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業(yè)朝
〔原文〕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②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③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④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⑤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⑥,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⑦。有而弗言,覺免⑧。年老癃?、?,勿遣。
(選自《古文觀止》)
〔注釋〕
①伯:通“霸”。②特:只是,但。③奚:何。④游:交游?!皬奈矣巍?,即參加治理天下。⑤酂侯:指蕭何。⑥必身勸為之駕:郡守必須親身前去勸勉,并為賢者駕車。⑦署行、義、年:登記他的品行、儀表、年齡。義,通“儀”,指儀表,包括身材尺寸膚色。⑧覺免:發(fā)覺后,就罷免其官。⑨癃?。菏肿悴混`活的病。
〔翻譯〕
聽說古代帝王行王道沒有超過周文王的,行霸主之道沒有超過齊桓公的,他們都是依靠賢能人的幫助才成就了大業(yè)。如今天下賢者的智慧才能,難道不如古代的人么?憂慮在于當人主的不去交結賢士的緣故,賢士有什么途徑被錄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靈和賢士大夫的力量,平定了天下,把天下作為一家,想讓它長治久安,奉祀宗廟,世代不絕。賢人已經(jīng)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卻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興盛,能行嗎?賢士大夫有愿意跟我一起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得到顯貴的地位。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這個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達給相國,相國蕭何下達給各諸侯王,御史中丞下達給各郡守。那些確實有美名和美德的人,郡守必須前去勸勉,給他準備車馬,將他請到京都相國府,登記他們的品行、儀表和年齡。如果有賢人而郡守卻沒舉薦,發(fā)覺后,就罷免他的官職。年老手腳不靈活或有病的,就不要送來。
〔評析〕
這篇文章是漢高祖劉邦的一篇求賢詔書。
說到劉邦其人其事,眾人皆是耳熟能詳。劉邦起義前,缺少文化,論地位不過區(qū)區(qū)一亭長。帶兵后,滅強秦,敗項羽,建立漢朝,功勛蓋世,就因為他擅用人才,專其所長。像他手下的蕭何、張良、韓信都是當時的頂尖人才,全都囊括在自己麾下。假若沒有這些人,劉邦能否成功,絕對是個未知數(shù)。對于他們的才能,劉邦是這樣評述的:“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扶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所擒?!眲钏?,是不是表明自己就白癡一個?絕對不是。他的特長就是善待人,用其所長,讓這些人緊緊圍繞他轉。假如將這些人比作風箏,劉邦則用一根線將風箏牢牢地控制著。最后,劉邦成就了帝業(yè)。劉邦不僅自己愛惜人才,他的部下蕭何也和他一樣,在發(fā)現(xiàn)人才上是煞費了苦心的。說到這里,大家便明白了肯定是講“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試想,假若沒有蕭何不顧一切地追回韓信,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究竟鹿死誰手,還未可知。劉邦稱帝后,為了富國強兵,下了《求賢詔》,還特地說明了官員們知道人才而不舉薦的,免除官職。這一處罰,還是相當嚴厲的。因為,在士大夫階層,有了官職才有俸祿,丟了官職,失去了俸祿,則意味著餓肚子,有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去舉賢薦能呢?這樣才有漢初國家的高度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和發(fā)展、文化的保護和發(fā)揚,劉邦確實功不可沒。
古代如是,當今社會何嘗不是如此?僅以中國共產(chǎn)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為例。毛澤東主席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相繼去世,“四人幫”被粉碎,十年浩劫依舊肆虐著神州大地,偉大的中華民族早已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祖國的建設、民族的復興靠人才。鄧小平復出后,成了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改革招生制度,為國家選拔人才。再者是將“四人幫”打倒的知識分子全部起用,國家的經(jīng)濟在極短的時間就全面復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得到改善,今天的祖國已經(jīng)發(fā)展成世界經(jīng)濟強國。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什么時代,一旦統(tǒng)治階級尊重了知識,尊重了人才,國家就興旺,否則,將是形勢倒退、國將不國。endprint