”,有51%的學生選擇“隨他去,管好自己就行了”。
教師要要求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說的話、不做的事,在虛擬的網絡空間同樣不說不做;對于各種可能存在的網絡陷阱能做到熟練、批判性地對其進行評價,繞過那些虛假的“釣魚”網站,有效且高效地獲取信息,使學生能夠在浩瀚的網絡中,真正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準確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信息。
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的探索,我在學生信息意識、乃至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方面有一定的收獲。我覺得屬于思想層面的教育培養(yǎng)內容,只有有機滲透于課堂教學實踐中,才會更加有效,但同時又是比較難以做到的事情。這不僅需要任課教師樹立新的理念,而且需要智慧地、有意識地開展實踐,逐步積累經驗。如果真要取得培養(yǎng)方面的更好效果,還需要不斷有效地探索實踐,需要制定高中學生信息意識培養(yǎng)的目標,更好地選擇達到目標的策略,并從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營造、信息技術課教材改革、信息技術課評價考核標準的完善等方面去建立相應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