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在舉國關注的全國“兩會”上,“民生工程要尊重民意”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其中,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的發(fā)言最具代表性。他說:“政策怎樣制定,規(guī)劃怎樣編制,在哪里選點,怎樣建設,所有重要事項,都要聽取農(nóng)民意見。多數(shù)群眾不愿干的,堅決不干;應該干但群眾暫時想不通的,決不硬干;堅決防止‘替農(nóng)民做主、‘代農(nóng)民決策,堅決反對違背農(nóng)民意愿搞強迫命令?!?/p>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加大民生工作力度,各地各部門也紛紛出臺政策,確定項目,積極實施,取得明顯成效。 但是,在制定和實施民生工程的過程中,也常常出現(xiàn)一些問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不能充分尊重民眾的話語權、知情權。
按常理說,民生工程應該受到民眾的歡迎。可在一些地方,實際情況并不完全如此,有些反而受到民眾抱怨。比如說,一些地方的“村村通”路面狹窄,不方便對向會車,“通”成了“不通”;“經(jīng)濟適用房”建在較為偏遠的地方,“適用房”住著不適用、不方便;地方政府以置換的方式讓居民整體搬遷,但由于在新居選址問題上事先沒有廣泛聽取意見,致使方案出臺后遭到居民的普遍反對……此類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民生工作還沒有真正做到尊重民意。
俗話說得好:“上山問樵,下水問漁?!敝挥袕V泛征求并聽取群眾意見,充分尊重不同人群的不同利益訴求,尊重群眾的知情權、發(fā)言權、參與權,找到各方利益最大的契合點,才有助于黨委和政府集中更多的智慧,更好地科學決策,使民生工程更合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